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家风家教大家谈:记住郑板桥的家教箴言
清人郑板桥,52岁方得子。他爱子心切,也爱子有道,教子有方,特别突出一个“德”字。他在家书中写道:“夫读书中举中进士为官,此是小事,第一要明理作个好人。”所谓作明理的好人,用今天的话说,就是要教育子女做一个思想品格都是很高尚清正的人。一个封建时代的官老爷,居然能把“学而优则仕”这样头等重要的大事视为小事,而把“......
-
〓 唐诗爱情千年不老
唐诗中千年不老的爱情,在急管繁弦中吟唱,被秦淮的夜月渲染,其诗句中散发的温柔墨香,纵使遥隔千年的烟尘透视,依然令人迷醉。最刻骨铭心的爱情,当属唐明皇李隆基与杨贵妃的纠葛痴缠,对这对忘年鸳鸯的恋情,后世的评价莫衷一是。不仅有华清宫“侍儿扶起娇无力”的绮靡,有骊山“一骑红尘妃子笑”的奢侈,还有“君王掩面救不得”的极度悲楚和......
-
〓 追梦的征程——一个诗人眼中的丝绸之路
2013年9月、10月,习近平同志先后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大倡议,得到国际社会高度关注。 可以想象的是,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这一条尘封良久的贸易大道,这一条被经年忘却的荒芜英雄路,这一片曾令我们民族血脉偾张的皇天后土,将再一次抖落风尘,踏上坦途。复兴丝绸之路,重现昔日的光辉,这理所应......
-
〓 夏至:昼长夜短一阴始生
夏至是5月中气,一般在公历6月21日或22日。这天太阳黄经到达90°位置,太阳走到黄道的最北端,阳光直射地球的北回归线。所以,这天北半球的各地都是一年中白昼最长的一天(黑夜则最短),而且越往北白昼越长、黑夜越短,直到北极圈白昼成为24小时。今年的夏至交节时间为6月22日0时38分。夏至还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被确定的节气。......
-
〓 京城图记:公主坟琐记(下)
“公主”这一称呼,据考证是从春秋战国时开始的。《史记·吕后本纪》上说“天子嫁女子于诸侯,必使诸侯同姓者主之,故谓之公主。”这可能是“公主”称呼较早的记载。从西汉开始,只有皇帝的女儿才能称为“公主”,诸侯王的女儿则称为“翁主”。同时,因和亲等缘故出嫁的宗女或宫女,一般也加封为“公主”。到了清代,前清时期“大汗”(......
-
〓 文化评析:乡愁是一种独特的审美体验
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发出了“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热切呼唤,使“记得住乡愁”拥有丰富的内涵和隽永的韵味,营造出带有淡淡甜蜜、微微苦涩、脉脉思念的审美体验。 乡愁是一种从容期待的慢慢品味。庄稼的种管收储讲时节。到了冬闲,农民站在一望无际的麦田,想象着麦盖三场被、搂着蒸馍睡的......
-
〓 新评弹:文化创意也需工匠精神
在国家政策支持与社会民众的鼓励下,文化创意事业发展迎来了新机遇,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势头。但是从总体上看,目前我国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研发经营整体水平还不高,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博物馆相比差距很大。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博物馆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仍受到诸多因素限制,尚未走出传统机制的保守模式。一是博物馆从事经营活动的依据模糊不......
-
〓 守护知识分子应有的尊严——复旦大学校长杨玉良在毕业典礼上的讲话
毕业时节,毕业生在校园内拍照留念。新华社发 不知是哪位复旦学子留下的感言这样说道,“之于这所学校,我们只是沧海一粟,而它的烙印却常相陪伴我们去到更多、更远的地方……”他(或她)用文字表达了对学校的依恋,但把自己的忧虑放进了省略号里。实际上,所有人在走向成熟的过程中,焦虑往往是不可避免的,因为他开始对自己和这个社会......
-
〓 乡愁记忆与当下生活
纪录片《记住乡愁》第三季已经播出。《记住乡愁》对中国的乡土文化进行了深入开掘和展现,已经建立了良好的声誉,也引发了观众的强烈兴趣。它所表现的中国乡村生活的独特形态让今天的人们有所触动,让他们的内心对于乡村有了更深的理解,对于自己的生活也有了反思的愿望。《记住乡愁》引发了大家对乡村生活新的观照和感悟。第三季则另辟蹊径,把......
-
〓 争鸣与商榷:关于《历史学研究中的四个“误区”》的几点想法
自从读了黄朴民教授《历史学研究中的四个“误区”》(《光明日报》2013年3月20日史学版)一文,颇受启发,又感到言犹未尽,一直想谈点感想,草成此文后数次因杂事搁置,现直陈几点意见,以求教于学界同道。选择了“学术”就选择了“冷” 时下确实存在这种比较极端的现象。一方面,历史成为大众读物乃至大众娱乐的重要内容......
-
〓 夏至:唱起夏九九开镰收新麦
夏至是个天文类节气。农谚说:“夏至棉田草,胜如毒蛇咬。”夏至前后,北方气温高,光照足,雨水增多,农作物生长旺盛,杂草、毒虫迅速滋长蔓延,需要加强田间管理。夏至期间的民俗活动,更多是与丰收、气候有关。求雨止雨,皆为庄稼丰收夏至时值麦收,自古以来有在此时庆祝丰收、祭祀祖先之俗,以祈求消灾年丰。因此,夏至作为节日,纳入了古代......
-
〓 春联照亮中国梦
春节来临的时候,家家户户贴起红色的楹联,放眼望去如千万树红梅竞相开放。春联,怎么看怎么像穿戴一新的红妆妺子,往谁家门前一站,就是满院喜庆,一派春光。 中国人对于红色,历来有厚重的感情,婚嫁着红衣,英雄披红绸,乔迁铺红毯,节庆备红包……的确,象征吉祥如意、热烈奔放的红色,暖人眼入人心,自然成为各种喜庆场合的......
-
〓 光明情结:给季羡林先生当编辑(上)
韩小蕙和季羡林先生在北大合影。 资料照片 我是1985年才认识季羡林先生的,那一年起,我到光明日报“东风”副刊当编辑。有一天,文艺部派我和另外两位同志专程抵北大,去朗润园看望季先生,耄耋高龄的老人,已在那里住了大半辈子。那之前我还从未见过季先生,只知道这个名字代表着中国的东方语言学研究水平。朗润园也是第一次去,一......
-
〓 牛津大学博德利图书馆印象
2012年4月的一天,我参观了牛津大学的博德利图书馆。参观牛津大学必不可少的是参观大学城的图书馆,这是一个由100多座图书馆组成的服务体系,包括大学的中心图书馆、各类研究性图书馆和各个学院、系、研究所自己的图书馆。博德利图书馆是牛津大学的中心图书馆,也是大学城里最古老的图书馆之一。参观之后,留下深刻印象。 ......
-
〓 中国式英语教育引发社会热议
新华网北京3月13日电(记者 张云龙 王笛)政协委员张树华最近在全国政协会议一次讨论中指出,中国在学校教育和职称评定等方面“过度重视”英语的做法,正令这个国家30多年前兴起的“英语热”陷入一种“自我折磨、自娱自乐”的怪圈。这番言论一时间引发热议。目前,英语是中国大学入学考试的考核科目,也是大学必修课。同时,英语也是研究......
-
〓 2014,怀着希冀前行:贯通人才成长之路
素描:罗雪村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共60条,其中的第42条,讲的是对教育改革的具体而及时的意见。从中深感教育改革形势大好。我从1993年起任复旦大学校长,历时6年,再从2001年起任英国诺丁汉大学校长,历时12年,其间从2004年起任宁波诺丁汉大学校长至今。以我在过去20......
-
〓 文化评析:对汉字的变化,不必杞人忧天
从甲骨文到当下的汉字,汉字形体的变化鲜活体现了汉字发展的与时俱进,只要顺应形势妥善处之,发展中遇到的问题便会迎刃而解。 近期,央视一档新节目《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不仅获得了高收视率,激发了全民书写汉字的热情,还让大家对收录在《通用规范汉字表》的汉字有了近距离接触的机会。而河南卫视的《汉字英雄》同样赢得了不错......
-
〓 文科人才评价机制亟待改变
日前,全国人大代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王晓初表示,人社部正在进行职称制度改革的顶层设计,将分类推进各行业的职称制度改革,部分行业将注重实践操作、弱化论文要求。对许多一线教师而言,这些话说出了他们的愿望。 事实上,不仅中小学教师需要弱化论文要求,进行多方考核,大学文科人才评价指标体系亦亟须改变。首先......
-
〓 “仁义”提升中国软实力
我常听人提起,西方人对中国现代文化不感兴趣。事实上,一个国家的文化无法被简单切分为传统和现代。在我看来,传统文化不仅是现代文化形成的基础,还在许多方面影响着一个国家未来的发展方向,成为这个国家软实力的深层来源。中国传统文化所倡导的“仁义”理念,超越时间界限,体现在中国民众的行为准则之中。在与中国普通民众的接触中,他们的......
-
〓 今天我们如何写作文·大家谈⑤:写作是现代人的核心竞争力
朱慧卿绘 光明图片/视觉中国在教育界有两个典型的“隐喻”:园丁与鲜花。把教师比喻成“园丁”,把学生比喻成“鲜花”,都是一种“物化”思考,而不是“人化”思考。但是,这两个“隐喻”,一直在深层次地影响着我们当代教育的观念,现行的考试制度设计中,一直不把学生当“人”,而是当“物”来考量的。在语文教育中,还引进了“科学”的观念......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