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国式英语教育引发社会热议
新华网北京3月13日电(记者 张云龙 王笛)政协委员张树华最近在全国政协会议一次讨论中指出,中国在学校教育和职称评定等方面“过度重视”英语的做法,正令这个国家30多年前兴起的“英语热”陷入一种“自我折磨、自娱自乐”的怪圈。这番言论一时间引发热议。目前,英语是中国大学入学考试的考核科目,也是大学必修课。同时,英语也是研究......
-
〓 人民艺术家的人民情怀——记老舍、胡絜青藏画展
老舍胡絜青书画合璧当我们展开一幅幅老舍、胡絜青的画作和藏画,一股书香、墨色沁人心脾,那尘封已久的画作,刹那间真气弥漫,真情洋溢。赵之谦、翁方纲、何绍基、任伯年、吴昌硕、齐白石、陈师曾、傅抱石、林风眠、陈半丁……这些美术史上闪亮的坐标,连同他们的作品和风格,在一代文豪的收藏世界里,形成了一个魅力无穷的文化场。尤为令人感动......
-
〓 “仁义”提升中国软实力
我常听人提起,西方人对中国现代文化不感兴趣。事实上,一个国家的文化无法被简单切分为传统和现代。在我看来,传统文化不仅是现代文化形成的基础,还在许多方面影响着一个国家未来的发展方向,成为这个国家软实力的深层来源。中国传统文化所倡导的“仁义”理念,超越时间界限,体现在中国民众的行为准则之中。在与中国普通民众的接触中,他们的......
-
〓 今天我们如何写作文·大家谈⑤:写作是现代人的核心竞争力
朱慧卿绘 光明图片/视觉中国在教育界有两个典型的“隐喻”:园丁与鲜花。把教师比喻成“园丁”,把学生比喻成“鲜花”,都是一种“物化”思考,而不是“人化”思考。但是,这两个“隐喻”,一直在深层次地影响着我们当代教育的观念,现行的考试制度设计中,一直不把学生当“人”,而是当“物”来考量的。在语文教育中,还引进了“科学”的观念......
-
〓 光明时评:时代需要更多的“邵逸夫”
在很多人的心目中,“逸夫”早已经不是一个人名,而是一个美好的符号,代表着漂亮的教学楼、完善的仪器,更代表着“达则兼济天下”的爱国情怀,嵌入到每一个80后、90后的读书记忆中。 1月7日早上,邵氏兄弟电影公司的创办人之一邵逸夫先生逝世,享年107岁。作为香港知名的电影制作人、娱乐业大亨,邵逸夫在文化领域有极......
-
〓 创造的光彩现代的光彩——看昆曲《春江花月夜》
昆曲,毫无疑问是古典戏曲的代表。面对它的古典品质,极端者甚至认为昆曲只保留和传承古典的文学、音乐和表演艺术,就能实现在当代乃至后世的无限延续。虽然一个时代需要有一个时代的创造,昆曲也试图在不同的时代中与时相偕,但历史却显示出近百年来“昆班所演,无非旧曲”的尴尬,众多的新创作品在古典经典的映衬下,多少显得黯淡无光。由此,......
-
〓 教育要将“理工”与“人文”结合
过去我们说,“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今天来看,只有兼具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人,才能成为全面发展的人爱因斯坦说过一句话,“教育就是当一个人把在学校所学全部忘光之后剩下的东西”。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了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正所谓“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大学的学习,比知识更重要的,是对世界的认知定位,是独立思考的品......
-
〓 刘文嘉:无人能忘“我们仨”
“我们仨失散了”。2003年,92岁的杨绛以苍凉之笔写下这句话,将对丈夫钱钟书与女儿钱瑗的爱与追忆、对身世沉浮与人世沧桑的了悟,绵绵浇筑成了一本《我们仨》。13年后的今天,105岁的杨绛溘然长逝,亿万读者只愿“我们仨”在天堂团聚。人们对“我们仨”,有一种持久的注意力和绵长的牵挂。1997年和1998年,钱瑗与钱钟书先后......
-
〓 中秋文化的“源头”与“活水”
中秋文化的源头深潜于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历史中,其“活水”一直流淌至今,伴随民众生活继续向前发展,并深刻地影响着世界。 从中秋的起源,可窥见中华民族的刚健厚德、隆情重义。相传,后羿射日后,从王母娘娘处得到一包成仙药,交给妻子嫦娥保管。不料这一幕被小人蓬蒙看见,趁后羿外出狩猎,逼嫦娥交出仙药。嫦娥情急之下吞......
-
〓 京城图记:京城“白塔”散记(下)
其实,北京城历史上最大、最高、最早建筑的“白塔”是“妙应寺白塔”。《北京市西城区地名志》上介绍“妙应寺白塔”:“位于阜成门内大街,为我国现存最早、规模最大的藏式佛塔。辽道宗寿昌二年(公元1096年),为供奉释迦佛舍利于此建‘释迦舍利灵通之塔’,后塔毁于兵火。元至元八年(公元1271年),忽必烈敕令在辽塔遗址重建......
-
〓 学术随笔:把哲学做“通”
对于哲学的定义,说法颇多,可谓见仁见智。不过,将哲学定位于探求真理的层面,大概能得到多数人的认可。哲学所探求的真理,乃是对世界的总体把握,是一种通透无碍的大智慧,是通行天下的普遍之理。在这个意义上,哲学体现出一种“通”的品性。正因为哲学追求的是一种具有“通”性的大智慧、普遍之理,所以哲学才会对人类社会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
-
〓 《庄子的快活》选载十:毁坏道德而提倡仁义是圣人的罪过
同乎无知,其德不离;同乎无欲,是谓素朴。素朴而民性得矣。及至圣人,蹩躠(biéxiè)为仁,踶(zhì)跂为义,而天下始疑矣;澶漫为乐,摘僻为礼,而天下始分矣。故纯朴不残,孰为牺尊?白玉不毁,孰为珪璋?道德不废,安取仁义?性情不离,安用礼乐?五色不乱,孰为文采?五声不乱,孰应六律?夫残朴以为器,工匠之罪也;毁道德以为仁......
-
〓 家风家教大家谈:“家风”是个中性的概念
“家风”系列报道及征文,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共鸣和高度认同。这个系列对于引导人们自觉省思、培植良好的家风,培养社会良风美俗,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必须指出,如果不加思考地一概而论,把家风说成是传统的家庭教育,说成是一家一族世代相传的道德准则和处世方法,则有失偏颇,不可不加以厘清。 实际上,家风就是家庭......
-
〓 看图说话:《纂图互注尚书》宋刻本
这本《纂图互注尚书》是“天禄琳琅”旧藏之物,宋版的孤本。“天禄琳琅”是乾隆皇帝建在乾清宫昭仁殿内的善本书室,相当于乾隆的私人藏书室。“天禄琳琅”的书有真有假,也有许多极好的孤本,其特点是打着“乾隆五玺”的印章。讲《纂图互注尚书》,第一要看“天禄琳琅”的宋版书;第二看五色织锦,这是乾隆改装过的,也是“天禄琳琅”藏......
-
〓 书记校长心目中的大学:文凭、文明与文化
在研究型大学中,研究生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研究生不仅仅是教育的对象,也是科研工作的参与者;尤其是博士生,是学校科研工作的重要生力军。作为一所以生命科学、农业科学和食品科学为优势的研究型大学,我校一直高度重视研究生教育,近年来对研究生教育制度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改革。改革的根本目的,是建立科学的质量观,全面提高研......
-
〓 新闻随笔:露从今夜白
入秋的节气里,笔者最喜“白露”。《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曰:“水土湿气凝而为露,秋属金,金色白,白者露之色,而气始寒也。”古人以阴阳五行配之四时,带了些玄妙的意蕴,笔者却独爱这两个字的清净。白之洁,露之澈,比雪多了些透亮,比雨多了份神秘,真是循了《诗经·蒹葭》梦幻般的意境:“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
-
〓 文化评析:世界遗产第二,更要做遗产保护大国
金砖国家领导人第九次会晤期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伊琳娜·博科娃为位于厦门的鼓浪屿颁发了世界遗产证书。加上此前评定的50余处,中国拥有了52处世界遗产,数量仅次于意大利,位列世界第二。世界遗产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世界遗产委员会联合评定,是世界公认的具有突出意义和普遍价值的文物古迹或自然景观,需满足以下条件中的几项:表......
-
〓 古典新义:张晖的为人与为学
说到张晖的治学经历,我要引用他大学入学之初在日记扉页上题的一句话:“大学不为风花雪月,而为真正的事业与爱。” 张晖从小生活在孤悬海上的崇明岛,一个四世同堂的普通工农家庭。他非常年轻的时候就对民国时代很感兴趣,可能因为他从小是他曾祖母带大的。老人跟他讲的很多事情都是民国时候的事情,所以他会对那个时代有一个特......
-
〓 刘绪源:晋祠随记
这个冬天去了次山西,忙里偷闲,作晋祠半日游,不料有了颇多感想。 太原的冬天,绿色褪去后,本来就是灰蒙蒙的,一片水泥色。今年正大拆大建,就像报上说的,整个太原成了个大工地,于是尘土更其飞扬。这时来到晋祠,顿有豁然开朗之感,仿佛到了桃花源中,一派心旷神怡。 在山西诸多景致中,晋祠是独一无二的,我过去就有......
-
〓 人民时评:新教材如何回答“吕叔湘之问”
期待翻开新课本的孩子们,能够在教学改革的新风中爱上中国文化、培养伴随一生的读书乐趣临近开学,有关新教材的讨论格外引人注目。从9月1日起,全国数百万就读于起始年级的小学生和初中生将开始使用“教育部编义务教育语文教科书”,现行的“人教版” “粤教版” “苏教版”等版本教材将逐步被取代,德育、历史和语文3个科目最终将实行统编......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