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明师引路——深切缅怀恩师汤一介先生
赵建永(左)和汤一介在一起。资料照片 汤一介 哲学史家,国学泰斗,北京大学资深教授,主要论著收入十卷本《汤一介集》。 赵建永 天津社科院副研究员,曾任汤一介助手。 汤一介先生是中国思想文化界开风气之先的代表性人物。 汤师道德文章有口皆碑,在汤师身边18年的耳濡目染,使我感到,尽管汤师对学生一向要......
-
〓 全国人大代表刘蕾:以优秀传统文化助力乡村振兴
【代表委员履职记】 2月20日一大早,刚从北京招商归来的刘蕾,就马不停蹄赶到黑龙江省同江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开展专题调研。“大家近期生活、工作中有啥问题、困难,或者好建议,我给带到两会上。”刘蕾热切地询问。 刘蕾是黑龙江省同江市经济合作促进中心副主任,作为一名赫哲族代表,自2008年履职以来,她先后提出13......
-
〓 周维强:学林新语
·词学大师夏承焘先生谈诗词选本的编选:“选诗要严,不怕漏,只怕滥。好诗漏选多少都没有关系,因为选者所好所见不同,所取也必定不同。但平庸的诗、不好的诗却一首也不应该入选,选了就表示你不知诗的好坏。所以宁缺毋滥。”·文史学家浦江清先生尝与学生语:治中国古代文学,先秦古书是源,小说戏曲是流。现在人怕艰苦,不爱读先秦古书,喜欢......
-
〓 记忆中的陈忠实老师
陈忠实老师起初给我最深的印象,是他夹着雪茄,满脸沧桑,在白鹿原上眺望和沉思的凝重表情。站在他的墓前,望着辽阔的灞河河川和沟壑纵横的黄土塬坡,我脑海里浮现的,依然是他那坚毅而深邃、普通而伟大、平常而奇伟的神情。记忆中的这一瞬,是1993年春夏之交,陕西电视台为陈老师拍摄的纪录片中的一个特写。此时,《白鹿原》已在文坛引发“......
-
〓 坐立谁安——摘自《书生的骨头》
1958年,胡适与蒋介石有些姿势,是属于一个时代的。其实,坐、卧、起、立、跪,乃至作揖、鞠躬、握手,所有的动作,都是心灵的姿势,都需要一根骨头支撑。没有了骨头,卧床的身体,也只是一具皮囊。 下跪在人前下跪,我一直以为是奴才的姿式,是软骨的病状。1912年,中华民国政府以庄严的法律形式正式废除延续了千年的跪拜礼,和......
-
〓 考古因他而丰富 他因考古而精彩 数据张忠培:考古人生八十年
2014年4月张忠培在陕西宝鸡观摩陶鬲 图片由作者提供图片由作者提供 今年8月初,故宫博物院前院长、著名考古学家张忠培先生度过了他80岁的生日。 他的这个生日过得像个“考古日”:故宫出版社出版了他带学生们长期研究的大型课题成果《中国陶鬲谱系研究》一书,科学出版社出版了学生们献给他的生日贺礼《庆祝张忠培先生......
-
〓 重视“人的历史”之鲁迅
编者按在中国,鲁迅是一个绕不开的名字。他的小说、散文、杂文,是几代读者自小就读过的。读鲁迅,既是读他的书,又是读他的人。鲁迅的书是大海,浩瀚无边;鲁迅的人是高山,雄伟壮丽。他的书和他的人,都是读不完、说不尽的。“须仰视才见”,是鲁迅小说《一件小事》中的一句话。这些年,我们读鲁迅的书,愈读愈感觉鲁迅同样拥有小说中人力车夫......
-
〓 周越然捐书无关郑振铎
上海《文汇读书周报》曾经发表周炳辉《琐忆祖父周越然》,文中有《沉重的1957》一节,说“1957年,是颇不平凡的一年。从料峭的早春二月,到风云突变的夏天,从‘百花齐放’,到扩大化的‘反右’,在知识分子的上空,不是和煦的阳光,而是惊恐的风暴。这一年,已经年逾古稀的祖父,忽而做了两件看来异乎寻常的事情”。“第一件事......
-
〓 周维强:学林新语
湖南长沙人易培基作过劳动大学校长、故宫博物院院长、南京国民政府农矿部长等。长沙人陈子展是易的弟子。一日,易大发议论,批评湖南人物,最后下了一句结论:“湖南没有一个好人。”语次,子展便接上了一句:“老师,这句话倒没有例外!”易氏听了,为之愕然,拂袖起而退入书房,子展乃大笑出门。 胡适素有学术民主之襟怀。当年......
-
〓 云起少华山 笔墨波澜翻——“苏门六君子”之李廌
华州,自古山水名胜于天下,少华山翠绿如屏,渭河蜿蜒如带。华州古为郑国,郑桓公乃一代明君;也乃“再造唐室”的功臣郭子仪大将的家乡,此地历代学风甚盛,是宋代文人李廌的故里。李廌曾受教于苏轼,与秦观、黄庭坚、晁补之、张耒、陈师道并称“苏门六君子”,其在散文与诗歌方面均有所成就。 李廌(1059—1109),字方叔,号齐......
-
〓 人物·大家·谢冕:把日子过成诗
CFP2011年12月6日,中坤国际诗歌奖在北大颁奖。诗人牛汉(左)接受了谢冕颁发的奖项后,两位老人紧紧地拥抱在一起。CFP 谢冕先生今年82岁了。 先生老了,亲友们总是劝他好好保养,要活到一百岁。听到这些善意的祝愿,谢冕心里很不是滋味。不是惧老,而是他越来越感觉到“寿”字背后的空虚与乏味。如果精神与肉体能......
-
〓 一生践一诺 终身为戏痴——追记著名戏曲理论家郭汉城
10月19日,中国艺术研究院终身研究员、著名戏曲理论家郭汉城走完了他104年的人生路。10月25日,郭汉城遗体告别仪式将在北京八宝山举行。 1917年,郭汉城出生在浙江省萧山县戴村镇张家弄村,从小听着绍剧与的笃班(越剧的前身)的旋律长大。一辈子都在看戏、评戏、写戏、研究戏,与戏曲的缘分伴随了郭汉城的一生。 我国......
-
〓 走近文艺家·王平:学艺该拜名师还是明师
他是当今京剧界为数不多的文武老生名家之一,曾两获中国戏剧梅花奖,尤擅《野猪林》《挑滑车》《击鼓骂曹》《打金砖》《战太平》《康熙大帝》《华子良》等剧目。在他60年的艺术人生中,既遇到过明白的师傅,亦遇到过有名的师傅,明师和名师共同成就了今天的他。近日,湖北省京剧院首排传统大戏《野猪林》精彩上演。在这出戏的宣传海报上,“著......
-
〓 中华民族需“反本开新”——汤一介教授访谈录
汤教授认为,中华民族需要“反本开新”“我是这样看的:中华民族也许正处在一个伟大复兴的前夜,当一个民族处在一个伟大复兴的前夜,她必须回顾自己的历史文化,从中吸取力量,‘反本开新‘……”这是着名学者、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汤一介先生的论点。虽然,汤先生从不以哲学家自居,称自己不过是“不断地提出新的哲学问题”,但是,他的许多“问......
-
〓 顾颉刚与卜德(Derk Bodde)的文字之交
顾颉刚 1934年10月14日,顾颉刚在日记中写道:“将卜德(Derk Bodde)所著《左传与国语》汉文本重作,一天毕,约四千字。……卜德,哈佛大学派到北平之研究生,来平两年,竟能以汉文作文,其勤学可知。所作《左传与国语》一文,写来已数月,予初托孙海波君改,谢不敏。希白亦谓无办法。予嘱其寄来,今日费一日之力为之......
-
〓 未名湖·珞珈山·莫高窟:樊锦诗的人生选择
1984年1月3日,《光明日报》发表报告文学《敦煌的女儿》,介绍了樊锦诗坚守大漠的事迹,使樊锦诗成了家喻户晓的人物。从此以后,就像“敦煌守护神”是常书鸿的符号一样,“敦煌的女儿”也成了樊锦诗的符号。从1963年北京大学考古专业毕业被分配到敦煌,樊锦诗一直坚守在莫高窟,将自己的一生献给了敦煌,成了一代莫高人的代表。201......
-
〓 学人小传:徐通锵
徐通锵(1931年—2006年),浙江宁海人,语言学家。1952年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语文专业,1956年毕业留校任教。曾任北京大学中文系语言学教研室主任。著有《语言学纲要》(与叶蜚声合著,1981)、《历史语言学》(1991)、《语言论——语义型语言的结构原理和研究方法》(1997)、《基础语言学教程》(2001)......
-
〓 父亲的一生——纪念叶君健百年诞辰
叶君健与儿童在一起 叶君健(1914—1999)在中国现代作家中是一个特例:他用中文、世界语和英语写小说,翻译英语、德语、丹麦语等七门外语的世界文学名著。今年是叶君健百年诞辰,其子叶念先撰文回顾了父亲作为跨文化的作家、翻译家的光辉一生。成长于大时代 父亲1914年12月7日生于湖北省红安县八里湾镇叶家河村。......
-
〓 庞薰琹:为大众生活而设计
1925年,19岁的庞薰琹怀着艺术救国的理想赴法国学习美术,在徐悲鸿、蒋碧薇夫妇引荐下进入叙利恩绘画研究所。除了在学校上课,遍布巴黎的博物馆,更是他研习艺术的殿堂。绘画之外,他对音乐、诗歌和舞蹈也充满兴趣,结识了傅雷等文艺界朋友。 像徐悲鸿、林风眠等人一样,年轻的庞薰琹被巴黎的艺术氛围深深感染着。在努力学习西方艺......
-
〓 一位儒雅的“中国”文人——记荷兰汉学家高罗佩——海外汉学家见知录之六
20世纪的汉学家中,荷兰人高罗佩(RobertHansvanGulik,1910-1967)尤为引人瞩目。它具有多重身份和多种爱好:外交官、汉学家、收藏家、诗人、小说家、音乐家等等,而且每种身份都做得很出色:作为外交官,通晓荷、英、法、印、德、中、阿拉伯、日、藏文、梵文等十五种语言文字,在华盛顿、新德里、贝鲁特、吉隆坡......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