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大家手笔:史学要兼顾人类在两个领域的活动
史学的任务是什么?这是进行历史研究时应该回答也必须回答的问题。后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解释:“史,记事者也。”如果我们仅仅把史学看成对历史事实的记述,显然太简单了,没有道出史学的本质和意义。也有人认为,史学要撰述民族和国家演化的进程,彰显民族光辉灿烂的文化,使人们认知本国的历史状况,借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我认为,这是史......
-
〓 黄胄养鸡
黄胄素以擅长画驴出名。因为他养过驴,赶过驴车,对驴的脾性十分了解,所以他笔下的一头头驴子才栩栩如生,为此他还被送了一个不雅的“ 驴贩子”绰号。不过,黄胄并没有满足。他又给自己选择了另外一个难题去攻克——鸡。为了画好鸡,黄胄决定先亲自动手养鸡。知道此事后,李可染便专门送给黄胄一群小鸡。黄胄非常高兴,养得也很精心,每天定时......
-
〓 半日闲谭:师说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又是一个9月。今年9月10日,是第三十二个教师节。在这个以师为名的节日里,看着微信、微博被纪念教师节的各种内容刷屏,不禁想起了一代“文圣”韩愈这篇著名的《师说》。唐德宗贞元十八年(公元802年),三十五岁的韩愈,刚由洛阳闲居进入......
-
〓 名著与旅游
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如果留心,我们会发现文学作品里一些原型的点点滴滴就在我们周围,点缀在历史和旅途中。就拿四大名著来说吧,哪一部没有生活中的影子?《红楼梦》就被“索隐派”的红楼专家断为“真事隐”“假语存”、“草蛇灰线”“伏延千里”,用隐语的笔法记录了和曹雪芹家相关的一段康乾时期不为人知的历史。而《水浒传》根本就......
-
〓 古书中的“呵呵”
陆灏《听水读钞》中有篇《陈寅恪的“呵呵”》,说陈寅恪先生在《柳如是别传》中,不止一次用到“呵呵”二字,很有感慨:“陈寅恪给人的印象是个严肃古板的老学究,而在其史学著作中,居然出现‘呵呵’字样,可见他也不乏俏皮风趣。”《东方今报》副总编辑曹亚瑟先生曾撰文说:有网友查“呵呵”一词最早见于唐代诗人韦庄的“菩萨蛮”。他本人查遍......
-
〓 新闻随笔:粉笔板书“怀旧热”值得深思
近日,清华大学又上头条了。清华工会组织的一次板书书法比赛吸引了不少人的关注。准确地说,是“清华大学教职工粉笔板书比赛”,首开教师职业特色书法比赛之先河。据报道,此次共有近40名教师报名参赛,来自中国书法家协会、中央美院、清华大学的6位书法名家担任比赛评委。或清秀俊逸,或遒劲有力,或朴茂工稳,或笔势豪纵,看到网上热传的板......
-
〓 学术打假,为原创力提供空间
垂钓者人民视觉学术贵在创新。为名为利去抄袭、篡改论文,是对科学的背叛,也是研究者对存在价值的自我否定和毁坏,为人所不齿。解决屡禁不止的论文造假问题,不仅要靠严厉的事后惩治让造假者名誉扫地,更要从根本上在全社会确立正确的学术衡量标准,根除造假滋生的温床,给创新者提供更广阔发展空间韩国论文检测系统将启用 本报驻韩国记者 ......
-
〓 肖罗:对周有光的尊敬,也是对历史的敬畏
1月14日,周六的微信朋友圈被一条消息刷屏:1月14日凌晨3点半,著名语言学家、“汉语拼音之父”周有光先生因病抢救无效在北京协和医院去世。1月13日,他刚过完111周岁生日。这位生于清朝、长在民国,把壮年的汗水和智慧全部献给新中国汉语拼音事业,80岁之后又重新焕发学术青春的世纪老人,最终走完了自己多彩斑斓的一生,留给在......
-
〓 干部谈读书:保持“第一次”的定力
中国民间流传着许多“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的故事,其实在顺境中长期保持清醒更考验一个人那年我揣着毕业证,登上了开往北京的列车。临行前,好友送了我一本书,钟叔河选编的《曾国藩与弟书》。他说,多保重,不管什么时代,有些基本道理是一样的。20多年来,这本书都快翻烂了。开始是书的副题吸引了我:一个政治家的私房话。像曾国藩这样所谓“......
-
〓 李鸣生:我的高考梦
我的高考梦不是美梦,而是噩梦,且梦得早,醒得晚。 我的第一次高考梦是1973年。 这一年,我高中毕业,唯一的梦想,就是报考四川大学中文系。我认为只有考上中文系,才能当作家。就在我积极准备报考并有足够把握考上时,中央文件下来了,该文件规定,应届高中毕业生必须下乡两年以上才能参加高考,而且还必须获得贫下......
-
〓 人才史话:自知无知才能求知
杨朱像 任轶 绘 战国时期魏国人杨朱,是个了不起的思想家,他的观点独树一帜,对后世影响很大。据《庄子·山木》《韩非子·说林》以及张远山所著《庄子传》记述,杨朱30岁那年,曾携弟子路过宋国,到蒙邑拜见在此隐居的南郭子繤。他所住的旅店就在子纂隔壁,店主人叫曹夏。闲谈中,杨朱对子纂说,曹夏有一美一丑两妾,长得丑的那位受......
-
〓 古代名人DNA研究:别用歪了
近来,“曹操家族DNA研究”很热。这边厢,复旦大学刚刚公布曹操家族DNA,认为曹操“户籍”为安徽亳州;那边厢,亳州闻风而动,急不可待地宣布将投资2亿元建曹氏故居,包括曹操纪念馆、曹操文化园等集文化、旅游、休闲于一体的占地400亩的大型核心景区项目,计划于明年开建。那些靠打曹操牌发展旅游的地方也坐不住了,新一轮的......
-
〓 书法进课堂有助传续中华文化
编者按 教育部出台《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以来,书法进课堂引起了各方关注。本报昨日4版刊登报道《书法教育进课堂,能否化解汉字危机?》,今日“光明时评”刊发三篇不同角度的评论,以供读者全面观察,以助主管部门兼听广览。 周汝昌先生曾言:要把字学好写好,是每个中国人必须完成的课业,亦即“及格”的国民文化教养。现......
-
〓 人民论坛:因为阅读而平视世界——让我们的人生更开阔
有句电影台词说:“你连世界都没观过,哪来的世界观?”世界那么大,出去走走看看确实是见世面、长阅历的好方法。然而,世界观不只依赖于观世界,阅读同样可以洞察芸芸众生、大千世界。“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穷极一生,我们通过感官感知的生活经验是有限的,行万里路替代不了读万卷书。书乃人生成长的精神食粮,片页之间足以驰骋古今、经......
-
〓 百姓收藏:老照片上的童年
1957年冬,沈阳市第一育才小学的学生在滚铁环。1960年5月,藏族小姑娘在踢毽子。1962年5月,哈尔滨亚麻纺织厂幼儿园的孩子在做翻花绳游戏。一九五九年十二月,兰州一只船小学的孩子们在课后进行跳皮筋比赛。1964年,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河卡乡的小学生们在做老鹰抓小鸡的游戏。 童年,是人生中最简单美好和快乐的一段......
-
〓 幼不读《西游》
中国自来有“少不读《西厢》、壮不读《水浒》、老不读《三国》”之说。此说是否有典不详,但它的意思人人通晓,无非提醒国人在某段年龄读某部作品可能社会效果不良罢了。今天,这“三不读”恐怕皆已失效了。就说《西厢》吧,那种被横竖扭曲的缠绵爱情,如今少年哪能理解呢?而且没有性感描写,缺少刺激阅读的性趣,根本不是各种煽情涉性读物的对......
-
〓 师友印象:和谢冕先生聚餐
那天和谢老师的聚餐是老孟召集的。近些年来,我们一帮弟子,每年都会召集一处和谢老师吃饭,说起来是尽弟子之礼,但我的内心深处认为,也许只有在这样的场合,我们才可以肆无忌惮地放纵一番吧。在老师面前,我们永远是学生,也能够永远保持学生般的纯真情态,能够回味少年般的情怀。 杯中酒频频举起,酒酣耳热之际,大家照例会讲......
-
〓 文化评析:钱钟书书信是公案还是私话?
书信是私谈、私话、私人交往的载体,是否征得当事人的同意,是判断“拍卖一事”是文事还是商事,是体面还是失范的关键所在。 钱钟书先生的部分书信、手稿作品将要拍卖的消息,在文化界掀起涟漪。据悉,即将被拍卖的这批藏品,包括66封钱钟书书信和《也是集》手稿,12封杨绛书信和《干校六记》手稿,6封钱瑗书信等,主体是钱......
-
〓 干部谈读书:朗读者,读出时代心声
前不久,我参加了《朗读者》的新书读者分享会,深感“朗读者”这个词,无论作为一档电视节目还是作为一本图书,都已超出本身的意义,具有了特别的力量。电视、书籍这两种不同的媒体,通过阅读、通过朗读者联系起来,将现代传媒与心灵需求结合,是一件应该点赞的事情。多年前,我曾写过一篇文章,提到电视的出现,让许多人在夜晚远离了书桌、疏远......
-
〓 邓海建:为什么要关注汉语言文字的命运
为什么要关注汉语言文字的命运?这是一个宏大而深远的命题。汉语言文字,是国人安身立命的根本。往大处说,可谓“仓禀实而知礼节”,经济发展了,国人开始叩问本心了;往小处说,这是中国教育“重理轻文”的转身,人文社会科学的价值开始被社会所重估。 一者,关注语文,是关注中国教育取向的调整。以学科设置为例,1953年,......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