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人民论坛:致敬“最温柔的守护者”
“直到我只剩最后一口气,我也要一直教汉语,我教汉语教到不能动为止。”最近,年逾花甲的汉语教师米斯巴引发关注。在巴基斯坦,很多会说汉语的人都是米斯巴的学生;而她毕生致力于传播汉语的信念,则源自对其影响至深的两位中国老师。老师点燃爱的火焰,竟能赋予人超越国界与文化的力量。有人如此评价教师:在沉淀了所有的苦之后,升华为一种罕......
-
〓 行与思:一流大学要有一流人文
说起四大名著,看过的居然寥寥无几;谈到丝绸之路,竟不知在中国版图什么方位;已被辟谣的帖子,还在没头没脑地转载……文史哲艺课程开设面较窄、公选课被用来混学分、思政课常常无人问津……种种现象皆指向大学人文教育的缺失。当一流大学的建设提上日程,人文教育的脚步更要及时跟上。由于历史的原因,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我们似乎更加重视科......
-
〓 姚伟钧:食与礼
丰衣足食 王森然/作 (中国嘉德供图)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源远流长,这不仅培养了中国人民高尚文雅、彬彬有礼的精神风貌,而且使中国赢得了“礼仪之邦”的美称。在中国古代社会里,上自朝廷的军国大政,下至民间的日常饮食,无不是在礼的规范下进行,礼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最有权威的制约因素。那么,有人会问,礼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呢?关于礼的起......
-
〓 读书论世:文学高峰何以可能
图为谢尔·埃斯普马克。张芳曼制图本土语言也会因为借用外来语而变得丰富,可以学习到其他语言的成熟与气魄,许多不可替代的杰作就是在外来影响与本土元素的会面中得以酝酿产生。在全球化的时代氛围中,很多维护民族或者地区特性的呼声也在高涨。在欧洲,有很多国家紧密合作,只为保护欧洲电影,应对来自好莱坞的巨大压力。法国也已立法保护自己......
-
〓 思考者说:清欢之味
苏轼的一首《浣溪沙》里,有一句“人间有味是清欢”。“清欢”两个字,宛如一缕风中的茶香,让人心情怡然。清欢,是一种清新恬淡的心境,是一种豁达自得的生活态度,是一种随性诗意的人生情趣。 清欢有味,这种味,是余留的淡香,回味无穷,妙不可言。可是,清欢之味好像离我们越来越遥远了。现代社会,灯红酒绿的喧嚣中,我们习......
-
〓 人民日报:教书治学不宜“龙虾三吃”
现在新出的各类学者讲义书中,往往是精益结成者少、仓促而成者多,前沿成果者少、陈词滥调者多,修订完善者少、照搬照挪者多每逛书店,总能看到讲堂录、讲稿、名师讲义之类的书,华丽地躺在推荐位置。有些确为学者讲稿,有些附以现场答问记录,还有些把学生作业收录在内。甚至,有些把发表过的文章或个人网文掐头去尾,汇编成册并冠以讲义之名出......
-
〓 学科走向:处理好环境维度与历史维度的关系
从现实出发 又回归历史虽然人类从来都生活在各种各样具体的自然环境中,但似乎直到上个世纪,当人类感觉到自身生活的世界已经或即将出现严重的环境问题时,才开始对自然环境给予特别的关注。上个世纪后半叶,随着环境破坏问题日渐严重和环保运动不断兴起,环境史开始在西方特别是美国应运而生。德国环境史研究者拉德卡在《自然与权力:世界环境......
-
〓 龚延明:诗说汉代经学
汉代经学的今、古文之争,历来是汉代经学史中的一个学术热点。何谓今、古文经?其产生的由来与两者有何差别?请试读: 何谓“经”? 本非书籍名。本义“南、北道”,书名属引申。 战国时百家, 其书始称经。百家讲治道,治道书为“经”。 自汉武重儒, 儒术得独尊,百家皆废黜,其书不称经。 治......
-
〓 大故宫里的小玩意
Q版帝后茶叶罐(设计) 吴 燕“康熙十二月花神杯”夜灯(设计)吴 燕 生在北京城,长在皇城下,自然与京城文化有着不解之缘,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北京姑娘,平日里非常爱搜罗老北京的文化、玩意儿与绝活儿。而今从事着自己喜爱的工艺美术行业,去年我有幸参与了故宫旅游产品的设计,接到任务后非常兴奋,这次终于是自己喜爱的并且能够......
-
〓 提升学术期刊办刊质量
国家社科基金对一批学术刊物的大力资助,为我国打造国际一流学术刊物、提升中国学术影响力、赢得国际话语权,奠定了非常好的基础。国家社科基金的资助,改善了学术刊物办刊条件,对于提升期刊学术水平大有裨益。 学术期刊的水平取决于所刊登文章的水平。要办好学术刊物,提高学术刊物的学术水准,关键在于发挥编辑部的主观能动性......
-
〓 专项收藏出成果
中华历史源远流长,经历长达五千年的历史发展,史前的人类岩画,红山文化的玉猪龙,河姆渡文化的玉琮,马家窑文化的彩陶,殷商时期的甲骨文,周秦汉唐的青铜器,东西两汉的书法文赋,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碑刻,唐宋元明清的书画陶瓷、木器杂项……祖先给我们留下了太多太多的历史遗存。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国力......
-
〓 中秋古诗词集锦:且喜人间好时节
中秋李朴(唐) 皓魄当空宝镜升,云间仙籁寂无声。平分秋色一轮满,长伴云衢千里明。狡兔空从弦外落,妖蟆休向眼前生。灵槎拟约同携手,更待银河彻底清。中秋登楼望月米芾(宋)目穷淮海满如银,万道虹光育蚌珍。天上若无修月户,桂枝撑损向西轮。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辛弃疾(宋)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
-
〓 大我好老师大美引路人——写在第三十三个教师节之际
今天,又逢教师节,广大教师自己的节日,代表着全社会尊师重教风气的节日。今天,第33个教师节,我们向全国1578万专任教师道一声:“老师,您辛苦了。祝您节日快乐!”今天,无论是带着蓬头稚子快乐游戏的幼教老师,还是率领青年才俊研究高深学问的教授博导,无论是大城市名区名校的名师名导,还是偏远山区中默默无闻坚守岗位的村小教师,......
-
〓 辣评:改名不能太功利
近日,一所学校的改名,在社会上引发了轩然大波。位于四川泸州的四川医科大学,刚刚挂上了“西南医科大学”的招牌。从地理上看,西南大于四川,该校的这一次改名自然是让自己上了一个档次。但令人唏嘘的是,这并不是这所大学近期以来第一次改名,就在半年多前,它才刚刚从泸州医学院更名为四川医科大学。从泸州到四川,再到西南,从学院到大学,......
-
〓 大家手笔:反映规律的思想影响历史进程
从上世纪50年代研究中国近代史开始,我就和绝大多数同行一样相信两个观点:一是在中国,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才是”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二是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总是”归于失败,总是被地主和贵族利用,当作他们改朝换代的工具,并形成一条“历史发展周期律”。但是,长期以来又感到这两个观点之间存在难以解开的矛盾:“真正动力”与“......
-
〓 心象札记:写春联过大年
春联(书法) 雒三桂春联(书法) 雒三桂 河南农村的春节是热闹而祥和的。一进入腊月,各种过年的准备就开始了。 喝了腊八粥,过年的气氛越来越浓,到了腊月的最后十天,每天都有准备过节的安排。买年货自然不用说,二十三祭灶官,二十四扫房屋,二十五蒸馒头,二十六炸麻糖,二十七八的时候,性子急的已将大红的春联贴上,屋里......
-
〓 评论员随笔:让我们向着诗歌敞开
当越来越多人能通过诗歌与最纯粹、最厚重的心灵对话,感叹美、体验真,社会生活也才能进入不同的境界临睡前,留一盏台灯,万物静默如谜,而猫在打呼噜。这个时候,读一首好诗,就像把一枚海贝放在耳边,听得到人类智慧之海最深处的潮声。或许正是因为这样美好的体验,几个推荐诗歌的微信公共号,从“为你读诗”“读首诗再睡觉”到“诗歌是一束光......
-
〓 王明明:追求心中的闲和严静
古诗(书法)王明明 我五岁开始学画。那时父亲说书法是中国画的基础,于是让我临欧阳询的《九成宫》。我把临的字拿给李苦禅先生看,他先把纸翻到背后看看是否力透纸背,后告诉我用笔的方法。“文革”时无法画画,我每天在家中练字,先后临了颜真卿的《多宝塔》、汉代的《礼器碑》、《曹全碑》,以及《圣教序》等,并经常请教徐之谦先生......
-
〓 文化评析:伪传统何以大行其道
穿汉服、点朱砂、写毛笔字……又到一年开学季,一些学校大肆操办“开笔礼”,并冠以“传统礼仪”的名号。据学者论证,所谓网上宣传的“人生四大仪式之一”的“开笔礼”,并非中国传统,而是近年来“地方上创造的仪式”。一时,“开笔礼”该不该办引发热议。教育之道,尤重童蒙。许多人回忆起人生开学的第一堂课,都津津乐道,因为这是跨入知识之......
-
〓 傅抱石与“水”
松溪观瀑 傅抱石 中国嘉德供图在中国艺术史上,“水”占有极其特殊的重要位置,不仅因为山水画在中国艺术史上的地位,更因为水墨作为原料与技法,本身具有对文人精神气质的塑造作用。傅抱石的绘画作品最为突出的主题就是水意象,尽管他在现实生活中有着较为严重的恐水症。傅抱石的水墨作品积极探索了“水”在艺术表达上的多元性,挖掘了“水”......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