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文化评析:中小学语文应有“大教材”观
要借鉴中国传统语文教材的编写经验,使语文教材内容经典、结构有机、知识丰富(包含文史哲),形成一个整体,建构一种“大教材”观。中小学语文教材改革近年来广受关注,中华传统文化作为国之精髓,在语文教育中的分量也越来越重。其实,重视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指增加传统文化教育的分量,同样指有选择性地吸收传统语文教育的经验。中国历史上一直......
-
〓 “清明时节雨纷纷”是杜牧所作吗?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写清明的诗以上面这首杜牧的七绝最为读者所熟知。它曾被选进《千家诗》,而这部诗选是旧时代四大启蒙课本“三(《三字经》)百(《百家姓》)千(《千字文》)千(《千家诗》)”之一,读过的人极多,即使是文盲和幼儿,因为常常听人念诵,也会知道,甚至可以随口背出,尤其是......
-
〓 说文谈史:走过圯桥说张良
走睢宁县的古邳镇,在留侯祠边见圯桥。 圯桥闻名,起于张良与黄石公的故事。这个故事大家都知道:张良在圯桥上,遇一位布衣老人,老人把鞋丢到桥下,让张良下去取,张良看他年纪大,竭力忍住气,下桥取了鞋来。老人又让张良给他穿鞋,张良恭敬从命。后来又经过对张良的若干考验,老人交给了张良《太公兵法》,告诉他读了此书可成......
-
〓 金台随感:安心与风骨
去年八月,有幸去一处万亩荷花荡一游。“莲叶何田田”“映日荷花别样红”,场景宏阔壮观自不必说。古人爱莲,有《爱莲说》,爱其出污泥而不染,爱其高洁之志。莲不光是高洁君子的镜像,其丰富的美学价值和食用价值也征服了广大爱莲者的心。我也是亦步亦趋。但是就我个人微不足道的趣味而言,我独爱莲蓬。当荷花在盈盈碧色的荷叶中绚丽绽放的时候......
-
〓 光明论坛·温故:法令行则国治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6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法律的权威也在于实施。‘法令行则国治,法令弛则国乱。’各级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是法律实施的重要主体,必须担负法律实施的法定职责,坚决纠正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现象,坚决整治以权谋私、以权压法、徇私枉法问题,严禁侵......
-
〓 孟夏里的“中国好书”
北京孟夏,牡丹、芍药、蔷薇浩浩荡荡地盛开,明媚热热,“2014中国好书”推选活动,更是让这种热烈充满希望和诗意。人生太短,世界太大。我们该如何克服生命的有限性,领略永恒和辽阔?答案是读书。书中的内容是千万人所往,远远超出了我们的个人经验,并让我们了解未知事物,提升我们的生活境界。但是,并不是所有的书籍都能实现这些愿望,......
-
〓 人民论坛:在独处中遇见不同的自己
大学时的老师来北京出差,邀请三两门生去喝茶。老师亲自沏茶、斟茶,并传授洗杯、闻杯、品茶的技巧。临走时老师特别叮嘱,只有学会停顿,才能发现不同的自己,工作再忙再累,也要给自己留出一点品茶静思的时间。有人说茶是心灵的香水,茶道确乎可以对人的心灵产生微妙影响。可惜的是,很少有人可以静心凝神去泡上一壶茶慢慢品味。我们每天步履匆......
-
〓 杨雪:印刷术的全球史
印刷应该可以算得上是与胶卷、报纸、电视、零售业一起归并为被互联网彻底改变的传统行业。如果我们从古登堡时代的铅活字算起,“铅与火”统治印刷达600余年;而自上世纪70年代激光扫描技术应用到照相排字机上,“光与电”取代“铅与火”大概也就是维持了30年,现在,显然印刷已经全面进入了数字时代。 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是......
-
〓 艺林史话:袁枚吐槽《长恨歌》
长恨歌诗意 姚有信/作 中国嘉德供图 清乾隆十七年(1752年),37岁的袁枚赴陕西候缺,途经马嵬驿。凭吊之余,写下了一首怀古七绝。诗曰:莫唱当年长恨歌,人间亦自有银河;石壕村里夫妻别,泪比长生殿上多。 马嵬驿,又称马嵬坡,位于陕西兴平市西,距古长安城一百多华里,如今已成为历史文化遗迹,常年接待游客观光。作......
-
〓 干部谈读书:有阅读,人不老
今年4月23日是第二十个世界读书日。“读书给人以快乐、给人以光彩、给人以才干。”古人讲,治天下者先治己,治己者先治心。治心养性,一个直接、有效的方法就是读书。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谈到自己的读书爱好,认为读书“让人保持思想活力,让人得到智慧启发,让人滋养浩然之气”,并希望各级领导干部“多用一些时间静心读书、静心思考”。事有所......
-
〓 校训的故事·忆述·郭启宏:孙逸仙的大学
大江之滨矗立着巍峨的北校门,坦然面对浩瀚的外部世界。为花木映衬着的南校门,则向过客敞开深邃的内宇宙。这就是中山大学,我的母校。 记不清哪一年了,大概是20世纪90年代,我沿着两旁紫荆树遮掩的大道,向校园行去。一座中西合璧的建筑物突现眼前,是小礼堂。其外,一列高大的棕榈树如旌旆拂云,树前一围花圃,其间有钢管......
-
〓 方成带我办画展
武大郎开店——我们掌柜的有个脾气,比他高的都不用。(漫画)方 成方老,是我们对96岁高龄、德高望重的艺术家、漫画家方成先生的尊称。 作为晚辈的我早在1985年有缘和方老一起创办《漫画月刊》杂志,开办漫画大专班,与先生朝夕相处,先生的画品人品对我影响甚远。当年在人民日报宿舍楼不足九平方米的方家多功能厅里,方老亲自......
-
〓 历史的相似性:“三闾大学”的镜子
通俗史学,这几年在人们文化生活中,算得上是很“热火”的,它之所以“热”,我觉得,这中间最主要的原因,当在于“历史往往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它把过往的既定史实与现实生活联系了起来,从而激发了人们走近历史、认识历史、进而开发历史的心理期待与生命追求。 正因为历史有相似之处,人们才会在历史中看到现实的影子,从现实......
-
〓 评论员随笔:读取毕业致辞中的人生密码
一个好的毕业致辞,既需要用温馨片段进入听众的情感世界,也要给予远行的游子以人生的滋养又到毕业季,很多人要告别熟悉的校园,少不了会有些离愁别绪。出发前,聆听毕业典礼上的简短致辞,成了毕业生们学成下山前的必备行囊,而后仗剑天涯。就在几年前,当华中科大的校长“根叔”因风趣的毕业致辞走红,很多人还在议论,“大学校长不能太根叔”......
-
〓 新语:听得见乡音记得住乡愁
真理总是越辩越明。曾几何时,方言的存废问题,曾经引起激烈争议,但争论至今,越来越多的人逐渐达成共识:推广普通话很重要,保护方言也很重要,二者并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语言最本质的功能,是作为人们交际的工具。虽然普通话早就被法定为国家通用语言,但根据近年的调查统计数据,目前我国仍有约4亿人不能用普通话进行交流,这说明,普通话......
-
〓 干部谈读书:书香代表城市的朝气
一个有底蕴的现代社会,应该是一个阅读社会;一个有魅力的城市,应该是一个散发着书香的城市。作为一个有着悠久阅读传统的国家,中国在进入现代社会的过程中不应该忘记阅读,一个城市也同样如此。作为党员领导干部,如果能以身作则,带动大家都来读书,则是最大的文化功业。湖北随州是炎帝故里、编钟之乡,既有炎帝神农的千古传说,又有穿越历史......
-
〓 赵法生:“老实大量纯读经”问题何在?
近代以来,经典教育在中国可谓命运多舛,在历经一个世纪反复强制摧残打压之后,今天的经典教育似乎迎来了它的春天。但问题依然不少,目前关于读经方法的争论便是证明,争论的焦点之一是王财贵先生所提倡的“老实大量纯读经法”。这一方法的初衷无疑是为了推动大陆荒废已久的读经教育,但是,实践日久,其流弊也随之显现,到了不能不认真面对的时......
-
〓 西北灵魂大漠情——读胡正伟
艺术作品是神圣的,只有作品本身才是一个画家的最好表达,放眼当代画坛的画家作品,可谓乱花渐欲迷人眼。而作为当代画家,是否应该扪心自问:什么样的作品能够感染当代人的心灵?我以为,洋溢着大灵魂生命激情的作品一定可以。 连接了传统与现代,凝聚了民族与西方,整合了人物与山水,交融了浪漫与豪迈,宁夏画家胡正伟用自己的......
-
〓 朱熹读书法:循序渐进和精于思考
朱熹读书除了强调“用心”和“熟读成诵”外,还倡导“循序而精致”和“学原于思”。“循序而精致”即是循序渐进;“学原于思”即是精于思考。先谈循序渐进。朱熹说:“读书法,莫贵于循序而精致。”循序渐进,由粗至精是读书人应遵循的方法和规律。所以朱熹又说:“学者自博而约,自易而难,自近而远,乃得其序。”“读书之法,既先识得他外面一......
-
〓 李春碧:添字联拾趣
所谓“添字联”,就是指在原对联的前面或后面增添字词变成的一种变体联。这种变体联在内容和意境上与原联有极大反差,颇具意趣,使人读后忍俊不禁。 宋代大文学家苏东坡,年轻时曾撰联曰:“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后经人指点,在上下联前面各添两个字:“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两联对照,可见其志向之宏,决心......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