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国近代佛学的振兴者——杨文会
中国佛教发展到清代,其学理方面已极为衰微,高僧不多,而且与思想界关系很少。乾嘉时期,在一部分理学家中,如彭绍升(尺木、际清)、罗有高(台山)、汪缙(大绅)等,对佛学有极浓厚的兴趣,大力予以提倡,其影响且沿及龚自珍、魏源等。至清末,佛学出现了一个新的振兴的局面,并在近代中国思想界、学术界发生了广泛的影响,成为近代中国一股......
-
〓 彭超:无臂男孩的书香逆袭路
6岁时因不慎被高压电击中,彭超失去双臂。坚强的他每天练习写字、吃饭、洗脸刷牙、穿衣、做饭,终于做到了以脚代手,生活可以自理。求学更是不易,为了用脚写字,即便在冬天,他依然穿着拖鞋上学,一双脚被冻得裂开,每走一步都疼痛难忍。功夫不负苦心人,2015年他以高分如愿入读四川大学,2021年又考上了同济大学硕士研究生。他自幼喜......
-
〓 强盗?阴谋家?教育先驱?文化大使?——北大第一任校长丁韪良
丁韪良 京师大学堂——即今天的北大——的第一任校长丁韪良(William Alexander Parsons Martin,1827-1916),是美国北长老会派至中国的传教士,从1850年来到中国直至去世,只有四年时间不在中国,总计在中国生活了62年。他精通中国语言、文学、哲学,是清末在华外国学者中首屈一指的“......
-
〓 【走近大家】齐康:再不反省就认不清了
建筑学家童寯、杨廷宝、刘敦桢塑像(从左到右)CFP齐康建筑作品“冰心文学馆” CFP齐康在外写生齐康速写《兰州仙人桥》齐康建筑作品“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一角 CFP “城市化不是简单的人口聚集,也不是越快越好。城市发展过快会带来很多恶果,例如环境污染、土地扩张、城中村、城乡割裂、户籍问题、基础设施跟......
-
〓 留下文化种子,培养文化自信—访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第十届主席潘鲁生
7月27日下午,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落下帷幕,潘鲁生不出意外地再次当选主席。会后,潘鲁生以第十届主席的身份接受了本报记者专访。作为连任主席,潘鲁生并没有想象中的轻松。经过之前五年的工作,他深知责任之大、担子之重。他告诉记者,对民间文艺的认识,绝不可停留在只是一种艺术的角度,而是要把它看作是一种生活方式,......
-
〓 苏绣“针”情 锦绣人生
——追记第一批苏绣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顾文霞 2022年10月5日,第一批苏绣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顾文霞在苏州逝世,享年91岁。闻听消息,苏州刺绣研究所原副所长张美芳一夜未眠,“顾老师穷尽一生心血,为苏绣技艺的传承创新和发扬光大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她的代表作品,成为整个行业的......
-
〓 建立慈氏学的人:访韩镜清教授
当前,我国的佛学研究十分繁荣,专著和论文不断出版。但在众多的学者中,有一位老专家却是非常引人注目的,已经是87岁的高龄,并在双目失明的情况下,仍然口述著作不缀,有许多年青人至今仍然跟随他学习佛教,这位老人就是韩镜清先生。在北京五月繁华似锦的日子里,我们在老人的住所对他进行了采访,老先生精神攫烁,滔滔不绝地向我们讲述了往......
-
〓 难忘“教书匠”——忆吴小如师
2011年本文作者孔繁敏与吴小如先生小如先生在北京大学中文系、历史系任教40余年,发表过十几部文史方面的著作。他自己以讲课为最大嗜好,最喜欢称自己为“教书匠”。学界公认先生是我国著名的古典文学研究家、文学批评家、戏曲评论家、书法家、教育家。如今先生已离世两年,但他对我的教诲让我终身铭记。和先生相识30余年。自1982年......
-
〓 文化与友谊的使者——纪念戈宝权先生百年诞辰
本文作者绘戈宝权像 2013年是戈宝权先生诞辰100周年。北京、上海等地都为他举行了隆重的纪念活动。 戈宝权在文学翻译界是一个闪闪发光的名字。在中国与外国文化交流的历史上,是一个永远值得纪念的人物。 戈宝权和众多知识分子一样,在时代的潮流中,受过宠,挨过批,当过领导,也一度下放劳动改造,当过“五七战......
-
〓 齐浣心:杜国庠和他的三位挚友
杜国庠是我国著名的哲学家、历史学家、文学批评家和社会活动家,同时他还是我国第一届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成员。1958年2月,他参加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成立大会并作为专家代表在大会上发言,对小组拟定的《整理和出版古籍计划草案》、古籍人才培养工作等发表了建议和意见。杜国庠学识渊博,学术研究涵盖哲学、古文献、佛学、逻辑学等方面......
-
〓 学人小传:吴调公
吴调公,1914年出生,2000年去世,江苏镇江人,文学理论家。1935年毕业于上海大夏大学中文系,曾在江苏省立镇江师范任教。新中国成立后,先后在江苏师范学院(今苏州大学)、南京师范学院(今南京师范大学)任教。著有《李商隐研究》《古典文论与审美鉴赏》《古代文论今探》《神韵论》等。...
-
〓 1949—1959:张元济与古籍整理出版
张元济是开创和发展中国近现代出版事业的领军人物。作为学者、出版家,他树立了一座文化的丰碑。作家茅盾在《我走过的道路》中曾这样评价张元济:“在中国的新式出版事业中,张菊生确实是开辟草莱的人。他不但是个有远见、有魄力的企业家,同时又是一个学贯中西、博古通今的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到张元济去世前,即1949年至1959年......
-
〓 王国维先生的辫子——摘自王东明著《王国维家事》
《王国维家事》 王东明著 安徽人民出版社 父亲的辫子,是大家所争论不休的。清华园中,有两个人只要一看到背影,就知道是谁,一个当然是父亲,辫子是他最好的标志。另一个是梁启超先生,他的两边肩膀,似乎略有高低,也许是曾割去一个肾脏的缘故。 每天早晨漱洗完毕,母亲就替他梳头。有一次,母亲事情忙完了,或有什么事烦心,......
-
〓 文艺人物志·林聪鹏:巧手雕木偶 匠心做好戏
“嗞—嗞—”机器打磨木头的声音,时不时从泉州木偶剧团的一个工作间里传出。循声而入,只见工作台旁坐着一位瘦削的男子,他正在台灯下专心致志地摆弄着手中的木头。经过开坯、定形、粗刻、细雕、裱纸、磨光、补隙、刷泥、粉彩、开脸、盖蜡……一块普通的木头被他做成了栩栩如生的木偶人物。 他就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木偶戏(泉州提线......
-
〓 杨绛:钱钟书心中“最贤的妻 最才的女”
杨绛与钱钟书(资料图)腾讯娱乐讯 据文史参考报道,一百年过去了,岁月的风尘却难掩她的风华,多年前,钱钟书便给了她一个最高的评价:“最贤的妻,最才的女”,现在,她是这个喧嚣躁动的时代一个温润的慰藉,让人看到,“活着真有希望,可以那么好。”北京三里河一个属于国务院的宿舍小区,全是三层楼的老房子,几百户中惟一一家没有封闭阳台......
-
〓 学人小传:麦英豪
麦英豪(1929—2016),广东番禺人,考古学家、研究馆员,广州现代考古发掘与研究工作的主要开拓者。历任广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考古队队长、广州博物馆馆长、广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副主任。曾任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委员会委员,中国考古学会第一届至第三届理事、第五届名誉理事,被授予广东省劳动模范,获全国文物博物系统先进工作......
-
〓 一个香港编辑眼中的三大家——艾青:我爱这土地
第一次见到艾青是在1978年夏天。那年大陆刚开放,国侨办主任廖承志邀请香港出版界代表团访问内地(团长是香港出版家蓝真先生),我也是代表团的成员。第一站是首都北京,其中由官方安排的活动之一,是让“文革”后新复出的文艺家与我们会面,画家有李可染、黄永玉、华君武等等;作家、诗人有姚雪垠、贺敬之、臧克家等等。我与同行的香港诗人......
-
〓 钩沉:一个中国劳工与美国哥大东亚系
丁龙哥伦比亚大学智慧女神像哥伦比亚大学校园 110多年前,在美国当仆人的中国劳工丁龙捐献了自己的全部积蓄1.2万美元,希望在美国一所著名大学设立汉学系,以传播中华文化。他的主人卡本蒂埃为了实现丁龙的愿望,陆续捐款将近50万美元。这个汉学系,就是今天的纽约哥伦比亚大学东亚系。卑微华工的宏大心愿 1901年春夏......
-
〓 名家偷诗
饿犬齰枯骨,自吃馋饥涎。今文与古文,各各称可怜。亦如婴儿食,饧桃口旋旋。唯有一点味,岂见逃景延。绳床独坐翁,默览有所传。终当罢文字,别著逍遥篇。从来文字净,君子不以贤。孟郊这首《偷诗》写出了偷诗的况味,一语道破唐人偷诗的天机:当诗人“绳床独坐”,搜肠刮肚下笔困难犹如饿犬啃枯骨饥馋难忍婴儿吃甜桃欲罢不能时,只能“默览有所......
-
〓 夫妻携手传皮影
“吱呀!”推开郭宝皮影传承馆的大门,我们看到不大的房间里摆满了皮影、剪纸的成品和书籍,房间左侧的案几上,密密麻麻地摆放着未完成的皮影作品和制作工具。拿起案几上的一幅皮影作品,郭宝打开了话匣子:“这是前几年和中央美术学院的老师们联合设计的皮影画,是一个Q版的穆桂英,和墙上挂着的这幅是一个人,别看它小,做起来更费工,尤其是......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