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找准精神的根脉·传统文化系列谈⑥:“诗教”的启迪
●作为中华美学精神的一部分,“诗教”与当今时代的价值取向、审美风范息息相关,其核心内容是强调将人格的塑造与审美联系起来,讲究“身入”“心入”“情入”,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文学不生产粮食,也不生产钢铁,但是好的文学可以感发生命,使人的生命状态获得积极健康的情态。孔子说“诗可以兴”,实际已经接触到文学一个最本质的功能,即......
-
〓 名人故居:田汉故居——国歌依然在故乡回响
田汉故居门前 谭仲池绘昨天/一个伟大的民族/昂起不屈的头/在挺进的战歌中站起/每一个音符都是疆场飘飞的旗帜/带着血的呐喊 火的呼啸/召唤着共和国的晨曦。这几句诗,是我十四年前在昆明西山聂耳墓前从心底吟出的,她表达着我对国歌曲作者的深深敬意和怀念。今年是《义勇军进行曲》创作八十一周年,我听说词作者田汉在长沙县的故居已......
-
〓 编辑札记:遥望,是为了超越
近年来,随着“民国热”的升温,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亦被看成是大师众多、高峰林立的学术黄金时代。毫无疑问,那是一代知识分子面对民族危机、时代困境,面对西方文化冲击、社会转型的挑战所交出的不俗的答卷。那也是传统学术向现代学术转化的关键性时期。当时的社会科学几乎是从西方直接或间接引进并建立的,甚至一些中国传统的学问,也是在采用......
-
〓 新语:发掘工匠背后的精神财富
近些年,中国出现了一类新的潮流:越来越多的人乐于尝试并分享自制料理和日用品,具有文化特性和匠人特色的产业重新开始兴旺。这种现象说明,追求品质意义与价值多元的群体越来越多。而“工匠精神”之所以能够写入国家发展的重要规划,正因为社会对重拾失落已久的“工匠精神”的需求,已经无比现实。大批量的复制生产,带来了“每一个都一样”的......
-
〓 《论语》绎义·从“仁爱”到“德政”:《论语·颜渊篇》义蕴
《颜渊》篇共计二十四章,主旨是孔子通过与弟子以及鲁国统治者的问答,扼要揭示“仁”的本质属性及其意义,系统阐说基于以仁为本的为政理念。比较集中地反映了孔子崇尚“仁”德的基本立场和提倡“德政”的政治主张。在孔子看来,尚“仁”是推行“德政”的基本前提。宅心仁厚,才会之所进退,懂得收敛;谦和包容,才会为政得体,民胞物与。否则,......
-
〓 文艺观察:“标题党”的语言暴力
漫画 徐鹏飞网络语言的丰富和活力赋予个人以更大的表达自由,但我们不应付出语言粗鄙化和趣味衰退的代价最近,诗人余秀华在微信朋友圈中爆红。一篇原名《诗里诗外余秀华》的评论,对某刊采用《晃晃悠悠的人间——一位脑瘫患者的诗》为题、以诗人残疾身体为卖点表达了不满。但在此帖转入微信后,它的标题却被改为《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可......
-
〓 维护汉语健康人人有责
“偶8素米女,木油虾米太远大的理想,只稀饭睡觉、粗饭,像偶酱紫的菜鸟……”这是重庆市某中学教师王蓉在一次批阅期末考试语文试卷中,一位学生在名为“我的理想”的作文中的语言。面对考试中出现的这种句子,你能看懂吗?这几年,随着网络和现实生活的深度融合,网络语言也大行其道。“十动然拒”(十分感动然后拒绝)、“喜大普奔”(喜闻乐......
-
〓 评论员随笔:历史构筑“精神彼岸”
如果说历史是凝固的现实,那么现实就是流动的历史,历史本身就是参与到现实政治博弈的一个“玩家”历史,这个看起来有些抽象的词汇,这段时间成为舆论热词。大街小巷张贴的纪念抗战胜利的标语,提醒人们短暂驻足,回望那一段山河喋血的岁月。恰在这个重温历史的时间节点上,习近平主席致信第二十二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历史是人类最好的老师......
-
〓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董红普绘的绿牡丹 牡丹,是中国固有的特产花卉,有数千年的自然生长和两千多年的人工栽培历史。其花大、形美、色艳、香浓,为历代人们所称颂,具有很高的观赏和药用价值,自秦汉时以药植物载人《神农本草经》始,记述牡丹的文字散见于历代各种古籍,于是形成了包括植物学、园艺学、药物学、地理学、文学、艺术、民俗学等多学科在内的牡丹......
-
〓 大家手笔:中华礼制变迁的现代启示
中华礼制源远流长、绵延不绝,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内容和载体,对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起到了重要作用。在大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改善社会风气、提升国人道德,凝聚中华儿女共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今天,探究中华礼制变迁的规律,无疑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毋庸讳言,在中华民族发展过程中,诸民族之间有过矛盾与冲突。......
-
〓 观花拾趣:山茶花开春未归
茶花蝴蝶 张大千/作 中国嘉德供图东园三日雨兼风,桃李飘零扫地空。惟有山茶偏耐久,绿丛又放数枝红。这是陆游咏山茶花的诗。短短四句,道出了山茶花的特点。吐蕊于红梅之前,凋零于桃李之后,餐霜饮雪,却树姿挺秀,繁英满枝。放翁一生爱山茶,一再赋诗咏叹,他另有一首诗云:“雪里开花到春晚,世间耐久孰如君?凭阑叹息无人会,三十年前宴......
-
〓 诗说节气:冬至
冬至是我国农历中一个重要的节气。古时,这一天皇帝要去郊外祭天,百姓要祭祖,还有贺冬、迎神、辟邪、食馄饨等民间风俗。诚如《清嘉录》里引用一首拜冬诗所云:“相传冬至大如年,贺节纷纷衣帽鲜。毕竟勾吴风俗美,家家幼小拜尊前。” 冬至这天,是一年中白天最短的一天。过了冬至以后,太阳直射点逐渐向北移动,北半球白天逐渐......
-
〓 季进:韩南教授的学术遗产
韩南(PatricKHanan) 4月27日,从微信朋友圈上惊悉著名汉学家韩南(Patrick Hanan)教授去世,一时间不敢相信。去年下半年,听说他的眼睛出了问题,身体也时好时差,但没想到,这么快就走了。一个温柔敦厚的谦谦君子,就这样走了,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学术遗产,也留下了无尽的思念。 2004年,由......
-
〓 朱成山:国家公祭,凝聚起世界共识
在反人类的疯狂之中,用以维护世界文明的秩序被破坏,基本的交战规则、最后的人伦底线一一被突破,从这一层意义上说,南京大屠杀对整个人类有普遍的现实警示意义12月13日是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世人的目光再次聚焦中国、聚焦南京、聚焦那一场给人类留下永久伤痕的战争暴行。去年中国成功举办首次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在国内外......
-
〓 千年至美莫如诗
诗是最精美的语言,诗是最华美的乐章,诗是最绚美的画卷。诗是花前月下那一段最深情的缠绵,诗是天崩地裂间那一幕最勇敢的浪漫。诗有海到无边的大度,诗有山登绝顶的气概。诗有百花争艳、群芳尽吐的欢喜;诗有万木凋零、一枝独秀的凄美。好诗如酒,千杯不倒;好诗如茶,满口流香。 春日踏青,青芜如毯,诗是绿茵遍野时那一抹久违......
-
〓 毛泽东的《红楼梦》美学观点解读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关于《红楼梦》的社会背景的讨论展开以后,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问题,更加引起学术界的兴趣。这是马克思、恩格斯历史唯物主义研究《红楼梦》的必然产物。人们提出这样的政治“惊奇”:是在什么情况下产生了《红楼梦》这部作品呢?它的社会基础是什么?《红楼梦》中的贾宝玉反对科举、尊重妇女的思想是从哪里来的?他骂......
-
〓 光明论坛·温故:凡议国事,惟论是非,不徇好恶
2017年1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同党外人士共迎丁酉新春并发表重要讲话,他指出:“‘凡议国事,惟论是非,不徇好恶。’这是参政党应有的担当。参政党一个重要职责是让执政党听到各方面声音,特别是批评的意见。同志们要敢于讲真话、建诤言,客观反映情况。”“凡议国事,惟论是非,不徇好恶”出自《明史》卷《骆问礼传》,这是明人骆问礼上......
-
〓 巧变语序出新意
语序,语言中词语结合的先后次序。它的变动会产生令人意想不到的新意,读之往往妙趣横生。 清朝重臣曾国藩带兵讨伐太平天国,初期屡战屡败,皇帝很不满意。一日,师爷写奏折“屡战屡败,速发援兵”,他看后大笔一挥,改为“屡败屡战,速发援兵”。皇帝看后不仅发了援兵,而且还对其顽强作战之精神大为赞赏。 1949年9......
-
〓 名家看两会·单霁翔:展品“活起来”博物馆才能“火起来”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强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到故宫博物院工作以后,我更加关心故宫文化遗产保护和故宫博物院的发展。博物馆怎样才能让观众喜爱呢?我想,最重要的是要将博物馆的文化资源尽可能多地转化为人们的知识财富,让文化遗产资源“活起来”,融入百姓生活。2015年,故宫博物院举办“石渠宝笈特展”期间,观众每天早......
-
〓 传统节日怎么过:构建年俗文化空间
羊年春节在望,很多出生在农村、工作在外地的游子,早已网购了火车票飞机票,等着回家过年。过年,为的是阖家团圆,一解思乡之苦,也是为了感受热闹喜庆的年味。不过,现在不仅城市,农村的“年味”也越来越淡,其中原因很多,可能是独生子女政策实施几十年来家庭小型化的结果,也可能是传统农耕生活方式发生改变的缘故。随着新农村建设、新城镇......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