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想象,珍珠般的光芒
在无情的时光流逝中,不少文学点染的奇妙笔触往往能在读者心中存留下来,这在传统的或是当代的文学作品中都可以得到验证。文学想象的奇诡、新颖,是它生命力的支柱之一,同时也是鉴赏、审美持久不衰之所在。想象奇妙或是一种讽刺,或是一种达观,或是一种悟解,或是一种韵谈,吐佳言如锯木屑,霏霏不绝。往往要言不烦,疏密有致,却能以机智的语......
-
〓 随笔诗
一、追梦鸟我是一只追梦鸟,感谢上帝赐给我一双天使般的翅膀,我要借助它轻快地越过海洋、越过高山,飞到有梦的森林。我是一只追梦鸟,感谢上帝赐给我一双敏锐的眼睛,我要借助它敏捷地躲闪猎人的枪口,躲过高高的捕网,飞到有梦的森林。我是一只追梦鸟,感谢上帝赐给我一颗坚定信念的心,我要在它的伴随下,飞向蓝天,飞向白云,飞到有梦的森林......
-
〓 时事点评:香港中大校长致辞为何走红
多年以后,香港中文大学的学生准会想起,校长沈祖尧在毕业典礼上念诵毕业致辞的那个遥远的上午:“今天,你们毕业了。我祈求你们离校后,都能过着不负此生的生活……我相信,一所大学的价值,不能用毕业生的工资来判断,而应以它的学生在毕业后对社会、对人类的影响为依归……我盼望中大毕业生能恪守道德,做好本分,不要为了个人利益,埋没良知......
-
〓 大家手笔:为了未来保护过去
近年来,一些与文物有关的事件吸引着公众眼球,如南昌汉代海昏侯墓的考古发掘工作通过电视进行现场直播,图文并茂的图书《发现海昏侯》出版;《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修订草案(送审稿)》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引起公众广泛关注。这些都说明,无论是国家还是公众,对考古与文物越来越重视、越来越感兴趣了。这也说明解决了温饱的中国人,越来......
-
〓 毕业季·校长致辞:至知、至仁、至勇,成就精彩人生
回首过往,难说再见;扬帆起航,满含嘱托。此时此刻,我应传递给你们什么样的能量,给你们哪些临行前的嘱咐,让你们在快速的生活节奏里多一份心灵的沉静,在现代化的外表下多一份思想的厚重,在市场化的大潮中多一份内心的坚守,这是我作为校长,作为你们的老师,作为你们的学长,也作为你们的朋友,希望也必须给你们讲的最后一节课。我......
-
〓 门神
在北方这个镇子上走,渐渐就走到幽静处,见到一个小村落。村子沉浸在早春的清寒中,人们在院子里坐着,披着初升的阳光。门或大开或半启,只有那些合起来的,展示着一尊尊颜色鲜艳的——这是我在北方的眼睛里最为饱满壮硕的形象。如果碰巧遇上大门徐徐打开,我会随着这个逐渐张开的动作,看到门神活起来了一般。而在夜间,从每一家紧闭的门前经过......
-
〓 2013印象之解玺璋:我的“梁启超年”
解玺璋(文化评论家,近代史研究者) 在《梁启超传》后记中,我曾表示,这本书充其量只是作为初学者的我所完成的一份作业。不是故作谦虚状,这里套用一句老话,确实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固然,四年的写作使我对梁启超有了更多的了解,同时,也产生了更多的疑惑和好奇。未知的领域从来都是随着已知领域的扩展而成正比例增长的,仿佛走......
-
〓 天下第一等好事还是读书
CFP 认知自我,寻找自我,定位自我,并不仅仅是青少年所需要做的事,每一个人,都该扪心自问。阅读,正是为人类指出了这样一条通向自我的路径。 “世间数百年旧家无非积德,天下第一件好事还是读书。”据说这是清代嘉庆年间礼部尚书姚文田自题书房的对联。 有人问拉美文豪博尔赫斯,你想象中的天堂是什么样?博尔赫斯说......
-
〓 卞毓方:季羡林的加减乘除
读季羡林留德日记,想到人生的另一种计算方式:加减乘除。首先谈留学这个主旋律。加。被加数,乃既有知识储备,涵括中文、德文、英文、法文,加数,乃选择的新学科,分别为梵文、巴利文、阿拉伯文(后改俄文)、塞尔维亚—克罗地亚文,两数之和,等于——在季羡林的心目中——“中国梵文研究的开山祖师”,“上足以替国家争面子,下足以替家庭挣......
-
〓 屈骚精神与楚文化
绪论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是中国爱国士大夫的典范。他的巨大影响,已经超越了时代与国界,播撒到世界的各个角落。屈原是值得纪念的。不仅因为他具有与国人的中庸性格迥异的执着人格;不肯与奸党权贵同流合污的高尚节操;更因为他的作品对于推动中国文学的发展所发挥的巨大作用。图一:屈原像司马迁在史记中这样评价屈原和他的作品:......
-
〓 盛世思维史学智慧——看百集大型电视系列纪录片《中国通史》
近日,由电影频道节目中心制作出品、中国社会科学院监制的百集大型电视系列纪录片《中国通史》在CCTV6黄金时段再度七集连播。如果说,年初首轮试播从《诸葛亮治蜀》到《炀帝功过》的七集让观众感到新颖别致,那么此次包括汉末三国到东晋门阀百年乱世和唐太宗、武则天、唐明皇三朝治世在内的第二轮七集精选,则让人看到了史学的智慧......
-
〓 拜年:温暖的文化仪式
兔年春节将至,有一句话开始越来越多地从心里冒出来:“给您拜年!”拜年,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对祖先的祭拜,是炎黄子孙慎终追远情结的反映;对长辈的祝福,是中华民族孝心文化的演绎;对亲朋好友的感谢,是知恩图报的道德文化的衍伸;对邻人街坊的问候,是华夏文明中礼仪文化的延续;对自己新年生活的美好向往和祈祷,是理想和信仰文化的表......
-
〓 光明论坛·温故:以百姓心为心
2014年9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5周年招待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要坚持‘以百姓心为心’,倾听人民心声,汲取人民智慧,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以百姓心为心”出自《老子》四十九章:“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
-
〓 家风家教大家谈:从《傅雷家书》看文化艺术的教育
在傅聪的成长道路上,作为良师益友般的父亲傅雷灌注了诸多精力和心血,《傅雷家书》已成为家庭教育的典范。 《傅雷家书》辑入了傅雷暨夫人1954至1966年间写给傅聪等的家信186封,贯穿全部家书的情意,是要儿子知道国家的荣辱、艺术的尊严,让他能够用严肃的态度对待一切,做一个“德艺俱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傅雷......
-
〓 校长说校训:励学敦行明志致远
“珞珈之山,东湖之水,山高水长,流风甚美。”这是董必武在上世纪60年代发出的赞叹。如今,在珞珈山这方钟灵毓秀的山水之间,历经两个甲子的经年浸润,武大形成了独特的办学传统和精神气质,而这些都可以从校训中得以阐发。振叶以寻根,观澜而索源。从建校早期的“朴诚勇”,到国立武汉大学时期的“明诚弘毅”,再到今天的“自强、弘毅、求是......
-
〓 文明参观破解博物馆“拍照纠结”
不损害文物、不妨碍他人,遵章守纪、文明拍照,若能如此,保护文物与允许拍照的关系,也就不会是鱼与熊掌不可得兼了。博物馆能否拍照,一直以来都是见仁见智的话题。日前,北京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北京故宫鼓励在不伤害文物的前提下拍照,让观众尽量多地带走文物信息。而在海峡对岸的台北故宫,9月起亦试行解除禁令开放摄影......
-
〓 文艺新视界:微阅读可以是深阅读吗
●对今天的文学来说,理想读者没有消失殆尽,但90年代培养起来的非理想读者,也越来越少了。读者去哪儿了?一个最容易想到的答案是,被微阅读包围,并深陷其中。微阅读的增长,不只是传播工具进步带来的经济层面的问题,还是文化和文学的问题,甚至是社会学的问题●阅读的手段虽然变了,但阅读的目的并没有因此发生质的改变,阅读与我们的生命......
-
〓 信息化时代的文化传承
在信息化时代以前,文化主要以理想文化(以典籍、图书为主)、物质文化(以物质产品和自然文化景观为主)、生活文化(以人类生活方式、宗教信仰和文化价值体系及各类文化艺术表现形式为主)三种主要文化类型而得以传承。但在信息化时代,人们的知识获取对以上三种文化类型的依赖程度都在不断降低,伴随着数字生活的数字文化的传播能力迅......
-
〓 人民论坛:抖落浮躁的尘埃
在一个宁静的黄昏,辞掉一切繁杂,找一个僻静之处,放松身心,读一篇好文,犹如品茗,酽香四溢,荡气回肠。读完良久,心醉神往,掩卷静思,不得不承认,这一个个独立的文字,经过作家的召唤,排列成文,可以直抵心灵,喊醒灵魂。精神的贫血比饥饿更可怕,一个人一个时代莫不如此。一篇好的作品,就是一座丰碑,可以千年不朽,万年犹新。作为人类......
-
〓 研究心得:做学问就是要“跟自己过不去”
一篇好的学术论文,一部好的学术著作,既要有深刻的思想,又要有厚重的论证,还要有优雅的叙述。深刻、厚重和优雅,是读者对学术论著的“要求”,也是作者对学术论著的“追求”。要达到这个“要求”和实现这个“追求”,从事学术研究的学者就不仅要有坚实的文献积累、艰苦的思想积累和切实的生活积累,而且要有“跟自己过不去”的劲头:......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