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花开次序
春水 苏天赐/绘梅花开时天下春 李可染/绘春天,百花盛开,万紫千红。朱熹曾在《春日》一诗中说:“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其实,春光并不是“一时”新的,五彩缤纷的花儿须遵从一定的物候规律次第开放。古代诗人对此有细致观察,故不妨借他们的慧眼,把这个问题看个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在天凝地闭的严冬,众芳摇落,只有梅花独......
-
〓 且说收藏:这石头像什么
现在人欣赏石头,大多重象形,很多人张口就说,看,这石头像什么?是外形像阿猫阿狗,还是花纹图案像字形或者人形?大家于此津津乐道,相互标榜,既可以获得惊奇赞赏,也能够收益丰厚。大江南北,无论新兴的内蒙古戈壁玛瑙、广西红水河各种奇石,还是传统的太湖石、灵璧石,甚至完全与象形无关的砚石、印章石,也都一拥而入。这在审美上多少有点......
-
〓 古籍整理出版大家谈:为古代文化延续命脉
整理出版古籍,在很多人看来是一件很边缘的事情,不仅与一般社会生活没有多大关系,甚至在文化生活领域,也只是一小部分专家学者的事情。然而在中国古代,却是另一番景象。 印刷术发明后,五代后唐诸朝开始大规模印刷书籍,印制的就是已经流传很久的经书,是地地道道的古籍,而不是当时人的著述。至北宋初年全面推广雕版印刷,像......
-
〓 弦歌不绝国土重光——“七七事变”八十周年重温文化抗战
一天会比一天美好何兆武(历史学家、翻译家)我是1921年秋天出生的,1937年秋天离开北京时刚满16岁。那时我在北京师范大学附中读完高中一年级,暑假里发生了卢沟桥事变。我那时懂点事,但不成熟,读报中看到宋哲元每次谈话都是“能和就能平,能平就能和,和平和平,和就是要平,平就是要和”。但日本人一动手,中国人想和平也和不了......
-
〓 曹玲娟:“童书热”需要冷思考
不久前结束的上海国际童书展,短短3天吸引了众多小朋友及其家长前来参观。历经多年“严寒”后,童书已成为出版业破冰的重要方向。如今中国的580余家出版社,有九成以上在出版童书或面向中小学生的学生读物,其中不少作品的市场表现颇为亮眼。童书为何受欢迎?当然离不开经济发展、消费能力提升的大背景。重视学前教育、培养阅读习惯,是带来......
-
〓 陈斐:透视人文学术研究的“边缘化”
生活中,常有亲友问我:“你是做哪方面研究的?”当我回答是“诗词研究”时,他们在客套两句“那很美、很有意思”之后,往往会流露出失望的神情,甚至有人坦言:“这究竟有什么用?”此种情境经历多了,我有时也会反思人文学术研究的意义,结果无奈地发现:伴随着讲求实用、效益的自然科学和技术占据社会生活乃至精神系统的中心位置,今天的人文......
-
〓 这个时代需要什么样的文化?——从政协委员倡议禁播《水浒》说起
今年“两会”期间,有政协委员倡议:电视剧《水浒》宣扬暴力,应该禁播。当这一提议被媒体报道为“委员称为维稳禁播水浒”时,网上嘘声一片,一些网友甚至批评该委员没文化。 我不知道这位委员的动议是否真是为了维稳,若果真是为了眼前的维稳,被网友批评自然在情理之中。但我关注的是该委员另外一句话:“《水浒》是旧时代的名......
-
〓 王本道:家书抵万金
逢年过节,各式各样的祝福短信总会铺天盖地而来,许多短信通常是转发或是群发的,这种形式化的祝福短信读来让人兴味索然。对于家人和亲友而言,更让人有隔靴搔痒之感,大失所望。这就让我格外怀念源远流长的书信和家书文化。传统社会里,通讯手段落后,书信是人与人之间沟通交流的主要方式和渠道,许多文人墨客在书信的形式和内容上也尽显文采辞......
-
〓 新评弹:专家要做“良知”
近日,西北一些地区为保持环境湿润,又在实施人工降雨。中科院一位专家说:人工降雨对局部地区抗旱救急很给力,对大范围改善环境,只是杯水车薪。多年前我提出过反对意见,让一些人不高兴,我被“踢”出了咨询专家组。后来得知,那些专家是为了拿课题,才支持有关部门提出的这个方案。专家应做“良知”——有良心的知识分子,如果为一己私利而违......
-
〓 雅意生活:玩荷
荷花,古时称芙蕖,是夏季的佳品娇花。它从初夏开始,一直生长至秋季。一般的花卉,人们赏玩,都只在它开花那些天,可荷花却不同,自它从水下露出芽尖开始,人们就可赏玩了。清代李渔在《闲情偶寄》中曰:“群葩当令时,只在花开之数日,前此后此,皆属过而不问之秋矣,芙蕖(荷花)则不然。自荷钱出水之日,便为点缀绿波,及其茎叶既生,则又日......
-
〓 古韵流芳:妙趣横生赏荷联
荷塘清趣 胡絜青/作 中国嘉德供图 荷花,素有“花中君子”之雅称,它的高洁、无瑕,千百年来为人们所推崇。古今文人雅客为我们留下了大量脍炙人口的咏荷对联,读来妙趣横生。 唐伯虎曾到一寺庙游玩,长老请唐伯虎在一幅和尚画的“出水芙蓉图”上题字,唐伯虎不禁脱口吟出一上联:“画上荷花和尚画”,但苦思不得下联。直到清代......
-
〓 光明时评:在线教育是传统教育的补充而非颠覆
教育显然不能单纯只是知识的传递,传统学校中的师生和生生互动具有在线教育无法替代的巨大价值。 据《光明日报》12月11日报道,近年来,随着“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MOOC,音译为“慕课”)等在线教育产品的推出,“随时随地,想学就学”成为口号,甚至有业内专家表示,在线教育将“颠覆”传统教育。但新东方的创始人俞......
-
〓 大地漫笔:种子正在发芽
副刊编辑常要面对的一类稿件是“时令稿”。没错,蔬菜瓜果分时令,稿子也有时令:四季时节,春花秋月,夏雨冬雪,循环往复。但是因为有不一样的作者,便有了不同的书写,不同的感悟,相似的多,独特的少,编辑的一大任务便是从中努力去寻找和“发现”。最近,因为看了太多抒写春意的稿子,反而让我拿起了一部古代农学名著——《齐民要术》。在这......
-
〓 办好孔子学院促进民心相通
由于中国的快速发展和包括孔子学院在内的各类平台的推动,中华文化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重视,尤其是自强不息、修齐治平等中华传统价值观,为解决人类发展面临的难题提供了独特的文化视角和中国智慧。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之中,中国则向世界传递出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为......
-
〓 书法的阔气
前些日子,去参观一个书法展览,看到不少佳作。隶草楷行各种字体都有,春兰秋菊,各为一时之秀,大至尺幅盈丈的飞白,小至玉润珠圆的蝇头小楷,姹紫嫣红,争奇斗艳,引人驻足,叹为观止。最近几年,很多地方的书法活动方兴未艾,书法竞赛、书法展览、书法讲座……这对弘扬传统文化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是件好事。听说此次参展的作品,在章法、布......
-
〓 陈平原:坚守自家的阅读立场
今人的阅读,过于集中在“时尚话题”,浪费了大量美好时光。最好基于自家的立场,自觉地关闭某些频道,回绝某种信息,遗忘某些知识,抗拒某些潮流,这才可能活出“精彩的人生”来又到“世界读书日”,想谈谈读书的立场问题。过去是书到用时方恨少,现在是书到读时方恨多。从事专门研究,还有个别资料需要上下求索,全世界查找;但大部分图书已经......
-
〓 温儒敏:信息时代,更需自己的思考
信息时代,尤其是移动互联网时代,正催生着一种和以往截然不同的阅读方式。这种变化对读书提出一些新的要求,造成了一些新的困扰,必须正视和适应这种变化,构建起信息时代的读书生活。互联网和数字化给阅读带来极大的便利性,创造出一种崭新的阅读体验:我们可以很方便地获得海量阅读材料;可以随时随地利用各种间隙做短暂阅读,甚至还可以进行......
-
〓 著作等“心”更可贵——一论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必须解决好学风问题
从前盛赞某人著述丰富,常用“著作等身”一词。在写作艰辛、出版困难的古代,能留存下几卷呕心沥血之作以遗后人,那就是“立言”的不朽功绩了。在地方志的艺文志或经籍志里,很可能要写上一笔,从而名垂青史。进入现代社会,出书作文对于普通人而言都已经不是难事。尤其是近些年,学术研究逐渐进入“课题时代”,加之学术普及化的需求日益增加,......
-
〓 刷新见解:提高国家语言能力迫在眉睫
“一带一路”建设面临语言服务能力不足问题“一带一路”建设愿景与规划的实现,要以语言沟通为前提。习近平主席在访问德国时指出:“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国际关系民主化的时代背景下,人与人沟通很重要,国与国合作很必要。沟通交流的重要工具就是语言。一个国家文化的魅力、一个民族的凝聚力主要通过语言表达和传递。掌握一......
-
〓 马执斌:诸葛亮绘图安南夷
说诸葛亮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大概没有人反对﹔说诸葛亮是一位出色的画家,并且善于运用自己的绘画艺术,为自己制订的政治路线服务,大概就有人怀疑了。作为政治家和军事家的诸葛亮,虽然不像小说《 三国演义 》所描写的那样,是一位料事如神的奇才和能够“呼风唤雨”的神仙,但也确实是世间罕有、才华卓越的战略家和实干家。他学识渊博多才多......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