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新闻随笔:立夏槐花香,农忙自兹始
日子在平淡中静静流淌,不知不觉夏日来到。近日翻书,得知浙江湖州旧俗:立夏日,小孩最为欢乐,因为这一天他们被允许外出野炊,所用蚕豆、笋、米及柴火都是他们自己募集或捡拾来的,谓之“烧野饭”。读到这里,笔者不禁想起童年时光。笔者老家在鲁西北平原,这里虽然没有“烧野饭”的习俗,但在记忆中,每年立夏,小孩子也能吃上一些野味,印象......
-
〓 风姿独秀话古亭
作为建筑设施,早期的亭子非常简陋,不过是一个蘑菇状的小棚子,其功用亦非观赏,而是供人歇脚的公共设施。到得后来,亭子的内部结构逐渐完善,外观也愈益华丽起来,但仍以独体建筑居多。典型的亭子通常由台基和柱础、立柱和栏杆、垂脊和檐檩、藻饰和彩绘等构成。构造简约而孑然独秀,小巧玲珑而四围洞开;宝顶朝天,引来探骊龙爪;黛瓦罗伞,疑......
-
〓 在一起——中南大学校长张尧学在毕业典礼上的致辞
毕业季,学生在拍摄毕业照。CFP 开栏的话 又到一年毕业季,梦想伴随着离别的忧伤启程。校园,老师,小伙伴们……此时,变得如此难舍。 分别的时刻,毕业典礼上校长的“唠叨”,同学的誓言都将化做刻骨铭心的暖流,抚慰未来的漫漫长路。 这一季,校长们叮嘱了什么?青春的心又如何做答?让我们与他们一同感受毕业......
-
〓 家风家教大家谈:剔除传统家教中的世故成分
早在上世纪初,鲁迅先生就提出了“立人”的思想。孩子最早的教育是在家里进行的,是在父母等亲人的关注下长大的。“立人”的起点在家庭。家风是孩子在父母亲人最日常最世俗的一举一动中耳濡目染的身教言传。它日积月累渗透到孩子幼小心灵的深处,慢慢在孩子成长的岁月里开花结果。 我是个特别喜欢孩子的人。但是,坦率地说,我经......
-
〓 2014,怀着希冀前行:文学应该照亮心灵
光阴追着太阳跑,四季轮回之后,一转眼,我们又站在新一年的大门口。韶华依旧,中国的文化教育领域,在即将来临的春季,又一次怀抱美好的愿景与期待。过去一年的努力和成绩,是进步,是积淀,是新起点;而未来的漫漫长路,则是希望,是梦想,是无限的可能。希冀与实践同样重要。本期,我们邀请了文化教育领域的4位知名人士,与我们分享他们在新......
-
〓 导师学生应成“学术共同体”
日前,上海焦耳蜡业有限公司厂房发生安全事故,造成3人死亡,其中一人为华东理工大学硕士。风华正茂的学子逝去,令人惋惜。这起安全事故的原因正在调查,过程中发现,事发企业的股东正是这名硕士的导师,因而引发另一波舆情。除了企业的事故责任,导师与学生之死究竟有什么联系?高校教师在校外开办企业合不合规?这样的舆情让人思考:高校产学......
-
〓 文化评析:张贤亮激活“灵与肉”思考
著名作家张贤亮逝世后,在形形色色的“新闻”里,既有对其文学成就的回顾,又有对其传奇经历的描绘。我用比较中性的“浪漫人生”形容,意在中和褒贬不一的评述。无论是文学层面——“新中国首个突破性禁区的作家”,还是商业层面——“用荒凉赚钱的中国作家首富”,甚或生活层面——“大胆坦诚直面绯闻者”……“他用极其鲜活的灵魂和肉......
-
〓 郭齐勇:书房·课堂·路上
回顾2013年的读书,不期然与唐氏兄弟相始终,年初读《唐翼明解读〈颜氏家训〉》,年杪读《唐浩明评点曾国藩家书》,都与“唐”“家”有关,不禁哑然失笑。 唐氏兄弟满腹经纶,经历颇为传奇。唐兄为敝校学长,现居江城,为阅江楼主,时相过从;唐弟虽则未曾谋面,然心向往之。其兄常笑言,过去人家介绍浩明,称这是唐翼明的弟......
-
〓 登攀书山,寻找精神的原乡——以书香滋养人生
70余年前,一场考古正在山东临淄进行。伴随大量春秋战国时期的瓦当、石砖一同出土的,还有一块刻有“稷下”二字的石碑。这里就是创立于2300年前的稷下学宫,是中国、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大学。在这里,形形色色的门派、五花八门的思潮、林林总总的知识,从四面八方汇集交聚,学者们写作、阅读、交流、辩论,各抒己见,百家争鸣,崛起了人类......
-
〓 新评弹·攻克转型期“文化甩尾”:没有自信何以蓬勃
老祖宗几千年传下来的文化,如今遇到了不小的危机。试看身边,“曼哈顿”“威尼斯”“维也纳”等洋小区、洋地名屡见不鲜,几千年的城市名片、伴随几代人的乡愁记忆随之烟消云散;各种山寨的洋建筑、各种洋设计师“奇奇怪怪”的建筑作品,与周围的建筑风格、人文自然环境极不协调,却在多地被奉为“地标建筑”,引来各种恶搞;一些外国小艺人在国......
-
〓 人才史话:“功名之累”须记取
左宗棠像 资料图片 据史料记载,清代名臣左宗棠虽然自幼聪颖,但三次赴京会试均不及第。尽管后来勋业卓著,左宗棠却一直因未能考取进士而耿耿于怀,生怕人家看不起自己这个“破天荒相公”。所幸,朝廷念他人才难得,劳苦功高,赐他“同进士出身”,并授予翰林院检讨职务,这才了却了他的心病。 其实,为功名所累者也不单是只有左......
-
〓 光明论坛:“一带一路”出版联盟搭建学术桥梁
近日,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发起,来自29个国家和地区的九十多家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文化机构和出版企业共同成立“一带一路”学术出版联盟,这是出版界在落实“一带一路”建设方面作出的重要贡献。“一带一路”的时空变迁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文化积淀和学术资源。在媒介技术和交流渠道日益发达的今天,传承丝绸之路精神,成立学术出版联盟,无......
-
〓 共享图书平台蹭了热度还要实惠
近来,一款名为“借书人”的共享图书平台引起了一些爱书人的关注。据报道,这一互联网借书平台打破定式,让人不限时、不限量地借书,全国送书上门。用户在平台挑选自己喜欢的图书后,平台按图书的定价收取一次性服务费和押金,然后通过快递送书上门。还书时,用户则需自费把书还到指定的邮寄地址,并自愿支付合理的磨损费。从鼓励阅读角度,任何......
-
〓 文化评析:巨资申遗与争当“贫困县”
花费数亿元“申遗”与争当“贫困县”可谓“异曲同工”,背地里打的都是经济算盘。这样的“申遗”值得警惕,这样的观念会让文化保护南辕北辙。 近日,联合国教科文民间艺术国际组织中国区主席陈平做客“金沙讲坛”,讲述“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她透露,为了申遗,中国各个地方每年总共要花费约3亿元,各地应该冷静看待世界文......
-
〓 书店回来了?
实体书店又活了!在朋友圈看到那些装潢精美、文艺气息十足的书店照片,或是读到“某城十大独立书店”“寻找最美的书店”等文章,很容易产生这样的感觉。5年前,人们似乎还在谈论“书店之死”,匆匆关张的大门、空空如也的书架让人唏嘘不已。彼时,各大电商的图书价格战愈演愈烈,实体书店的租金等经营成本迅速攀升,以光合作用书店为代表的一批......
-
〓 光明论坛·温故:钓而不纲,弋不射宿
黑格尔对孔子哲学的态度不很恭敬。他说:“孔子只是一个实际的世间智者,在他那里思辨哲学是一点也没有的——只有一些善良的、老练的、道德的教训,从里面我们不能获得什么特殊的东西。”“为了保住孔子的名声,假如他的书未曾翻译过反倒更好些。”本来,十七、十八世纪欧洲知识界对于中国文化和社会是颇有好感的,中国哲学也因此对欧洲启蒙运动......
-
〓 文化评析:公共文化服务不该用商业眼光考量
据媒体报道,日前,在广州市天河路附近上班的市民突然发现,路边的24小时自助图书馆不见了。记者走访发现,广州市天河路和天河东路原有的3台自助图书馆确实已不见踪影。有知情者透露,由天河区某政府部门出资购买服务的13台自助图书馆,因3年合同期满未再续约将全部撤掉。据了解,此次撤掉自助图书馆的原因并非只是合同期满,其背后还有更......
-
〓 读书管见:择善而读
古今中外,人们的思想、文化、历史通过书籍代代传承,形成的书籍浩如烟海,这其中有很多是开卷有益的,但也有一些书不仅没有多少营养,甚至还有副作用。像《厚黑学》《潜规则》《机关攻略》等,读得越多受害越深。怎样鉴别好坏呢?我的体会和经验,一是多读经典。所谓经典,那是经过许多人验证、凝聚着人类智慧和文明精华的著作,其智慧光芒穿越......
-
〓 大学第一课要学会聆听
9月16日,92岁高龄的吴良镛院士应邀为首都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研究生新生做报告,会场上出现了不和谐的画面:在老先生坚持站着作报告的35分钟里,一些大学生却成片地趴在桌子上睡觉。这一幕经媒体报道后,许多人批评学生睡觉是对老先生的不尊重。 这些学生之所以遭受批评,不仅仅在于吴老是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获得者和院士......
-
〓 干部谈读书:“互联网+”时代,读书要有“阅读链”
“互联网+阅读”越来越成为一种大众化的阅读新形式。用自己思路加以链接,就能把碎片化的知识整合成富有个性的整体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互联网+阅读”越来越成为一种大众化的阅读新形式。早些年,我建议“忙听书、闲看书”,即忙碌的时候,可以用听书软件听一些轻松的书籍,比如名人传记,把眼睛解放出来;下班或者双休日的空闲时,则可以端......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