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庄周梦蝶
范曾《庄周梦蝶》古琴曲,宋末毛敏仲作。题意取“庄周梦蝶”的典故,出自《庄子·齐物论》:“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讲的是庄子梦见自己变成了蝴蝶,而梦醒之后发现自己还是庄子,于是庄子就疑惑地觉得,自己到底是梦到庄子的蝴蝶呢,还是梦到蝴......
-
〓 趣话羊
甲午马年即将过去,乙未羊年正向我们招手。今天,我们就来说一说羊。羊伴随人类的时间之久远、与人关系之密切,的确值得大书特书。因其形体适中,攻击力差,对人几乎毫无威胁,不似豺狼虎豹之凶猛令人毛骨悚然,于是便成最理想的狩猎目标之一。又因其食之者草,产出者奶、肉、毛、皮,加之其性格温顺,易于驯服,故而成为人类最早饲养的动物。古......
-
〓 光明论坛·温故:积力之所举,则无不胜
2017年1月17日,习近平主席在世界经济论坛2017年年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中指出:“‘积力之所举,则无不胜也;众智之所为,则无不成也。’只要我们牢固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携手努力、共同担当,同舟共济、共渡难关,就一定能够让世界更美好、让人民更幸福。”“积力之所举,则无不胜也;众智之所为,则无不成也”出自淮南王刘安......
-
〓 “博导”本色需还原
日前,武汉大学宣布将对博士生导师实行岗位化管理,300名左右的“三无”(无经费、无课题、无成果)博导因为没有岗位而不能继续从事博士生指导工作。 变革博士生导师制度,取消博导终身制的“潜规则”,武汉大学并不是第一所“吃螃蟹”的大学,此前就有北京大学、吉林大学、郑州大学、华东师大等多家高校对此进行了改革。全国......
-
〓 文化评析:文化的体谅比教育的“胜利”更有意义
近期,由BBC拍摄的中英教师与学生“对决”的纪录片在国内引发关注。最后的结果并没有太出人意料,中国老师带领的学生在各个科目上全面击败对手,而且每门课均超出10分左右。这说明,在应试教育方面,中国老师的对手恐怕并不多。 看到中式教育胜利的一幕,中国网友的心情是复杂的。一方面,从民族感情的角度来说,中国经验被......
-
〓 品智生活·汉字:“品”之漫谈
“品”字看似平凡,却与我们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当名词来用,物有物品、有商品、有废品;当形容词来用,人有人品、官有官品、书有品相、器有品格;当动词来用,有品读、品味、品尝、品评……《说文》中解释道:“品,众庶也。从三口。凡品之属皆从品。”凡属品之范围,皆分好坏、分高低、上中下、左中右,众品之差异,形成“品”之本质......
-
〓 新评弹·攻克转型期“文化甩尾”:没积淀怎能有素养
过去有人称自己文化素养低,那是因为文盲或者半文盲,现在有人再焦虑自己的文化素养,恐怕就与文盲没多大关系了,今天的素养问题,大概多半源于有知识没文化。文化素养,指的应该是文化的鉴赏力、辨别力,或者叫思维能力,而不是那些专业技术知识,专业技术或许得心应手,但有可能与文化毫无关系。文化素养,来自丰富的阅读积淀、欣赏积淀,当古......
-
〓 行与思:“双一流”别忽视人文学科
面对高考志愿的选择,绝大多数考生及其家长会优先考虑理工医科或者经济法律等社会科学学科,文史哲等人文学科比较“冷门”。对个体而言,此举可以理解。但是,从国家层面考量,人文学科是不容忽视的。“双一流”建设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在此背景下,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4月上旬举办“人文学科与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端学术论坛”。笔者聆听来自......
-
〓 朱杰人:怎样读《近思录》
《近思录》是朱熹和吕祖谦合作编撰的一部理学经典。陈荣捷说:“《近思录》为我国第一本哲学选辑之书,亦为北宋理学之大纲,更是朱子哲学之轮廓。以后宋代之《朱子语类》,明代之《性理大全》,与清代之《朱子全书》与《性理精义》,均依此书之次序为次序,支配我国士人之精神思想凡五六百年。影响所及,亦操纵韩国与日本思想数百载,且成为官学......
-
〓 经典时光:两千年来谁荐书
电子阅读日益普及。(资料图片)本期的主题是读书,以迎接又一个世界读书日的来临。《两千年来谁荐书》采撷岁月长河里中国人藏书读书荐书的“珍贝”,浓缩出从官方荐书到私人荐书,再到大众荐书的历史发展过程。《甘口的良药》由阅读狄更斯的感受,扩展至对中外经典名著的精到评点,恰可视为一篇私人“荐书文”。随着电子阅读迅速兴起,我们可以......
-
〓 文学个案,不具有可复制性——也说余秀华现象
诗人余秀华 最近,最引人注目的文化新闻人物非庞麦郎和余秀华莫属。前者是一名业余歌手,凭借一首“神曲”《我的滑板鞋》迅速走红网络,后者是一位身患脑瘫疾病的女农民诗人,因为身份的特殊性,引发各方媒体的关注。或许因为他们都来自社会底层的缘故,他们的走红更被视作“草根逆袭成功”的又一范本。其实,对于庞麦郎及其作品而言,关......
-
〓 智海观澜:诗里看“云”
到山里旅游,最喜欢看的莫过于山间白云。黄山云海,苍苍茫茫,无边无际,庐山仙人洞,乱云飞渡,变幻莫测,都给人留下难忘印象。诗词中写到白云的更是不少,富有情趣,各擅其妙。 王维《终南山》写道:“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人在云海里穿行,好像白云见人来了分向两边,走过以后,回头一望,白云......
-
〓 光明论坛·温故:德不孤,必有邻
习近平主席在2014年“五四”青年节和北大师生座谈中,讲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说:“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今天,我们提倡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从中汲取丰富营养,否则就不会有生命力和影响力......
-
〓 唐诗天空的日和月
一个如炎炎烈日,其诗韵光照乾坤,一个如朗朗明月,其文意幽深沉郁。唐玄宗天宝三年,李白与杜甫真正意义上地会面了,这是中国历史上两位伟大诗人不同凡响的相遇。1000多年以后,闻一多将李白与杜甫的这次相遇,比作是太阳和月亮的相会。行路艰难极盛时期,需要极盛的诗人。李白和杜甫在诗坛的相继出现,让唐诗的天空分外绚丽夺目。李白,武......
-
〓 食物·爱情·诗歌——七夕中的情感与文化
但凡中国的传统节日,过来过去,总是绕不开食物与诗歌。而七夕在此之外,却多了一个爱情的主题。对于大部分平凡的人来说,一生中最美好的事情,莫过于吃饱肚子,经历一场爱情,然后诗意地告诉全世界,自己很幸福。在中国古代的农耕社会,人们一年的期盼,便是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七夕祭拜祈祷,大多以瓜果荐新,与其说是感谢神明,不如说是在犒......
-
〓 留住端午乡愁
包粽子、挂艾草、划龙舟,这些传统习俗串起我们共同的端午记忆。郭红松绘 朋友朱鸿召见我也有了一个小小的院子,就给我送来四棵艾苗。我树之成,亭亭玉立了。可惜只有四棵,在后院门口,我责怪朱鸿召为什么只给我四棵,他说:别急,会长出很多的。 那天在院子里,看着这四棵艾,从安徽老家来上海的母亲问我:你们上海买得到艾吗?......
-
〓 人民时评:请呵护孩子们的文化基因
在基础教育中被疏离于中华文化之外的孩子,等于被文化之母遗弃。“无根”,则必有文化抑郁与惶惑,又怎能以健康包容的心态,坦然自处于世界文化之林?大约少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样,无论童叟,都能念诵几句唐诗宋词。中秋,李白会浮上亿万国民心头,“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端午是拜祭屈原的诗魂;春节就轮到了王安石,“爆竹声中一岁除”......
-
〓 孙晓云:书法有法
刘克庄《冬景》(书法) 孙晓云 要算学习书法的年龄,至今已有五十多年,那种热爱似乎就长在我的身上。 这可能主要得益于家庭的熏染,还有自幼严格的书法训练。小时候,我母亲从来不问我的功课,每天却要检查我的毛笔字。我看过她20岁时写在稿纸上的钢笔字,真是好。我父亲说,他当年就是为此看上了我母亲。 我从上......
-
〓 善待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建设,并非不可调和
处理好保护与建设之间的关系,是文化遗产,尤其是建筑遗产保护过程中面临的最大难题。在文化遗产中,建筑遗产以其体量大、数量多,占有重要地位。然而令人痛心的是,从梁林故居的“保护性拆迁”,到近年来各地历史街区内仿古建筑的兴起,众多文化遗产被现代化浪潮湮没。城市建设过程中,部分地方政府为追逐政绩、出于经济利益的考量,在大拆大建......
-
〓 随笔:“书虫”父亲二三事
父亲今年已届72岁高龄。在我的记忆中,父亲是一个不折不扣的“书虫”。 父亲有一个令人费解的习惯——“读”书。只要手中有书,必定旁若无人,口随眼动,振振有声,抑扬顿挫。时常,还能听到他长时间“读”书而出现停顿吞咽的声音。看他戴着黑框老花镜,一字一句从口中读出,那种痴痴的样子,我极为不解。有时候忍不住在父亲“......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