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马继兴:住在书袋里
本报记者 郭红松摄1943年至1945年,马继兴完成了《微针探源》一书的部分原稿。资料照片1945年7月,马继兴从华北国医学院毕业时的留影。资料照片1982年6月,出席卫生部中医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工作座谈会的代表合影留念,马继兴(后排右五)参加。资料照片 马继兴,回族,1925年生于山东济南市,1945年毕业于华北......
-
〓 荣新江:学缘与学术的养成
2020年9月,中华书局出版了荣新江先生的新著《从学与追念——荣新江师友杂记》。该书名曰“杂记”,其实并不杂,主题很明确,主要收录作者二十余年以来以学术为中心、以师友为对象撰写的回忆与追念性文字,共三十篇。笔者想从个人理解的角度,谈点阅读的心得体会。出版此书的目的,荣先生在该书跋语中说得很清楚,可以归纳为这样三句话:感......
-
〓 李济远:承祖训办书院推广阅读传道授业
李济远在山东农村教育一线工作多年,心忧乡村儿童的成长。他把婚房腾出来,自费投入数十万元扩建了村里的农家书屋服务孩子们。李济远夫妇周一到周五义务辅导孩子们学习,周末则开设传统文化与艺术类免费课程。在他的公益精神感召下,数百名志愿者前来推广阅读,书院也在周边开设了8个分院,深受当地群众欢迎,乡村阅读氛围日渐浓厚。李济远被评......
-
〓 非凡之学 平凡之人——我记忆中的季羡林先生
历经“文革”后的季羡林先生。(摄于1978年)近日出版的张曼菱新书《为季羡林辩——几多风光几多愁》,为读者展示了个并未远去的季羡林,一位博学、仁厚,有风骨,有担当,耸起铁肩、张开双臂呵护学子的师长形象跃然纸上。曼菱是季老的忘年“小友”。从风雪严寒中侥幸存活下来的先生,更懂得为年轻学子遮风挡雨。一1962年,我在河北一个......
-
〓 云中谁寄锦书来——樊锦诗的读书与行路
因敦煌艺术而结缘撰写《我心归处是敦煌》是一次探寻人生大美的过程,因为这本书,我走近了樊锦诗,我走近了一个文化宝藏——敦煌莫高窟,走近了一群可爱的莫高窟人。樊锦诗对敦煌莫高窟的每一寸土、每一棵树、每一方壁画都如此熟悉;对于莫高窟的历史、洞窟壁画艺术到考古保护工作的方方面面,她都如数家珍。在此过程中她毫无保留地向我敞开,给......
-
〓 “京剧票友”叶秀山先生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哲学家、美学家和京剧理论家叶秀山先生遽尔仙逝,使我感到万分悲痛,不由得想起在干校时和他相处的日子。在干校时,我们文学所和哲学所毗邻而居,两所人员时相往来,因为都是上海人,又都爱好京剧,所以我和叶秀山先生成为无话不谈的好友。叶秀山先生长相端丽清秀,眉眼间酷似京剧大师梅兰芳。我想象着倘若让他扮上戏装......
-
〓 姚奠中先生生平
姚奠中,原名豫泰。山西大学教授,全国优秀教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曾任全国政协第六、七届委员,山西省政协第五、六届副主席,九三学社山西省委主委,九三学社山西省委名誉主委;兼任中国诗词学会和中国韵文学会顾问、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山西省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山西省古典文学学会会长等职。先生为当代鸿儒,德艺弘通,集学者、诗人、......
-
〓 视身如传舍 阅世似东流——遥忆魏宏运先生
2021年7月21日上午10时40分,著名史学家、南开大学荣誉教授魏宏运先生于家中溘然长逝,享年97岁。中国近现代史学科的开拓者、南开史学中兴的领航人和代表性人物之一,历经20-21世纪百年的风雨际会,安然走入历史,留给家人、弟子、朋友无限的哀思。先生床边的书桌上,摊放着翻开的报刊和书籍,似乎在等待主人的再次阅读……那......
-
〓 艺林史话:勤修火政的苏东坡
在各种灾害中,火灾是一种不受时空限制,频繁发生且破坏性巨大的灾害,其令人恐惧的阴影始终伴随着人类,我国历朝历代均十分重视火政(消防)。 在宋朝,杭州城火灾频发,造成重大的损失,火灾一直是困扰官府最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宋史》中关于杭州城火灾的记载十分多,如:“大火,民多露处”“阙门外火,多燔民居”,“燔二千......
-
〓 太虚大师小传
太虚,法名唯心,字太虚,号昧庵,俗姓吕,乳名淦森,学名沛林,生于清光绪十五年十二月十八日(公元1890年1月8日),死于公元1947年,原籍浙江崇德(今浙江桐乡),生于浙江海宁,近代著名高僧。太虚大师于襁褓中丧父,五岁时母改嫁,依外祖母生活。幼年时,大师曾从其舅父就读于私塾,但因体弱多病,时学时辍。大师的外祖母是一位虔......
-
〓 尚长荣:做平常的人,演不平常的戏
又见尚长荣。83岁的他,双目炯炯,一亮嗓,声如洪钟、字字铿锵,一抬脚,大步流星、英气勃发,让人不由想起东坡先生的名句,“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这股扑面的少年气,任谁也要被感染。 “这十年,看过您的戏,也听过您给学生说戏,在戏曲舞台见过您,也在电影片场、京剧连环画、大银幕和网络直播......
-
〓 瑞典汉学第三代知名学者罗多弼——海外汉学家见知录之十七
罗多弼(TorbjornLoden,1947-),瑞典第三代著名汉学家。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中文系主任和中国语言与文化的教授,亚太研究中心的执行主席。还分别是“国际瑞典笔会”(SwedishPen)、“中国研究欧洲协会”和总部设在纽约的“中国人权”的董事。罗多弼早年对20世纪初的中国意识形态领域比较感兴趣,注重于中国革命......
-
〓 “与儿童文学结缘是我一生的幸运”
——追忆百岁出版家、翻译家、儿童文学作家任溶溶 【追思】 他创作的童话《“没头脑”和“不高兴”》深受几代读者喜爱;他翻译了《夏洛的网》《安徒生童话》等世界儿童文学经典;在他的译笔下,中国小朋友结识了瑞典的小飞人卡尔松和长袜子皮皮,意大利的匹诺曹和洋葱头,英国的沙仙、女巫和彼得·潘……他说:“与儿童文学结缘是我一生的......
-
〓 “年轻的老年人”走了——追忆中国科学院大学外语系教授李佩
1月12日1时26分,“年轻的老年人”的李佩先生走了,带着她对生活的热爱,安详地走了,享年99岁。曾有人将她比作“中关村的明灯”,如今,明灯虽熄,但在无数人心中,光亮永存。李佩,中国科学院大学外语系教授。有时,她被一些白发苍苍的科学家尊称为“师母”,因她是我国“两弹一星”元勋、中国科技大学化学物理系首任系主任郭永怀的夫......
-
〓 冯梦龙的“异代知音”——“草根”学者王凌与“冯学”的不解之缘
游客在苏州相城区冯梦龙村参观 资料图片以“研究冯梦龙文化的当代价值”为主题的2016福建冯梦龙高峰论坛日前落下帷幕。参加本次论坛的学者王凌已年逾古稀,他以数十年如一日的治学热情,推动福建冯梦龙研究走过了30多个不平凡的春秋。重新评定“三言”的俗文学地位冯梦龙,苏州人,是明代杰出的文学家、戏曲家,曾在崇祯年间担任过4年的......
-
〓 翘楚·李尚师:修史·铸鉴·报国
细雨轻撒,轻雾飘在中条山的沟壑间、树丛里、房舍上。在山怀抱里的东峪村,有处恬静的农家院,院内的菜园里一片翠绿,长满了鲜嫩的韭菜、菠菜、豆角等。缠满架的葡萄藤蔓蓊蓊郁郁,下面摆放着石椅、石桌;旁边的竹丛随风摇曳,逗引一群鸟儿“啾啾”地叫着飞来飞去。 一条小狗摇着尾巴,欢快地蹦跳着,友好地迎接着客人。身上还沾......
-
〓 王安石下围棋
五十六岁时,王安石(以下简称荆公)退居金陵,悠游林下,开始对围棋有兴趣,而且甚是着迷。这在长诗《戏赠叶致远直讲》中有生动的描述:棋经看在手,棋诀传满箧。坐寻棋势打,侧写棋图贴。携持山林屐,刺擿沟港艓。一枰尝自副,当热宁忘箑。欢然值手敌,便与对匕策。纵横子堕局,腷膊声出堞。樵父弛远担,牧奴停晏饁。旁观各技痒,窃议儿女......
-
〓 历史钩沉:胡适念的第一部书
胡适《四十自述》作为民国时期著名的自传之一,一直是后人了解胡适其人其事其思想的重要著作。其中,胡适幼年时期在家乡所接受的启蒙教育,还浸透着中国传统教育方式的点点滴滴。这里边不但有私塾印象、学堂感受,还有很多描写家庭教育的片断,慈母严父的种种教育细节等等。而所有这些时代记忆,对于时隔若干年之后的现代读者而言,不但......
-
〓 “神州风云袖手看”的陈三立
光绪十九年(1893)正月,时年四十岁的陈三立(字伯严,号散原)在武昌时,写了一首《高观亭春望》诗:“脚底花明江汉春,楼船去尽水鳞鳞。凭栏一片风云气,来作神州袖手人。”其时张之洞任湖广总督,陈三立父亲陈宝箴任湖北按察使。张之洞在主政湖广期间,以开风气为己任,大力兴办实业和军事、师范、妇幼等各类新式学堂,张之洞素以风雅著......
-
〓 尚长荣:一辈子给观众当好差
尚长荣 资料图片 不用勾脸上彩,坐在面前就是一个活脱脱的花脸,聊起天来嗓音高亢洪亮,时不时还会逗个哏,一聊就是两个多小时,聊到兴起挥毫作书,已过古稀之年的尚长荣浑身散发着激情,没一点“腕儿”的架子,处处透着长者的智慧和谦逊。“做平常人,演不平常戏”,是他奉行多年的人生准则。 采访中,他几次说起《钢铁是怎样炼......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