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新时代浪潮中的社会语文生活
新时代的浪潮奔腾不息,推动社会不断前进,社会语文生活也在时代的变迁中渐次生变,呈现出各种各样的新姿容——1、电脑大普及开启汉字文化新步履和“词时代”当下,电脑应用迅速向社会纵深领域挺进,键盘操作已成各行各业乃至生活的日常功课。连续敲击的“打写”空前普及,“手写”大为减少,汉字的呈现方式发生了几千年来的历史性巨变......
-
〓 不要让吟诵变成才艺表演
吟诵是旧体诗歌的一种传统活动,由于历史的原因,传统吟诵一度不绝如缕,可喜的是在文化界一些前辈的呼吁倡导和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之下,吟诵如今已经被确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大有全面复兴之势,各地的吟诵社团纷纷建立,各种吟诵活动也热闹非凡,但毋庸讳言实际社会效果并不理想,一般大众对吟诵仍然是狐疑观望乃至敬而远之。个中......
-
〓 代表委员手记·汤素兰:不负时代不辱使命
作者:汤素兰委员(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民进湖南省委副主委)3月4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看望了参加全国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的民进、农工党、九三学社委员,并参加联组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广大知识分子是社会的精英、国家的栋梁、人民的骄傲,也是国家的宝贵财富。他强调,全社会都要关心知识分子、尊重知识分子,营造尊重知识、尊重......
-
〓 龚明俊:孝道教育何须“跪拜”
日前,上海某民办学校举办“孝敬文化节”,800多名学生集体在父母面前磕头,引发热议。有家长认可这种普及传统文化的方式,也有学者表示如此推广孝道要慎重。学校开展孝道教育,有利于弘扬传统文化,但具体做法值得商榷。如今,在日常生活中,子女已不再跪拜父母;即便在古代,跪拜也有特定条件或情境,一般作揖即可。无论古今,跪拜都并非孝......
-
〓 寄语青年:勤于读书乐于奉献勇于担当敢于成功
CFP顾泉雄,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原高级记者、摄影师兼编导,上海市百老德育讲师团讲师。图为顾泉雄在放映电影。 同学们,21世纪中叶这个阶段,你们正是年富力强的国家栋梁,国家的希望和未来在你们身上,你们这一代年轻人肩负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祖国和人民对你们寄予深切期望。我是一个退休老人,和你们爷爷、奶奶、外公......
-
〓 花开次序
春水 苏天赐/绘梅花开时天下春 李可染/绘春天,百花盛开,万紫千红。朱熹曾在《春日》一诗中说:“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其实,春光并不是“一时”新的,五彩缤纷的花儿须遵从一定的物候规律次第开放。古代诗人对此有细致观察,故不妨借他们的慧眼,把这个问题看个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在天凝地闭的严冬,众芳摇落,只有梅花独......
-
〓 且说收藏:这石头像什么
现在人欣赏石头,大多重象形,很多人张口就说,看,这石头像什么?是外形像阿猫阿狗,还是花纹图案像字形或者人形?大家于此津津乐道,相互标榜,既可以获得惊奇赞赏,也能够收益丰厚。大江南北,无论新兴的内蒙古戈壁玛瑙、广西红水河各种奇石,还是传统的太湖石、灵璧石,甚至完全与象形无关的砚石、印章石,也都一拥而入。这在审美上多少有点......
-
〓 期待建筑遗产保护不再“厚古薄今”
不久前,中国文物学会20世纪建筑遗产委员会在北京成立,中国近现代建筑保护从此有了专家团队。在职能定位方面,委员会将致力于提升社会各界保护20世纪建筑遗产的意识,探索近现代建筑遗产保护方法和合理利用方案。中国文物学会会长单霁翔在成立大会上表示,20世纪建筑遗产保护是兼具社会价值和历史意义的文化保护工程,也是为子孙......
-
〓 古籍整理出版大家谈:为古代文化延续命脉
整理出版古籍,在很多人看来是一件很边缘的事情,不仅与一般社会生活没有多大关系,甚至在文化生活领域,也只是一小部分专家学者的事情。然而在中国古代,却是另一番景象。 印刷术发明后,五代后唐诸朝开始大规模印刷书籍,印制的就是已经流传很久的经书,是地地道道的古籍,而不是当时人的著述。至北宋初年全面推广雕版印刷,像......
-
〓 弦歌不绝国土重光——“七七事变”八十周年重温文化抗战
一天会比一天美好何兆武(历史学家、翻译家)我是1921年秋天出生的,1937年秋天离开北京时刚满16岁。那时我在北京师范大学附中读完高中一年级,暑假里发生了卢沟桥事变。我那时懂点事,但不成熟,读报中看到宋哲元每次谈话都是“能和就能平,能平就能和,和平和平,和就是要平,平就是要和”。但日本人一动手,中国人想和平也和不了......
-
〓 墨家社会政治思想的当代意义
作者简介:张涅,本名张嵎,男,1963年1月生,浙江岱山县人,现为浙江海洋学院人文学院教授。主要讲授先秦文学和诸子思想,曾在《国学研究》、《文献》、《中国哲学史》、《学术月刊》等刊物上发表论文40余篇,著有《庄子解读——流变开放的思想形式》(齐鲁书社,2003.9)、《先秦诸子思想论集》(上海古藉,2005.12)、《......
-
〓 金台论道·关注传统文化系列谈⑩:真正传家宝谁也抢不走
近年来,家风这个古老的话题再次进入公众视野。家风问题的重要性毋庸讳言,古人说“立身成败,在于所染”,父母作为离孩子最近的人,其一言一行对子女的影响是直接而深远的。父母品行端正,孩子耳濡目染自然就容易走上正途;反之,像某落马贪官那样教育孩子“要做人上人”“要成功就要走捷径”,子女没有不“坑爹”败家的。道理谁都懂,可为什么......
-
〓 行与思:需要毕业典礼致辞更需要平时功夫
在大学毕业季,大学校长们纷纷发表毕业典礼致辞,经过各种媒体特别是新媒体的传播,可谓热热闹闹,煞是引人注目。近年来,这样的致辞成为一种“时尚”,也是校长们竞相比试的“秀场”,他们各显神技,妙语迭出。据梳理,校长们有谆谆叮嘱学子记住“感恩”“厚道”的,有劝学生记住母校的,有引导学生追求大格局、大气度、大担当的,还有向学生道......
-
〓 文化聚焦:传统经典如何走进当代生活
中华传统经典是中华传统文化最重要的载体。但近百年来,传统经典已慢慢淡出了许多中国人的精神视野。如何让传统经典重新走进当代生活,走进人们的心中,成为滋养精神成长、涵化行为养成的丰美精神食粮,切实让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是当前需要面对的一个重要现实课题。对传统经典缺乏阅读和了解 为......
-
〓 陈斐:透视人文学术研究的“边缘化”
生活中,常有亲友问我:“你是做哪方面研究的?”当我回答是“诗词研究”时,他们在客套两句“那很美、很有意思”之后,往往会流露出失望的神情,甚至有人坦言:“这究竟有什么用?”此种情境经历多了,我有时也会反思人文学术研究的意义,结果无奈地发现:伴随着讲求实用、效益的自然科学和技术占据社会生活乃至精神系统的中心位置,今天的人文......
-
〓 名家看两会·牟钟鉴:中华文化迎来一个崭新的时代
有着悠久历史的中华传统文化,在经历了百余年西方文化冲击后,迎来了复苏的春天,日益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这是中华传统文化经历扬弃之后的一次螺旋式升华,如凤凰涅槃,浴火再生,是事物发展否定之否定规律的表现。中华传统文化在新形势下的更新与昌盛,必然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精神支撑。我们正在经历着中华传统文化自五四新文化运动......
-
〓 光明时评:行政与学术角色分离还须深化细化
高校可通过章程规范行政角色与学术角色的分界,其中关键就是建立健全专业的学术性组织,把学术方面的权力交给专业学术组织而非行政部门,并保证章程的落地。 据媒体报道,近日,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新公布《中国科学院关于组织推荐中国科学院院士候选人的通知》《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工作实施办法》,二者均明确规定:公务员和......
-
〓 论文也需短下来
写短文是改进文风的重要要求之一。这适用于各种文章,论文也不例外。短文,就是意尽言止、凝练传神的文章。与此相对应的,长文就是浮词累句、添枝加叶的文章,正所谓“芝麻大的核,西瓜大的壳”。两者不仅是文字上多与少的数量表现,更是作风上虚与实的鲜明对照。短文为什么受欢迎?这不仅仅是个人喜好,而且有诸多客观原因。现代社会,生活节奏......
-
〓 这个时代需要什么样的文化?——从政协委员倡议禁播《水浒》说起
今年“两会”期间,有政协委员倡议:电视剧《水浒》宣扬暴力,应该禁播。当这一提议被媒体报道为“委员称为维稳禁播水浒”时,网上嘘声一片,一些网友甚至批评该委员没文化。 我不知道这位委员的动议是否真是为了维稳,若果真是为了眼前的维稳,被网友批评自然在情理之中。但我关注的是该委员另外一句话:“《水浒》是旧时代的名......
-
〓 王本道:家书抵万金
逢年过节,各式各样的祝福短信总会铺天盖地而来,许多短信通常是转发或是群发的,这种形式化的祝福短信读来让人兴味索然。对于家人和亲友而言,更让人有隔靴搔痒之感,大失所望。这就让我格外怀念源远流长的书信和家书文化。传统社会里,通讯手段落后,书信是人与人之间沟通交流的主要方式和渠道,许多文人墨客在书信的形式和内容上也尽显文采辞......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