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走近文艺家·莫言:做一个“晚熟的人”
作家艺术家过早地成熟了、定型了,创作之路也就走到了终点。面对“诺奖魔咒”,八年来,他一直坚持创作,希望自己晚熟,使自己艺术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更长久。最近,65岁的莫言出现在了网络直播里,与网友互动,“发福利”“抽奖”……弹幕里不时蹦出“可爱”这个词。正如他营造的文学世界一样,这一幕让很多人也感到一些魔幻。这其实是一场线上......
-
〓 唐德刚走了,历史仍在“三峡”中
一2009年10月26日,一代史家唐德刚先生走了。对于1920年出生的他来说,无疑是生逢乱世,历史在他不只是安身立命的职业,而且包含了他的人生经历和生命体验,他不仅身历军阀争战、国民革命、抗日战争、国共内战等一系列大历史,而且与李宗仁、顾维钧、张学良、胡适等许多历史的创造者有近距离的接触,他笔下的历史是活的,里面有他自......
-
〓 光明访名家·对话“90后”·周仲瑛:医道无穷 常悟常进
不算大的书房里堆满了书,书桌上除了正在写的书稿和学术文章,还有一堆已经读过许多遍的中医经典。93岁高龄的首届国医大师、南京中医药大学原校长周仲瑛的大部分时间都在这里度过。这些早已熟记于心的经典仍被周仲瑛放在手边不时翻阅,“医道无穷,常读常新、常悟常进”。出身中医世家的周仲瑛秉承家学、深耕杏林,为奠基现代高等中医药教育模......
-
〓 蔡伟:从三轮车夫到大学教师
蔡伟自幼爱上古文字与古书。高考落榜后,他当过临时工、摆过地摊、蹬过三轮车送货……艰苦的生活并没有消磨掉他对古文字的热爱,每隔两三天,他就要去图书馆借一堆书回家看。而那些不外借的书,他就整本抄下来,用心学习。功不唐捐,玉汝于成,2009年,已经38岁且仅有高中文凭的蔡伟被复旦大学破格录取为博士生,师从学术泰斗裘锡圭教授。......
-
〓 周维强:学林新语
◎经济学家鲍莫尔认为将经济学的抽象研究结果应用于复杂的现实问题,要务必慎重。并戏言,在完成对研究结果的检验之前,这样的政策建议或许得贴上个标签:“这项政策可能会被证明对经济的良好运行有害。” ◎著名训诂学家、曾任北师大中文系教授的陆宗达说训诂学“这门学问拿来养病最好了,磨性子,用这个字串那个字,用那个字联......
-
〓 宗亮:石璋如未能实现的归乡愿望
不久前,九州出版社推出了“口述历史系列”的一种——《石璋如先生口述历史》,该书是百岁考古学家石璋如(1902-2006)接受“中研院”近史所口述历史组五十三次访谈的文字记录,实际上相当于他的自传。作为“考古十兄弟”的一员,石璋如缕述了自己参与殷墟发掘、西北史地调查、接收中研院、播迁台湾等重大事件的经过,对史语所......
-
〓 “史学是永无止境的远航”——章开沅先生学术道路与治史风格述略
5月28日上午8时15分,先师章开沅先生在武汉与世长辞,享年95岁。从此,学界失去了一位杰出的历史学家、教育家,我们则失去了敬爱的导师和学术生涯的领路人。一代大师陨落,无疑是中国史学界的一个重大损失,也是中国教育界的重大损失。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漫长岁月中,尽管也曾一度出任校长,从事行政管理工作,但教书育人、笔耕不辍,以......
-
〓 孙自诚先生与《德安县志》
孙自诚先生因主编八修《德安县志》而结识了不少文化名人,如熊十力、马一浮、胡风、梁漱溟、石凌鹤、苏步青、丁玲、公刘、邹荻凡、何满子等先生。上世纪50年代初,他因编写德安县革命烈士传和革命史而成为江西作家协会会员。晚年因旧体诗发表的数量多且获奖的精品也不少,2011年又被批准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我在德安聂桥中学执教时开始与......
-
〓 封俊虎:向世界传播汉字之美
封俊虎在堡子清真寺辅导回族小朋友写毛笔字 赵广田摄封俊虎在吉隆坡与参观者分享创作体会 封雪摄 2008年,80岁高龄的中日邦交正常化倡导人之一、国际创价学会总会长池田大作辗转找到中国书法家封俊虎,请他为自己的新书《今生怀思》题写书名。一时间,传为中日文化交流佳话。 “这并不是因为我写得有多好,而是因为我多年......
-
〓 真学者 好老师——追记英年早逝的北大历史系教授刘浦江
刘浦江教授生前最喜欢的照片中,他身着一件浅蓝色西服。北京大学历史系供图 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中国辽金史名家刘浦江教授1月6日23点57分在他的家乡重庆因病去世,享年54岁。北大师生得知此消息后,或打电话,或通过互联网,为正当学术盛年的他而惋惜,为这位学生心目中的好老师,同事眼中的真学者,如此过早地离开人世而痛惜。......
-
〓 山东单美华家庭:为农村孩子创建书院
单美华和丈夫李济远都是山东省高密市的普通乡村中学教师,生活在农村。村里的青壮年大都外出务工,留下孩子们在家,课余时间无人看护也无处可去,经常在街头追逐打闹,存在安全隐患,甚至发生过溺水悲剧。李济远决定开办一间小图书室,让孩子们放学后来看书,既能从阅读中获得知识,又能保证他们的安全,一举两得。李济远的想法得到了妻子单美华......
-
〓 记与张中行先生交往中的几件小事
我是1987年调入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室古代史组工作的,当时已经40出头了。入人教社前,我因翻阅过《负暄琐话》,所以知道张中行先生大名,但未见过面。入人教社后,听同事们讲,张先生是《青春之歌》中余永泽的原型,就很想让同事指给我,哪位是张中行先生。有一天,在办公楼东侧,一位同事告诉我:“马先生你看,往楼门里走的那位......
-
〓 一笔负千年重任——追忆恩师、《开国大典》作者董希文
董希文的油画作品《开国大典》 资料照片董希文(1914-1973)浙江绍兴人,著名油画家、美术教育家。曾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开设油画工作室培育大批艺术英才。代表作为油画《开国大典》。袁运生 江苏南通人,著名美术家、美术教育家。1962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董希文工作室,现任美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代表作为首都机场......
-
〓 祖冲之“大明历”开辟历法新纪元 曾被批“大逆不道”
连环画《祖冲之》中的“水碓磨”指南车祖冲之像在古代,科学家并不太受重视,而祖冲之是少有的、以科学贡献在正史中有传记的一位。生于南京、长于南京的他,不仅是早于欧洲千余年推算出7位小数圆周率的数学家,还是杰出的天文学家和机械制造师呢。而他的一系列成就,也要归功于南北朝时南京城的空前繁荣。他是数学家︱︱第一个把圆周率推到小数......
-
〓 学人小传:张世英
张世英(1921年5月20日—2020年9月10日),武汉人。1941年考入西南联合大学,先后在经济系、社会学系、哲学系学习。1946至1952年先后在南开大学、武汉大学任教。1952年起在北京大学哲学系任教,历任讲师、副教授、教授,曾任外国哲学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校学术委员会委员。1959至1966年,担任《光明日......
-
〓 袁行霈:传承中华文明的厚道人师
开栏的话 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为时代明德。长期以来,在我国许多行业的重要岗位上,涌现出一批可敬可爱的优秀社科工作者。他们爱岗敬业、默默耕耘,在各自岗位上积极为党和人民述学立论,建言献策,担负起历史赋予的光荣使命。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发思想之先声……即日起,本报推出《优秀社科工作者》专栏,讲述十位不同领域优......
-
〓 汤一介:真诚做人做学问
汤一介 孙德利摄 儒雅平和,内敛沉静,无论在几百人的课堂上,还是几十人的座谈中,只要汤一介先生在,他身上流淌出的这种气息,总是让人宁静下来,奇异地陷入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美之中,并为自己是一位中国人而骄傲。 这位在当代丰富着中国人精神的指引者,却因病在北京离世,享年88岁。10日清晨,得知消息的人们纷纷赶到北......
-
〓 孙正容:被遗忘的历史学家
在中国近现代学术史上,史学家是最富充实光辉的群体之一。他们以自己的学识与人格,推进史学创新,践行史学精神。这其中,有一类史学家的经历颇为特殊。他们既授课于中学,又传道于大学。在栖身中学与大学之间,一方面孜孜于普及历史知识,一方面又致力于史学研究,在历史学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型过程中发挥了津梁作用。史学家孙正容先生就是其中的......
-
〓 旧书单:无法忘却的记忆
巴金画像 年初,我的新书《那一张旧书单》出版。此书题目取自我的一篇长文,其中通过一篇篇书单记忆,阐释一个观点。那就是作为一个文化人,他生活中的首选词汇,一定是“书单”。从帝王到平民,从学者到学生,从作家到出版人,他们在书单面前,都表现出空前的一致性。所以每当谈到书单时,我记忆的闸门就会自然打开,许多美好的故事,又......
-
〓 曹雪芹的胖瘦问题:红学微读系列(其一)
吃鸡蛋,到底该不该惦念着下这个蛋的那只老母鸡的模样?一般的鸡蛋也就算了,不值当,麻烦且无聊。但如果鸡蛋特别特别的好,好到国人持续围观、不停点赞,那就有一点必要了!曹雪芹彩塑像,据说由曹雪芹的弟子关德荣于乾隆二十六年(1761)制作。“莫言来了!”2013年的8月,北京顺义新国展,置身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的会场。人多,也不......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