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走近文艺家·郎咸芬:永远的“李二嫂”
85岁的她,曾是红遍大江南北的戏剧明星,当选为第一、二、三、四、五、七届全国人大代表,被授予“中国文联终身成就戏剧家”荣誉称号。她主演的《李二嫂改嫁》是吕剧里程碑式作品,受到周恩来总理的称赞。她说,只要活着,就要唱下去,要为老百姓唱一辈子。“小郎,我看过你的演出,我没想到山东还有这么好的剧种。你们的演出非常好,希望你们......
-
〓 走近文艺家·张殿英:民乐就是要留住民族的群体记忆
81岁的他是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国民族管弦乐发展的参与者、见证者、引导者,创作了民族交响诗《岳飞》、二胡协奏曲《母亲》、琵琶协奏曲《民族》等脍炙人口的民族音乐佳作,并为《南京长江大桥》《大庆新貌》《坦赞铁路》等多部影视作品配乐。受疫情影响,我采访张殿英的时间一改再改。后来,我提议采用电话采访的方式。可张殿英却建议采用微信:......
-
〓 吴文藻与民国时期“民族问题”论战
吴文藻 1 “社会学中国化”是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初,燕京大学的吴文藻提出来的。那时,他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回国后与冰心结为连理,想在建立中国的社会学方面做出一番事业。当时中国的民族学、社会学全盘西化,“始而由外人用外国文字介绍,例证多用外国材料;继而由国人用外国文字讲述,且多讲外国材料者”,“民族......
-
〓 我眼中的名人·谢冕:越老越忙的“80后”
谢冕: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北京大学诗歌研究中心主任、中国新诗研究所所长。 还有3天就到84岁生日的谢冕,没有一点“老”的感觉。去年年底这段时间,他又是参加研讨会,又是参加座谈会,感觉比平时还忙。2015年12月23日下午,谢冕又跟李敬泽、孙郁、程光炜、戴锦华、孟繁华等不同时代的批评家共聚一堂,探讨起文学......
-
〓 “最土博士”的非遗传承之路
他深入山村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及村民们亲密接触,他立志成为土家族民俗文化的传承人。他就是武汉大学社会学系博士腾跃。2015年11月,他主动申请到位于大山深处的湖北省宜昌市长阳土家族自治县资丘镇,开展了为期一年的文化志愿活动。初识土家文化土家族文化的“三宝”——山歌、南曲、撒叶儿嗬,这都是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而对于这......
-
〓 学人小传:张玉能
张玉能(1943—2022),武汉人。美学家。1967年本科毕业于华中师范学院(今华中师范大学)中文系,1981年硕士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此后执教于华中师范大学。曾任华中师范大学美术系主任,华中师范大学图书馆馆长。著有《美学要义》《新实践美学论》《审美王国探秘——席勒美学思想论稿》《席勒的审美人类学》《西方文论思......
-
〓 献身学术 垂范千秋——怀念恩师蔡美彪先生
蔡美彪先生是我国著名历史学家,祖籍浙江杭州,出生于天津。1946年考入南开大学历史系,1949年毕业后考入北京大学研究生部,师从邵循正先生。1950年在罗常培先生领导的文科研究所担任助教。1952年转入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今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工作,1953年调入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第三所(后改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近......
-
〓 马一浮的刻书与鬻书——兼记“儒林图书馆”和“智林图书馆”
马一浮 一 2013年6月,杭州收藏最多民国国学大师马一浮手稿和藏书的浙江图书馆举办了一个展览:“六艺春秋——马一浮书林足迹展”,它以马一浮一生读书、刻书、藏书的成就为主线,展示了马一浮在传承中华文明的整个过程中的成就。在展出的实物中,有当年马一浮读书的抄本,以及他所开办的“复性书院”和“智林图书馆”的一些......
-
〓 宁宗一:以生命追求学术的学者陆林
不绝如缕的五十多场政治运动,我都经历过。内心的烦躁,心理上的压力,使我确实很难沉下心去认真读书、思考和写作。从主观上来说,我缺乏甚至没有那种以个体生命与学术一体化的追求。一个八十六岁的老人还有什么追求吗?我的心灵仍需要从逝者的生命精神中汲取力量,通过对比,更看清自己的缺失,从而以此净化自己的心灵。陆林走了整整十......
-
〓 蔡伟:从三轮车夫到大学教师
蔡伟自幼爱上古文字与古书。高考落榜后,他当过临时工、摆过地摊、蹬过三轮车送货……艰苦的生活并没有消磨掉他对古文字的热爱,每隔两三天,他就要去图书馆借一堆书回家看。而那些不外借的书,他就整本抄下来,用心学习。功不唐捐,玉汝于成,2009年,已经38岁且仅有高中文凭的蔡伟被复旦大学破格录取为博士生,师从学术泰斗裘锡圭教授。......
-
〓 逝年如水 百年有光——追忆著名语言学家周有光
周有光先生晚年留影。 郭红松摄/光明图片周有光与夫人张允和 光明图片1927年,上海光华大学(现华东师范大学)的毕业纪念册中的周有光(周耀)专页。光明图片周有光部分著作 光明图片著名语言学家、中国文字改革的推动者、《汉语拼音方案》主要创制人之一周有光先生14日去世。就在1月13日,他刚刚度过自己的111周岁生日。“来时......
-
〓 罗哲文:文物古建守望者
罗哲文和柬埔寨小演员在一起。罗哲文在吴哥窟寺庙前拍摄石阶雕刻。(照片由刘烁提供) 这是一个平易近人、和蔼可亲的小老头儿。看那精气神儿,你根本不敢相信,这是一位八十多岁的老人,你更不敢相信,八十多岁的他,全年有一半时间在天上飞来飞去,为中国古建筑方面的事务奔忙。他就是世界闻名的文物古建筑大师——罗哲文。朋友和同事都......
-
〓 “我们相爱一生,一生还是太短”作者究竟为谁?
近几年来,有这样两句诗,“我们相爱一生,一生还是太短”,在网络上非常走红。事情的缘起是这样的:2017年2月18日,中央电视台著名主持人董卿主持的《朗读者》节目第一期开播。特邀嘉宾中,有一对来自四川金堂县转龙镇的夫妇周小林、殷洁,讲述了他们浪漫动人的爱情故事。1986年7月,周小林还是四川省阿坝师范专科学校历史学专业的......
-
〓 【走近大家】蒋思豫:百岁翰墨写春秋
1941年4月8日,蒋思豫先生与徐敏蕾女士在衡阳乐园大酒店结为伉俪,宋美龄作婚姻介绍人与证婚人。2012年6月28日蒋思豫先生与徐敏蕾女士摄于宁波天一阁。蒋思豫先生草书:“家贫有旧书 室陋无新茶”蒋思豫先生行楷(本版照片均为资料照片) 4月16日,宁波,一位百岁老人的书法展引起四海关注。 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
-
〓 “神州风云袖手看”的陈三立
光绪十九年(1893)正月,时年四十岁的陈三立(字伯严,号散原)在武昌时,写了一首《高观亭春望》诗:“脚底花明江汉春,楼船去尽水鳞鳞。凭栏一片风云气,来作神州袖手人。”其时张之洞任湖广总督,陈三立父亲陈宝箴任湖北按察使。张之洞在主政湖广期间,以开风气为己任,大力兴办实业和军事、师范、妇幼等各类新式学堂,张之洞素以风雅著......
-
〓 散木:熊十力四访浙江
顷读黄苗子《世说新篇》,其中所述正是所谓已经离开我们的文化人的“新世说”,此间种种,以后概难一睹矣。 却说苗子先生所述,于笔墨酣畅之余,略有疏误,如述及往昔之“浙江书法大家”,有弘一法师、马一浮、余绍宋以及熊十力。熊十力系湖北人,当不宜阑入“浙江书法大家”之人选。不过,苗子先生所以会有此一“笔误”,想也不......
-
〓 我与王汝梅先生的忘年之交
吉林大学王汝梅教授是《金瓶梅》研究名家,1935年生,山东兖州人,今年86岁高龄。笔者1977年生于山东聊城,人到中年,在渤海之滨秦皇岛做一名高校学报编辑。对《金瓶梅》阅读和研究的共同偏好,使我们跨越了山海距离,弥合了年龄差异,五年来结下一段珍贵的学术之缘。初识2015年,汝梅先生又一部大著面世——《金瓶梅版本史》,兼......
-
〓 “把一个国家创造的美转化为世界的美”—追忆翻译家、北大教授许渊冲
在北大,有一位可爱的老人,喜欢吃汉堡、喝可乐,喜欢从夜里“偷时间”,深夜是他工作的黄金时段。昨夜今晨,他还一直在看自己最近出版的一本新书。早上5点多,他对保姆说,希望出门走走。保姆劝说先休息一会儿再出去,他这才上床休息。早上7点多,保姆去看他,发现许先生已经没有了呼吸,离开了这个他曾为之创造了无数美好的世界。他是杰出的......
-
〓 鲁迅关注赌博问题
赌博是一种社会病。鲁迅对这种社会病颇为关注。他曾提出过应该研究赌博史。他在给曹聚仁的一封信里说,中国历史应该重编一部,比如需要着手的有社会史、艺术史、赌博史、娼妓史、文祸史等等。赌博史为其中之一。国民党曾发行彩票,鲁迅认为“近似赌博”,在《中国的奇想》一文里,他批评说:“固然世界上也有靠聚赌抽头来维持的摩纳科王国,但就......
-
〓 大家·同心同行·嵇文甫:中原史家,桃李天下
2022年,河南大学将迎来建校110周年,在百余年的发展历程中,在此任教或毕业的优秀学人灿若群星,而嵇文甫先生无疑是其中最耀眼者之一。嵇文甫1895年出生于河南汲县,自幼勤奋好学,少年时代从学同乡宿儒,熟谙旧学,青年时期追求进步,受新文化运动思潮浸润,特别是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受党指派赴苏联留学,系统学习革命理论......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