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时圣宇:我的大学怎么过
这几天正是大学新生报到的日子,大学校园里,一张张年轻的脸上写满了期待。照例,师兄师姐、网友老乡会有一堆建议,告诉他们怎么活出这四年的精彩。只是,未必每个人都已做好了准备。笔者的一个室友,当年也算是一时才俊,以高分考入名校。可4年后却因学分没修完而无法毕业,原因只有一个:痴迷网游。这种情况在高校里不算少。不少大学生状况堪......
-
〓 其情可悯的赵姨娘——封建婢妾制度的悲剧
赵姨娘,贾政之妾,贾环,探春之母是也。对于赵姨娘的评价,清代姚燮说:“天下之最呆,最恶,最无能,最不懂者无过赵氏。”在很多学者的评论中,她是“愚呆恶毒的魂灵”。在众人眼中,她是“人嫌狗不见”之人。以前我也对其感到鄙视。但近日于闲暇再读《红楼梦》后,我却有了新的感受,深的体味。看看贾府中其他人对她的态度和她自己的行为,我......
-
〓 书界视点:为什么要藏书
过去,一种现象曾令我一度困惑。拍卖会上,古旧书刊与书画瓷杂同列拍卖台。照理说,书画瓷杂可以分成上百甚至数百个门类,而古旧书刊门类不过寥寥数种,自然相形见绌,成交价望尘莫及,书画瓷杂永远占着上风。可放眼世界大多数国家,都有两个国家大馆。一个博物馆,书画瓷杂统统装下。一个图书馆,却只装书,图书馆的分量似乎还超越了书画瓷杂。......
-
〓 品味古籍:典籍中的杂说
丰富的历史典籍是中国文明的精神和文化积累,这种积累经过各种灾难性的删筛后,变得单调了许多,其原生性和丰富性大为削弱。即便如此,也还有许多著作流传下来。不久前闲看四库全书(家藏版),发现其中有很多关于农学、医学、阴阳学之类记载。例如,一直被人作为辞赋大家的陆机,也有考察各地花草名木的著作存世。强调正统可以,但不应当鄙薄杂......
-
〓 蛇故事四则
以下四则和蛇有关的故事,饶有古趣,值得梳理赏析。齐桓公见委蛇 这是《庄子·外篇》中《达生》的第7个小故事。齐桓公在沼泽中见到一个怪蛇,回来就病了,请一位名叫皇子的人来医病,皇子说出委蛇的样子:“委蛇,其大如毂,其长如辕,紫衣而朱冠。其为物也,恶闻雷车之声,则捧其首而立。见之者殆乎霸。”桓公辴然而笑曰:“此寡人之所见者也......
-
〓 新语:发掘工匠背后的精神财富
近些年,中国出现了一类新的潮流:越来越多的人乐于尝试并分享自制料理和日用品,具有文化特性和匠人特色的产业重新开始兴旺。这种现象说明,追求品质意义与价值多元的群体越来越多。而“工匠精神”之所以能够写入国家发展的重要规划,正因为社会对重拾失落已久的“工匠精神”的需求,已经无比现实。大批量的复制生产,带来了“每一个都一样”的......
-
〓 刘洪强:国学热的冷思考
时下,社会上刮起了阵阵“国学风”。放眼各种媒体,随处有关国学的论述和报道。从大学讲座到企业沙龙,国学也成为各种讲坛的一个热门话题。国学“老课本”重新走入视野,层出不穷的国学“神童”也时时吸引着人们的目光,有人甚至提出国学应该从娃娃抓起。鸦片战争以来,面对着挟其船坚利炮而来的西方殖民者,中国社会面临着前所未有之强敌,故而......
-
〓 读书管见:勾勒吐故纳新的学术中国
世界对于中国的认知正在叠加。越来越多的人已经认识到了舌尖上的中国、风景如画的中国,但对于“学术中的中国”“理论中的中国”“为人类文明作贡献的中国”人们还缺乏认知。众所周知,学术著作是最具代表性和典型性的学术成果的载体,因此,“学术中的中国”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在中国当代学术著作的出版中。具备独创性的学术价值是学术著作的底线......
-
〓 光明论坛·温故:凡议国事,惟论是非,不徇好恶
2017年1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同党外人士共迎丁酉新春并发表重要讲话,他指出:“‘凡议国事,惟论是非,不徇好恶。’这是参政党应有的担当。参政党一个重要职责是让执政党听到各方面声音,特别是批评的意见。同志们要敢于讲真话、建诤言,客观反映情况。”“凡议国事,惟论是非,不徇好恶”出自《明史》卷《骆问礼传》,这是明人骆问礼上......
-
〓 让学习回归求知的本源
两会期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全国政协委员莫言提出了关于中小学学制改革的提案,引起社会各界热议。他认为目前的小学、初中、高中“633学制”时间太长,学生有一半时间复习应考而不是学习新知识,因此建议取消小升初和中考,实施10年一贯制直通车,每年两次期末考试。以应考而不是求知为目的,这种情况何止存在于基础教育。从近年来多地大......
-
〓 金台论道:看视频能代替读书吗
近年来,以《罗辑思维》《晓说》等为代表的知识性脱口秀节目在我国互联网上大量涌现,其中不少是读书类节目,有的节目把几本书的主要内容浓缩一下,由主讲人口述精华,以讲故事的方式传递给观众。对已经习惯用看视频打发业余时光的网民而言,这样的知识性脱口秀寓教于乐,比看书轻松,比看影视剧有益,因此在网民特别是青年群体中很受追捧。但“......
-
〓 光明论坛·温故:大学之道
2014年5月4日,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古人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如果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没有共同的核心价值观,莫衷一是,行无依归,那这个民族、这个国家就无法前进。”“......
-
〓 善待历史文化遗产:传统戏曲不妨沾些泥土味
清明时,偶遇一江南古镇,镇中古戏台停用已久,青砖铺地、朱漆斑驳,细雨蒙蒙中锣鼓喧天已是前尘云烟。想起有朋友感慨,经济发展了,反而看不到原汁原味的土戏了。戏曲被移栽进了现代化的剧场,场面更美、环境更舒适,坐在台下的观众,也跟欣赏交响乐一般正襟危坐,没有茶水零嘴、没有唠嗑戏谑。不知何时开始,中国戏曲特有的泥土味儿,似乎淡了......
-
〓 “死活读不下去”怎么办——关于《经典》阅读的一点浅见
读书是一项心脑并用的精神活动,一般因人因时因心情而异,青少年时代是读书黄金期,在强烈的求知欲驱使下,读书大都被认为是一件很愉快的事。日读万言乃至数万言,并不觉得厌倦和疲惫。有时餐饮俱废,呼唤无闻,身心完全融入了书的世界,与书中的主人公同呼吸,共悲欢,被人称为书痴、书蠧、书虫子,几乎是一切读书人都曾经历过的一种境......
-
〓 干部谈读书:书香代表城市的朝气
一个有底蕴的现代社会,应该是一个阅读社会;一个有魅力的城市,应该是一个散发着书香的城市。作为一个有着悠久阅读传统的国家,中国在进入现代社会的过程中不应该忘记阅读,一个城市也同样如此。作为党员领导干部,如果能以身作则,带动大家都来读书,则是最大的文化功业。湖北随州是炎帝故里、编钟之乡,既有炎帝神农的千古传说,又有穿越历史......
-
〓 春秋有月读千年——再读孔子
设计:蔡华伟“逝者如斯夫”,但有的事物却能历久弥新,与时间同趋永恒。沿历史之河溯流而上,观夹岸风光。只见孔子如月,照亮了几千年来民族的精神家园。上期“观天下”刊登了《尼山的月光》,回首这位中国古代核心价值体系缔造者的卓绝身姿。而今,这片月华又如何穿透了漫漫时光,抖落一身尘埃,迎来涅槃后的新生,以照见当代中国的前路、世界......
-
〓 史上非同凡响的“六局棋”
围棋是我国源远流长的娱乐项目,历代都有一些令人拍案叫绝的有关下棋的故事。史上有这么不寻常的六局棋,读来让人惊心动魄。公元383年,东晋时期,爆发了一场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争——淝水之战。东晋以八万人马,打败了号称百万人马的前秦八十万大军。当捷报传回建康的时候,谢安正跟朋友下棋,他随意看过后,便搁置一旁,继续下棋,似乎一切皆......
-
〓 杨曾文:怎样读《六祖坛经》
一、禅宗的兴起佛教创立于古印度,公元前后传入中国,经过长期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会通和结合,在隋唐时期实现中国化,重要标志就是先后成立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佛教宗派。在这些宗派中,以禅宗最具民族特色。正如近代倡导佛教革新,提出“人生佛教”或“人间佛教”的太虚法师所说:“中国自晚唐、五代以来之佛教,可谓完全是禅宗之佛教”“......
-
〓 西行归处
敦者,大也,煌者,盛也。广开西域,敦煌得盛名。当我们行走在西行路上,几步、几十步乃至几万步之内几乎寸草不生,忽而回眸,眼见一丛瘦瘦的针叶状的骆驼刺隐于沙海之中,甚至抱住一棵快要风干的胡杨树都想掉泪的时候,我们就能理解、感受为什么会在高悬的绝壁、砺石沙砥之上,以草为身、以泥裹覆、以彩为衣、以心为情,雕凿幻化出辉煌绚丽到无......
-
〓 美国“汉字叔叔”带给我们思考
7月6日,美国人理查德·西尔斯作为特邀嘉宾出席了第12届汉语桥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开幕式。中国网民亲切地称理查德为“汉字叔叔”。他痴迷汉字20多年,创办了汉字字源网。他追寻“汉字梦”的经历也激励着许多中国的青年人努力奋斗,实现自己的“中国梦”。小汉字大内涵作为中国人,我们每天都会接触汉字,但绝大多数人仅仅把它当成一种“工......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