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大家谈:文化基因如何植入孩子生命中(家庭篇)
唐诗里的明月与清风,一样徘徊在今人的窗前;伯牙的琴鸣与杜诗里的猿啼,交织成文化中国不散的回声。流淌在华夏儿女文化血脉中的典籍,是中华民族凝聚为“文明型国家”的文化密码。“古诗文经典已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成了我们的基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传统文化的看法,引起了大家的强烈共鸣,也引发了对教材编写、教育方式等的舆论关注。连日......
-
〓 文化评析:文物保护需要多方参与多元投资
日前,山西省政府公布《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文物保护利用“文明守望工程”实施方案》,鼓励引导社会组织、企业或个人通过出资修缮、认领认养等方式,参与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和其他不可移动文物的保护利用。文物建筑能否交给企业等社会组织?如何保证文物的安全和合理利用?山西省的这一举措引发关注。中国的历史文物浩如烟海,但也有着“甜蜜的烦......
-
〓 今日谈:对话心灵寄哀思
春风浩荡,岁岁清明。一直以来,扫墓祭祖都是清明时节缅怀先人、寄托哀思的传统方式。而对于不少人来说,读家书、写家书、追思怀远,闻先辈慈音、感抚育之恩,同样是一种心灵的祭祀。我们常说“见字如面”,用文字抒发对故人的眷恋,用训诫延续家族的长风,何尝不是一种与逝者的精神对话、对先人的精神传承?“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
-
〓 一孔之见说篆刻
▲故宫博物院藏汉代铜印,印文是“韩宽”,属于满白文风格。 中国传统文化,有不少是颇具魅力、大有价值的精华与瑰宝,然而今日乏人问津、风光不再者俯拾即是,不可计数,篆刻艺术便是其中之一。 回顾传统社会,士大夫大多具备通才素质,其佼佼者往往同时拥有官员、学者、文人和雅士四种身份。所以他们进则出将入相,辅佐国君之政......
-
〓 新评弹·攻克转型期“文化甩尾”:文化保护不能沦为软约束
近日,一则丽江白沙拟建“地中海小镇”的消息,引发舆论争议。异议的理由之一为:白沙镇作为纳西木氏土司发祥地和世界文化遗产核心区,不宜进行3000亩地的大规模开发。耐人寻味的是,支持者认为文化贵在包容,且该为“改善民生”“旅游升级”等理由让路;反对此事者,也多数是从生态安全、规划用地的角度找论据。概而言之,在发展面前谈文化......
-
〓 光明艺点:新水墨“新”在何处?
“新国画”“新中国画”“新水墨”“新工笔”等概念是近年来艺术界关注的热点,既然称之为新,那么新在何处呢? “新水墨”自然对应着的是“旧水墨”,后者与“传统水墨”基本一致。而“传统水墨”的核心又多指传统“文人画”。这种“旧”,实际上在清末就已经被打破。康有为提出了中国画之衰败,继而陈独秀等新文化运动领导者极......
-
〓 今日谈:喜看“花木兰”惊艳奥运
日前,中国选手宫金杰、钟天使头戴印有穆桂英、花木兰脸谱的头盔,联手斩获一枚沉甸甸的金牌,为中国自行车项目实现了奥运金牌零的突破。当国人为“中国实力”倍感振奋之时,“中国文化”也在惊艳世界。小小头盔,散发着中华传统文化的东方韵味,让中国民族英雄的名字和故事走向世界。这启示我们,体育赛事既是竞技硬实力的展现舞台,也是文化软......
-
〓 人民论坛:一生平凡有什么可怕
“最迟在35岁以前,如果我还不能使自己脱离平凡,我就自杀。”这是作家梁晓声在一所大学演讲后,一名大一新生对他说的。尽管几年过去后,这个年轻人未必这么想了,但他喊出的许多人对平凡人生不敢说出来的恐惧乃至敌意,仍然令人深思。前段时间票房14亿元以上的喜剧电影《夏洛特烦恼》中,主人公夏洛之所以特烦恼,说到底无非是“人到中年一......
-
〓 肖复兴:小满是初恋的象征
二十四节气中,有几个,我一直不甚了了。小满是其中的一个。最初认识小满,是读孙犁先生的中篇小说《铁木前传》,里面有个人物,名字叫小满,是个19岁的姑娘,性格活泼,挺招人喜欢的,孙犁先生突出了她的纯洁和天真。小满和孙犁先生以前笔下写成熟的女人不一样,我猜想,他给她起这样的名字,就是要她更充满对爱和对新生活的渴望吧?只有这样......
-
〓 家风家教大家谈:也说家教家风
家、家族既是文明人类自我生产和繁衍的母体,也是社会组织结构的基本“细胞”,还是人类生命个体与社会组织生活之间的关键“链接”,因而有着无可替代的地位。有鉴于此,我国古代围绕家和家族产生了家谱、家训、家教、家学、家风、甚至“家政”(朱熹语)诸义,西方则有政治家族、军人家族、家族企业诸种。可是,由于长期困扰于两种似是......
-
〓 书法三说
如何才能把字写好,可称其为书法了?有三个阶段是无法逾越的,我把它概括为书法的三步曲:完成技法通常我们所说的“篆、隶、楷、行、草”五体,既有其合理性又有严谨的逻辑性。五体的形成与音乐的五音和哲学的五行,都是认识自然掌握自然的基本方法,其基本笔法构成了书法的基本技法,也是进行书法基础训练的唯一通道。现代书法中,许多人是以楷......
-
〓 金台随感:安心与风骨
去年八月,有幸去一处万亩荷花荡一游。“莲叶何田田”“映日荷花别样红”,场景宏阔壮观自不必说。古人爱莲,有《爱莲说》,爱其出污泥而不染,爱其高洁之志。莲不光是高洁君子的镜像,其丰富的美学价值和食用价值也征服了广大爱莲者的心。我也是亦步亦趋。但是就我个人微不足道的趣味而言,我独爱莲蓬。当荷花在盈盈碧色的荷叶中绚丽绽放的时候......
-
〓 大学应培养“大写”的人
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到的“立德树人”、“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以及“身心健康、体魄健康”、“审美和人文素养”,是在启发我们思考培养什么人,以及怎样培养人的问题。在高等教育范畴内,大学教育的本质就是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教人如何做一个“大写”的人。而能否培养这样的人,与大学精神有......
-
〓 人才史话·秦穆公:信任才是最大的激励
资料图片由于信任所产生的激励作用远胜于奖励,因此历来为用人者所推重。敢用败军之将,令其戴罪立功,也成为历史上开明君主的一条重要策略。倘若那个受你信任的将领,一败再败,你还会看好他、任用他吗?这档子事还真让春秋时期的秦穆公给碰上了。公元前628年,郑文公、晋文公相继去世,秦穆公得到当年留驻郑国的杞子密报,说他已操控郑国北......
-
〓 新语:文物要保护,不要“保护性破坏”
近几天,杭州西湖边文物建筑秋水山庄上演的一出“变色记”,让市民群众和专家学者大惊失色。作为文物本体一部分的秋水山庄门楼,在修缮整治中先是被刷上黄色,遭网民“吐槽”太过刺眼后,又在半天内紧急决定盖了层灰漆。近日,杭州市园林文物局请来文物保护、历史建筑研究、文保技术及色彩学方面的5位专家,上门为秋水山庄“会诊”,论证补救......
-
〓 自助图书馆不能一建了之
自助图书馆自2008年在深圳兴起后,目前已呈现迅速发展的势头。北京、上海、西安、合肥、郑州、昆明、珠海等不少大中城市,相继出现自助图书馆为市民服务。自助图书馆就像ATM机一样,能够为读者提供365天、24小时全天候的服务。它与传统图书馆有着明显区别。它是通过机器化操作运行,地点一般设置在人口密集、交通便利,方便......
-
〓 新闻随笔:春分朝日
节气不在沙漏里,也不在表盘上,它如一幅声形并茂的时间卷轴,记录着也规划着人们认真又仔细的生活。春分之日,太阳位于黄经零度,很像走完一圈又回到了起点。这一天,太阳几乎直射赤道,而我们生活的地方阳光却刚刚好,不似冬日般懒惰,也未如夏日般骄横。这个季节,我很喜欢闭上眼睛迎着阳光,眼前会不停地变幻着色彩与形状,就像奇妙的万花筒......
-
〓 记者来信:城市报刊亭,岂能“说拆就拆”!
编辑部: 最近,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仅近5年,全国就有9500多个报刊亭被拆除。某中原大市计划拆除421个报刊亭,长江中下游的一座省会城市报刊亭已拆近半……各地正频频传来拆除邮政报刊亭的信息。散布街头的报刊亭,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必不可少的硬件基础设施,是主流媒体贴近群众的最好形式,是市民文化生活的一部分,构造着......
-
〓 “公共文明”标注社会成熟度
权利不仅是“我可以”,更是作为“我”的他人也可以。只有认识到这一点,“人人相善其群”,才有可能形塑真正的公共文明“中国人为什么会这样?”前段日子,一张中国游客卢浮宫前水池泡脚的照片,曾引来关于国人文明素养的热烈讨论。耐人寻味的是,当人们发现许多金发碧眼的游客也在同样行事,就有声音立即“再反思”:为什么外国人可以泡,中国......
-
〓 陈晓临:开发新的年俗文化
春节临近,天南地北的游子们苦战春运回家过年。他们匆忙、疲惫,但最终却以与家人团圆来体验着浓浓的亲情和年味。但对更多的城里人而言,春节只是又一长假而已,体验不到过年的喜悦,因而有人抱怨年味越来越淡。这背后,折射的其实是一种文化焦虑。笔者认为,在新世纪,农耕时代的春节年俗很多已对人们失去了吸引力,应该开发新的年俗文......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