-
〓 文化与友谊的使者——纪念戈宝权先生百年诞辰
本文作者绘戈宝权像 2013年是戈宝权先生诞辰100周年。北京、上海等地都为他举行了隆重的纪念活动。 戈宝权在文学翻译界是一个闪闪发光的名字。在中国与外国文化交流的历史上,是一个永远值得纪念的人物。 戈宝权和众多知识分子一样,在时代的潮流中,受过宠,挨过批,当过领导,也一度下放劳动改造,当过“五七战......
-
〓 十年寄哀思——怀念杨德炎先生
杨德炎(1945—2010)是活跃于上世纪末、本世纪初卓有影响的出版家、文化活动家。曾先后担任驻前联邦德国和瑞士两国的文化一等秘书,商务印书馆总经理,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常务副主席等职。曾当选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曾荣获“全国百佳出版工作者”、中国出版荣誉纪念章等称号。时常想起我们商务印书馆的杨德炎总经理,......
-
〓 新闻人物·何兆武:这个劲值得你费
何兆武近照 本报记者 刘彬摄 一提起法国哲学家、思想家卢梭的《社会契约论》、德国哲学家康德的《历史理性批判文集》以及英国哲学家罗素的《西方哲学史》,很多人都会联想到商务印书馆那套“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而早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著名历史学家、翻译家何兆武就分别自法文、德文和英文翻译完成了这些西方思想文化史的......
-
〓 《中华读书报》2021年度出版人·黄强: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
10月,刚刚颁出的国家教材领域最高奖——首届全国教材建设奖中,人民教育出版社全面丰收,斩获61项奖项;尤其基础教育类教材评出特等奖3项,其中两项由人教社出版,再次展示了新中国教材建设基地的70年积淀和新时代的风采。谈及往事,黄强的语速适中,不快不慢,语调平和。回顾五年的人教岁月,纵有惊涛骇浪,然纵浪大化中,不喜不惧,应......
-
〓 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难忘恩师·刘家和:忆陈垣
陈垣,历史学家,教育家。曾任辅仁大学校长、北京师范大学校长。主要著述有《校勘学释例》《史讳举例》《中国佛教史籍概论》等。刘家和,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著名历史学家。 1952年院系调整,辅仁大学并入北京师范大学,我留校任教。 那时候的校区是在和平门。这期间,有件事情令我记忆犹新,那是学校为了宣传抗美援朝精神......
-
〓 “趁我健在,把故事结束了吧”——写在杨绛103岁生日之际
“我把故事结束了,谁也别想再写什么续集了。”在《洗澡之后》的前言中,作者杨绛先生说,“假如我去世以后,有人擅写续集,我就麻烦了。现在趁我还健在,把故事结束了吧。这样呢,非但保全了这份纯洁的友情,也给读者看到一个称心如意的结局。”杨绛先生在98岁后为小说《洗澡》所写的续作,“人物依旧,事情却完全不同”。 《......
-
〓 人物·大家:苏士澍的鼓与呼
苏士澍在全国两会上呼吁对汉字书写的重视 资料图片 作为一个出版人,经他组织策划,付梓的图书百余种,凭此出色业绩,他荣获第十届韬奋出版奖;作为一名全国政协常委,他牢记社会责任感,积极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承,热衷慈善事业;作为一位书法家,他从艺四十余年,临池不辍,博采众长。 他就是苏士澍。奔走疾呼 一个春日......
-
〓 强盗?阴谋家?教育先驱?文化大使?——北大第一任校长丁韪良
丁韪良 京师大学堂——即今天的北大——的第一任校长丁韪良(William Alexander Parsons Martin,1827-1916),是美国北长老会派至中国的传教士,从1850年来到中国直至去世,只有四年时间不在中国,总计在中国生活了62年。他精通中国语言、文学、哲学,是清末在华外国学者中首屈一指的“......
-
〓 苏北:舌尖上的汪曾祺
著名散文理论家、苏州大学教授范培松曾给我说过一个笑话,此笑话是作家陆文夫在世时说的。陆文夫多次说,“汪老头很抠”。陆文夫说,他们到北京开会,常要汪请客。汪总是说,没有买到活鱼,无法请。后来陆文夫他们摸准了汪曾祺的遁词,就说“不要活鱼”。可汪仍不肯请。看来汪老头不肯请,可能还“另有原因”。不过话说回来,还是俗语说......
-
〓 翰墨往事:“铁汉”李铁夫
李铁夫画作 李铁夫(1869-1952),广东鹤山人,他是我国早期留学西方的美术家,又是早年追随孙中山先生的辛亥革命先驱,素有“铁汉”之称。 他原名玉田,号昭龙,家境贫寒,在族叔的资助下于1885年留学加拿大,学习美术达9个年头。1907年李铁夫到纽约追随孙中山进行革命。他热恋一位名叫秋萍的华侨少女,而秋萍......
-
〓 追思·潘鹤:人生虽短,艺术可长
11月22日10时45分,我国当代著名雕塑家、广州美术学院终身教授潘鹤因病逝世,享年96岁。潘鹤是我国雕塑教育改革的先行者,代表作有《艰苦岁月》《开荒牛》《珠海渔女》《广州解放纪念碑》《省港大罢工》《大刀进行曲》《和平少女》等。在70多年的艺术生涯中,潘鹤创作了大量充满时代气息、展现时代精神的杰作,100多座大型户外雕......
-
〓 郭汉城:戏曲千年活力的现代标识
104岁的郭汉城先生安详地离开了我们。寿高德大的仁厚长者已然化作永恒的记忆,成为指引一代代戏曲人学术和艺术工作的精神标的。正如先生在2015年所作的《百岁辞》中所说:“清清小河水,潺湲日夜流。东西南北路,春夏秋冬求。”他终身坚守在戏曲研究领域,生命如坚韧不竭的清流,不逐浮华,不慕名利,滋养着戏曲不断扩容的艺脉,维护......
-
〓 漆侠教授访谈录
漆侠先生,我国著名历史学家。1923年生于山东省巨野,1944年考入国立西南联大历史系,1948年自北京大学毕业后,旋入北大文科研究所史学部读研究生。1951年3月至1953年12月在中国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工作,任助理研究员。自1953年至今,任教于天津师范学院(后改称天津师范大学、河北大学)。现任河北大学历史研究所所......
-
〓 曾国藩,京官也难当:摘自《给曾国藩算算账—一个清代高官的收与支》
曾国藩于道光十九年十一月初二日由家启程,进京赴官。十一月十六日到达长沙,停留十天后,十一月二十六日从长沙上船。经半月行程,十二月十一日抵达汉口,水行平均每天六十里(途中阻风停泊四天)。由汉口起改为陆行,先是坐二把刀人力推车(雅称“一轮明月”)走了十四天到周家口(中在河南八里汊度岁),在周家口与同行朱某换乘二辆三......
-
〓 史海钩沉·胡适:中国古籍数字化开创者
台湾中研院所藏居延汉简 资料图片1941年,胡适在驻美大使官邸中翻阅古籍。 资料图片小引:图书馆大火与公藏文献 2015年2月1日,俄罗斯莫斯科,社会科学资讯机构在当地时间星期五晚间发生大火。火情持续17小时,导致俄罗斯第二大图书馆——社会科学资讯机构的图书馆约15%藏书被毁。 众所周知,公立图书馆文献是国......
-
〓 冯友兰的两年海外生活
我在抗日战争当翻译官的时候被送到美国训练中国空军的单位工作。胜利以后退役。正好那年父亲来美国,去宾夕法尼亚大学任客座教授同时帮卜德翻译他的《中国哲学史》下册。我就也去宾夕法尼亚大学用我从军以前在西南联大念的一年学历申请转学。所以1946-1947学年我和父亲住在一起。退役的时候我在德克萨斯州工作。父亲来美国时在旧金山下......
-
〓 艺坛拾遗:杨玉环与唐人的生育观念
连环画《长恨歌》插图 孟庆江作物有阴阳,人分男女。在传统社会中,男性因为可以传宗接代和承担粗重的劳动,因而比女性享有更尊荣的地位。男尊女卑,在出生的时候就打上了烙印,除了以“弄璋”和“弄瓦”以示区别之外,有的地方则更直白地以“大喜”和“小喜”加以区分。尽管中国人重男轻女的观念根深蒂固,但是杨玉环却颠覆了唐人的生育观念。......
-
〓 我眼中的名人·刘兰芳:口吐莲花 艺韵芬芳
年过七旬的刘兰芳似乎比退休前更忙了。前些日子,她刚跟六位新收的徒弟一起参加完《刘兰芳·三十五年马街情》师徒专场演出,又辗转河南宝丰等地参加中国曲艺牡丹奖艺术团的“送欢笑到基层”活动。每次见面,都见她身板硬朗,风采依旧,一如几十年前初识她的样子。我刚参加工作那会儿,刘兰芳的评书《岳飞传》正在电台热播,而我是电台的播音员。......
-
〓 世纪老人的嘱咐——任继愈逝世五周年祭
任继愈 ●你是全班第一,这不是坏事,但不能说明你就学得很好了。 ●十年动乱期间的造神运动之所以得逞,千百万群众如醉如狂的心态,它的根源不是佛教,不是道教,而是中国儒教的幽灵在游荡,只不过它是以无神论的面貌呈现在人们面前的。 ●新旧文化之间是“方死方生,方生方死”的蜕变,所谓“横扫一切”“先破后立”“一......
-
〓 独立不阿的人品,沉潜考索的学风————纪念邓广铭先生
我于六十年代前期曾见过邓广铭先生。那时我在中华书局编辑部,本在文学编辑室,后因中华书局拟加快“二十四史”的整理出版,1963年下半年,当时总编辑金灿然同志对编辑部人员作了部分调整,并把我调到古代史编辑室,担任《宋史》的点校和编辑工作。因为工作需要,我就有时到北大向邓先生请教。但不久就掀起了政治运动,1965年秋,我随大......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