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弦歌不绝国土重光——“七七事变”八十周年重温文化抗战
一天会比一天美好何兆武(历史学家、翻译家)我是1921年秋天出生的,1937年秋天离开北京时刚满16岁。那时我在北京师范大学附中读完高中一年级,暑假里发生了卢沟桥事变。我那时懂点事,但不成熟,读报中看到宋哲元每次谈话都是“能和就能平,能平就能和,和平和平,和就是要平,平就是要和”。但日本人一动手,中国人想和平也和不了......
-
〓 告别布鞋院士难忘一颗初心
“布鞋院士”,68岁的李小文1月10日离世,消息来得很突然。尽管他留下遗愿,丧事从简,不举行追悼会。但他离去的当晚,网络社交平台上,对他的怀念还是铺天盖地,一如他在去年因光脚穿布鞋授课而走红,成为网友口中“不起眼却身具盖世神功的扫地僧”,和大众眼中“有个性、有才华、有风骨”的科学家。李小文的“走红”,在于他身上折射出的......
-
〓 新论:以语言文字凝聚文化自信
语言文字是文化的基础要素和鲜明标志,是文化传承、发展、繁荣的重要载体国务院将进一步清理整治“大洋怪重”等不规范地名,这一消息引起了人们的共鸣。最近这些年,越来越多的楼盘、商场、酒店热衷起洋名,“曼哈顿”“威尼斯”到处都是,“瑞士小镇”“加州广场”“爱丁堡”“安纳溪”,让人傻傻分不清是干啥的。与本土品牌喜好洋化刚好相反,......
-
〓 办好孔子学院促进民心相通
由于中国的快速发展和包括孔子学院在内的各类平台的推动,中华文化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重视,尤其是自强不息、修齐治平等中华传统价值观,为解决人类发展面临的难题提供了独特的文化视角和中国智慧。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之中,中国则向世界传递出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为......
-
〓 品味古籍:《书谱》的独特见解
唐代孙过庭写过一篇专论书法创作的文字,叫《书谱》。文章用了四六句的骈文,朗朗上口,凡是练书法的,几乎无人不知这篇文章。唐人书法,强调继承传统,尤其注重法度。那时讲的传统,就草书楷书行书来说,主要是汉魏两晋,尤其推崇王羲之。王羲之对自己书法的评价比较准确,说他的楷书和钟繇比,并不逊色,“或谓过之”,至于草书嘛,和张芝比,......
-
〓 问学:大学选址可以史为镜
随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不断推进,人民群众对优质的高等教育资源的需求不断增高,为回应这种需求,许多地区将新建大学校区列入了当地“十三五”规划的重点项目。要建好大学新校区,首先要做好合理的选址工作。通过分析历史上著名大学的选址特点无疑能为当前如何做好大学新校区建设提供很好的启示。回溯历史可以发现,无论东方还是西方,大学......
-
〓 杨雪:丝绸之路上的粟特人
谈起丝绸之路自然就得提到粟特人。粟特人是中亚历史上著名的商业民族,从我国的东汉时期直至宋代,特别在唐代,在以丝绸之路为中心的对外商业活动中,粟特人是最活跃的力量。 以前对于粟特人及其文献的研究,主要靠的是敦煌文书、吐鲁番汉文文书,以及传世汉文史料里留下的有关粟特人的记载。记得北大教授荣新江讲过吐鲁番文书中......
-
〓 博士招考改革不能“看上去很美”
改革后的博士招考制度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如何监督博导的权力不被滥用——不仅要对考生、博导自己和其所在的招生单位负责,而且还要对国家公平、公正遴选高层次人才的教育目标负责。 据《光明日报》4月22日报道,从2015年开始,天津大学博士生招考将取消统一笔试,代之以“申请—审核制”,即由简单比较考分高低转变为全面......
-
〓 阅读是一种修炼
在科技高度发达的当今社会,个体获取知识的方式很多,但谁也无法否认的是,阅读仍是一种最主要的途径。古人阅读多为纸质文本,最早还只能是携带不便的羊皮、竹简等。而眼下的我们,阅读的途径与方式可就丰富多了,手机、网络、电子阅读器等都是可以利用的工具,且十分便捷。但我以为,手机、网络之类的阅读虽然可以获取大量信息,却是一种浅阅读......
-
〓 熟读深思子自知曲径通幽别有天我的“八字诀”
问学七十年来,我抱着“人不学,不知道”的思想,梳理我的学术生命与生命学术的历程和体认,大体上归为学、勤、博、疑、思、真、创、行八个字。学,学习、学识、学术、学风、学问。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读书学习,时常温习、实习它,这是很快乐的事。后人接着孔子讲,读书之乐乐陶陶,莫待明朝悔今朝。学习是人的立身之基,“人之......
-
〓 王玉琴:用孝养之心对待天下父母
从甲骨文中发现的“孝”字可知晓,早在公元前11世纪以前,华夏先民就有了“孝”的观念。 《论语》《孝经》中记载的孔子关于“孝”的言论,将“善事父母”提升到了一个突出的位置,并把孝由家庭推广到社会。孟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观点,则进一步阐扬了“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人人亲其......
-
〓 代表委员手记·民进中央副主席朱永新委员:阅读,关乎民族的精神境界
我参加了14年两会,今年格外不同——作为“十三五”开局之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已经进入了决胜阶段。而我眼中的小康社会,应该是人的全面小康,包括全体国人精神世界的丰富和文明素养的提高。阅读,就是浸润人们心灵和精神世界的重要途径。人大5年,政协9年,这是我第14次带着“建立国家阅读节”的建议走入两会会场。我再次呼吁,建立国家......
-
〓 新闻随笔:博士送快递为何争议多
“快递这个行业有前途。”从2010年到现在,“博士快递哥”谭超经手快递60多万件。“我用两手挣钱吃饭,管别人怎么看呢?”近日,2015年就读吉林延边大学世界史专业博士研究生的谭超向媒体讲述了他的创业经历。“博士快递哥”表示,干快递之后,有人说“世风日下”,还有一些同学疏远了他。严格说来,谭超现在不仅是一名快递员,更是一......
-
〓 在坚守与改变中不断前行——华东师范大学校长陈群在毕业典礼上的讲话
虽然经历过很多次毕业典礼,送走了一届又一届毕业生,然而每当耳畔响起毕业的弦歌,我心里仍充满感慨和感动。我还记得在校园里被同学们拉着一起合影时你们的灿烂笑容,虽然迄今为止没有一位同学记得把照片发给我,但没关系!我很高兴能成为你们的背景。 在你们当中,有一位在四年中去了674次图书馆,借了715本书,不久之后......
-
〓 春秋战国时代的制度及人物
一、春秋《史记·孔子世家》在总结孔子一生文化贡献时说:“孔子之时,周室微而礼乐废,《诗》《书》缺。追迹三代之礼,序《书传》,上纪唐、虞之际,下至秦缪(穆),编次其事。”这里“下至秦缪”一句值得注意。孔子是一意维护西周奴隶制的思想家,经他修编的《尚书》以秦穆公之《秦誓》终篇,一则预见了秦国的走向强盛、代周而兴,一则寓意殷......
-
〓 阅读国学网
当看到如斯时节芦荻萧瑟,心底总会有一丝惆怅和几许淡淡的忧伤;当如斯时节风烟明净,也总有一种想去飞翔、想去歌唱的愉悦。同样,当想起国学,当想起当年疯狂阅读的国学网,也总有一种如轻烟般的客愁,如淡雾般的梦思,于是口中期期,情何已已。国学,就如同烟花升上空中后落了一地的星光斑斓多姿,就如同倒映在清澈的泉水中的天光云影,让人赏......
-
〓 建设书香社会等不得也急不得
今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倡导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把读书这件“私人事务”提升为公共关切和社会目标,引起两会代表热议,赢得网上网下点赞。此举极具现实针对性,深蕴中国传统文化理念,彰显了党和国家对“书香”作用更趋成熟的认知。 近年来经济指标的变动时刻触碰着我们的神经,GDP、CPI等专业词汇为国人耳熟能......
-
〓 陈应松:阅读,丢失了什么
人类需要阅读。人类几千年的创作和阅读,已经成为一种文化传统,一种生活习惯,一种跟饮食同等重要的精神营养补充。无论时代发展到什么地步,生活多么富足,我们依然离不开阅读。然而,不容忽视的现实是,阅读正在遭遇危机。面对当下浮躁的社会心态,我们不能不反思,今天的阅读,到底丢失了什么?我们丢失了作为一个读书人的“虚荣心”。读书人......
-
〓 黄朴民:我与王汝涛教授的学术情缘
临沂师范学院(今临沂大学)的王汝涛教授去世已近四年了,可我依然不时地想到他,总想写点文字,以此表达缅怀与纪念。 我拜识汝涛先生是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当时在临沂举行的第三届孙子兵法国际学术研讨会上,一位当地的老学者以曹操对孙子兵法的理论贡献与实践运用为题,发表自己的独到见解,令人耳目一新。我那时在孙子兵法研......
-
〓 我们为什么会怀念高考
6月,一个属于毕业的季节。940万名走出考场的高考生,用笔和汗水书写了属于他们的青春,即将迎接他们的,是更加自由、广阔的天地。有人这样寄语高考考生:愿你们合上笔帽的刹那,有着侠客收剑入鞘的骄傲。高考,是一段青春的浓缩,更是岁月给予的成人礼。或许你并没有发挥出自己最完美的状态,或许因为某种原因你与心仪的大学失之交臂,或许......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