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明代文人的“朋友圈”
吴宽致欧信札“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远道不可思,宿昔梦见之……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这首汉乐府《饮马长城窟行》是一位妻子因思念征戍远行的丈夫而写的书札。其中两句“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就是著名的“鱼传尺素”。在中国古代,书信被比喻为“锦鲤”“飞鸿”“青鸟”“彩云”。书札,就是亲笔写的信札,是人们互通消息的工具,......
-
〓 人才史话:谁是伏节死义之士
资料图片 据宋史记载,宋孝宗曾抱怨伏节死义之臣难得。右文殿修撰张栻回答:“当于犯颜敢谏中求之。若平时不能犯颜敢谏,他日何望其伏节死义?”意思是说,这样的臣子当从犯颜敢谏之人中去找。一个人如果平时连冒犯上司提意见的勇气都没有,又怎么能指望他危难时刻舍生取义呢?孝宗又说难得办事之臣,张栻回答:“陛下当求晓事之臣,不当......
-
〓 崔树强:艺术也需“无用之用”
齐白石在这张纸上画了一只轮廓简略的小鸟。题跋写到:“己未六月十八日,与门人张伯任在北京法源寺羯磨寮闲话,忽见地上砖纹有磨石印之石浆,其色白,正似此鸟,余以此纸就地上画存其草。真有天然之趣。” 莫言在其简短的诺贝尔奖晚宴致辞中,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文学和科学相比较,的确是没有什么用处,但是文学的最大的用处,也许......
-
〓 叶嘉莹古典诗词系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品读陶渊明《咏贫士》之一
《咏贫士》之一陶渊明万族各有托,孤云独无依。暧暧空中灭,何时见馀晖。朝霞开宿雾,众鸟相与飞。迟迟出林翮,未夕复来归。量力守故辙,岂不寒与饥?知音苟不存,已矣何所悲。陶渊明真是一个有勇气的人,他能够在孤独寂寞之中支持下来、活下来,能忍受别人所不能忍受的孤独与寂寞。“万族各有托,孤云独无依”,千古以来写孤独形象写得最好的就......
-
〓 文化评析:乐见诗歌“下绣楼”
暑期将至,以诗歌为主题的活动日益增多,反映了近年来新一轮的“诗歌热”。在我们这个古老的“诗国”里,有很长一段时间,诗歌像高冷的闺秀,与大众并不亲近。写诗是诗人的事,谈诗是圈子里的事,经历过20世纪80年代的全民诗潮后,诗人们精疲力竭地收缩在越来越小的诗歌圈里,生气不振。忽然一夜清香发,这两三年,诗歌走下绣楼,重新回到大......
-
〓 新评弹·攻克转型期“文化甩尾”:治愈“大师焦虑”得靠优化土壤
社会转型期,经济发展迅速,文化却相对滞后,这样的“文化甩尾”带来了种种困惑,并在社会中形成了具有时代特征的“焦虑症候群”。本期开始,我们推出《攻克转型期“文化甩尾”》系列评论,将视野锁定在文化、教育领域让人们困惑的诸多问题,辨析其存在的真伪、形成的原因和解决的方法,力图从文化、经济、社会等多个角度进行剖析,为社会文化、......
-
〓 汉字的年度盛宴——2016汉字文化圈年度汉字评选纵览
12月12日,日本汉字能力检定协会揭晓年度汉字“金”,这也是“金”字第三次当选日本年度汉字。每到年终岁尾,人们总要总结一年的得失成败等,而在汉字文化圈及相关区域,也有一项这样的活动,用新加坡《联合早报》年底汉字评选活动的名称来概括,就是“字述一年”,即由民众选出一个汉字来概括某一国家或地区一年里的社会焦点及民众的深切感......
-
〓 雅俗:共赏乎?分赏乎?
当雅文化与俗文化哪个更值得推崇的问题摆到面前,作何选择?雅俗,共赏乎?分赏乎? 荀子说过“终日之所思,不如须臾之所学”。翻开书一看,果然宋玉曾经跟楚王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个人在郢这个地方唱歌,开始的时候他唱了两首,一首叫《下里》、一首叫《巴人》,唱起来的时候,周围好几千围观的人都跟着哼哼,接下来他又唱了两......
-
〓 《红楼梦》里的茶香
据著名红学家周汝昌先生研究考证,《红楼梦》一书中写到茶道的多达279处,吟咏茶道的诗词诗联有23处;有红学爱好者曾统计,《红楼梦》中言说茶的地方有400多处,“茶”和与“茶”相关的字词出现频率高达1520余次,这在中国文学史的其他经典作品中,是极为罕见甚至是无出其右者的,正是从这个意义上后人以诗概括:一部《红楼梦》,满......
-
〓 食物·爱情·诗歌——七夕中的情感与文化
但凡中国的传统节日,过来过去,总是绕不开食物与诗歌。而七夕在此之外,却多了一个爱情的主题。对于大部分平凡的人来说,一生中最美好的事情,莫过于吃饱肚子,经历一场爱情,然后诗意地告诉全世界,自己很幸福。在中国古代的农耕社会,人们一年的期盼,便是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七夕祭拜祈祷,大多以瓜果荐新,与其说是感谢神明,不如说是在犒......
-
〓 中国围棋史话(六):民族融合中的北朝围棋和沉寂的隋代围棋
西晋永嘉大乱后,匈奴、羯、鲜卑、氐和羌五个少数民族进入中原,在北方建立了许多割据小国,而北方氏族和一般民众则大量南迁到长江流域。三国时期,吴国的围棋迅速发展,使围棋活动的重心已经出现偏南的趋势,而晋末的动乱则使围棋活动的重心彻底地南移,北方围棋一度出现了停滞和衰退的现象。后来,随着各少数民族对汉族先进文化的吸收和各民族......
-
〓 品智生活·汉字:“请”字的温度
文学家夏衍先生临终前,感到十分难受。身旁人员说,我马上去叫大夫。就在他开门欲出之际,夏衍先生艰难地说:“不是叫,是请。”随后昏迷过去,再也没有醒来。事后有人说,一字之差,语言功底立现。其实,改“叫”为“请”,体现的不仅仅是语文素养问题,而是一个人的文明教养问题。 “请”是个有温度的字眼。不论是在正式场合,......
-
〓 书记校长心目中的大学:大学教育要个性化
计卫舸 教育的终极目标,是通过培育人的主体性、启迪人的精神独立,实现人的个性成长与全面发展。高等教育的核心价值是在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培养富有创造性、具有独立自主精神的人。《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
-
〓 人民时评:请呵护孩子们的文化基因
在基础教育中被疏离于中华文化之外的孩子,等于被文化之母遗弃。“无根”,则必有文化抑郁与惶惑,又怎能以健康包容的心态,坦然自处于世界文化之林?大约少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样,无论童叟,都能念诵几句唐诗宋词。中秋,李白会浮上亿万国民心头,“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端午是拜祭屈原的诗魂;春节就轮到了王安石,“爆竹声中一岁除”......
-
〓 博物馆里的童年——带份尊重走进博物馆
博物馆不仅仅是个旅游景点,这里是我们终生学习的场所。这里收集着人类的记忆、珍藏着民族的灵魂、抵御着岁月的剥蚀、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变革,一个人因为有了记忆可以让自己的人生很精彩,一个国家因为有了记忆可以让这个国家很厚重,而一个民族也因为有了属于自己的记忆而得以延续。 越来越多小朋友们走进博物馆。 但......
-
〓 品智生活·汉字:知止而后得
“止”为独体字,没有繁体,自古而今都是这样,这在汉字中是不多见的。你若对着“止”字细细端详,眼前可能会产生一个影像,形状就像禽鸟的脚印。在甲骨文中,“止”的图像就是脚趾。因为“趾”是后来形成的,所以止与趾被称为古今字。 止字的本义是足,作副词使用时,意为仅或只。《黔之驴》中的“技止此耳”,意思是“只有这点......
-
〓 其情可悯的赵姨娘——封建婢妾制度的悲剧
赵姨娘,贾政之妾,贾环,探春之母是也。对于赵姨娘的评价,清代姚燮说:“天下之最呆,最恶,最无能,最不懂者无过赵氏。”在很多学者的评论中,她是“愚呆恶毒的魂灵”。在众人眼中,她是“人嫌狗不见”之人。以前我也对其感到鄙视。但近日于闲暇再读《红楼梦》后,我却有了新的感受,深的体味。看看贾府中其他人对她的态度和她自己的行为,我......
-
〓 “奉天承运”莫乱宣
在时下热播的很多历史题材影视作品中,经常会出现太监宣读圣旨的镜头:“奉天承运,皇帝诏曰……”这句话听得人很不舒服,因为在明代以前,圣旨的“开场白”,根本没有这八个字,这可谓是“戏说”和“穿越”。 在中国古代,帝令也不全称为“圣旨”。据《中国圣旨大观》一书记载,春秋战国时期,帝王之令分别称作“命”“令”“政......
-
〓 古琴里的人格:高山流水韵依依
在中国历史上,有这样一件特殊的乐器,孔子亲为作曲《诹操》,宋徽宗赵佶绘制君臣《听琴图》,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就连还未上弦的素琴,陶渊明都要抚弄一番。中国最有素养的文人雅士无不对之倾注了极大的感情和寄托,魏晋名士嵇康甚至在临刑前索琴弹曲,以未能将此传人为憾,遗言曰:广陵散于今绝矣。他的名字叫做古琴。古琴音乐艺......
-
〓 找准精神的根脉·传统文化系列谈⑥:“诗教”的启迪
●作为中华美学精神的一部分,“诗教”与当今时代的价值取向、审美风范息息相关,其核心内容是强调将人格的塑造与审美联系起来,讲究“身入”“心入”“情入”,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文学不生产粮食,也不生产钢铁,但是好的文学可以感发生命,使人的生命状态获得积极健康的情态。孔子说“诗可以兴”,实际已经接触到文学一个最本质的功能,即......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