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杨绛 写完人生这部大书
5月25日晚,清华大学百名学生在图书馆老馆前敬献鲜花、深深鞠躬,悼念杨绛。本报通讯员 苑洁摄20世纪80年代杨绛和丈夫钱钟书在北京南沙沟家中阳台合影。新华社发“我已经走到人生的边缘上,再往前去,就是‘走了’‘去了’‘不在了’‘没有了’。中外一例,都用这种种词儿软化那个不受欢迎而无可避免的‘死’字。”96岁高龄时,杨绛清......
-
〓 严安生:奋而再起,高歌凌云
【求索】 151年前,中国开始向海外派遣留学生。历史走到今天,每年有超过70万人出国留学。2021年,留学归国就业学生第一次超过百万人。成千上万的留学生,成了中国和世界联系的纽带,正在中国社会各个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站在今天这个时间点上,回头看一百多年前的留学史,心中别是一番滋味。 我想起20世纪90年代初赴......
-
〓 他的胸中有世界——一个编外学生对蔡鸿生先生的纪念
学人小传蔡鸿生(1933—2021),广东汕头人,历史学家。1953年考入中山大学历史学专业,1957年毕业留校任教。曾任该校宗教文化研究所所长、《历史大观园》月刊主编。长期从事中外关系史的教学和研究,重点探讨唐代粟特、突厥文化,俄罗斯馆与中俄关系,岭南佛门僧尼史事,广州与海洋文明,历史研究的学理和方法等领域。著有《俄......
-
〓 文化传承人·徐艳丰:植根沃土的扎刻大师
题图为徐艳丰作品“圆明园”。许涿 摄徐艳丰(中)在指导儿女研习秸秆扎刻技艺。张玉宇摄河北省永清县位于华北平原腹地,地势低洼,盛产高粱。高粱秆是当地人司空见惯的柴火、饲料或肥料,然而却有一位有心人,却用它制作成一件件精美的艺术品,并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永清秸秆扎刻的传承人徐艳丰,是一位普普通通的农民。徐艳丰出身于木......
-
〓 他在“黄昏”里漫步远去——忆杨宪益先生
2009年初冬,杨宪益先生去世,曾慨叹:这样的老人,以后稀有了。 一晃三年过去了,常怀念他。 记得送别杨宪益先生那天,听到一首风笛曲,那温柔、悠扬、舒缓的旋律伴着孩子清新纯真的歌声,让人想到夏日黄昏,想到辽远的牧场;似觉微风拂面,嗅到青草的芳香;又如眺望远方一抹霭气,四野一片迷茫……那天,许多裹着棉......
-
〓 斯人远去 唯余程腔——追忆京剧表演艺术家李世济
李世济 资料图片5月8日,京剧表演艺术家李世济在京病逝,享年83岁。又一位京剧大师远去,让人唏嘘、哀悼不已。痴迷京剧 结缘程门李世济生于苏州,长于上海。书香门第的她自幼喜爱京剧,11岁那年见到程派创始人程砚秋,因外貌酷肖程砚秋而被他收为义女,得到程砚秋亲授,程砚秋还请了芙蓉草、陶玉芝、朱传茗、王幼卿、李金鸿等名家教授李......
-
〓 全国人大代表刘蕾:以优秀传统文化助力乡村振兴
【代表委员履职记】 2月20日一大早,刚从北京招商归来的刘蕾,就马不停蹄赶到黑龙江省同江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开展专题调研。“大家近期生活、工作中有啥问题、困难,或者好建议,我给带到两会上。”刘蕾热切地询问。 刘蕾是黑龙江省同江市经济合作促进中心副主任,作为一名赫哲族代表,自2008年履职以来,她先后提出13......
-
〓 安徽天长俞金花扬剧团:“草台班主”的扬剧情怀
38年前,当父亲得知年仅10岁的女儿俞金花萌生了成为扬剧演员的想法时,勃然大怒。他做梦也不曾想到,女儿日后不仅成了一名优秀的戏曲演员,还当了大半辈子的“草台班主”。扬剧在皖、苏边界一带农村是非常受欢迎的文化娱乐形式。尤其在传统节日里,看大戏依然是一件令当地百姓兴奋的事。2008年,俞金花成立了安徽天长俞金花扬剧团并担纲......
-
〓 一生奉献给史学研究——蔡美彪先生的治学特点与学术贡献
著名历史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蔡美彪先生于2021年1月14日辞世。他祖籍浙江杭州,1928年3月生于天津。1949年毕业于南开大学历史系,当年考入北京大学研究生部,在导师邵循正先生指导下研究史学。曾在罗常培先生领导的文科研究所做助教。中国科学院成立后,1952年转到语言研究所。1953年调入近代史所,协助范......
-
〓 “双面人”潘凯雄
放眼文坛,堪称评论家兼出版家者,肯定少不了潘凯雄。我以为潘凯雄是不扣不扣的出版家。认识的时候是1999年,他刚由《经济日报》社副刊部调任经济日报出版社任总编辑兼副社长,从那以后,他的“说畅销”“说传媒”等系列文章,解剖畅销书背后的秘密,分析市场营销的规律,客观冷静,又有对出版业的思考和忧虑:什么是责任与使命?什么是真正......
-
〓 黄德宽:古文字学受到社会关注,是中华文化的幸事
文字作为一种符号系统,是人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产生发展出来的,其本身就是文明进步的成果。饶宗颐先生曾提出“汉字长期稳定之谜”的命题,黄德宽说回答这个问题,首先是因为中华文化的延续性决定了汉字的延续性。文字是文化的载体,中华文化永续延绵发展,汉字的传承就不会出现中断。2021年12月16日,《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拾壹)》成......
-
〓 我为父亲抄书稿——钱穆先生《读史随箚》的写作与出版
编者按:本文为钱穆先生次子钱行先生,因最近编辑出版母亲的《张一贯致钱穆家书》,而回忆自己参与《钱宾四先生全集》编辑出版的一段往事。并由这段往事而引出另一段更为久远的往事——钱穆先生写作《读史随箚》的故事。今编发此文以飨读者,借以重温宾四先生的名句:“尘世无常,性命终将老去;天道好还,人文幸得绵延。”这事开始在几十年前。......
-
〓 沉思翰藻咀英华——罗国威先生与《文选》学研究
由于新材料的持续发现与研究方法的不断创新,即使是在版本、旧注等传统《文选》学的研究领域,当代《文选》学研究仍取得了超迈前贤的成绩,涌现出一批以《文选》研究名家的学者。对当代《文选》学者的研究方法和范式进行个案总结,也理应成为当下《文选》学研究的重要任务。笔者从罗国威先生问学已积年,亲睹罗师在选学研究的道路上持之不懈......
-
〓 让哲学引导社会进步——韩树英哲学思想与贡献研究
韩树英(1922—2022),我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家。早年留学日本期间初步接受马克思主义,1943回国参加革命。1954年中央马列学院毕业后留校任教,先后任中共中央党校哲学教研室副主任、主任、中共中央党校副教育长、副校长。注重哲学引导社会进步的功能,长期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研究方向,取得卓著成就和广泛......
-
〓 学人小传:苏秉琦
苏秉琦(1909—1997),河北省高阳县人。考古学家。北平师范大学历史系毕业,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北京大学教授。1952年至1982年兼任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教研室主任,曾任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主要著作有《斗鸡台沟东区墓葬》《苏秉琦考古论述选集》《华人·龙的传人·中国人——考古寻根记》《中国文明起源新探》等......
-
〓 2022永远的怀念(十一)
潘懋元(1920-2022) 2022年12月6日,著名教育家、厦门大学资深教授潘懋元逝世,享年103岁。 潘懋元,1920年8月4日出生,广东揭阳人。1945年毕业于厦门大学教育系,1951-1952年先后在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进修。曾任厦门大学副校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评议组召集人、厦门大学教育研究......
-
〓 愿与文明零距离——发生在湖南省安仁县豪山村农民图书馆的故事
65公里,这是豪山村与安仁县城的距离。湖南省安仁县是罗霄山片区贫困县,金紫仙镇豪山村又是全省的重点贫困村。很多年前,在村民看来,豪山村与文明富裕的距离可不止百里千里,远着呢!1985年,几个退休老师、老干部、抗战老兵和不服穷的农民,干了一件异想天开的事情——建一个万册图书馆,以此与贫困和愚昧抗衡,向着文明村前进。35载......
-
〓 翰墨往事:费新我从善如流
1959年,费新我的右腕因关节结核而致残,功能丧失,再也不能挥笔书写。他开始尝试用左手书写,每天伏案苦练,克服了生疏、势逆、手腕迟钝三道难关,终于形成了独特的“新我左笔”风格。他的成功,与虚心接受批评,从善如流是分不开的。他的字原来学的是赵孟頫一路,流利而清秀。自从改为左笔之后,开头时他仍以赵体为主,每天都写。早上去公......
-
〓 霍春阳:抱常而守一
(资料图片)霍春阳与孙其峰合作作品《山花烂漫》 (资料图片) 提起画家霍春阳,很多人脑海中都会浮现出那一抹惊世骇俗的春色——《山花烂漫》。黝黑的山崖间,黄灿灿的迎春花,冲破政治的藩篱,披展艺术的枝条,似龙须,似凤尾,渴望着爆发,期盼着怒放。 《山花烂漫》,用迎春的新生为亿万中国人登高召唤,“一个新的时代终于......
-
〓 法国“汉学三杰”之戴密微——海外汉学家见知录之十
上个世纪四十年代,法国陷入二战前后的泥淖之中,汉学研究全面停滞和倒退。首先是三位有影响的法国汉学大师先后弃世:社会学家葛兰言因法西斯德国入侵,贝当政府卖国忧愤而死;历史学家马伯乐死于纳粹集中营;文献学家伯希和则在看到胜利曙光1945年去世。他们的辞世给处于鼎盛状态的法国汉学造成了巨大真空。其次,二战使中西沟通和人员往来......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