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尚德林:翰墨·故园·风骨
《临何尊铭文》(局部)资料图片 尚德林 他笔直地走了进来,脱掉帽子,一双大手“钳住”所有人的问候。一切和设想的都不一样。高大压过想象中的清峭,柔软越过书法中的瘦硬,好在周身散发的精气神都对——这位美籍华裔书画家、篆刻家,一坐定,言语倾泻而来,几笔游龙走凤,不由分说,将我们拎到了遥远的商周,中华文化源源不绝顺乎其下......
-
〓 硕士绣娘
不久前,由光明日报社、光明网主办的2021“中国非遗年度人物”推选宣传活动确定的100名候选人中,有一位来自贵州毕节的“硕士绣娘”,她就是苗族刺绣市级非遗传承人彭艺。 彭艺从小就在母亲的熏陶下酷爱苗族手工艺,2015年9月考取贵州民族大学美术学院民族民间美术专业硕士。彭艺上高中时曾得到好心人的帮助,才顺利考上大学......
-
〓 记与张中行先生交往中的几件小事
我是1987年调入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室古代史组工作的,当时已经40出头了。入人教社前,我因翻阅过《负暄琐话》,所以知道张中行先生大名,但未见过面。入人教社后,听同事们讲,张先生是《青春之歌》中余永泽的原型,就很想让同事指给我,哪位是张中行先生。有一天,在办公楼东侧,一位同事告诉我:“马先生你看,往楼门里走的那位......
-
〓 从《思乡曲》到《李白诗八首》——马思聪音乐里的家国情怀
有人说,马思聪的《思乡曲》是中国小提琴第一首堪称世界精品的杰作,可与后来的《梁祝小提琴协奏曲》媲美。然而,作为第一首走上国际舞台的中国小提琴独奏曲,今天已经不为大多数人所知了。 马思聪生于粤剧之乡汕尾,他是在民族民间音乐的旋律中长大的。十三岁时马思聪就赴法国留学,师从巴黎音乐学院名教授学习小提琴。后来又师从名师学......
-
〓 一位为唐诗而生的美国汉学家宇文所安——海外汉学家见知录之七
美国著名汉学家宇文所安,英文名斯蒂芬•欧文(StephenOwen)1946年生于美国南方小城密苏里州的圣路易斯。1959年移居北方大城市巴尔的摩。宇文所安从小就对诗歌感兴趣,在巴尔的摩市立图书馆,他第一次接触到中国诗歌,从此对中国诗歌尤其是唐诗产生了终生兴趣。1968年获耶鲁大学中国语言与文学专业学士学位。1972年......
-
〓 走近文艺家·茅威涛:被“骂大”的越剧艺术家
她被誉为当代“越剧第一女小生”,曾三次摘得中国戏剧梅花奖;她是戏曲改革先锋,打破了传统越剧“才子佳人”的内容框架,创作了《孔乙己》、新版《梁祝》《二泉映月》《寇流兰和杜丽娘》等令人耳目一新的作品。她说自己是“骂大”毕业的——从开始越剧实验改革到如今尝试打造越剧文旅IP,几乎没有一次不“挨骂”,但她在“挨骂”中不断为越剧......
-
〓 “一介”书生的家国情怀——记《儒藏》项目的首席专家汤一介
北京大学未名湖畔,一位87岁的老人依旧笔耕不辍。作为《儒藏》项目的首席专家,他把这个浩大的典籍编纂计划延续到2025年。 作为当代中国哲学界代表性人物之一,从上世纪80年代创建中华文化书院推动“文化启蒙”,到90年代最早提倡“国学”,汤一介把做学问与时代赋予的使命融为一体,思索着中国哲学在不同时代的沉浮。......
-
〓 “北极光”奖获得者许渊冲:翻译改变世界
许渊冲近照。本报记者 郭红松摄 柏林当地时间8月2日下午,在第二十届世界翻译大会会员代表大会上,国际译联将2014“北极光”杰出文学翻译奖授予了中国著名翻译家许渊冲。这个每三年评选一次的国际奖项,曾颁发给英国人、美国人、挪威人、拉美人、澳大利亚人,现在第一次把目光投向了中国。 93岁的老先生没有去颁奖现场,......
-
〓 叶嘉莹:她站在那里就是一首诗
叶嘉莹(资料图片) “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群贤毕至,少长咸集……”5月10日,南开大学校长龚克的致辞仿佛把人们带回永和九年。是日,百余位专家学者齐聚南开,共贺叶嘉莹先生九十华诞。生日庆典以叶嘉莹九十华诞暨中华诗教国际学术研讨会的形式隆重举行。来自国内外的百余位专家学者,围绕中国诗学理论研究、传统吟诵与教育研究,以......
-
〓 朱学士遗风
道光年间登上政治舞台的朱熹后人朱凤标,历任三朝,官至大学士,他一生清正廉洁,且主张抗英,有崇高民族气节。其子孙后代或为官或治学,皆为栋梁之材。勤政报国,厚德传家,萧山朱氏家风代代相传。一 绍兴府萧山县城东郊坛里金村(曾名城郊村,现杭州市萧山区新塘街道朱家坛村),萧绍运河的支流穿村而过,河不宽,水却深,航船直接拐进......
-
〓 我所认识的何兹全先生的治学道路
岁月悠忽,何兹全先生已是85岁高龄了。作为后学,认识何先生也有40年了。读何先生的论述则还早一些,40年代末,在上大学时就读过他在抗日战争前发表的关于魏晋南北朝的庄园经济和寺院经济的文章,50年代初,又读过他40年代写的关于魏晋兵制的文章。以后何先生的论著,多数读过,有些至少也接触到。我的认识是,何先生是一位眼界开阔而......
-
〓 复旦闻见录:回忆章培恒先生
我是什么时候第一次见到章先生的,现在已不可考。本科的时候我对于他并不算了解,只是偶尔听老师或高年级的师兄师姐们提起。当时我想,一个人能让这么多老师和学生同时对其肃然起敬,其为人学问必有不同流俗处。也许正出于这一点小小的意念,促成我在中文系读完硕士后主动打报告申请转至先生门下。古籍所常常会被看作是中文系的一个研究室,不仅......
-
〓 让文学与文化不分家的汉学家柯马丁
认识柯马丁教授完全是一个极偶然的机缘。那天,他应邀来到复旦,作关于先秦文学与文化方面的讲座。他的讲座很有欧美的风格特点,只用一半时间演讲,而后留出一半时间请大家提问,他作解答,并讨论。这个做法有点类似美国大学教授给研究生授课的方式。我是作为有专业兴趣的年长听众,从头到尾聆听,没有冒昧发言,这也许是局外人身份的缘故吧。然......
-
〓 温不增华 寒不改叶——忆季羡林先生过“米寿”
图为本文作者的父亲在1999年为季羡林“米寿”题写的贺帖。 图为本文作者的父亲过世后季羡林为其写下的字幅。 季羡林与学生们 北大图书馆提供资料图片 1993年本文作者探望季羡林,在季老书房获赠其书《留德十年》。“温不增华,寒不改叶”,这是诸葛亮在《论交》里的名句,为我父亲所钟爱,一直书写不怠。1999年秋天,在我赴京......
-
〓 顾颉刚与卜德(Derk Bodde)的文字之交
顾颉刚 1934年10月14日,顾颉刚在日记中写道:“将卜德(Derk Bodde)所著《左传与国语》汉文本重作,一天毕,约四千字。……卜德,哈佛大学派到北平之研究生,来平两年,竟能以汉文作文,其勤学可知。所作《左传与国语》一文,写来已数月,予初托孙海波君改,谢不敏。希白亦谓无办法。予嘱其寄来,今日费一日之力为之......
-
〓 张冠李戴?陈独秀原配并非高晓岚——兼谈民国才女高晓岚其人其事
在陈独秀研究中,最大的乌龙是把他原配夫人高氏的姓名错成了高晓岚。高晓岚实际上是陈独秀的堂小姨子。高晓岚(1899—1992),又名高筱兰、高晓兰,安徽霍邱县洪集人(今六安市叶集区洪集镇)。她是陈独秀原配夫人高氏、第二个夫人高贤萃的堂妹,现代作家韦素园的女友,女作家苏雪林的“学敌”,李大钊和杨荫榆的学生,许广平的好友。高......
-
〓 斯人已去 弦歌未绝·陆谷孙:我为何要编《中华汉英大词典》
“我想让这本《中华汉英大词典》帮助外国人了解中国的传统与文化,比如‘万福’跟‘叩头’有什么不同,‘清明’为什么又叫‘百六’(冬至后106天)。除了读音和字义,还要让他们了解一点汉字的形训,比如宝贝的‘宝’,屋顶下面有玉,这是简体字,而过去的繁体字‘寶’就更复杂了——屋里有缸,缸里藏着玉和钱。”2016年7月28......
-
〓 中国紫砂界的七座丰碑
竹段壶 朱可心制鲍尊壶 裴石民制荷花壶 蒋蓉制仿古如意壶 顾景舟制六方花盆 任淦庭、石生刻 毛顺兴制大竹报春壶 王寅春制 任淦庭刻段泥竹节提梁壶 吴云根制 紫砂,中国的“国粹”之一。 上世纪50年初,中国紫砂业萧条冷清而致奄奄一息。从低矮的作坊里,从窑场的废墟上,从寂寞的蠡河边,一些隐逸的人物出场了,他们集......
-
〓 周恩来与严范孙、张伯苓的师生情
严范孙(左)和张伯苓南开中学时期的周恩来南开的诞生 1904年秋,天津建成一所“私立中学堂”,其创办人为天津名绅严范孙(名严修,字范孙)。严范孙22岁中举人,23岁中进士,26岁入翰林院任编修,因此人称“严翰林”。光绪对他十分器重,曾多次召见他。这位严翰林不仅学识渊博,并且思想开明。甲午战败,对他震动极大。国家与......
-
〓 鲁迅的教育部“佥事”为何官
央视热播的电视剧《觉醒年代》里,鲁迅出场时,字幕标明其身份是“教育部佥事”,这是何种级别的官职呢?《汉语大词典》解释说:“佥事,官名。金置按察司佥事。元时诸卫、诸亲军及廉访、安抚诸司,皆置佥事。明因之,都督、都指挥、按察、宣慰、宣抚等,皆有佥事。”如秩正三品的都指挥佥事,还有四品的卫指挥佥事,都属于指挥使的助手,有的负......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