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搞文创不是把文化人赶“下海”
国家博物馆的馆藏资源很丰厚,目前馆藏文物达到了133万余件(套)。面对如此宝库,如何梳理文物资源,如何开发出让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产品,让博物馆的宝贝走进寻常百姓家,这不仅是摆在国博面前的课题,也是摆在所有博物馆面前的课题。经过4年半的摸索,国博探索出开发文创的基本模式,那就是专家团队把文物研究好、研究透;设计师根据文物的......
-
〓 徐志啸:饶宗颐的学问因缘
饶宗颐教授无疑是当今杰出的大学者,这一点,不光在香港,即便内地和海外,也是学术界的公认。感兴趣的人们有时不免会私下发问:何以饶公(对饶宗颐的尊称)会成为今日驰名学界、享誉海内外的大学者?他学业成功的奥秘是什么?也即造就饶宗颐成为大学者的学问因缘是什么? 回答这个问题,得从饶宗颐主客观的多种条件因素说起,《......
-
〓 新语:实证中华文明,脚步不会停歇
“我们也没有预料到,这次评选出的六大考古发现居然有4项都是史前遗址,秦汉之后的只有洛阳的曹魏大墓入选。”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所长王巍说,“不过,六大考古发现的评比从来都不讲究什么比例或者平衡,完全是从学术的重要性和发现的突破性意义上考虑。”的确,2016年,中国考古界令人印象最深刻的是,红山、石家河、石峁等与中华文明探......
-
〓 郭任坤:中年话读书
我自幼喜读书,读书是生活中的一大享受,故不可一日无书。但至中年时光,读书的习性和感悟,已与年少时多有不同,细细品嚼起来,竟是多有滋味在心头。记得初中读《西游记》时,后面同学催着逼着,故是通霄达旦,以至鼻孔里都积满了油灯那黑黑的烟渍。如今不行,不说久坐有腰酸背疼之虑,也少有挑灯夜读的投入。这缘于阅历。年少时犹如一张白纸,......
-
〓 艺术创作为何贴上学术标签
在当前的美术界,“学术”是最为时髦的流行词,有人明确地提出:艺术创作是“一种很讲品质的学术研究”,这样,绘画作品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了“学术成果”。于是,举办一次质量较好的美术作品展览,就成了打造“学术品牌”,各种所谓的“学术作品展”、“学术提名展”、“学术邀请展”、“学术精品展”接踵而至;两地联合办一次展览,被誉......
-
〓 娄师德的低调
唐代武周时的重臣娄师德(630-699),史称其“宽厚清慎,犯而不校。”“人有忤己,辄逊以自免,不见容色”,是历史上比较少见的一位低调官员。官员保持低调者,有;但如娄师德一辈子低调为官,低调为人者,少。有一次,他与李昭德同上朝,因胖,行动迟缓,总跟不上。李昭德不得不停住脚步等他,几次以后,烦了,口出怨言,“你这个田舍夫......
-
〓 谁是中国烹饪的师祖
藕香榭吃螃蟹(杨柳青木版年画·局部)河南杞县伊尹塑像 姚伟钧/摄河南杞县伊氏家谱中的伊尹历史悠久的中华饮食文化,是中国餐饮业对外彰显民族自信的有力抓手,是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表现。和而不同的饮食文化智慧,也是治国理政的哲学思想根源。因此,有必要在中国餐饮业中去寻根问祖,继承精神,追忆先贤,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中华饮食文化。......
-
〓 在古诗词中找寻生态保护之道——《中国诗词大会》热播的启示之三
今天我们在谈论保护环境,建设生态文明时,不妨先从古诗词中感受美、培养提高审美能力。通过大众化形式的包装,让更多人通过诗词贴近自然,感受变化,体会生命的节律,从而领略自然之美,并由此生发出爱护自然、保护自然的责任意识。《中国诗词大会》热播期间,且不论参赛选手的表现,仅是回味那些诗句,就是一份美好的享受。诗句中描绘的春天,......
-
〓 大地漫笔·编辑丛谈:“返乡”与“文学的根”
新一年的春运即将开始,又快到了纷纷返乡的时节,或许也会是“在乡”“怀乡”题材作品又一次喷涌的时节。回顾一年前,2016年春节前后,广东学者黄灯原刊于《十月》杂志当年第一期的散文《回馈乡村,何以可能?》,在网络上以《一个农村儿媳眼中的乡村图景》为题,成为这一年“返乡”主题讨论的焦点。2015年春节,则是上海大学文学院文化......
-
〓 缅怀一位纯正的人文学者——在著名词学家吴熊和追思会上的发言
现在的人文学科似乎变得愈来愈“实际”了,一定程度上,它甚至变成了与“爱”无缘的名利场。在这样的情形之下,再来看吴熊和先生对自我的超然与淡定,对中文系在兹念兹的关爱与支持,便益发觉得感人弥深。 虽然我知道,生老病死是人生的自然规律,而且对饱受十几年病痛折磨而多少有点参透“禅机”的吴熊和先生来说,驾鹤西去,也......
-
〓 穆森:警惕城市建设中的“去中国化”
在刚刚过去的第三十个教师节,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北京师范大学考察。在参观“尊师重教、筑梦未来——庆祝第30个教师节主题展”时,总书记明确表示,很不赞成把古典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并批评“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 一语激起千层浪!全社会都在反思,五千年的文明古国,岂容一“去”了之?费孝通先生在上世纪末就曾深刻地......
-
〓 人才史话:荐举为何恐其人闻知
不论在古代还是今天,荐贤都是一件值得提倡和颂扬的大好事,但是,荐贤者如果动机不纯,谋求被荐者的感恩和回报,甚至通过拉拢亲信结党营私,就背离了荐贤的本义和初衷。为避免此类弊端,就必须对荐举人的权限及其行为做出规范。尽管这样的规范并非刚性,在很大程度上靠自律,但在古代官场却是尽人皆知的通例。其中,“荐贤者当自贤”“......
-
〓 陈平原:“五四”,永远的精神标杆
历史上很难见到像“五四”这样的“幸运儿”——时间不长、牺牲很小,但影响却极为深远。事件发生的当月,按理说,尘埃尚未落定,可已经有北大教务长顾孟余、学生领袖罗家伦以及著名政论家张东荪分别在《晨报》《每周评论》与《时事新报》上撰文,命名此“运动”,且表彰其“精神”。而从第二年起,北大学生就开始了关于五四运动的纪念、追怀与阐......
-
〓 金台论道:作家,别把自己搞成“网红”
近日偶遇某畅销书作家签售,长长的人龙排出上百米,不少年轻读者手捧一摞书翘首等待签名。此情此景令人欣喜,但书店经理的一番话却令我顿生疑惑,他说接下来作家在其他城市还有好几场签售,要尽快签完赶飞机。如今作家签售已经成了新书出版后的“常规动作”,不但可以拉动销售,还可以扩大宣传、巩固粉丝。所以如果你关注作家的微博,不难发现许......
-
〓 人民论坛:致敬“最温柔的守护者”
“直到我只剩最后一口气,我也要一直教汉语,我教汉语教到不能动为止。”最近,年逾花甲的汉语教师米斯巴引发关注。在巴基斯坦,很多会说汉语的人都是米斯巴的学生;而她毕生致力于传播汉语的信念,则源自对其影响至深的两位中国老师。老师点燃爱的火焰,竟能赋予人超越国界与文化的力量。有人如此评价教师:在沉淀了所有的苦之后,升华为一种罕......
-
〓 青年驿站:人生是接力赛不是百米跑
有位朋友工作多年后辞职考上研究生,谁知学习了一学期后想要退学。跟我诉苦:一直认为知识改变命运,但是越学却越疑惑。他是小小村庄里的第一个大学生,考上时父母骄傲,村里人艳羡。但近来他回家,看到高中辍学去当技工、做买卖的小伙伴结了婚、盖了房、买了车,而他不仅没混多好,甚至还不如他们。而进入大学以后,发现自己的家庭实在是太普通......
-
〓 漫话鸡文化
中国鸡文化源远流长,内涵丰富多彩。我国甲骨文中有“鸡”字,说明我国远在 3000多年前就认识鸡,养鸡在我国有文字可查的历史至少已有 3000多年,是世界上最早养鸡的国家之一,也是最早发现鸡有多种药用价值的国家。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龙和凤都是神化的动物,鸡却是一种身世不凡的灵禽,例如凤的形象来源于鸡。《太平御览》:“黄帝......
-
〓 冯骥才:回到月饼的美意中来
近日,有人问我一个有趣的问题:领导应当怎样过中秋。这问题自然是在近两年抵制节日公款送礼和官场奢华之风的背景下提出来的。我说:领导过中秋没什么特殊,像普通百姓一样过不是很好吗?说到普通人过中秋节,必然碰到一件标志性的事——就是吃月饼。一年一度中秋吃月饼,我已经吃大半辈子了。可自古以来对于中国人来说,中秋吃月饼就像除夕吃饺......
-
〓 学科走向:处理好环境维度与历史维度的关系
从现实出发 又回归历史虽然人类从来都生活在各种各样具体的自然环境中,但似乎直到上个世纪,当人类感觉到自身生活的世界已经或即将出现严重的环境问题时,才开始对自然环境给予特别的关注。上个世纪后半叶,随着环境破坏问题日渐严重和环保运动不断兴起,环境史开始在西方特别是美国应运而生。德国环境史研究者拉德卡在《自然与权力:世界环境......
-
〓 大故宫里的小玩意
Q版帝后茶叶罐(设计) 吴 燕“康熙十二月花神杯”夜灯(设计)吴 燕 生在北京城,长在皇城下,自然与京城文化有着不解之缘,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北京姑娘,平日里非常爱搜罗老北京的文化、玩意儿与绝活儿。而今从事着自己喜爱的工艺美术行业,去年我有幸参与了故宫旅游产品的设计,接到任务后非常兴奋,这次终于是自己喜爱的并且能够......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