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求同存异:搞文化不可滥用“秒杀”
当今社会重视效率,追求快捷,在有些领域推行“秒杀”是可以的,但切忌一窝蜂照搬照抄。搞文化工作,往往要精雕细刻甚至十年磨一剑,靠“秒杀”肯定是搞不好的。 “秒杀”一词,起初来自动漫,形容超人具有超速的能力。后来被电商用来网购促销,“秒杀”快者可获优惠。查《现代汉语词典》,未见“秒杀”词条。不过,时下都赋予“......
-
〓 文化评析:“失写症”影响的是文化传承
“400字简历写出24个错别字,重庆大学生面试遭拒。”日前一则新闻,让不少人想到了自己提笔忘字、写错别字的尴尬经历。如今,大多数人可以在键盘上敲字如飞,却无法在纸上流畅书写。在电脑时代,“写一手好字”更让人觉得可有可无。新学期伊始,北京市人大代表王建民建议,教育部门应提出指导性意见,禁止小学生用电子设备写文字作......
-
〓 重罚违规拆古建我来点个“赞”
近日,广州市法制办公布了《广州市城乡规划条例(草案)》,并开始公开向社会征求意见。该条例草案明确规定:“未经批准拆除历史建筑的,由城市管理综合执法机关责令限期改正,并可以处以已经损坏或者拆除房屋在查处时当地相当等级房屋价格五倍至八倍的罚款。”舆论普遍认为,该条例有望改善广州历史建筑保护现状——因为按以往的法规,......
-
〓 人民时评:从“读书好”走向“读好书”
“读书好”已是社会共识,但得承认,“好读书”和“读好书”仍是需要努力的目标世界读书日前夕,一项阅读调查显示,在半数成年国民更倾向于传统纸质图书阅读时,近一成国民更倾向于“网络在线阅读”,1/3的国民倾向于“手机阅读”。“屏”阅读,已与传统的“平”阅读平分秋色。几年前,就有人惊呼,我们已经进入读屏时代,青少年成为被电子屏......
-
〓 “黄帝祭典”之争应走向共赢
争议各方不妨多些共赢意识和包容心态,共同致力于把文化符号背后的文化资源做大,走向共赢。在这个过程中,要避免只看到文化资源背后的经济利益,而忽视文化本身的保护和传承。据媒体报道,对于普通读者而言,“丁酉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和“丁酉年公祭轩辕黄帝典礼”这两个概念很难区分清楚。事实上,它们的举办地分别在河南郑州新郑和陕西延安......
-
〓 不可强解以为解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这是古训。高诱注《淮南子》,遇有不解处,注曰“诱不敏也”;朱熹注《诗经》,不知处注云“未详”或“未闻”。古人这种实事求是的态度,今人可引以为圭臬。近日从网上见有人解释成语“空穴来风”,认为今天所喻“无端之风来于空穴”,大失原意。并举古语“枳句来巢,空穴来风”(宋玉《风赋》)以释之,以为此句应为“......
-
〓 2016私人书单·莫砺锋:故纸堆与新版书
《中华读书报》约我谈谈这一年的读书生活,以配合“对年内出版的优秀图书进行回顾与总结”的“年终特刊”。可惜我的读书趣味有点不合时宜,我曾将自己的生活习惯总结为三句话:“吃家常饭,乘公交车,读常见书。”即使在我从事中国古代文学研究时,也从来不去搜求珍本秘笈,我基本上只读自己感兴趣的书。研究唐诗的学者都会通读《全唐诗》,有的......
-
〓 高校智库“热”也需“冷”思考
制作:蔡华伟高校智库作为构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正在蓬勃发展,并迎来了百舸争流的新时代。但在喜人的形势之下依然有不容忽视的隐忧。如何突破体制机制的障碍,提供更多高品质的智慧成果,如何防止快速发展过程中的“虚热”与“虚胖”,如何实现从“智”到“治”的转换,真正实现让政府“信得过,用得上,想得起,离不开......
-
〓 童谣:烂漫无邪蕴真知
童谣,被誉为“婴幼儿专用的精神食粮”,是婴幼儿最早接触、最易接受的文学形式。中国是“诗谣”的国度,经历了时代变化而流传下来的童谣无不折射出人类的智慧、美德与思想。童谣自古有之,发展至今仍不断增加新鲜语素,锤炼艺术形式,提升审美能力,塑造艺术品格。它以求真求善的理想信念、深入浅出的知识内涵、天真烂漫的童真童趣与自......
-
〓 墨韵成殇,岁月留香
...
-
〓 读史札记:中国古代钱币的文化内涵浅谈
中国古代钱币具有很强的文化属性。随着生产的发展,人类社会出现了最初的分工。当产品有了剩余,就出现了交易。《诗经》所记载的“抱布贸丝”、“握粟出卜”,就反映了早期的交易情况。有了交易,就会产生货币。从商代中晚期出现铜贝开始,历经春秋战国时期的刀布币、秦半两、汉五铢、唐开元,直至延续到清末的制钱。钱币贯穿于中国古代......
-
〓 汨罗江上读《离骚》
许多年以前,我跟着一支筏木队,在汨罗江上放筏木排。经过下游樟树园的时候,别人告诉我,这是屈原曾经居住的地方。上得岸来,屈原的房舍早已无有踪影。隔着时空,我们仍然可以想象到当年蔚蓝色的天空下,地里绿油油的庄稼,泥墙青瓦的人家。高天上的流云,投下淡淡的云影,就像绿色锦缎上美丽的暗花。那么,那静谧的江边一隅,是否就是伟大史诗......
-
〓 王以培:古代经典中的“送别”
少时读古诗,常被其中送别的情景打动,口中心里常默念李白的诗句:“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更有“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而随着年龄的增长,日后逐步发现,离别之伤痛,还有另一种,不闻“萧萧班马鸣”,也不见“桃花潭水”,只有平常几句话,一份嘱托,回想起来,更觉悲凉而惊心动魄。《史记·孔子世......
-
〓 钱锺书佚诗与潘伯鹰
王鹏程在《京沪周刊》上查找到了钱锺书署名槐聚的《且住楼诗十首》,为此写文作了考释,发现“钱锺书先生的《槐聚诗存》并无《且住楼诗十首》,对检《槐聚诗存》,发现作者编入《槐聚诗存》时,化整为零,且就题目、字句、用典作了较大修改”。诗前,还有一段别有风趣的“编者识”,现照录如下:且主楼主人者,文坛大将,学贯中西,本社......
-
〓 文化世象:今天,我们怎样面对经典
随着商业社会的发展,自由化、欲望化、娱乐化的风气盛行,严肃文化和经典文学遭遇严峻的挑战,许多传世名著受到嘲讽与调侃,一些既有的社会道德与文化标准被消解与颠覆,快餐式的阅读应运而生,一地鸡毛式的精神状态司空常见——这种社会、思想和文化的变迁,我们需要谨慎面对,而首当其冲的,是大声呼唤对于经典的重视与呵护。经典是能够经得住......
-
〓 拆真建假:以文化的名义自断文脉
山东济南商埠核心片区内石楼拆除前原貌。CFP “东大街,江苏宿迁最后一片历史街区,如今半是荒草萋萋,半是施工工地,临近宿迁最繁华的商业街幸福路一侧,苏宁集团的旗舰店和商务办公楼的玻璃幕墙映照着车水马龙。”日前,《中国文物报》用整版篇幅报道了江苏宿迁打着继承弘扬历史文脉的旗号大肆进行商业开发的现状。所谓“恢复”,不......
-
〓 半日闲谭:赴一场与荷花的约会
七月荷花香。前段日子出差去福建上杭,没想到竟意外邂逅了一大片荷塘。满眼的碧绿和那点缀在其中的粉红,于南方大地青山绵延的背景中,真如同一首田园诗,一幅水墨画。此番偶遇,让我念念难忘。中国人讲究“随时令而动”,一年中不同的季节做不同的事:春天万物复苏,是出门踏青的好时节;秋天秋风萧萧,最适合登高并望远;冬天雪花漫天,此时又......
-
〓 禅是一种生活智慧
图为郭关绘《禅空》,图中一人禅坐莲台,面对生活之林林丛丛,禅观静思,参悟世界真谛,如长空飞雁,回归本真生活。 时下,“禅”已经成为世界性的“潮语”,“禅修”也成为了“时尚”,各种形式的禅修活动以及与之相关联的文化创意活动颇显活力,不断吸引着社会各阶层的爱好者们参与其中。那么,作为东方文化尤其是中国传统文化系统中的......
-
〓 国产纪录片如何能走得更远
如今,随着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观众对包括文艺作品在内的文化产品的质量、品位、风格等的要求也更高了。纪录片思想内涵深刻、内容积极健康,具有深刻意义与教育性,却因为缺少娱乐元素和话题性,而很容易被埋没。近日,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探索·发现》推出的两集电视纪录片《家风》,为电视纪录片内容的创新进行了一次有益尝试,引发社会各......
-
〓 阅读易入7大误区
古人云:天下第一等好事无非读书。但读书一事本来也是有规律可以遵循、有误区需要规避的。历史上嘲笑书呆子的事情屡见不鲜,就因为那样的读书人脱离了实际,走进了读书的误区,变成了“两脚书橱”。当今时代,几乎人人都能认字,阅读已成了全民盛事,但同时新的读书误区也在显现,本版略加归纳,给以剖析,希望引起广大读者的警醒。读图郭振宇读......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