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学人小传:饶宗颐
饶宗颐(1917—2018),生于广东潮安,号选堂。先后执教于香港大学、新加坡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高校。曾任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西泠印社社长。治学领域涉及敦煌学、甲骨学、简帛学、中国古代史、目录学、文学史、书画等。在敦煌学方面,著有《敦煌本老子想尔注校笺》《敦煌曲》《敦煌白画》《敦煌琵琶谱》等;在甲骨学方面,编著有......
-
〓 清华国学院“四大导师”称号的由来及“入围导师”
也许会有读者问道:今天再谈论这些东西有什么意思?笔者认为,清华开办国学研究院,吴宓、陈寅恪这样的文化保守主义者自然愿意参与,但胡适作为新文化运动的提倡者,却是最早提议创办清华国学院者,他为何会如此?再联想到他在五四时期提出的“整理国故、再造文明”口号,不是很令人深思么。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和赵元任之清华国学院“四大导......
-
〓 “活字典”刘盼遂教授
20世纪50年代初,古老的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里,聚集着多位非常著名的学者。他们的专业素养一流,为人却很低调,从来不会“炒作”,只知道踏踏实实地做学问,学生们受益匪浅。不幸的是,1957年忽然来了一场现在已是人所共知的“阳谋”;更不幸的是,来北京师大“领导”这场运动的一个大人物,是现在也已人所共知的“整人”能手,......
-
〓 周维强:学林新语
◎华罗庚从不隐晦自己的弱点,只要能求得学问,他宁肯暴露弱点。华说:“弄斧必到班门。”1981年,华又说:“观棋不语非君子,互相帮助;落子有悔大丈夫,改正缺点。” ◎熊彼特给学生讲课,不希望下结论,他说“如果我有某种作用的话,那么我希望不是去关门,而是去开门……” ◎哲人康德每天都在固定的时间出门作保......
-
〓 德国汉学家库恩——海外汉学家见知录之十四——欧洲最早也最有名的中国古典文学翻译家
弗兰茨·库恩(1884-1961)是欧洲最早最系统介绍中国文学的德国著名汉学家,也是一位对汉学异常执着和钟爱的西方学者。为了更好地学习中文,他辞去德国驻中国使馆随员这份有着优厚报酬的工作,而靠翻译中国古典文学作品谋生,以至衣食不济,甚至常常受到饥饿的威胁。死时留给继承人侄儿哈图·库恩的遗产只有五个箱子和一架打字机。五个......
-
〓 新中国故宫事业的开拓者吴仲超——半生戎马半文博
吴仲超是故宫博物院建院后的第三任院长,也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任院长。在故宫工作的30年里,吴仲超继往开来、锐意探索,领导故宫博物院完成社会主义改造;他实事求是、开拓创新,奠定了新中国故宫博物院博物馆事业发展的基础;他呕心沥血、鞠躬尽瘁,为故宫博物院贡献了全部心力;他严于律己、无私奉献,将毕生所藏捐献给了故宫博物院;他光......
-
〓 陈舜臣,日本文坛上的杰出华人作家
陈舜臣 赵和平画 1月17日,对于日本神户的人们而言是个特别的纪念日。20年前的那一天发生了7.3级的阪神淡路大地震。而就在几天之后的21日,作家陈舜臣(1924—2015)在神户去世了,享年90岁。他去世的时刻——凌晨5点46分,正好是20年前那场地震发生的时刻。 在日本,年轻人到20岁就标志着正式成人。......
-
〓 如何开展有效的书法教育——走近书法教育家陈忠慧
初识陈忠慧教授,见他满头银发,精神矍铄,声音洪亮,话语里激荡着“责任与担当”。 在山西国学教育基地,谈及对娃娃们的书法教育,陈忠慧语重心长地说:“近年来,中国书法所依托的‘人文氛围’被淡化,传承中华文化显得尤为重要,‘根’和‘魂’不能丢!”追寻中护“根” 翻阅陈忠慧的履历,循着他的人生步履,体味到一......
-
〓 中国紫砂界的七座丰碑
竹段壶 朱可心制鲍尊壶 裴石民制荷花壶 蒋蓉制仿古如意壶 顾景舟制六方花盆 任淦庭、石生刻 毛顺兴制大竹报春壶 王寅春制 任淦庭刻段泥竹节提梁壶 吴云根制 紫砂,中国的“国粹”之一。 上世纪50年初,中国紫砂业萧条冷清而致奄奄一息。从低矮的作坊里,从窑场的废墟上,从寂寞的蠡河边,一些隐逸的人物出场了,他们集......
-
〓 《启功教我学书法》出版,作者陈启智追忆恩师——“一身随意去还来”
《启功教我学书法》封面资料图片著名书法家陈启智所著《启功教我学书法》一书,日前由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本书首次展示了从‘文化大革命’初期到改革开放时期,启功先生的人生经历、学术发展,弥补了当下出版物中歌颂有余、研究不足的现状。”在新书发布会上,著名作家、收藏家姜维群一语道出本书的价值所在。 启功是当代著名教育家、国......
-
〓 “文化国宝”守护人
【新春走基层】 从福建武夷山市区向南出发,在连绵起伏的丘陵山路上驱车约40公里,就来到了位于兴田镇城村的汉城遗址。 春节前夕,在城村汉城遗址西城墙外侧,考古人员正对这里的杉树下遗址进行发掘清理。在四五米深的壕沟底部,考古项目负责人、福建博物院副院长、福建闽越王城博物馆馆长楼建龙正小心翼翼地对沟内的一片炭化竹编遗......
-
〓 1903年,刘师培和他的朋友圈
1903年,在二十世纪中国历史上似乎没有什么值得注意的大事发生,但这一年对经学大师刘师培却格外重要——正是在这一年,虚岁二十的刘师培来到上海,结识了章太炎、蔡元培、陈独秀、章士钊、林獬(即林白水)和邹容等中国现代史上的重要人物并很快成为至交,从此走上一条全新的人生之路。说起来除却邹容其他人都年长于刘师培,但他们却能成为......
-
〓 走近文艺家·尹学芸:只有默默耕耘,作品才能熠熠发光
与其说她“大器晚成”,不如说“是金子早晚会发光”。默默耕耘数十载,直到2014年,她的作品《士别十年》等逐渐在文坛大放异彩,继而迎来了佳作井喷期。2018年凭借中篇小说《李海叔叔》获得鲁迅文学奖之后,她的新作《青霉素》等仍在不断为文坛带来惊喜。有人说她的成功让基层创作者看到了光。近日,作家莫言在其公众号上更新了一篇题为......
-
〓 小小火花爱国情——张謇和通燧火柴商标设计
改革开放之初,一位南通籍作家怀着朝圣的心情来到上海市黄陂南路374号,瞻仰中国共产党一大会址。走进这栋砖木结构的两层石库门楼房小小的会议室,他感到十分激动,会议室中的长桌和座椅引发了他的许多联想。他注意到长桌上有一个小小的烟缸,烟缸旁有一盒火柴,还有一根火柴散落在桌上。他凑近火柴盒一看,商标为“南通通燧火柴厂”,这是他......
-
〓 毛泽东喜欢读什么书
资料图片 毛泽东博览群书,不只表现为数量大,领域多,他还注重阅读一些在特定环境中流传不广,作为革命家和政治家可以不去关注的书。其阅读视野,常常越出各知识领域“大路货”,喜欢阅读专业性很强的文史和自然科学论著,以及古代笔记和各种笑话作品这类“闲书”。在这个意义上说,他的阅读不仅广博,而且专深。 阅读范围虽然广......
-
〓 新闻人物·李修文:以诗入散文,藉诗写人生
因为一本新近出版的散文集《诗来见我》,作家李修文日前在北京东单附近的一家剧场内,接受记者采访。李修文少年成名,13岁时发表了自己第一篇小说,几年前成为湖北作协最年轻的主席。“对中国人而言,诗歌从来就不是诗人自己的事情,不是囿于书房一方斗室内的自我沉吟。诗关乎广大的世界和江湖,关乎诗与人怎样互文,以及中国人怎么相认。”李......
-
〓 “翻译的东西对别人有点用,就很安慰”——访何高济
何高济/肖帅帅摄有一位翻译家,他的作品,由于知识的专业性,鲜为人知;他在翻译中,由于查阅资料,遍览群书,自己因而也成为了这个领域的研究者。他就是何高济先生。何高济1933年出生于四川,父亲何北衡是四川现代著名政治人物。而对于何高济来说,“政治”也从未远离过他的生活。 西语毕业,却与历史结缘何高济于20世纪50年代......
-
〓 《三国志》中的人物妙语
《三国志》是二十四史之一,文学价值很高,特别是其中充满智慧的人物语言,耐人品读。卞氏智答众人 《三国志·魏书·后妃传》记载,曹丕的母亲卞皇后谦恭节俭,曹丕被立为太子的当天,很多人前来祝贺,有人对她说:“今天可是大喜的日子,您府上有那么多宝物,是不是应该赏给我们一些啊?”卞皇后说:“曹丕是因为年长才有这个机......
-
〓 学人小传:陈垣
陈垣(1880—1971),字援庵,广东新会人,历史学家、教育家。20世纪初,在中国史学近代化的进程中,他总结、改造我国的传统史学,撰写了《元也里可温教考》《元西域人华化考》《中西回史日历》《校勘学释例》《史讳举例》《明季滇黔佛教考》《中国佛教史籍概论》《通鉴胡注表微》等专著和论文,在宗教史、元史、历史文献学等......
-
〓 曲终水流——怀念充和四姐
青年时代的张充和 6月18日上午,我突然收到侄儿以林从美国发来的短信:“四姑于美国时间6月17日下午1时去世。”我一惊!很长时间脑子一片空白。10天前,以林才从美国来电话,告诉我他近期要去看望四姑,我还请他代问候。几个月前,我刚写了一篇忆张家四姐妹的文章,说四位姐姐走了三位,只有充和四姐还在美国。怎么能想到,如今......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