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021永远的怀念(九)
许渊冲(1921-2021) 2021年6月17日,翻译界泰斗、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许渊冲在北京逝世,享年100岁。 许渊冲,1921年4月18日出生于江西南昌,1943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外文系。自1983年起任北京大学教授。 许渊冲从事文学翻译长达六十余年,译作涵盖中、英、法等语种,翻译集中在中......
-
〓 在湖湘大地上探索古代中国——张春龙与里耶秦简发掘
在沈从文先生的笔下,他的家乡湘西是一个清奇秀美、民风淳朴的地方,富有一种神秘的魅力。 2002年6月3日,正是在这里——湘西龙山县酉水畔,里耶古城遗址一号井现场负责人邹波平发现一块木片上有奇怪的墨迹。由此,里耶秦简发掘和研究拉开了序幕,有人称之为“21世纪最重大的考古发现之一”。 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张春......
-
〓 学人小传:陈垣
陈垣(1880—1971),字援庵,广东新会人,历史学家、教育家。20世纪初,在中国史学近代化的进程中,他总结、改造我国的传统史学,撰写了《元也里可温教考》《元西域人华化考》《中西回史日历》《校勘学释例》《史讳举例》《明季滇黔佛教考》《中国佛教史籍概论》《通鉴胡注表微》等专著和论文,在宗教史、元史、历史文献学等......
-
〓 我眼中的名人·贺敬之:大道壮行九旬翁
今年,贺敬之九十二岁了。前些日子在贺老家里见到他的时候,他体格硬朗,谈笑风生,独自从内庭踱步而出。眉目之间,焕发着一种穿越时间的神采。“海为龙世界,云是鹤家乡”。1950年,九旬翁齐白石以此诗起意,作篆书对联赠予毛泽东。如今,同样的一句诗,正挂在贺敬之的客厅壁上。主人翁一举一动,似是照应此联。到了鲐背之年,贺敬之深居简......
-
〓 学术巨匠,出版大家——傅璇琮先生学术研究文集题记
二十世纪的中国学术文化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即以建国前后为断,两者相较,相差何止道里计,一串串闪光的名字和传世学术经典大多出自前一阶段名家,他们无不会通中西、嘎然独造,而后一阶段有硕学名望者,大多也是在前一阶段接受教育的人。但在新时期接受教育并成长于复杂环境下,足以与上半世纪大家相媲美并具有极大影响力的学人则寥寥无几,有之......
-
〓 “趁我健在,把故事结束了吧”——写在杨绛103岁生日之际
“我把故事结束了,谁也别想再写什么续集了。”在《洗澡之后》的前言中,作者杨绛先生说,“假如我去世以后,有人擅写续集,我就麻烦了。现在趁我还健在,把故事结束了吧。这样呢,非但保全了这份纯洁的友情,也给读者看到一个称心如意的结局。”杨绛先生在98岁后为小说《洗澡》所写的续作,“人物依旧,事情却完全不同”。 《......
-
〓 探寻东西文化共性
1610年5月11日,积劳成疾的利玛窦在北京溘然而逝,终年58岁。一年后他被葬在北京,成为明朝皇帝允许入土中国的第一个外国人,这在当时是无上的恩典。400年后,在北京中华世纪坛,我们依然可以看到利玛窦的名字,他作为中国历史长卷中的一个独特人物,与众多帝王、名士和新中国英雄人物在一起。我们的生活也多受惠于他——他被奉为中......
-
〓 偶入红尘里,诗戏结为盟——郭汉城的戏曲情缘
学人小传 郭汉城(1917—2021),浙江萧山人,戏曲理论家,中国艺术研究院终身研究员。1937年肄业于浙江省立杭州农业职业学校,1938年入陕北公学学习,1939年入华北联合大学学习,毕业后在敌后从事抗战教育工作。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察哈尔省文化局副局长兼察哈尔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任,华北行政委员会文艺处副处长,中......
-
〓 令人怀念的德炎先生
以“怀念我们的老朋友杨德炎先生”为逝世十周年追思会的主题,真亲切,也真能反映德炎先生的为人!何况,他的朋友真是“遍天下”,相信德炎先生在天之灵,也会喜欢。亲切和蔼、以诚待人,是他一生的为人之道。因为疫情,无法应商务印书馆之邀,赴京参加追思会,实在遗憾,也实在内疚。谨能撰文,以寄托对德炎先生的怀念。一我视德炎先生为大哥,......
-
〓 陆游的悲性与悲情
【摘要】南宋诗人陆游,因诗词而为后人所称道,属南宋四大家之一。然纵观诗人一生,除诗名之外,更多的却是悲剧色彩。应试科举屡遭败绩,求达仕途却几遇贬斥,就连家庭婚姻也不尽人意,他与表妹唐婉的爱情凄绵绯恻,给诗人带来了一生的伤痛,令人悲叹不已!【关键词】诗人;陆游;悲性;悲情【作者单位】乐平市众埠中学陆游(1125-1210......
-
〓 苏北:汪曾祺的“家常菜”
汪曾祺先生在《家常酒菜》中说: 家常酒菜,一要有点新意,二要省钱,三要省事。偶有客来,酒渴思饮。主人卷袖下厨,一面切葱蒜,调佐料,一面仍可陪客人聊天,显得从容不迫,若无其事,方有意思。如果主人手忙脚乱,客人坐立不安,这酒还喝个什么劲! 看过汪先生一张照片,穿着毛线背心,系着有图案长围裙,站在一个案子......
-
〓 钱穆——一个历史世纪的文化背影
一一个人在一个百年的岁月里独自拥有九十六个属于自己的生命年轮,并在漫长而持续的读书、教书、著书之中渐成一道历史风景、一座文化坐标、一桢世纪背影,这是十分罕见的。这个人,如果放在生活的户口本上去检索,他叫钱穆,中学文凭,公元1895年7月30日,在晚清光绪王朝的沉闷酷暑中,诞生于江苏无锡一个叫七房桥的小乡村;如果走进当代......
-
〓 一生践一诺 终身为戏痴——追记著名戏曲理论家郭汉城
10月19日,中国艺术研究院终身研究员、著名戏曲理论家郭汉城走完了他104年的人生路。10月25日,郭汉城遗体告别仪式将在北京八宝山举行。 1917年,郭汉城出生在浙江省萧山县戴村镇张家弄村,从小听着绍剧与的笃班(越剧的前身)的旋律长大。一辈子都在看戏、评戏、写戏、研究戏,与戏曲的缘分伴随了郭汉城的一生。 我国......
-
〓 郭沫若的虎符
1942年至1943年间,郭沫若在重庆一连写出了《屈原》《虎符》《高渐离》《孔雀胆》《南冠草》等多部历史剧。其中《虎符》一剧,借“窃符救赵”的历史故事,成功地塑造了主持公道,维护正义的反侵略志士——信陵君的形象,用赵魏联合抗击强秦的历史,来讽喻现实,号召人们共同对敌的用心极为显明。 该剧中有一件重要道具—......
-
〓 唐德刚:不可替代的历史解读者
2009年10月26日,89岁的历史学家唐德刚在美国旧金山辞世,给喜好阅读历史的读书人带来了悲伤。唐德刚是胡适的门生,从事写作和杂志编辑工作,与顾维钧、张学良、李宗仁等历史中人交往颇多,成为不可替代的历史解读者。唐德刚的历史学研究没有固定的模式和流派,自称“思想却时时‘逾矩’”,并做出这样的解释:“个人学识浅薄固然是主......
-
〓 张晓凌:青藏高原上“幸运”的考古之花
【手铲释天书】 走进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下简称“双古所”)副研究员张晓凌的办公室,记者就被桌上摆着的一幅画吸引。乍一看以为是太湖石水墨画,细看才发现其实是一块形状奇特石头的三个侧面素描。画面底部是一行漂亮的钢笔字:“尼阿底的万年前石叶为高原腹地迄今最早的人类活动记录……”张晓凌说,这幅画是去年......
-
〓 谢冕:有幸结识吴思敬
相识吴思敬是我人生的幸运和福分。鲁迅说瞿秋白,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我当然不敢妄比前贤,但此时的心境是相同的。我记不起来我们最初是如何相识的,那时真还说不上深交。只知吴思敬是原先的北京师范学院中文系一位年轻的文学老师,热情,敬业,很有学识,仅此而已。记得那时他住在北京最繁华的街区,王府井的一个胡同——菜厂......
-
〓 独臂多面手叶廷芳
叶廷芳(1936年11月23日—2021年9月27日)去世一年了。他是残疾人,独臂。可是他有多方面的业绩,是为多面手。他是中国社科院外文所德语文学专家,还有建筑方面的专著,等等等等,方面很多,他的影响不是我能了解的。叶廷芳是第九届、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他做了一件关系重大的事,就是在政协和几十位委员一起提出建议,修改计划......
-
〓 中华民族需“反本开新”——汤一介教授访谈录
汤教授认为,中华民族需要“反本开新”“我是这样看的:中华民族也许正处在一个伟大复兴的前夜,当一个民族处在一个伟大复兴的前夜,她必须回顾自己的历史文化,从中吸取力量,‘反本开新‘……”这是着名学者、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汤一介先生的论点。虽然,汤先生从不以哲学家自居,称自己不过是“不断地提出新的哲学问题”,但是,他的许多“问......
-
〓 清华四大导师说国学(其一)
20世纪20年代初,留美预备学校出身的清华为减弱自身“洋奴学校”的印迹,决定成立国学研究院,邀请在中国学术文化方面学养精深,“稔悉欧美日本学者研究东方语言及中国文化之成绩”,又具科学治学的学者入清华执教。由此,被誉为清华国学研究院四大导师的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赵元任走上三尺讲台,著书立说,传承国学。梁启超:我中华文......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