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沈延龙:野牛沟乡牧民建起“马背书屋”
沈延龙自幼酷爱读书,家境贫寒迫使他放弃高考回乡放牧。未能走进大学校园成为他人生的遗憾。大浪村地广人稀,牧民居住分散,为了不让因交通不便而缺少图书、看不到好书的现象在村里的孩子们身上重现,为了丰富牧民乡亲的文化生活,传播农牧业知识,2018年,他承担起了青海省海北州祁连县野牛沟乡大浪村农家书屋流动服务。他克服了山大沟深的......
-
〓 李济远:承祖训办书院推广阅读传道授业
李济远在山东农村教育一线工作多年,心忧乡村儿童的成长。他把婚房腾出来,自费投入数十万元扩建了村里的农家书屋服务孩子们。李济远夫妇周一到周五义务辅导孩子们学习,周末则开设传统文化与艺术类免费课程。在他的公益精神感召下,数百名志愿者前来推广阅读,书院也在周边开设了8个分院,深受当地群众欢迎,乡村阅读氛围日渐浓厚。李济远被评......
-
〓 张大千 于右任 “二髯”敦煌过中秋
民国时的名流中,被人誉为“美髯公”的有两位:于右任、张大千。他们长髯飘飘,风神俊秀,声名远播。 于右任既为当时的政要,又是诗人、书法家,而张大千更是书画界的大腕,同时,他们对敦煌文化的保护、宣传和弘扬,功不可没。乙未年盛夏,我与株洲友人同访敦煌莫高窟,所见所闻,深感人类文化瑰宝的存留和传承,是一个极为艰辛......
-
〓 智海观澜:小和尚吟诗救命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为争夺天下,与陈友谅在江西鄱阳湖大战十八年。陈友谅出身渔民,英勇善战,在一次战役中,把朱元璋打得几乎全军覆没。朱元璋抛下残兵败将,慌不择路,只身逃至一深山老林,突见前面有一古寺,急奔前去。一小和尚正在门前扫地,见朱元璋狼狈而至,便询问:“请问将军尊姓大名?如此匆匆而来,有何贵干?”太祖遭遇惨......
-
〓 大家·同心同行·王朝闻:写新物 拓新境
王朝闻(1909—2004),四川合江人。雕塑家、文艺理论家、美学家。曾任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华全国美学学会会长。一王朝闻先生是新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和美学的开拓者与奠基人之一,也是有卓越贡献的雕塑家和艺术教育家。在70余年的艺术、学术生涯中,他出版了数十部著作,字数接近千万。他的文艺理论和......
-
〓 齐浣心:杜国庠和他的三位挚友
杜国庠是我国著名的哲学家、历史学家、文学批评家和社会活动家,同时他还是我国第一届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成员。1958年2月,他参加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成立大会并作为专家代表在大会上发言,对小组拟定的《整理和出版古籍计划草案》、古籍人才培养工作等发表了建议和意见。杜国庠学识渊博,学术研究涵盖哲学、古文献、佛学、逻辑学等方面......
-
〓 从“斯文正脉”到“斯文一脉”——记古徽州文化学者汪世清先生
一汪世清先生生于1916年,安徽徽州歙县潜口镇人,幼孤家贫。1929年春入安徽省立第二中学(今之百年名校安徽休宁中学),以其天资聪颖、好学苦读,深为时任校长、著名新安画派画家汪采白器重,资助其求学费用。1934年采白先生就聘中央大学国画系教授兼主任,汪世清亦随之转至南京安徽中学。1935年汪高中毕业后,为北京大......
-
〓 历史钩沉:图书馆与青年毛泽东的读书生活
杨之光、欧洋:《激扬文字》(国画·1973年) 图片选自《中国共产党历史画典》读书是毛泽东一生最大的爱好。他常说,“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日不读。”又说,“一天不读报是缺点,三天不读报是错误。”毛泽东的读书习惯和阅读偏好早在青年时期就已经养成,也正是在那个时期,他与图书馆建立起密切的关系。“孩儿立志......
-
〓 她静悄悄地隐身又在静悄悄地影响这个时代——摘自《杨绛传》
杨绛甘做“灶下婢”,辅佐夫君全力创作《围城》,这是40年代文坛的一则佳话。杨绛的《记钱锺书与〈围城〉》一文记述了这段故事杨绛甘做“灶下婢”,辅佐夫君全力创作《围城》,这是40年代文坛的一则佳话。杨绛的《记钱锺书与〈围城〉》一文记述了这段故事:有一次,我们同看我编写的话剧上演,回家后他说:“我想写一部长篇小说!”......
-
〓 祖冲之“大明历”开辟历法新纪元 曾被批“大逆不道”
连环画《祖冲之》中的“水碓磨”指南车祖冲之像在古代,科学家并不太受重视,而祖冲之是少有的、以科学贡献在正史中有传记的一位。生于南京、长于南京的他,不仅是早于欧洲千余年推算出7位小数圆周率的数学家,还是杰出的天文学家和机械制造师呢。而他的一系列成就,也要归功于南北朝时南京城的空前繁荣。他是数学家︱︱第一个把圆周率推到小数......
-
〓 言不得过实 实不得延名——赵元任研究语言学的实事求是精神
七十岁时的赵元任 资料照片赵元任是中国现代语言学的奠基人。他学贯中西,横跨文理,兴趣广泛,不仅是语言学大师,在音乐理论和创作方面也有很高造诣。他从小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在美国留学期间对数学、物理、哲学等学科有过专门的学习。因此,他的学术思想博大精深,既有西方现代科学精神的影响,也深受我国传统学术思想的影响。他从事现......
-
〓 宗文龙:传统文化出版梦
2014年3月,杭州某小区,中国国宝文化研究中心。 应门的是一位长者,身材敦实,长发飘洒,脸色红润,黑外套,灯笼裤,双睛炯炯有神,一副仙风道骨。他叫宗文龙,71岁。龙腾书海 1993年,一条消息震动浙江出版界:宗文龙辞职了! 作为浙江省新闻出版局副局长,宗文龙在将出任局长的热传中突然提出辞职。......
-
〓 毕宝魁:哀悼傅璇琮先生
下午四时许,惊闻傅璇琮先生逝世,酸楚悲哀之余,先生音容笑貌如在眼前,拜识先生及受先生恩顾的往事历历在目。1986年夏,我到洛阳参加中国唐代文学学会第三届年会。当时研究生尚未毕业,列席旁听,苦无机缘与先生交谈。1988年,第四届年会在太原召开,由山西大学主办,主事者是王维研究时彦傅如一先生。我提交的论文涉及王维生年问题,......
-
〓 独树一帜的京剧艺术大师张君秋
2020年10月,我的父亲、京剧艺术大师、张派艺术创始人张君秋先生百年诞辰。张君秋先生在他的艺术人生中创立了独树一帜、深受观众欢迎并广泛传唱的张派艺术。张派艺术拥有极大数量的观众,并且是唯一一支在新中国成立后创立的京剧大流派,在京剧艺术的百花园中独领风骚。父亲为京剧艺术的成长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创造了京剧艺术新的辉煌,......
-
〓 何兹全:期颐老者眼中的红尘
人生第一捱不过的,是岁月荏苒,世事苍茫。我的面前坐着一个99岁的老人,慈眉善目,笑得很喜乐。交谈不是很流畅,需要我很无礼地冲他大声嚷嚷,他听清楚了,轻言细语地回答,对比很是鲜明。被光阴浸泡得太久,渐渐会丧失时间感,老人已经不能很顺序地回忆平生,说的都是单件的事情,还时不时问身边的博士生:我是哪一年毕业的?我是哪一年进的......
-
〓 草婴,为世界增添一丝绿意的小草
1957年,翻译《一个人的遭遇》时的草婴 2015年10月24日,92岁的草婴走完了他的人生旅途。两个月前,在上海华东医院拜访先生的情景恍若昨日。 “他是一棵小草,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一棵小草来到世上就是给黄土地增添一丝绿意”,走出病房时,草婴夫人盛天民说。草婴几次从死亡线挣扎回来,医生对他的顽强毅力都......
-
〓 周维强:学林新语
◎现代杰出的文史大师刘文典虽生性狂傲,但也有承蒙他瞧得上眼的。精通14种语言、学问渊深博大的陈寅恪,刘文典即敬重有加。刘公开承认他的学问不及陈氏之万一。刘多次对学生说,自己对陈氏的人格、学问不是十分敬佩,是十二万分的敬佩。刘文典宣称,西南联大只有三个教授:陈寅恪、冯友兰,他和唐兰各算半个。 ◎英国著名随笔......
-
〓 让文学与文化不分家的汉学家柯马丁
认识柯马丁教授完全是一个极偶然的机缘。那天,他应邀来到复旦,作关于先秦文学与文化方面的讲座。他的讲座很有欧美的风格特点,只用一半时间演讲,而后留出一半时间请大家提问,他作解答,并讨论。这个做法有点类似美国大学教授给研究生授课的方式。我是作为有专业兴趣的年长听众,从头到尾聆听,没有冒昧发言,这也许是局外人身份的缘故吧。然......
-
〓 同是曾开风气人——胡适与白话文运动的反对者
胡适与章士钊的合影以及互赠的诗文胡适是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人物,也是白话文运动的旗手和标志性人物。唐德刚认为,“正式把白话文当成一种新文体来提倡,以之代替文言而终于造成一个以白话文为主体的新时代,那就不能不归功于胡适了。”然而,白话文运动并非一帆风顺,有支持者,也有反对者。反对者中,也不乏一些民国学界和政界的知名人士。首先......
-
〓 大家·同心同行·梅兰芳:爱国要切实去做
梅兰芳(1894—1961),名澜,字畹华,祖籍江苏泰州,生于北京。京剧表演艺术家。提起京剧大师梅兰芳,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如若说到梅兰芳还是一位中国共产党党员,相信很多人会是一脸茫然,甚至愕然。梅兰芳确实是一名共产党员,虽然他的党龄只有两年多。梅兰芳一生严于律己、追求完美,不仅在台上而且在台下抒写下壮丽辉煌的人生......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