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永乐大典》残本两岸重现记——摘自肖伊绯著《民国学者与故宫》
《民国学者与故宫》叶恭绰(1881-1968)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永乐大典》书影《永乐大典戏文三种》,1931年“古今小品书籍印行会”出版,沈尹默封面题笺。 ◎前世今生《永乐大典》是明成祖朱棣命太子少师姚广孝和翰林学士解缙主持,历时四年,于永乐六年(1408)修成的大型类书。参与编校、誊写圈点者三千余人,辑入古今图......
-
〓 代表委员手记:“文化小康”呼唤文化管理人才
刚刚过去的2014年,中国这块土地上精彩不断。一切都在坚定而平稳地进步,一步步走近几代人共盼的“全面小康”。 2015年是个令人更为期待的年份。于我而言,最关注的莫过于一个问题:如何在“全面小康”进程中真正实现“文化小康”,让物质上富裕起来的人们更好地享受文化、舒展精神?求解这个问题,涉及面极广,答案很多......
-
〓 全民阅读:我们期待的国家战略
新华社发 成立国家全民阅读指导委员会 设立国家全民阅读节 进行全民阅读立法 制定全民阅读规划 建立国家阅读基金 采访嘉宾: 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邬书林委员 民进中央副主席朱永新委员 韬奋基金会理事长聂震宁委员 中央编译局原局长韦建桦委员 第一次参加......
-
〓 猴年何处观猴景
2016年是农历丙申年,也称猴年。有趣的是,大自然鬼斧神功般造就了一些石“猴”景观。猴年时节,有机会观赏一下各地的石“猴”景观,别有一番情趣。猴石山遗址在吉林省吉林市北郊孤家子北2公里的山岗上,有一石状若猕猴蹲坐,远远望去,静中有动,似动实静,令人啧啧称奇。神农架猴子石在湖北大神农架正西偏北约12公里,海拔2967米,......
-
〓 人民论坛:屠呦呦让我们自信更自省
这个国庆,出现在瑞典卡罗琳医学院诺贝尔大厅大屏幕上的一张“中国面孔”,让国人振奋。北京时间10月5日,85岁的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获颁诺贝尔奖生理学或医学奖。“呦呦鹿鸣,食野之蒿”。屠呦呦在发现青蒿素和治疗疟疾上的卓越研究,显著降低了疟疾患者死亡率,为促进人类健康和减少病患痛苦作出了无法估量的贡献。诺奖既是对这一成就的褒......
-
〓 事说新语:日子怎么过,便是文化
什么是文化?最近读到的两段话很受启发。第一段,所谓文化可以用四句话来表达:根植于内心的修养,无需提醒的自觉,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为别人着想的善良。第二段来自龙应台,“文化?是随便一个人迎面走来,他的举手投足,他的一颦一笑,他的整体气质。他走过一棵树,树枝低垂,他是随手把枝折断丢弃,还是弯身而过?一只满是癣的流浪狗走近他......
-
〓 在中亚寻访大唐碎叶
“胡瓶落膊紫薄汗,碎叶城西秋月团”。客观说来,王昌龄的这首《从军行》本了无新意,只因碎叶典故,平添了几分挥之不去的历史沧桑。从踏足中亚的第一天起,碎叶遗址就让笔者魂牵梦萦,算算已有三年之久。不久前,笔者赴吉尔吉斯斯坦首都比什凯克出差的路上,取道托克马克,与好友多方打探,终于一睹碎叶真容,圆了一个心愿,却多了几分思索。 ......
-
〓 中西歧异:再审终极问题
一霍金在《时间简史》中说了些什么,他说:终极问题可以解决,而且,“解决”是人类理智的最终胜利。那时候的霍金热情洋溢,陶醉在奥秘的掌握里。很多年过去了,与霍金一同兴奋的人们却得到这样的消息,他放弃对终极理论的寻求。“我们不是能从宇宙之外观察宇宙的天使”,理由也简单,听起来却刺耳。霍金和相信他的人何时成了“天使”,他们把自......
-
〓 唤起“诗心”,更要唤起“诗教”——《中国诗词大会》热播的启示之一
人文教育的特征是厚积薄发,期待已经体现可观效应的《中国诗词大会》这类节目,多多“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用唤起的“诗心”,引导“诗教”的勃发。日前,复旦附中高一女生武亦姝在央视《中国诗词大会》总决赛中一举夺冠,并因在节目中的出色表现一夜走红。这位斯斯文文、戴一副眼镜的长发女孩,在屏幕上神闲气静、从容应对,最终以《诗经......
-
〓 大家手笔:提升文化影响力关键在文化成果
今天,我国在世界上的地位正变得越来越重要。但我们也要意识到,在当今世界格局中,我国文化的地位与经济的地位存在“不相称性”,文化的世界影响力显然赶不上经济的世界影响力。提升我国文化的世界影响力,是当前一项紧迫并且有着巨大发展空间的战略任务。不同文化在交流过程中会有误解甚至冲突,但更多的是互鉴和融合。文化交流是沟通心灵的桥......
-
〓 院士应重学术之“名”争国家之“利”
近日,在两院院士大会期间,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分别修订了《中国科学院院士章程》和《中国工程院章程》,引起了各界广泛热议。其中,颇耐人寻味的是,在报道章程修订内容时,不少媒体不约而同使用了“明确院士退出机制”这样的标题,然而仔细对比两院章程修订前后的内容就会发现,在“退出机制”一项中,并没有原则性的改动。也就是......
-
〓 家风家教大家谈:勤奋开明的家风是种精神延续
1944年1月,我作为长子,于战火和逃难中出生。 我们家与传统意义上的文化世家不同,既非“累代簪缨”的高门望族,也无“诗礼传家”的骄人身世。曾祖父是个出卖苦力的海外华工,祖父是个鞋匠,父亲更是年幼失怙。作为一个只有小学毕业程度的穷孩子,父亲是通过刻苦自学,不懈努力,一步步成为有成就的新闻工作者、学者。广东......
-
〓 歌剧《红楼梦》推进中国文化有效传达
中国优秀文化的弘扬,不管是“走出去”还是“转内销”,我们都该乐见其成。希望以英文版歌剧《红楼梦》为起点,有更多的中国经典文学作品完成文化的有效传达。这是发生在美国旧金山的一幕:深夜11点多,凡奈斯大街的战争纪念歌剧院门前依然灯火通明,刚步出剧院的观众意犹未尽地谈论着刚才的演出,有的观众还等候在“黛玉”的大幅剧照前留影纪......
-
〓 金星:“掉书袋”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这里边的其乐融融与浓郁雅兴是很使人神往的,但再好的文章,也总会有人数落出许多的不是来。比如最近就有人揶揄董桥的文章“何止是掉书袋,简直通篇尽是书袋”。 “掉书袋”自然是有出处的,据《南唐书·彭利用传》记载,彭利用“对家人稚子,下逮奴隶,言必据史书,断言破句,以代常谈,俗谓之‘掉......
-
〓 人民论坛:抖落浮躁的尘埃
在一个宁静的黄昏,辞掉一切繁杂,找一个僻静之处,放松身心,读一篇好文,犹如品茗,酽香四溢,荡气回肠。读完良久,心醉神往,掩卷静思,不得不承认,这一个个独立的文字,经过作家的召唤,排列成文,可以直抵心灵,喊醒灵魂。精神的贫血比饥饿更可怕,一个人一个时代莫不如此。一篇好的作品,就是一座丰碑,可以千年不朽,万年犹新。作为人类......
-
〓 幼不读《西游》
中国自来有“少不读《西厢》、壮不读《水浒》、老不读《三国》”之说。此说是否有典不详,但它的意思人人通晓,无非提醒国人在某段年龄读某部作品可能社会效果不良罢了。今天,这“三不读”恐怕皆已失效了。就说《西厢》吧,那种被横竖扭曲的缠绵爱情,如今少年哪能理解呢?而且没有性感描写,缺少刺激阅读的性趣,根本不是各种煽情涉性读物的对......
-
〓 新媒体声音:Master提出的问题
2017年伊始,一场人机围棋车轮大战吸引了世人的目光。从商业宣传的角度看,这次Master大战群英引起的轰动,远远超出去年3月与李世石的那次大战。但是从历史角度看,AlphaGo与李世石的大战才是真正划时代的。那次大战的结果明确宣布,在围棋这一方天地,人工智能已经超越了人类,而Master与群英的车轮大战,仅仅是上次大......
-
〓 我收藏的《红楼梦》版本
二月光明书榜:《古书之美》,安妮宝贝、韦力著,新星出版社 《绣像红楼梦一百二十回》内页 近百年来,《红楼梦》研究者甚众,对其版本的考证研究自然也是巨细靡遗。我收藏的《红楼梦》版本有多种。按名气论当然是程甲本,因为这是《红楼梦》成书后的第一个印本,最可惜的是程乙本未曾拍到手。2010年秋,天津某家拍卖行出现了一部程......
-
〓 以“清寂的心灵”品经典
“太阳底下没新事”——人世间总是有一些差不多的事情在改头换面、不停地循环下去。文学表达上,故事的元素可以不停地组合,各种奇怪的故事也就出来了。不过世上的故事讲来讲去也就是那么多,可见真正的新意不在故事上。怎样把这个世界最大的隐秘揭示出来,依靠的还是“细节”与“超细节”——这才是诗性的极致。于是我们发现了自己的窘境:现在......
-
〓 智海观澜:读完一本书
清朝咸丰年间,吴县(今江苏苏州)有一个人中了进士,以翰林编修进入南书房任职,类似于现在的书目编辑。一天,咸丰皇帝询问他:“你闲暇时常用什么方式消磨时间?”这人回答道:“我闲暇的时候读《汉书》。” 恰巧咸丰皇帝当时也在读《汉书》,听到他的回答很高兴。因此便谈起书中说诗解颐的内容,谁知这个人原来并没有读《汉书......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