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历史的拐点文明的流变——《四库全书》悲喜录
传统典籍的集成 谈到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文化典籍,人们一般会不约而同地想到《四库全书》。1772年,乾隆皇帝颁布敕令编纂《四库全书》。为此,皇家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征集各类典籍。朝堂360多位官员学者进入编委会组织编纂,全国遴选3800多位文人学士从事抄写。因丛书分经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库;因收录典籍3500多种,7.......
-
〓 光明论坛·温故: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
2014年9月9日,时值第30个教师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我国教师教育重镇北京师范大学,同广大师生共度节日。在同师生代表座谈时的讲话中,他援引荀子“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贵师而重傅,则法度存”的说法,高度肯定了教师的地位和作用。 “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一句,语出《荀子·大略》。荀子指出,是否尊重教师,......
-
〓 京城图记:京城“白塔”散记(上)
董化斌画 北京城历史上建了不少白塔。例如:大觉寺的性音和尚塔、潭柘寺的舍利塔、玉泉山的妙高塔、黄寺塔院清净化城的白塔、坐落在西三环中国画研究院内的白塔庵白塔……北京的“白塔”,是一种覆钵状的佛塔,因塔的颜色通体洁白,而被人们形象地尊称为“白塔”。在京城众多白塔中,最为著名的有两座:一座在北海公园琼华岛山顶,人们称......
-
〓 漫谈中式画框
清代紫檀雕边画框。绚丽、豪华与繁缛的富贵气取代了明代简明、清雅与古朴的书卷气。战国彩绘透雕座屏。以木为框,绘以图案。专家认为是屏风之始,也是中式画框的始祖。 画框与画的关系就像是鱼与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从实用的角度看,书画若不装上画框,不久之后画作就会受到侵蚀或损坏,直接影响到人们的观摩、欣赏或保存......
-
〓 中国古琴史话(五):魏晋南北朝
从汉末到魏晋时期,在士族阶层出现了一批不依附于宫廷的文人音乐家,著名的如“建安七子”中的阮瑀,“竹林七贤”中的嵇康、阮籍、阮咸,另外还有杜夔、傅玄、左思、刘琨、成公绥、孙登、戴逵、宗炳、柳恽、柳谐等等,俱以善琴著称于时。嵇康(223—263年)是魏晋名士中的代表性人物。他与名教采取一种完全对立的态度,他向往摆脱世俗的羁......
-
〓 羊年话羊药
用十二生肖纪年,是我国古老的民间习俗。2015年是羊年,我们不妨探讨一下与羊有关的中药的临床应用。【羊起石】即阳起石,为石棉类矿石,性味咸,温。功能温肾壮阳,主治肾虚阳痿、遗精早泄、子宫虚寒、腰膝冷痛等症。水煎服,常用量5~10克。【羊须草】即白花蛇舌草,为茜草科植物白花蛇舌草的全草,性味苦、甘,寒。功能清热解毒、利尿......
-
〓 书记校长心目中的大学:让大学与师生共发展
陈群 前些日子,遇到了一位刚刚从海外游学回来的学生。闲聊之际,问了他一个问题:“在你看来,国外的一流大学和中国的大学相比,最大的不同是什么?”这位同学思索许久,很认真地回答我:“他们对于师生的关心和重视,远远超出了我们的想象!” 诚然,中国的大学发展到今天,早已不缺大楼。在建设高水平大学的道路上,我们一直在......
-
〓 研究心得:做学问就是要“跟自己过不去”
一篇好的学术论文,一部好的学术著作,既要有深刻的思想,又要有厚重的论证,还要有优雅的叙述。深刻、厚重和优雅,是读者对学术论著的“要求”,也是作者对学术论著的“追求”。要达到这个“要求”和实现这个“追求”,从事学术研究的学者就不仅要有坚实的文献积累、艰苦的思想积累和切实的生活积累,而且要有“跟自己过不去”的劲头:......
-
〓 时事点评:“错别字简历”说明了啥
大学毕业的小蔡,怎么也没想到,应聘好不容易进入复试阶段,竟因为一份手写的简历,直接被公司淘汰!经询问后得知,原来小蔡在400字简历里,竟写了24个错别字,这也成了公司人事主管拒绝她的重要理由。回忆起此事,小蔡懊恼不已。(9月15日《重庆晨报》)众所周知,在社会竞争激烈的当下,个人简历早已经成为求职者的脸面和名片。个人简......
-
〓 大家手笔:文化是民族生存发展之基
文化是民族内部彼此认同的核心,是此民族区别于彼民族的根本标志。文化浅层的标志包括服饰、语言、节日、饮食方式、居住形态等,深层的标志则是基于共同文化的共同心理素质。在民族内部,无论身份高低、财富多寡、是男是女、年龄长幼,都凝聚在一个共同的文化之下。例如,只要是汉族人,大家都过春节、清明节、中秋节,过年都要吃年夜饭、贴春联......
-
〓 幼不读《西游》
中国自来有“少不读《西厢》、壮不读《水浒》、老不读《三国》”之说。此说是否有典不详,但它的意思人人通晓,无非提醒国人在某段年龄读某部作品可能社会效果不良罢了。今天,这“三不读”恐怕皆已失效了。就说《西厢》吧,那种被横竖扭曲的缠绵爱情,如今少年哪能理解呢?而且没有性感描写,缺少刺激阅读的性趣,根本不是各种煽情涉性读物的对......
-
〓 品味古籍:让帝王又爱又恨的《孟子》
孟子孟子是孔子后人子思的门生,其生卒年代和庄子应当差不多。这两个大学者的家乡相距不很远,孟子在山东的邹县,庄子在河南的商丘,相距百余里,彼此却声气不闻,双方在文章里都未曾提及对方,这件事成为史学家研究的课题。孟子的仁政学说被认为是“迂远而阔于事情”,没有得到实行。最后,他退居讲学,和学生一起,“序《诗》《书》,述仲尼之......
-
〓 漫话弥勒佛
弥勒,为梵文Maitreya的音译,意译慈氏,为姓,一说名阿夷多。弥勒菩萨为佛弟子,先佛灭度,居住在六欲天中的兜率天宫,在那里讲经说法,由于释迦牟尼佛预记他在兜率天寿命终尽时将下生人间,继之为佛,因此他又被称为一生补处菩萨,即下一辈子即可替补成佛的菩萨。由于他将来必定成佛,因此也被称为弥勒佛。弥勒的名字在早期的《阿含经......
-
〓 科学与儒学——答汤一介先生复函
汤先生 座右: 复函恭颂,不胜感激。在下虽忝列计算机系教授之席,实乃化外之人。方过不惑,便以为稍有所得,遂贸然求教。蒙先生不弃,详加指点,三生之幸矣! 逢《中华读书报》约稿,先生转告有意将复函发表,并征求鄙人意见,此乃惠众之举,远胜鄙人雪藏。捧先生教诲半月有余,本想深思熟虑再行讨教,缘此际遇,特将不......
-
〓 我和中国佛学研究
1933年3月,我出生于浙江省东部的农村,就是今永康市四路口中村。我的家乡非常美丽,小小村落的边上,有一条日夜流淌不息的小溪。童年时,我和伙伴们有时就在这条小溪里抓鱼。村子的周围,有起伏的丘陵,绿绿的农田,可谓山清水秀,景色宜人。幼年时,我沉静少言,不贪玩耍,喜好读书。可是时运不佳。由于日寇的侵略,我的家乡屡遭践踏,致......
-
〓 汪高鑫:怎样读《吕氏春秋》
《吕氏春秋》成书于秦统一中国前夕,由秦相吕不韦组织编纂而成。按照司马迁《史记》的说法,吕不韦曾仿效战国四公子的做法招养门客三千,又因荀子等人“著书布天下”,便让这些门客“人人著所闻”,书成后取名《吕氏春秋》。班固《汉书·艺文志》也说该书是“秦相吕不韦辑智略士作”。由此可见,《吕氏春秋》确实是成于众人之手的一部经典。然而......
-
〓 “名”“实”之间
自古有“名”“实”之辩。名和实这个问题,对于我们自身,犹有覃思深虑的必要。首先需要说明的是,这个名实,不是西方哲学史上唯名论和唯实论对立争论的内容,也不全是逻辑学上的名实。我仅仅把它放在现实生活里,作为观念和实在、形式和内容,针对社会现象和个人修养来理解和把握。庄子说“名者实之宾也”,实在先,名在后,或者说实为主,名为......
-
〓 陈歆耕:夏志清的“偏见”之功
于2013年12月29日仙逝的美籍华裔著名文学评论家夏志清先生,虽然自上世纪40年代即进入美国耶鲁大学求学并长期任教,但很多人都还是习惯称呼他为“中国文学评论家”。我想,这里有双重含义:一是他的专业主攻是中国文学,从古典到现代;其二,他本身就是中国人。老先生1921年生于上海浦东,早期就读于上海沪江大学英文系,......
-
〓 品味古籍:璀璨唐诗耀千古
在中国文学历史哲学思想各种典籍中,唐诗传播最为广泛,从三两岁的孩童到耄耋老人,都能背诵《唐诗三百首》里的名篇。李白有诗曰:“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唐诗健美多情风姿美妙,既有建安文学的风骨,又有大小谢(谢灵运、谢朓)的清纯可人。这是文学史发展的必然,犹如大江大河穿过千山万壑到中流变得格外辽阔有气势一个道理。初......
-
〓 光明时评:国学是社会不可缺失的精神传统
据媒体报道,近日,武汉某驾校面向社会征集国学爱好者,一口气背诵三万字者,可减免3800元驾校学费,此举吸引了众多市民参与,其中不乏挑战成功者。 背诵国学经典可免学费,且不管它是不是商家营销的噱头,单说那些挑战成功者自信的表情,就是一道优雅风景。今天,我们所处的时代的确有些浮躁,可这埋没不了一个人的修养和气......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