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新评弹:专家要做“良知”
近日,西北一些地区为保持环境湿润,又在实施人工降雨。中科院一位专家说:人工降雨对局部地区抗旱救急很给力,对大范围改善环境,只是杯水车薪。多年前我提出过反对意见,让一些人不高兴,我被“踢”出了咨询专家组。后来得知,那些专家是为了拿课题,才支持有关部门提出的这个方案。专家应做“良知”——有良心的知识分子,如果为一己私利而违......
-
〓 陈平原:谈读书,兼怀一位师长
作为具体的“读书人”,你一辈子只从事一个小小的专业,就精神需求而言,实在有点可惜。追求人的全面发展,在高深的专业研究之外,保持对于宇宙、对于人生、对于艺术的广泛兴趣,这是一种值得欣赏的生活态度。过分学科化与专业化,导致不同知识类型之间很难沟通、对世界及人生的理解支离破碎,以及日常生活和学术研究之间存在巨大鸿沟,......
-
〓 雅意生活:玩荷
荷花,古时称芙蕖,是夏季的佳品娇花。它从初夏开始,一直生长至秋季。一般的花卉,人们赏玩,都只在它开花那些天,可荷花却不同,自它从水下露出芽尖开始,人们就可赏玩了。清代李渔在《闲情偶寄》中曰:“群葩当令时,只在花开之数日,前此后此,皆属过而不问之秋矣,芙蕖(荷花)则不然。自荷钱出水之日,便为点缀绿波,及其茎叶既生,则又日......
-
〓 植物生长的土光水环境在《易经》中均有具体精彩记载
——生活中的伏羲六十四卦(一)
植物自然生长离不开土壤、光照和水分,对这三个环境条件的认识,遥在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就清楚明白,而且还在群经之首、万经之王的《易经》中,用了“升䷭、晋䷢、豫䷏”三卦给予了具体而精彩的记载。关于植物自然生长对土壤环境条件的记载,《易经》中的“升䷭”卦是这样描述的:“升䷭。元亨。用见大人,勿恤。南征吉。”“升”为卦名,“䷭......
-
〓 光明时评:在线教育是传统教育的补充而非颠覆
教育显然不能单纯只是知识的传递,传统学校中的师生和生生互动具有在线教育无法替代的巨大价值。 据《光明日报》12月11日报道,近年来,随着“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MOOC,音译为“慕课”)等在线教育产品的推出,“随时随地,想学就学”成为口号,甚至有业内专家表示,在线教育将“颠覆”传统教育。但新东方的创始人俞......
-
〓 文创产业功夫在诗外
前些天,朋友圈里流传着一段动画:明成祖朱棣从画像中跳出来,唱着Rap,玩着自拍,用微信、QQ等与自己后宫和大臣联络……虽然大家已经习惯了故宫的守正出奇,但这更“潮”的创意还是让一众网友直呼“萌化了”。600岁的故宫,正在与互联网进一步亲密接触,不断扩展自己的影响力。文创产业怎么搞?故宫的做法颇有可取之处。故宫,作为中国......
-
〓 办好孔子学院促进民心相通
由于中国的快速发展和包括孔子学院在内的各类平台的推动,中华文化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重视,尤其是自强不息、修齐治平等中华传统价值观,为解决人类发展面临的难题提供了独特的文化视角和中国智慧。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之中,中国则向世界传递出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为......
-
〓 书法的阔气
前些日子,去参观一个书法展览,看到不少佳作。隶草楷行各种字体都有,春兰秋菊,各为一时之秀,大至尺幅盈丈的飞白,小至玉润珠圆的蝇头小楷,姹紫嫣红,争奇斗艳,引人驻足,叹为观止。最近几年,很多地方的书法活动方兴未艾,书法竞赛、书法展览、书法讲座……这对弘扬传统文化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是件好事。听说此次参展的作品,在章法、布......
-
〓 光明论坛:重温中山装的文化自信
有文化自信,才会有文化创新,才会有文化自强。通过传统服饰载体激活流淌在中国人血液中的民族记忆和创新活力,对于构建新时期中华文明的认同感,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心意义重大。20世纪20年代,孙中山先生以西服、南洋华侨中流行的“企领文装”等服装的造型结构为基础,结合中国传统的审美理念,并考虑到具体的使用功能,运用“洋裁法”......
-
〓 品味古籍:《书谱》的独特见解
唐代孙过庭写过一篇专论书法创作的文字,叫《书谱》。文章用了四六句的骈文,朗朗上口,凡是练书法的,几乎无人不知这篇文章。唐人书法,强调继承传统,尤其注重法度。那时讲的传统,就草书楷书行书来说,主要是汉魏两晋,尤其推崇王羲之。王羲之对自己书法的评价比较准确,说他的楷书和钟繇比,并不逊色,“或谓过之”,至于草书嘛,和张芝比,......
-
〓 陈平原:坚守自家的阅读立场
今人的阅读,过于集中在“时尚话题”,浪费了大量美好时光。最好基于自家的立场,自觉地关闭某些频道,回绝某种信息,遗忘某些知识,抗拒某些潮流,这才可能活出“精彩的人生”来又到“世界读书日”,想谈谈读书的立场问题。过去是书到用时方恨少,现在是书到读时方恨多。从事专门研究,还有个别资料需要上下求索,全世界查找;但大部分图书已经......
-
〓 温儒敏:信息时代,更需自己的思考
信息时代,尤其是移动互联网时代,正催生着一种和以往截然不同的阅读方式。这种变化对读书提出一些新的要求,造成了一些新的困扰,必须正视和适应这种变化,构建起信息时代的读书生活。互联网和数字化给阅读带来极大的便利性,创造出一种崭新的阅读体验:我们可以很方便地获得海量阅读材料;可以随时随地利用各种间隙做短暂阅读,甚至还可以进行......
-
〓 著作等“心”更可贵——一论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必须解决好学风问题
从前盛赞某人著述丰富,常用“著作等身”一词。在写作艰辛、出版困难的古代,能留存下几卷呕心沥血之作以遗后人,那就是“立言”的不朽功绩了。在地方志的艺文志或经籍志里,很可能要写上一笔,从而名垂青史。进入现代社会,出书作文对于普通人而言都已经不是难事。尤其是近些年,学术研究逐渐进入“课题时代”,加之学术普及化的需求日益增加,......
-
〓 刷新见解:提高国家语言能力迫在眉睫
“一带一路”建设面临语言服务能力不足问题“一带一路”建设愿景与规划的实现,要以语言沟通为前提。习近平主席在访问德国时指出:“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国际关系民主化的时代背景下,人与人沟通很重要,国与国合作很必要。沟通交流的重要工具就是语言。一个国家文化的魅力、一个民族的凝聚力主要通过语言表达和传递。掌握一......
-
〓 人才史话:开科取士前怎样选人才
慧眼识珠者为人景仰,知人善任者能成大事,而那些善于举荐人才的伯乐们,更加功德无量。 据《战国策》记载,淳于髡曾于一天之内向齐宣王引荐了七个人。 齐宣王说,我听说,千里之内能有一位贤士,就已经是比肩而立了;百年之中能出一位圣人,那就像接踵而至了。而今您一天就引荐了七位贤士,那贤士不也太多了吗? ......
-
〓 金台随感·诗词里的文脉(四):无情不作诗
《红楼梦》里黛玉与湘云曾月夜联诗。湘云看到池塘上惊起一只瘦鹤,出了上句“寒塘渡鹤影”,黛玉呢,见到一轮月儿冷冷清清,想了一会儿,吟出一句“冷月葬花魂”。这两句诗,看上去都只在描写一种外在的景物,实际上却字字传递着浓烈的情感。寒塘,鹤影,冷月,花魂,这样的诗,必是寄人屋檐之下、人生遭际相似的湘云与黛玉才能作出的,如果换了......
-
〓 从枕草子说到线装书
读日本平安时代清少纳言的《枕草子》,忽然想到古代的线装书。清少纳言是平安时代的后宫女官,出身于书香门第。爱读《白氏文集》、《蒙求》、《汉书》等中国典籍。她以其机敏与才气,得以入宫侍奉中宫定子。宫中的权力斗争,家庭与婚姻的变故,使她最后落魄以终。她的这部《枕草子》,“这只是凭着自己的兴趣,将自然想到的感兴,随意纪录下来的......
-
〓 杨雪:丝绸之路上的粟特人
谈起丝绸之路自然就得提到粟特人。粟特人是中亚历史上著名的商业民族,从我国的东汉时期直至宋代,特别在唐代,在以丝绸之路为中心的对外商业活动中,粟特人是最活跃的力量。 以前对于粟特人及其文献的研究,主要靠的是敦煌文书、吐鲁番汉文文书,以及传世汉文史料里留下的有关粟特人的记载。记得北大教授荣新江讲过吐鲁番文书中......
-
〓 传统文化保护可借助技术力量
应充分借助信息化、数字化的技术力量,借助大众流行文化巨大的承载力和传播力,使传统文化以鲜活的形态渗透到公众的日常生活中,成为大众文化趣味、艺术审美的一部分。据媒体报道,近期中华有声历史资料数字化工程受到部分专家批评,这个耗资上亿元的项目被指质量堪忧。有业内人士提出了更为严重的质疑——在数字化工程的实施过程中,一些极其珍......
-
〓 文化的馈赠
如果追溯世界上几个古老文明起源的年代,中华文明不能算是最早的,但中华文明是唯一从未中断过的文明。中华文明的组成,既包括定居于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较早以农耕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华夏文明,也包括若干以游牧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少数民族文明。汉族不断与周围的民族相融合,形成由五十六个民族组成的大家庭。中华文明是多元的,但中华文明的演进......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