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钩沉:一个中国劳工与美国哥大东亚系
丁龙哥伦比亚大学智慧女神像哥伦比亚大学校园 110多年前,在美国当仆人的中国劳工丁龙捐献了自己的全部积蓄1.2万美元,希望在美国一所著名大学设立汉学系,以传播中华文化。他的主人卡本蒂埃为了实现丁龙的愿望,陆续捐款将近50万美元。这个汉学系,就是今天的纽约哥伦比亚大学东亚系。卑微华工的宏大心愿 1901年春夏......
-
〓 日本京都汉学末代宗师清水茂——海外当代汉学家见知录之五
公元1867年2月13日,大正王朝睦仁天皇即位,第二年1月3日,宣布“王政复古”,令德川幕府长德川庆喜辞官纳地,随后又进行征讨。5月3日,江户投降,10月23日,改元“明治”。历时250多年的江户时代结束,明治时代开始。关于“明治维新”史学上讲述很多,这里只想强调的是:这场深刻的政治制度变革不仅使日本向西方靠拢,而且也......
-
〓 他收藏着中国文化史的若干章节——记收藏家方继孝
前段时间收到北京方继孝先生的新书《笺墨记缘:我的收藏三十年》(文津出版社2020年1月版)。他用软笔在衬页上题词:“书写这些人和事的时候,时光似在倒流,场景似在回放。石钟扬先生清正。方继孝 二〇二〇年五月八日。”竖写且有启首印与名氏印,顿添雅趣;也让我感到“时光似在倒流”,我们友谊“场景似在回放”。我与方君结缘于陈独秀......
-
〓 影响我学术人生的良师——傅璇琮先生
在我书房案头的玻璃台板下,摆着一张傅璇琮先生与我的合影。那是2007年3月,在北大举行的“邓广铭教授百年诞辰国际学术研会”上的留念。我特别珍惜这一张合影,这是因为它联着直接影响我学术人生的两位贵人——邓广铭先生与傅璇琮先生。关于邓广铭先生,我已写过专文《北大名师奖掖后进之典范》,缅怀邓先生在我宋史研究道路上的奖掖和勉励......
-
〓 胡泊:指间流淌千年岁月
【奋斗者 正青春·一线故事】 走进国家图书馆古籍修复工作室,时光仿佛慢了下来。一卷已修复完成的敦煌遗书静置在工作台上,熟黄色的卷轴里,千年岁月徐徐流淌。 拍照、制定修复方案、拆揭书叶、选配加工补纸、调制浆糊、修补书叶、压平书叶、复原装帧……工作室里,这些工序周而复始地上演。不一样的是,一件件来自不同年代、装帧......
-
〓 学人小传:于沛
于沛,1944年生于天津,1982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世界历史系。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历史研究院学术咨询委员会委员、上海师范大学光启国际学者中心特聘教授,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所长、中国史学会副会长、《史学理论研究》主编。1986年,时任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的胡绳,提出加强中外......
-
〓 大家·同心同行·梁思成林徽因:赤子之心,并肩而行
梁思成是中国著名的建筑学家、建筑史家和建筑教育家。他早年就读于清华学校,后到美国留学,在宾夕法尼亚大学美术学院修习建筑专业,1928年回国后,曾先后任职于东北大学建筑系、中国营造学社和清华大学建筑系。终其一生,梁思成在现代建筑教育、古建筑研究、城市规划、历史文物保护、建筑学术团体的创建和组织等多个领域做出了卓越贡献。在......
-
〓 学人小传:杨镰
杨镰(1947—2016)辽宁辽阳人,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曾任山西大学特聘教授(黄河学者)、北京师范大学古籍研究院兼职教授。著名西域文化专家、探险家,元代文学研究专家,多年从事新疆人文地理研究,常年在新疆各地考察和研究,对丝绸之路上曾经辉煌又被流沙掩埋的楼兰古国、小河遗址等做过......
-
〓 中华书局前总编辑傅璇琮逝世,早年著作影响一代唐史学人
中华书局前总编辑、著名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名家傅璇琮先生因病于1月23日15时14分在北京去世,享年83岁。傅璇琮,1933年生,浙江宁波人。历任中华书局总编辑、国家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秘书长、中央文史馆馆员等。主要著作有《唐代诗人丛考》《李德裕年谱》《唐代科举与文学》《唐诗论学丛稿》《唐人选唐诗新编》等。傅璇琮先生201......
-
〓 唐德刚走了,历史仍在“三峡”中
一2009年10月26日,一代史家唐德刚先生走了。对于1920年出生的他来说,无疑是生逢乱世,历史在他不只是安身立命的职业,而且包含了他的人生经历和生命体验,他不仅身历军阀争战、国民革命、抗日战争、国共内战等一系列大历史,而且与李宗仁、顾维钧、张学良、胡适等许多历史的创造者有近距离的接触,他笔下的历史是活的,里面有他自......
-
〓 放翁最后的立秋
宋庆宗嘉定二年(1209年),大诗人陆游85岁,在老家绍兴,迎来他人生的最后一个秋天。这年的秋天,和往常没有太大的不同,“从来泽国秋常晚”,秋虽来了,但暑气未退,草木未凋。所不同的是这年刚一立秋,我们的诗人就病了。这年立秋,是在夏历七月初六至九日。立秋为秋季的起点,意味着阳气衰退,阴气渐长,植物由枝叶自由舒张,欣欣向荣......
-
〓 抗日战争中的国际友人
在中国人民进行抗日战争的艰苦岁月里,许多国际友人千里迢迢来到中国,有的直接参加到战斗中,有的亲临战场救治伤病员,有的深入前线忠实报道抗战实情……他们的奉献牺牲铭记在抗日斗争的史册里,镌刻在反法西斯胜利的丰碑上,谱写了一曲曲国际主义的英雄赞歌。1937年8月到1941年6月,苏联总共派遣了3665人参加中国抗战,其中包括......
-
〓 大家·唐弢:站在历史当口,探索中国学术道路
学术史上最令人心动的时刻,莫过于一位有积累的学者遇上了一个朝气蓬勃的时代。唐弢转向现代文学研究,恰值这样一个历史当口。从郑振铎的遗愿谈起唐弢赴京进入现代文学研究界的故事,大概要从郑振铎先生的遗愿讲起。1958年10月18日,时任文化部副部长兼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今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的郑振铎先生,在出访途中......
-
〓 “道不同,不相为谋”——孔子何以不仕
有一位学者说孔子是“丧家狗”,所谓丧家狗就是无家可归的狗,现在叫流浪狗。他很牺惶,也很无奈,焦唇口燥,颠沛流离,像条无家可归的流浪狗。任何怀抱理想,在现实世界找不到精神家园的人,都是流浪狗。这位先生不仅辱骂了孔子是丧家狗,而且把所有怀抱理想而未能如愿的知识分子都骂为丧家狗。在这里,他不仅骂了孔子,也可以说是骂了几千年尊......
-
〓 依旧雨打风吹絮满头——也谈柳敬亭
偶然间翻阅旧文《柳敬亭传》,不由心生慕想来。柳敬亭,明末清初人。本姓曹,名逢春。十五岁时,因犯法而亡命盱眙。逃亡途中,休憩在柳树下,“攀条泫然”而对同行人说:“噫,吾今氏柳矣”。(啊,我从今天起开始姓柳了)又因为他生相丑陋,明代大文学家张岱说他是“黧黑,满面疤?”,故有柳麻子之称。十八岁开始学说书,未得师传居然能够“倾......
-
〓 文学、文化、文明:横通与纵通——袁行霈教授访谈录
编者按:袁行霈,1936年生,江苏武进人。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人文学部主任,国学研究院院长。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195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留校任教至今,1984年晋升教授,1986年取得博士生导师资格。1982年4月至1983年3月任日本东京大学外国人教师;1992年7月至1993年9月以及......
-
〓 黄香——孝子、贤臣、清官
东汉孝子黄香扇枕温席的故事,千百年来被华夏儿女传为佳话。其实黄香不仅仅是一个著名的孝子,而且是一个博学多能的才子,精勤谋政的贤臣,更值得称道的,他还是一个廉洁从政,爱民惜生,一身正气,两袖清风的清官。一、天下无双的国士东汉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黄香出生在江夏安陆(今云梦)一个贫苦的家庭里。其父黄况是西汉宣帝时丞相黄......
-
〓 朱学士遗风
道光年间登上政治舞台的朱熹后人朱凤标,历任三朝,官至大学士,他一生清正廉洁,且主张抗英,有崇高民族气节。其子孙后代或为官或治学,皆为栋梁之材。勤政报国,厚德传家,萧山朱氏家风代代相传。一 绍兴府萧山县城东郊坛里金村(曾名城郊村,现杭州市萧山区新塘街道朱家坛村),萧绍运河的支流穿村而过,河不宽,水却深,航船直接拐进......
-
〓 睹书怀人·“我们是朋友”——追忆冯其庸先生
1月22日,农历的腊月二十五,著名文化学者、红学家冯其庸先生以93岁高龄离世,这个不幸的消息让我感到意外、悲痛。就在2016年的最后一天下午,我带着刚刚印制完成、还飘着墨香的《瓜饭楼手抄〈石头记〉》,赶到北京通州冯老家里。没想到的是,这次见面竟成了我们的永诀!那天,冯老刚刚出院。我打开木匣,选了带朱批的一册给他,老人家......
-
〓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与教学的深耕者——李秀林哲学思想研究
【哲人追“思”⑩】 中国人民大学著名哲学家、教育家李秀林(1931-1986)教授一生志存高远、睿智勤奋、治学严谨、诲人不倦,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与教学中卓有建树。他撰写和主编了《什么是哲学》《辩证唯物主义新探》《时代精神的哲学反思》《中国现代化之哲学探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辩证唯物主义原理》《历史唯......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