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夜读《长城》,怀想罗哲文先生
夜静了,灯下,手捧罗哲文先生的《长城》细细读来,他的音容笑貌再度浮现在眼前。 罗老离开我们已经有了一段时间了,5月14日,将是他逝世3周年忌日。他心系长城,关心着《中国长城志》的编撰。2007年我们邀请罗老参加编辑体例座谈会。当时,他骑自行车摔伤了腿,行动不便,但听说是《中国长城志》的会议,一定要参加。会......
-
〓 才如江海命如丝——回忆赵齐平先生
说起来真是惭愧,现在我已经想不起位于朗润园的赵齐平先生家的准确楼门号了。只记得这是在北大的最北端,隔着围墙那面,就是从清华西门通到蓝旗营的马路,西边就是有名的北招,这座有些神秘的其貌不扬的小楼,闭锁着赵先生的一段灰色记忆。多年之后,我曾经有些好奇地走进去,除了感受到一点冷清破败,其他终究不得要领。历史,也正是这......
-
〓 关于祖父钱宾四的回忆——摘自钱婉约著《梅樱短笺》
作者祖母张一贯与孙儿们 在我当时的心目中,祖父钱穆(字宾四)就像是一座遥远的山,朦胧神秘看不清,阴云之下,黑魆魆的山影若有若无、时隐时现。后来,那座远方的山,因为阴云的渐渐消散,逐渐清晰起来。那逐渐清晰起来的大山,开始放出光来。熠熠的光辉,照耀的不仅仅是我,还包括一些像我一样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较早地阅读了他著作的......
-
〓 世间曾有胡先骕
胡先骕(1894-1968)作为中国植物学的奠基人,是中国近代科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但他同时还是中国近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古体诗人、大学校长和教育家;更是一位具有真性情的纯粹的人。胡先骕学贯中西、敢说擅写,一生留下大量文字。但因为时代的激荡,也因为他文理跨界,当代年轻人对他知之不多。2023年5月24日是胡先骕130岁......
-
〓 全国政协常委、艺术家韩美林:要为传承文化瑰宝做些事儿
人物素描:郭红松韩美林在博山设计指导制作的琉璃制品 资料图片 前不久,在北京通州,韩美林艺术馆翰墨飘香,群贤毕至。第二届“韩美林日”系列活动在此举行。 这个以全国政协常委、艺术家韩美林的名字命名的主题日活动,本质上是一个奉献日。2013年6月,韩美林出资2000万元,成立了韩美林艺术基金,用于奖励、资助对民......
-
〓 向西方介绍中国科技成就第一人——英国汉学家李约瑟——海外汉学家见知录之九
李约瑟(JosephTerenceMontgomeryNeedham1900年12月9日-1995年3月24日)英国近代生物化学家和科学技术史专家。剑桥大学博士,剑桥大学冈维尔与凯斯学院的教授,剑桥大学李约瑟研究所名誉所长。李约瑟博士是英国著名科学家、英国皇家学会会员(FRS)、英国学术院院士(FBA)、英国女王伊丽莎......
-
〓 罗久芳:先父罗家伦的藏书
先父罗家伦的藏书数量共约一万四千册。这批累积了九十多年的藏书,曾长期滞留欧、亚、澳、美四洲,搬运经过地中海、印度洋、长江、台湾海峡和太平洋,却都平安无损,没有遭遇天灾人祸。 中国的私家藏书有很悠久的历史,对文化的传承作出过极大的贡献。历代的京都和江南的富庶地带,曾出现过很多著名的藏书世家和他们的藏书楼。可......
-
〓 史家朱希祖藏书纪事
他是章太炎门下弟子,被戏称为“西王”;他是出席“全国读音统一会”的代表,在国语运动中起草的注音符号方案一锤定音;他是“某籍某系”的北大教授,先后担任国文系、史学系主任;他是新文化运动的支持者,倡导白话文,反对封建礼教;他任清史馆的协修,获得袁世凯颁发的四等嘉禾奖章;他是声动民国的藏书大家,保存古籍,守护中国传统文化的一......
-
〓 饮水思源忆饶公——关于饶宗颐先生的点滴回忆
饶宗颐先生是名满天下的学术大家,有人把他与钱钟书先生并称为“南饶北钱”,也有人把他和季羡林先生并称为“南饶北季”。 饶公天资聪颖,自幼酷爱读书,其诗、文、画及目录学和儒、释、道等方面的知识、学养以及治学方法等均来自家学。他家中藏书丰富,有十万部之多,因终日浸淫其中,以至进入正规学校读书时发现老师所讲的他都已经知道......
-
〓 孟宪实:冯其庸的“大国学”
冯其庸先生如何评价冯其庸先生的学术,这是一个难题。冯先生是书画家,其书法被认为是“远宗二王”,在一次研讨会上,听到专家们评说冯其庸与饶宗颐的画艺,他们认为,基于多年在大西北旅行的经历,冯先生的画作意境阔达。冯先生是汉画像砖的研究者,他是中国汉画学会首任会长。他还是中国戏剧学会副会长,撰写的剧评甚为戏剧大家重视,袁世海先......
-
〓 谁在编写清末地理教科书?
张相文(1866-1933)屠寄(1856-1921) 编研一体,学术立社,此则人民教育出版社作为具有出版资质的国家级课程教材研究单位坚守60多年之信念。2010年12月,人教社申请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百年教科书整理与研究”终获批准(课题批准号:10&ZD095),数百名编辑人员与国内相关高校、科研院......
-
〓 速写两会人物·吴江委员:“我老了,但京剧不老”
图为吴江委员。本报记者 焦健摄 全国政协常委、国家京剧院原院长吴江在说“京剧还很年轻”这句话时,并没有笑,而是双眼直视记者,一脸的真诚。似乎是怕别人不信,他又有点着急地解释道:“中华文明几千年,戏曲历史800多年,而京剧才不足200年,现在正值青壮年呢。” “您这是从时间的角度来讲的,还是从艺术的角度呢?”......
-
〓 韩再芬:在黄梅戏的路上一直跑
韩再芬 资料图片 8月26日至31日,韩再芬带着原创黄梅戏《徽州往事》再度来到国家大剧院,连续献演六天。她在舞台上精力旺盛,外形出众,被“韩迷”们称为“神仙姐姐”。 “我们都撑不下来的时候,她却能撑下来。”剧院里的年轻人好奇:是什么力量支撑着韩再芬?她笑着说:“我觉得这可能是一种精神力量。人活一口气,唱戏尤......
-
〓 酒事江湖5·孟繁华:酒坛高谊——看文坛大师们喝酒
我喜欢看写喝酒的文章,尤其是文坛巨匠们写喝酒的文章。喝酒和喝茶不同,喝茶历来是雅致的事情。周作人说:“喝茶当于瓦屋纸窗之下,清泉绿茶,用素雅的陶瓷茶具,同二三人共饮,得半日之闲,可抵十年的尘梦。”饮茶又称作“品茗”,而且有《茶经》名世,可见喝茶的风雅。但喝酒不一样,喝酒也有叫“品酒”的,当然也有《酒经》传世,《酒经》三......
-
〓 傅斯年
摘要:人曰孟真“毁誉参半”而余以为甚为不当,孟真之弊在政治,而其实乃文人,故以政务得失评文人之毁誉可邪?如以僧家之道论屠户之善恶可邪?况古今文士,能政务及学术者几何?由此观之,孟真失于政务而于学术,犹史学、文学,为领袖之人物而吾辈宜尊之。明星查查,亦有其暇;日月昭昭,未见其糙,恒宇之宙尚不能完,今人何以求全而责备?苍莽......
-
〓 学人小传:张谷若
张谷若(1903—1994),原名恩裕,字谷若,山东烟台人。翻译家,英国文学专家。193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西语系。曾任北京大学、辅仁大学教授、国际关系学院特聘教授。译有哈代小说《德伯家的苔丝》《还乡》《无名的裘德》,狄更斯小说《大卫·考坡菲》、散文《游美札记》,莎士比亚长诗《维纳斯与阿都尼》,亨利·菲尔丁小说《弃儿汤姆......
-
〓 文艺人物志·王乃勇:书法工作者不能在书房里孤芳自赏
他从一个农村娃,一步步成长为多项全国荣誉加身的书法家,但他却称自己算不上书法家,只愿做一个传播书法艺术的“游击队员”,努力向乡村中小学推广书法艺术。在他看来,书法工作者不能在书房里孤芳自赏,一定要服务大众,服务社会,如此才能将书法艺术更好地传承下去。 日前,第五届全国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表彰大会在京举办。河南......
-
〓 隋树森的治学之道:编辑也能成就大学问
隋树森(1906-1989),北京城长大的山东人,著名的元曲专家、语文专家,人民教育出版社资深编辑,旧中国在国立编译馆任职。做了大半辈子编辑工作,但其鼎鼎大名却来自他一生的业余爱好——元曲研究。简而言之,就是史无前例地整理和校勘了元曲作品,并校点了所有今存元人编的散曲集,还持续对元曲创作进行了理论研究,代表作为《全元散......
-
〓 寻访陈独秀在北京的足迹
民国初年,以《新青年》和北京大学为核心,许多颇有才华的作家渐次聚拢在北京,他们共同开启了历史的新纪元。“五四”一代的带路人无疑当推陈独秀,鲁迅曾回忆说:“《新青年》的编辑者,却一回一回的来催,催几回,我就做一篇,这里我必念陈独秀先生,他是催促我做小说最有力的一个。”从1916年11月到1920年初,陈独秀在北京生活......
-
〓 斯人本色是书生——从卢作孚赠友人联语谈起
人生是短暂的,却可以是多姿多彩的。卢作孚是一位著名的爱国实业家,这是公认的事实,但不是全部的事实。卢作孚在1948年的时候说:自己前半生的时间,几乎都花在办教育上,“现在所办的实业,也等于是在办教育”(凌耀伦、熊甫编:《卢作孚文集》)。其实卢作孚的兴趣、爱好十分广泛,他在年轻时“爱编演话剧,吟咏诗文”(丁芦:《......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