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三十二年只做一件事——记日本侵华殖民教育研究者齐红深
2014年10月25日,齐红深应日本殖民地教育研究会邀请在东京大东文化大学作学术报告。光明图片他有教授职称,却没有教授待遇;他主持过5项国家级科研课题,却没有拿过研究经费;他卖掉了单位分配的100多平方米住宅,挤在一间50多平方米的临街小房里;他32年只做一件事:搜集整理日本侵华殖民教育口述历史,抢救和保存日本教育侵华......
-
〓 周有光:一个人的110年
1923年,周有光考入著名的上海圣约翰大学,他从静安寺去学校,坐着有900年历史的独轮车,奔向了代表现代文化的圣约翰。奔向“现代”,对一个人来说,可以在瞬间完成,而对一个国家来说,则是一段艰难的旅程。 周有光的110年,正是中国朝着现代化发展最关键的110年,历经了晚清、北洋政府、国民党政府和新中国至今,......
-
〓 周公语典育化名士情怀故事二则
《尚书》是最早的儒家经典,又称《书》或《书经》,是关于上古的史书。它一直被视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哲学经典,既是帝王的教科书,又是贵族子弟及士大夫必修的“大经大法”。《尚书》中有一个重要人物是周公,一生功绩被概括为: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四年建侯卫,五年营成周,六年制礼乐,七年致政成王。周公的思想人格成为后世的楷......
-
〓 梁启超与陈寅恪
1 以清华考题“对对子”而引起争议的陈寅恪曾说:“凡解释一字即是作一部文化史。” “刘藏春”、“姚逃虚”,只看这两个名号,就有说不尽的含义。 元刘秉忠,字仲晦,号藏春散人,著《藏春乐府》。明姚广孝,字斯道,号逃虚子,著《逃虚子集》。“藏于春”、“逃于虚”,只看其如此自称,已知非真藏真逃,名号背后必有强......
-
〓 钱锺书为何不读研究生?
晚年钱锺书被学界誉为“文化昆仑”,但以他毕业清华、留学英法的学习经历,学历背景又为何止于“学士”呢?当然,不是所有学问大家都要“博士”头衔,很多人并不热乎于此,陈寅恪即为典型。只是观照民国浓厚的留学读洋博士风气,钱锺书从清华到牛津也一直有机会取得更高的学位,但他为什么选择放弃呢?为何不读清华研究生? 19......
-
〓 关于陈寅恪的新史料
陈寅恪2013、2014这两年,坊间出版发行研究陈寅恪的著作多达十五种(估计还有笔者不曾知晓的遗珍)。其中三种是旧版书增补修订重印,即陆键东的《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下称《二十年》),吴定宇的《学人魂·陈寅恪传》(下称《学人魂》),吴学昭的《吴宓与陈寅恪》。这三本书对引发上世纪90年代中期“陈寅恪热”功不可没。二十年过......
-
〓 穹苍未有际 犹欲乘长风——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吕振羽的学术追求
1955年,著名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吕振羽因病辞去东北人民大学(吉林大学前身)校长兼党委书记的职务,到北京工作,从此与中央党校结下了不解之缘。他被中央党校(当时校名为“中共中央直属高级党校”)聘为历史学兼任教授及历史教研室顾问,为中央党校的历史教学及其学术队伍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在中央党校的历史教研活动以及在此期间的学......
-
〓 学人小传:黄药眠
黄药眠(1903—1987),广东梅州人。诗人、文艺理论家、美学家、教育家。1925年毕业于广东大学,后加盟“创造社”,1929年在苏联青年共产国际东方部任翻译,1933年回国,任共青团中央宣传部部长、国际新闻社总编辑、“文协”桂林分会秘书长、“文协”香港分会主席、《光明报》主编等。新中国成立后任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中文......
-
〓 2022永远的怀念(四)
段晴(1953-2022) 2022年3月26日,西域历史语言学家、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段晴在北京逝世,享年69岁。 段晴1953年5月在北京出生,祖籍山西。1971年进入北大西语系德语专业学习,1978年考入北大南亚研究所,师从季羡林、蒋忠新等学习梵语及印度历史文化,1982年获硕士学位。同年赴德国汉堡......
-
〓 人物·剪影:乐种田治印
空城计 甘肃秦安,有位八旬老人,每日清晨坚持挥毫一小时篆隶。兴之所至,则构思治印。时而远望,时而端坐,时而闲步。待整方印面涌于心中,灵感勃发,凝神草稿,一气呵成。方寸之间,布局高妙,展现章法之美。 一印告成,或坐或躺,品茶吸烟,闭目养神。常见老人凝神沉思,双目转动,挥舞铁笔,跃跃欲试,许久才下一刀。 ......
-
〓 唐德刚:不可替代的历史解读者
2009年10月26日,89岁的历史学家唐德刚在美国旧金山辞世,给喜好阅读历史的读书人带来了悲伤。唐德刚是胡适的门生,从事写作和杂志编辑工作,与顾维钧、张学良、李宗仁等历史中人交往颇多,成为不可替代的历史解读者。唐德刚的历史学研究没有固定的模式和流派,自称“思想却时时‘逾矩’”,并做出这样的解释:“个人学识浅薄固然是主......
-
〓 龚自珍
一、时代新风气的开创者十九世纪上半叶,是中国封建制度走向崩溃的时代。如果说我们阅读十八世纪中叶我国优秀的古典小说《红楼梦》,通过其中对封建贵族家庭衰落的真实描写,已在所谓“乾隆盛世”的外表下,预感到那种“外面的架子虽未甚倒,内囊却已尽上来了”的整个封建统治,是大厦将倾、末日来临的兆头;那末到了十九世纪上半叶,这种封建社......
-
〓 心之所善,虽九死其犹未悔——全国文物系统先进典型印象
编者按 7月22日,全国文物工作会议在京召开,这是在全党全国喜迎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之际,举行的一次重要会议。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王沪宁出席会议并讲话。会上还表彰了全国文物系统先进集体、先进工作者和劳动模范。 广大文物工作者备受鼓舞、倍感振奋,纷纷表示将持续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物工作重要论述精......
-
〓 读书者说:余冠英先生的朋友圈
余冠英(1906—1995),中国古典文学专家朱自清闻一多俞平伯吴组缃王瑶郑振铎《冠英说诗》《汉魏六朝诗选》余冠英先生曾经非常谦虚地说:“我不是文学史家,我至多就是对古代文学,尤其是对先秦乃至汉魏六朝诗歌略知一二,不敢说是一个文学史家。”其实在中国当代学术史上,说他是一位文学史家,一点也不为过。甚至可以说,余冠英还是一......
-
〓 蔡元培与清末《中学修身教科书》
蔡元培 提要:编研一体,学术立社,此则人民教育出版社作为具有出版资质的国家级课程教材研究单位坚守60多年之信念。2010年12月,人教社申请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百年教科书整理与研究”终获批准(课题批号:10&ZD095),数百名编辑人员与国内相关高校、科研院所的学者共预其事。廓清百年教科书发......
-
〓 黄宝生的梵学人生
黄宝生1942年出生于上海,196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东语系梵巴专业。1965年至今在社科院外文所工作,现为学部委员、梵文研究中心主任。著译有《印度古代文学》《印度古典诗学》梵语诗学论著汇编》《摩诃婆罗多》《奥义书》《薄伽梵歌》《梵汉佛经对勘丛书》等,涉及中印文学、诗学、哲学、佛学等诸多领域。 2015年1月26日......
-
〓 学人小传:宁可
宁可(1928—2014),湖南浏阳人。历史学家。主要从事中国古代经济史、隋唐五代史、敦煌学、史学理论的教学与研究工作。1947年考入北京大学史学系,1948年参加革命工作。1955年到北京师范学院(今首都师范大学)工作,参与创建历史系。曾任中国史学会理事。著有《宁可史学论集》《史学理论研讨讲义》《敦煌社邑文书辑校》(......
-
〓 停不下的艺术追溯·傅抱石:笔意出乾坤
斯摩列尼兹宫大门(中国画) 傅抱石傅抱石:笔意出乾坤1931年7月的南昌,正值盛夏。顶着酷暑的傅抱石却一丝不苟地穿着整洁的长衫,拿着5年前写成的《摹印学》手稿,在江西大旅社门前踟蹰徘徊。此刻,他正在等待一个人,这个人就是徐悲鸿。这位时任国立中央大学艺术系的主任,刚好来到南昌,住在豪华的江西大旅社。他的到来,在南昌文化界......
-
〓 追光文学巨匠·钱钟书:纵逸自如的治学气派为文风范
今年是钱钟书先生诞辰110周年,可能由于疫情的影响,暂时没有看到什么纪念活动,也少见专门的纪念文章。这样的平静如常,想来倒是符合钱钟书本人愿望的。钱钟书一向反对借他之名组织的各种活动,甚至不赞成研究其创作与学术。当年他在给我的一封信中,就很谦逊地表示,“拙著不足研读”,希望“别求老师巨子之书而钻仰之,勿浪抛精力于拙著,......
-
〓 史铁生:温厚的人格形象长留人间
【追光文学巨匠·纪念史铁生诞辰70周年】 随着时间的推移,作家史铁生在读者心目中的形象似乎越来越具有感召力。对于很多读者来说,阅读史铁生就是在亲近人文精神、探寻文学真谛、接受精神洗礼。为何有那么多人一直倾心于阅读史铁生?我想,这主要是因为他一贯坚持自由、真诚、纯粹的心魂写作。“为生存寻找更美的理由”:把生存这件事......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