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片断忆慈父孙犁
耕堂荷韵 一张父女合影铭刻在我心中。 五十多年以前我六七岁的时候,和父亲在天津水上公园荷塘前照过一张照片,是他的老朋友王林夫妇拍摄的,取景很好,身后是一大片映日荷花别样红,还有浓密的芦苇。照片上父亲身穿长袖白衬衫、灰色布裤、黑布鞋。他拢着我细瘦的小胳膊,我娇憨地依偎在他的身旁。我有一个无忧无虑的快乐......
-
〓 国际中文教育志愿者:向世界播撒中文种子
今年4月20日是第13个联合国中文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首次举办中文日庆祝活动。世界各地的中文教育机构及中文学习者、爱好者们,也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庆祝活动,推动中文日走出联合国,成为“国际中文日”。 近年来,中文热在海外持续升温,中文在国际交往中的作用日益凸显。中文已成为联合国大会和安全理事会、国际粮农组织、国际......
-
〓 鲁迅的名片
鲁迅随教育部到北京后,于1912年10月6日下午前往留黎厂购笺纸并订印名片。四天之后的双十节即国庆日,名刺就做成了:“上午同许铭伯、季市、诗荃、诗苓至留黎厂观共和经念会,但有数彩坊,而人多如蚁子,不可久驻,遂出。予取名刺,并以二元《前后汉纪》一部而归。”后来也委托孙伏园代印过名刺:“下午得伏园信并代印名刺百枚”(192......
-
〓 学人小传:吴仲超
吴仲超(1902—1984),上海人。早年就读于上海法科大学政治经济专科,1945年至1948年任中共中央华中分局秘书长,1948年后历任中央华东局秘书长、华东人民革命大学副校长,1953年任华东局党校副校长。1954年6月至1984年9月,任故宫博物院院长,曾兼任文化部部长助理。任职故宫后,吴仲超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
-
〓 我眼中的名人:“情思未减少年时”——王蒙近况小记
2015年1月5日,王蒙在“三沙1号”上接受采访。彭世团摄 人到八十,热闹了一阵,王蒙再次问自己:“该歇歇了?” 在作家马识途的书法展上,他得到了新的启发。人家百岁老人,体态端庄,声调铿锵,再一看书法,圆润浑成,风骨结实。八十之于一百,当然只能是小弟了。他在给这位老大哥赠诗的回信中写道:“您的作品,您的书法......
-
〓 “古城文学家”赵荫棠和他的《影》
赵荫棠《影》 赵荫棠这个名字对于今天的人们来说已经很陌生了,但在华北沦陷时期,赵荫棠却是唯一一位被称为“古城文学家”的小说家。 赵荫棠,1893年生于河南巩县(今巩义市),1924年考入北京大学国学研究所师从钱玄同学习声韵学,1926年毕业。1936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中原音韵研究》,颇得钱玄同的好评。“卢......
-
〓 苏轼如何带学生
苏轼是中国古代天才式的大作家,也是北宋文坛宗师级的人物,著名的“苏门四学士”“苏门六君子”都出其门下。苏门之所以能够取得辉煌的成就,与宗师苏轼的用心培育分不开。阅读苏轼与其弟子们的书信文章,我们可以发现,苏轼非常注重因材施教,能够根据弟子们的不同情况予以切实的指导。 微箴晁补之。苏轼在给黄庭坚的一份信中说,晁补之......
-
〓 走近文艺家·田连元:一人撑起一台戏
80岁的他,是一代口吐莲花的评书大家,将评书这门“半身艺术”变成了“全身艺术”,并首次把评书搬上电视,其电视评书作品《杨家将》曾引发收视狂潮。他说,评书要说出味道,重在一个“评”字,拿着人家的书照本宣科讲故事,那是朗读者,不是评书家,真正的评书家要做学问。采访评书表演艺术家田连元是件“养眼”的事,他不光说,还带......
-
〓 山东单美华家庭:为农村孩子创建书院
单美华和丈夫李济远都是山东省高密市的普通乡村中学教师,生活在农村。村里的青壮年大都外出务工,留下孩子们在家,课余时间无人看护也无处可去,经常在街头追逐打闹,存在安全隐患,甚至发生过溺水悲剧。李济远决定开办一间小图书室,让孩子们放学后来看书,既能从阅读中获得知识,又能保证他们的安全,一举两得。李济远的想法得到了妻子单美华......
-
〓 学人小传:苏培成
苏培成,1935年生于天津。1957年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1959年分入该专业的语言专门化,1962年毕业,分配到北京师范专科学校,教授古代汉语。1965年北京师范专科学校解散,被分配到北京第八女子中学做语文教师。1978年调入北京师范学院分院中文系。1988年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1999年退休。1998......
-
〓 大家·同心同行·冰心吴文藻:旅雁归来又青春
在新中国成立之前,谢冰心、吴文藻夫妇便是著名的作家与社会学教授。1951年,他们从日本归来,为新中国的文学与教育事业,做出了积极贡献。从旧中国到新中国,两人都有一个立场、思想与感情的转变,这个转变,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与民主人士的休戚与共,体现了党对知识分子的团结、教育和改造。在抗战时期的重庆,冰心、吴文藻就与周恩来有过接......
-
〓 2021永远的怀念(八)
袁隆平(1930-2021) 2021年5月22日,“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在湖南长沙逝世,享年91岁。 袁隆平,江西九江人,1930年9月7日生于北京。1953年毕业于西南农学院,1995年被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006年4月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 袁隆平是......
-
〓 文艺人物志·杨兆群:一刀一纸一世界
杨兆群没想到自己会收到国际奥委会前主席的来信。 那是2008年7月的一天,江苏常州金坛刻纸艺人杨兆群像往常一样开始了一天的工作。忽然,邮差送来一封国际信函,署名“萨马兰奇”。萨马兰奇在信中祝贺杨兆群的刻纸作品《从雅典到北京》被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 当年,得知北京申奥成功,杨兆群很激动,想为奥运做点什么。他历时4......
-
〓 走近文艺家·茅威涛:被“骂大”的越剧艺术家
她被誉为当代“越剧第一女小生”,曾三次摘得中国戏剧梅花奖;她是戏曲改革先锋,打破了传统越剧“才子佳人”的内容框架,创作了《孔乙己》、新版《梁祝》《二泉映月》《寇流兰和杜丽娘》等令人耳目一新的作品。她说自己是“骂大”毕业的——从开始越剧实验改革到如今尝试打造越剧文旅IP,几乎没有一次不“挨骂”,但她在“挨骂”中不断为越剧......
-
〓 徐悲鸿为什么对画马情有独钟?——徐悲鸿纪念馆馆长徐庆平访谈
近日,“艺术巨匠徐悲鸿及弟子师生联展”在广州隆重开幕,展出了“中国近代绘画之父”徐悲鸿不同时期的经典作品60幅,世界闻名的《奔马》《巴人汲水图》赫然在列。同时,画展还汇集了徐悲鸿第一代、第二代和第三代弟子的精彩作品,引起美术界的热烈反响。徐悲鸿先生以马为题材的画作特别多,为什么他对画马情有独钟?徐悲鸿的艺术价值,该如何......
-
〓 三十七载深耕 只为悟道古陶瓷——记故宫博物院器物部主任吕成龙
故宫博物院文华殿的东侧,有一片皇宫内较为少见的绿琉璃瓦建筑群。这里被称为“南三所”,是当年皇子们居住的地方,道光帝就出生在院里的撷芳殿。如今,这里是故宫博物院的器物部。吕成龙就在这个院落里工作,整整37年,从刚工作的毛头小伙到如今的器物部当家人,从未离开。“陷进去就不想拔出来了” 吕成龙,故宫博物院古陶瓷领域学术......
-
〓 2021永远的怀念(三)
程镕时(1927-2021) 2021年2月7日,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化学家、教育家,南京大学教授程镕时在广州逝世,享年93岁。 程镕时,1927年10月18日出生于江苏宜兴,1949年本科毕业于金陵大学化学系,1952年研究生毕业于北京大学化学研究部。1952年参加工作,先后任职于中国科学院上海物理化学研......
-
〓 文史结合,史论兼具———从《唐代科举与文学》看傅璇琮先生的治学方法
【摘要】《唐代科举与文学》一书将科举作为研究之中介,把它与文学沟通起来,运用文史结合的治学方法综合考察唐代文学与科举的关系。其文史结合的治学方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作者对每一问题的论述都以史料为基础,经过对大量原始资料的分析和鉴别之后他才得出结论。二、注重对一特定时代知识分子的生活道路、思维方式和心理状态做历史......
-
〓 苏轼的白发
1072年,宋神宗熙宁五年,对诗人苏轼是一个重要年份。这一年,他在杭州通判任上,37岁。(据王宗稷《苏轼年谱》)诗人发现头上白发突然多起来。对这种人生历程上的生理现象,措手不及,很不适应,反应激烈。在《吉祥寺赏牡丹》诗中说:“人老簪花不自羞,花应羞上老人头。醉归扶路人应笑,十里珠帘半上钩。”(本文中苏诗写作时间,均......
-
〓 十指绕春风——浅谈南通刺绣及女红技艺传习
【学人谈】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锦绣”一词寓意美好,更带给人们无限的想象。织物的温暖连接着十指的灵巧,绣纳出章服、衣被、荷包、鞋帽等。一缕丝线,贯穿古今,十指绕春风,也温柔了华夏文明的进程。 “锦绣”二字中的“锦”是指有彩色花纹的丝织品,“绣”则表示用彩色的线在绸、布等上面做成花纹、图像或文字。《考工记》中......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