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钱冠连:硬功夫、活脑筋、新句子
在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校园,每天傍晚,常有一位老者,一身布衣,一双布鞋,慈眉善目,若有所思地在白云山麓漫步。偶有学生趁机走来,向他求教请益。这是很多学生“在广外最美好的回忆之一”。老者曾在中学从教多年,51岁才入广外,治学却博大精深,成为著名语言学家和语言哲学家。他便是钱冠连教授。思考着,思想着 钱老散步,爱低头寻思......
-
〓 翰墨往事:“清道人”鬻书明志
李瑞清为清末民初书法大家。1906年他出任两江师范学堂监督,亲自定下“嚼得菜根,做得大事”的校训,破天荒创建了图画手工科,设立画室及工场,并亲自讲授国画课,从而奠定了他作为现代师范教育开拓者和美术教育先驱者的地位。 1911年10月,江苏独立,达官贵人纷纷逃离南京,李瑞清则坚守学校,维护秩序。新军敬其为人......
-
〓 走近文艺家·冯骥才:在绘画与写作间甜蜜往返
80岁的他,是画家,也是作家。有文学创作冲动的时候,他就到书房去写;有了用绘画表达的欲望,他就走进画室。对他而言,这是一个甜蜜而幸福的往返——绘画更私人化,是一种个人的心灵感受,一种排遣,一种抒发;文学更多承担了对生活的思考、对社会的责任。 前些日子,冯骥才刚过完80岁生日。他觉得,人的一生就像一条大河,有时候在......
-
〓 谁在编写清末地理教科书?
张相文(1866-1933)屠寄(1856-1921) 编研一体,学术立社,此则人民教育出版社作为具有出版资质的国家级课程教材研究单位坚守60多年之信念。2010年12月,人教社申请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百年教科书整理与研究”终获批准(课题批准号:10&ZD095),数百名编辑人员与国内相关高校、科研院......
-
〓 薛亮委员:潜心创作才是画家最好的状态
全国政协委员、江苏省国画院副院长薛亮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他这次来开会是需要“倒时差”的。记者听后很纳闷:“您是刚从国外回来,还是平时都在上夜班?”薛亮说:“我平时总是晚上画画,有时画兴奋了,到第二天早上10点才收工。”“16年前,我还是新华日报总编室美术版编辑。上夜班的时候,稿件迟迟不来,我就一边画画一边等稿。......
-
〓 国际中文教育志愿者:向世界播撒中文种子
今年4月20日是第13个联合国中文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首次举办中文日庆祝活动。世界各地的中文教育机构及中文学习者、爱好者们,也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庆祝活动,推动中文日走出联合国,成为“国际中文日”。 近年来,中文热在海外持续升温,中文在国际交往中的作用日益凸显。中文已成为联合国大会和安全理事会、国际粮农组织、国际......
-
〓 范仲淹的山高水长
在宋朝的政坛中,范仲淹(989—1052)被后世当作神一样地崇拜,朱熹称他是有史以来天地间第一流人物。由于范仲淹宦海浮沉,光是在浙江就曾三任知州,故在浙江历史的时代风云中,是深深刻上了他的印记的。如果说王安石的熙宁变法是北宋政治生活中的一幕大戏,那么这场大戏在大幕拉开之前尚有一段序曲,这段序曲就是北宋历史上的庆历新政。......
-
〓 速写两会人物·樊锦诗委员:谈起敦煌就来精神
见到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樊锦诗委员时,她稍显疲惫,白发也比上次见面时多了些。 “最近身体不太好,很多事情忙不过来。”但一谈起敦煌莫高窟,谈起文物保护,樊锦诗又来了精神头。 最近,有几件事让樊锦诗深有感触。 第一件,今年年初,媒体发表了习近平总书记关心历史文物保护工作纪实,文中提及的一系列重要指示......
-
〓 速写两会人物·吴江委员:“我老了,但京剧不老”
图为吴江委员。本报记者 焦健摄 全国政协常委、国家京剧院原院长吴江在说“京剧还很年轻”这句话时,并没有笑,而是双眼直视记者,一脸的真诚。似乎是怕别人不信,他又有点着急地解释道:“中华文明几千年,戏曲历史800多年,而京剧才不足200年,现在正值青壮年呢。” “您这是从时间的角度来讲的,还是从艺术的角度呢?”......
-
〓 学人小传:吴调公
吴调公,1914年出生,2000年去世,江苏镇江人,文学理论家。1935年毕业于上海大夏大学中文系,曾在江苏省立镇江师范任教。新中国成立后,先后在江苏师范学院(今苏州大学)、南京师范学院(今南京师范大学)任教。著有《李商隐研究》《古典文论与审美鉴赏》《古代文论今探》《神韵论》等。...
-
〓 走近文艺家·阿来:做个热爱生活的“驴友”
只有在写作的短暂瞬间,他才会意识到自己在从事文学工作。生活于他,就是一场旅行,文学作品像是旅行中产生表达欲望后的副产品。行走构成了他创作的基础,形成了他创作的源泉,让他创作出《尘埃落定》《格萨尔王》《云中记》等不一样的作品。采访阿来是在一个科技主题峰会的间隙。他是那个峰会的嘉宾。参加会议的还有中国科学院院士韩启德、生物......
-
〓 冯友兰的两年海外生活
我在抗日战争当翻译官的时候被送到美国训练中国空军的单位工作。胜利以后退役。正好那年父亲来美国,去宾夕法尼亚大学任客座教授同时帮卜德翻译他的《中国哲学史》下册。我就也去宾夕法尼亚大学用我从军以前在西南联大念的一年学历申请转学。所以1946-1947学年我和父亲住在一起。退役的时候我在德克萨斯州工作。父亲来美国时在旧金山下......
-
〓 我眼中的名人:“情思未减少年时”——王蒙近况小记
2015年1月5日,王蒙在“三沙1号”上接受采访。彭世团摄 人到八十,热闹了一阵,王蒙再次问自己:“该歇歇了?” 在作家马识途的书法展上,他得到了新的启发。人家百岁老人,体态端庄,声调铿锵,再一看书法,圆润浑成,风骨结实。八十之于一百,当然只能是小弟了。他在给这位老大哥赠诗的回信中写道:“您的作品,您的书法......
-
〓 大家·“敢为人先”章开沅
光明图片/视觉中国少年从文,挥斥方遒,钻研学术,寻觅真知;后转史学,孜孜以求,另辟蹊径,敢为人先。著名历史学家、教育家章开沅曾言:“我一生在学术上做了两件事。一是把中国的辛亥革命史研究推向世界,并把国外的研究引入到中国;二是让国际教会大学史研究走进中国,又让中国的研究走向世界。”2014年4月,章开沅于华中师范大学光荣......
-
〓 停不下的艺术追溯·傅抱石:笔意出乾坤
斯摩列尼兹宫大门(中国画) 傅抱石傅抱石:笔意出乾坤1931年7月的南昌,正值盛夏。顶着酷暑的傅抱石却一丝不苟地穿着整洁的长衫,拿着5年前写成的《摹印学》手稿,在江西大旅社门前踟蹰徘徊。此刻,他正在等待一个人,这个人就是徐悲鸿。这位时任国立中央大学艺术系的主任,刚好来到南昌,住在豪华的江西大旅社。他的到来,在南昌文化界......
-
〓 一个不能忘记的人——纪念卢作孚诞辰120周年
1939年9月24日,卢作孚在汉口航政局改良木船试航典礼上发表演讲。1946年民生公司在加拿大订购的虎门号轮船。新中国成立后,在卢作孚的指挥下,民生公司滞留在港的17艘船舶驶回大陆。卢作孚先生遗墨 卢作孚(1893—1952),重庆市合川人,著名爱国实业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他毕生致力于探索救国强国之路,在革命......
-
〓 我的老师张世英
先生走了,走得有些突然,那天是教师节,清晨一大早,我就给先生发了一个教师节的微信祝福。不久,众位师兄弟也陆续上线发去了节日的问候。而后,像往常一样,我们静静地等待着先生的客气的回复,不料10点多,噩耗传来,先生刚刚走了。不知道在弥留之际,学生们的那些祝福的话语,先生是否感应到了。这些年,送走了不少亲人和前辈,每次告别,......
-
〓 六十岁的学术飞跃——徐通锵与“字本位”理论
徐通锵先生的学术飞跃,是在60岁之后完成的。60岁之前,他已经是一位享有盛誉的语言学家;60岁之后,他有了“字本位”理论。虽然60岁之后的徐通锵“推翻”了60岁之前的徐通锵,但他的初心从未改变:建立一套基于汉语的普通语言学理论体系,在世界语言学界发出中国声音。保守又开放的先生 1931年,徐通锵生于浙江宁海一个小......
-
〓 他将《红楼梦》带进西语世界
——记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获得者、北京大学原西方语言文学系主任赵振江 【新闻人物】 1995年9月,北京大学新生报到时节。 这段时间,可以看到一个身穿短袖圆领衫、年过半百的老师,骑着平板三轮车,来回穿梭在暑气尚未消退的美丽校园,帮着西语系新生拉行李。一些新生看见了还招呼他:“哎,老师傅,帮我们也拉一车!” 当......
-
〓 杨树达,训诂学大师的“寂寞勤苦”
近年得以兴起的城市史研究,有学界先行者聚焦“长安”。《长安碎影》是著名学者王子今教授在“长安学”的学术旗帜下一份积极的参与,全书收录34篇文章,试图从几个以往人们关注不多的侧面描画咸阳,期望进一步有益于今人对秦汉历史文化打开总体认知,在其中“杨树达《汉代婚丧礼俗考》导读”一章,阐明《汉代婚丧礼俗考》的许多论说,是以长安......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