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文化评析:诺奖让读书走进更多人生活
评奖让文学作品得以传播与二度传播,走进更多人的视野,这是文学对人的一种召唤。每年一次的“诺奖效应”作为一种诗性的召唤和阅读提醒,让读书这种“生活方式”离大众更近。美国民谣艺术家鲍勃·迪伦获2016年诺贝尔文学奖,使更多人开始关注这位音乐家。据媒体报道,这股风潮也刮到了图书领域:鲍勃·迪伦的相关作品销量在电商平台上一路飙......
-
〓 光明时评:绩效工资应向一线教师倾斜
据《中国青年报》3月21日和22日报道,日前,重庆工商大学数百名教师因不满绩效工资分配,集体维权。这条新闻使大学绩效工资分配的问题成为一时之焦点。 我国公立高等学校属于事业单位。按照国务院常务会议2009年9月2日的决定,公立高校从2010年1月1日起实施绩效工资。所谓绩效工资,就是要以岗定薪,以岗位的责......
-
〓 北窗听雪
深冬的夜晚,一个人坐在寂静的书房,窗外是落雪的声音,更觉得屋内的静,只有昏黄的灯光罩在摊开的书页上,连续几天夜间,都在读书,颈椎早就僵直得一转动就咯吱咯吱响,连肩膀连隐隐作疼,还是目不转睛地读着。这其实就是生活的常态。世上的书太多太多了,是人生有涯,是读不完的,就是选了再选,精简再精简,也是读不完了,金克木说书读完了,......
-
〓 教授就该给本科生上课
在开始今天的话题之前,特别想重温一段国学大师陈寅恪讲学魅力的历史。1926年,年仅36岁的陈寅恪登上清华的课堂。陈寅恪上课时能把无聊的课程讲得极为有趣,他上课时,不光学生兴致盎然,就连朱自清、吴宓、冯友兰等名教授都来听讲。当着那么多的大学者,陈寅恪说,“前人讲过的,我不讲;近人讲过的,我不讲;外国人讲过的,我不讲;我自......
-
〓 诸荣会:秋分帖
这一天日月相知,昼夜等长;这一天阴阳平衡,天地同泰;这一天秋风不冷,秋阳不热;这一天天籁悦耳,秋声动人——这一天便是秋分!可是现实生活中,如同许多人常将立春、春分与春节相混淆,或干脆只记得春节而忘了立春、春分一样,秋分的命运也因为中秋而几乎与立春、春分相同。其实中秋并非秋天之“中”,将秋天“中分”的不是中秋,而是秋分!......
-
〓 传统文化节目的创新之道
近年来,《成语英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华好诗词》《最爱中国字》等电视节目将“传统文化”作为素材进行开发,形成了不少较好的创意。在近些年国内电视行业迷恋境外引进节目模式的背景下,这不仅是一种独特的传媒景观,也是中国电视节目原创力的重要体现,更是对“中国电视缺乏创新力”论断的有力回应。 但是,电视产品在......
-
〓 重读《白鹿原》
《白鹿原》是著名作家陈忠实的代表作,也是当代一部既赢得评论界惊叹,又同时广受读者称赞的宏篇巨著。10多年前,我曾读过一次《白鹿原》,但目光只是简单地停留在故事情节上。最近先生辞世后,我重读这部巨著,沉浸在他厚重、磅礴、深邃的才情里,对《白鹿原》不禁又有了新的认识。陈忠实的才情无疑令人惊叹。他以象征的手法,“通过一个初级......
-
〓 高深:过平民的暮年
我国已悄然步入老龄社会,老年人怎样愉悦地度过晚岁,特别是官员退休后应当怎样过好平常的日子?这是一个有意思的话题。 据说王安石晚年定居金陵,经常与一位姓张的老人在街头相遇,彼此闲聊,海阔天空,谈得很是尽兴。一日,姓张的老人对王安石说:“相公,你为官多年,与我等仅有一字之别。我被人唤作‘张公’,而您则被人唤作......
-
〓 风清气朗时四海共明月:佳句欣赏
寄扬州韩绰判官 杜牧(唐)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忆扬州 徐凝(唐) 萧娘脸薄难胜泪,桃叶眉长易觉愁。 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 望月怀远 张九龄(唐)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
-
〓 曹丽萍:认识阅读
阅读是什么? 怎么认识当前的阅读状况?如果我们对人类的阅读史做个大致的梳理,也许对这些问题能有新的认识。在一定意义上,到今天为止的阅读史可以简单地概括为两次变革,即从精英阅读到大众阅读,从传统阅读到电子阅读的发展历程,这两次变革的一个共同点都是由技术引起、发酵,最后深刻改变了社会的文化面貌。 读书曾经是身......
-
〓 围观的是金庸学位更是大学精神
昨天,有自称北大学生的网友在人人网上传了一张北京大学博士研究生毕业证书的照片,而证书的主人正是查良镛(金庸原名)。记者从北大得到证实,金庸先生确实从2009年秋季学期开始在北大攻读博士学位,导师是袁行霈教授。(6月5日《北京青年报》) 看到这则新闻,我们不禁感叹金庸老先生“活到老,学到老”的学习精神,这可......
-
〓 担当,是一种使命——厦门大学校长朱崇实在毕业典礼上的讲话
凤凰花开,骊歌唱响。每到这个季节,到了和各位说再见的时候,我跟每位老师一样,心中总会生出一种难以言说的复杂情愫。 在刚刚过去的“五四”青年节,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与学生代表座谈,他的通篇发言充满了对中国青年一代的期望和关爱,在他的讲话中,多次提到“担当”二字,我的一个体会是,他对当今中国这一代年轻人的最......
-
〓 家风家教大家谈:剔除传统家教中的世故成分
早在上世纪初,鲁迅先生就提出了“立人”的思想。孩子最早的教育是在家里进行的,是在父母等亲人的关注下长大的。“立人”的起点在家庭。家风是孩子在父母亲人最日常最世俗的一举一动中耳濡目染的身教言传。它日积月累渗透到孩子幼小心灵的深处,慢慢在孩子成长的岁月里开花结果。 我是个特别喜欢孩子的人。但是,坦率地说,我经......
-
〓 社会需要《咬文嚼字》这种求真求实精神
据《人民日报》报道,莫言、贾平凹、毕飞宇、阿来、麦家……这些处于中国文坛最耀眼聚光灯下的著名作家、茅盾文学奖得主,今年将遭遇著名语言文字期刊《咬文嚼字》的“逆袭”。据悉,《咬文嚼字》今年将逐一“咬嚼”12位茅盾文学奖得主的文学代表作,并定期公布“病情报告”。 该杂志总编郝铭鉴认为,这次的咬嚼行动“不是拆台......
-
〓 从挫败中学习——摘自清华大学校长陈吉宁在2013级开学典礼上的致词
这里摘录的是清华大学2013级本科生开学典礼上清华大学校长陈吉宁给予新走入校园的莘莘学子的忠告。对我们每个正在校园,或已经走出校园的人来说,相信也都可以从中得到启示。 同学们,你们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此时此刻,你们或许仍沉浸在旅途的兴奋和成功的喜悦之中,或许还在为终于摆脱应试教育的文山题海而如释重负;当然......
-
〓 趣赏羊文化
商代双羊尊青铜器流行于新石器时代晚期至秦汉时期,以商周器物最为精美。双羊尊是商代晚期的容酒器,它是古代青铜艺术最杰岀的珍品之一。此器高45厘米,筒形口,尊身由两头背部相连的羊组成。柔和素雅的铜绿、奇特优美的造型、纷繁瑰丽的纹饰和厚重拙朴的质感,赋予了此件双羊尊无穷的艺术魅力,也揭示了先秦时期的铸造工艺、文化水平和历史......
-
〓 金台论道·关注传统文化系列谈:山寨“伦敦塔桥”为哪般
近日,有网友发现在苏州市相城区出现了一座气势宏伟的“伦敦塔桥”,4座尖顶塔楼高达40米,比真的伦敦塔桥看起来还要巍峨。据说,这里已经成了当地一景,不少外地游客专程来此参观游览、拍婚纱照。不过,在一座以传统园林和江南水乡为特色的历史文化名城里,这座山寨气息浓郁的“伦敦塔桥”怎么看都颇具违和感。这座塔桥曾在网络上入选“十大......
-
〓 多视角审视韩国儒家文化
孔子与韩国人孔子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是一位在韩国家喻户晓的圣贤,韩国人尊奉他为“万世之表”,每年都要举行祭祀孔子的“释典大祭”。据说,韩国三星公司的创始人李秉哲,生前将《论语》当做人生和经营的指南,此书至今仍然是韩国书店里的稳销书之一。朴正熙......
-
〓 大家手笔:儒学精华造福现代人生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社会物质财富迅速增长,人们的生活和医疗条件等都得到了极大改善。然而,现代人也经受了种种“病变”。例如,现代生活对于高科技和人为环境的过分依赖,造成了一种让人始料不及的矛盾:人类征服自然的力量越来越强,而适应环境的能力却越来越弱;人为环境中的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有可能使个人生活甚至社会生活......
-
〓 大地漫笔·编辑丛谈:在专注中寻求永恒
近来重读《比我老的老头》,对几个事例颇有感触。黄永玉敬仰钱锺书却不忍多加叨扰,虽然近在咫尺,二十多年间只去探访过钱家一两次。对待画家李可染、林风眠也是如此,“一个老人有自己特定的生活方式、创作氛围,一种艺术思路的逻辑线索。不光是时间问题。客人来了,真诚地高兴;客人走了,再回到原来的兴致已不可能。不是被恶意地破坏,不是干......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