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学人小传:吕振羽
吕振羽,1900年生,1980年去世,字行仁,学名振羽,湖南邵阳人。史学家,教育家。1926年毕业于湖南大学。1933年执教于中国大学并参加中国社会史论战,曾任塘田战时讲学院副院长、华中局高级党校教员、延安中央研究院特别研究员。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中央人民政府民族事务委员会委员、东北人民大学校长兼党委书记、中国科学院......
-
〓 陈寅恪先生:行走于学者之外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陈寅恪先生是我最景仰的人物之一。先生生前名重当时,然颠沛流离,以孤傲敏感之心,倍尝社会动乱之苦痛;先生病逝之后,寂寥甚久,成为一个被时代淹没的人。然在先生辞世数十年之后,国人又象发现新大陆一样发现了先生的人品和学识,于是竞相论述学习,然傅会攀引之风也不绝于途。不知先生倘若地下有知,......
-
〓 傅抱石的故园情
中国现代著名画家傅抱石以山水画名世,他祖籍江西新喻县(今新余市),一生曾数度回到故乡。淳朴热情的乡亲以浓浓的乡情,抚慰了游子的乡愁,也滋养了他的艺术。每当有佳作问世,欣喜之余,他常以“新喻画人”“新喻县人”“新喻”印章题款,昭告世人。而他的家国情怀和艺术精神也一直被家乡人民纪念与传承。一 仲夏时节,我又一次寻访新......
-
〓 学人小传:史金波
史金波,1940年生,河北高碑店人。西夏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1962年毕业于中央民族学院语文系,1966年中国科学院民族研究所西夏文专业研究生毕业后留所。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西夏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研究员。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副所长、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会会长......
-
〓 薛亮委员:潜心创作才是画家最好的状态
全国政协委员、江苏省国画院副院长薛亮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他这次来开会是需要“倒时差”的。记者听后很纳闷:“您是刚从国外回来,还是平时都在上夜班?”薛亮说:“我平时总是晚上画画,有时画兴奋了,到第二天早上10点才收工。”“16年前,我还是新华日报总编室美术版编辑。上夜班的时候,稿件迟迟不来,我就一边画画一边等稿。......
-
〓 学人小传:洪谦
洪谦(1909—1992),又名洪潜,号瘦石,安徽歙县人。哲学家。早年赴日本、欧洲留学,师从维也纳学派主要创始人石里克,获维也纳大学哲学博士学位,是维也纳学派唯一的中国成员。回国后先后在清华大学、西南联大、武汉大学、北京大学任教,长期担任北京大学外国哲学研究所所长,曾任英国牛津大学新学院研究员、客座教授,中国社会科......
-
〓 考古“特种部队”——青年水下考古工作者的故事
【到新时代新天地中去·青年水下考古工作者】 24年前,广东崖门,银洲湖底。再强的阳光也抵达不了这里了。 两位潜水者头上的“探照灯”,深水中仅有的两个星点,随时能被黑暗吞没。 水底匍匐,摸索前进。两位潜水者,时年37岁的崔勇和他的潜伴,是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考古专家,他们正调查宋元海战崖门古战场的水下遗存。......
-
〓 走近文艺家·李博生:手中磨玉 心中求道
81岁的他是玉雕大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在他看来,玉是大地的舍利,玉文化是“大地之诗”,手中磨玉,就是心中求道。他说,治玉是做活儿,不是做货,要做艺术品,而不是做产品。 玉是大地的舍利,玉文化是“大地之诗”,手中磨玉,就是心中求道……这些话不是出自诗人或禅者,而是出自一位中国工艺......
-
〓 何兹全:期颐老者眼中的红尘
人生第一捱不过的,是岁月荏苒,世事苍茫。我的面前坐着一个99岁的老人,慈眉善目,笑得很喜乐。交谈不是很流畅,需要我很无礼地冲他大声嚷嚷,他听清楚了,轻言细语地回答,对比很是鲜明。被光阴浸泡得太久,渐渐会丧失时间感,老人已经不能很顺序地回忆平生,说的都是单件的事情,还时不时问身边的博士生:我是哪一年毕业的?我是哪一年进的......
-
〓 民国藏书家周越然的几则轶事
周越然有一个生年,两个卒年。一说(1885——1946),一说(1885——1962)。现在确定后一个是正确的,但是网络上排在最前面的周氏生平介绍,还是沿用错的(1885——1946)。这也难怪,周越然这个名字及其藏书事迹被提起被读者了解,仍是年头未久呢。最早(上世纪80年代末)公开提到周越然的是知名藏书家姜德......
-
〓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陈先达:“哲学家不是社会的旁观者”
60年传道授业,60年潜心学术。日前,中国人民大学召开陈先达从教60周年学术研讨会,为这位著名哲学家的学术历程作了梳理。 “不当超凡脱俗的哲学家” 陈先达进入哲学世界有些偶然。复旦大学历史系毕业的他被分配到中国人民大学学习哲学,“我和哲学,就像是旧式婚姻,先过门后恋爱”,他这样形容这段经历。他的老师多博学......
-
〓 学科整合、国际化趋势与数位化时代的史学研究与教学——著名学者黄宽重先生访问记
关键词:黄宽重;学科整合;国际化趋势;数位化时代;历史研究与教学采访时间:2004年9月11-15日采访地点:北京大学、清华大学采访记录及文字整理:刁培俊,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博士研究生。(本访谈记录已经黄宽重教授本人审正)原编辑手记:关注世纪之交历史学的发展和演变,似乎不能不更为留心国际、港台的史学发展动向。无论是沉潜求......
-
〓 意大利著名汉学家史华罗——海外汉学家见知录之十八
史华罗(Paolo Santangelo,1943—)。意大利罗马大学东方学院东亚史教授,国际著名汉学家。曾任意大利那不勒斯东方大学汉学系主任,现为欧洲汉学学会理事,《明清研究》杂志创办人及主编。意大利汉学学会、欧洲汉学学会理事。长期致力于中国历史,尤其是明清史研究。共出版学术专著近60部,发表各类学术文章120余篇。......
-
〓 月下传来万枝灯——黄宝生先生的梵学人生
1960年高考发榜前夕,黄宝生先生写了一首无题小诗。诗的第一句是“今夜,我的心激荡”。第二天,他如愿收到了北京大学的录取通知书。怀着一颗激荡的心,黄先生走上梵学之路。怀着一颗激荡的心,黄先生在梵学路上走过一个甲子。 六十年在人类历史中只是短暂一瞬,然而对于一位学者来说则是最为黄金的年华——从舞象之年到桑榆之年。六......
-
〓 李之禹:李嘉言与恩师闻一多先生
李嘉言是著名的古典文学家。在楚辞、唐诗、汉魏六朝文学研究上颇有建树。他首倡的改编《全唐诗》动议影响深远。他一生研究的门路和方法,深得其恩师闻一多治学三昧。闻先生对李嘉言学术研究和思想品质影响至深。 1946年闻先生遇害后,李嘉言在纪念闻先生的文章中说:“就我个人说,和闻先生已有15年的师生关系,同他在一个......
-
〓 今天我们为什么纪念陶行知——写在陶行知诞辰122周年之际
海宝山区行知小学大队辅导员在陶行知雕像前给学生讲课。 CFP 1946年7月25日,毛泽东在延安窑洞接到周恩来从上海发给党中央的电文,电文报告了陶行知先生去世的消息。毛泽东十分悲痛,沉思良久,随后拿起毛笔,饱蘸墨汁,凝重有力地写下了“痛悼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千古!——毛泽东”。此后,延安党政军民学、社会各......
-
〓 追思·马克宣:做出自己的特色才是正途
马克宣 资料图片 你也许不知道马克宣是谁,但你一定忘不了他的作品。他是《大闹天宫》《小蝌蚪找妈妈》《牧笛》的动画制作,他是《三个和尚》《哪吒闹海》的首席动画设计、美术设计。他参与和执导的多部水墨动画片早已成为中国动画史上的经典。1981年,《三个和尚》捧得第32届西柏林国际短片电影节银熊奖;1988年,由他与特伟......
-
〓 一张捐款收条引发的回忆
前些日子整理旧书,从中掉下一张纸,拾起一看,是一张中国作家协会发传真专用的32开办公纸,上写: 今收到巴老为《育才图书室》工程捐款贰万圆整。育才图书室、中华文学基金会 孙仲秀2004年7月5日 一张收条,上面没有公章,也没有私章,书写也不规范,不是正式的票据,可能没有什么法律效力,只是收讫证明而已。其中的巴老,......
-
〓 走近文艺家·阿来:做个热爱生活的“驴友”
只有在写作的短暂瞬间,他才会意识到自己在从事文学工作。生活于他,就是一场旅行,文学作品像是旅行中产生表达欲望后的副产品。行走构成了他创作的基础,形成了他创作的源泉,让他创作出《尘埃落定》《格萨尔王》《云中记》等不一样的作品。采访阿来是在一个科技主题峰会的间隙。他是那个峰会的嘉宾。参加会议的还有中国科学院院士韩启德、生物......
-
〓 鲁迅观看蓝苹和王莹演戏
鲁迅先生看过蓝苹和王莹演戏,而且对王莹演出的扮相提出了批评。 蓝苹,即江青,人们对她的故事耳熟能详,不必多作介绍。王莹(1915——1974),安徽芜湖市人,是一位从逃婚的童养媳成长起来的电影、话剧表演艺术家、作家。上世纪三十年代,在上海积极参加左翼影剧活动,主演了具有进步意义的影片《铁板红泪落》、《女性......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