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胡乐乐:不能默许校园“要分数”之风
据近日《中国青年报》报道,在今年新学期第一堂课上,一些大学老师就给学生提前打了一剂“预防针”:到期末考试时,不要来找我要分数。如今,“要分数”已成为大学校园里的普遍现象,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的一项调查显示,71.1%的受访者坦言自己上大学时,身边有过学生向老师要分数的现象;41.1%的受访者则感觉答应给学生加......
-
〓 光明论坛·温故:不夭其生,不绝其长
2016年1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的先人们早就认识到了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孔子说:‘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意思是不用大网打鱼,不射夜宿之鸟。荀子说:‘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鼋鼍、鱼鳖、鳅鳝孕别之时,罔罟、毒......
-
〓 艺坛杂议:为“六亲不认,只认作品”点个赞
近日,某文艺评奖活动提出“六亲不认,只认作品;八面来风,自己掌舵;不抱成见,从善如流”的评奖箴言以正视听,这是对文艺评奖秉持风清气正原则的一种捍卫,是保持文艺场域干净纯粹的一种自我净化,也是抵御利欲贪腐,保持评奖独善其身、高标独立的一种自省与自觉。短短24个字,既正本清源,高度概括和阐明了文艺殿堂本应葆有的操守......
-
〓 柔软的心灵
唐代绯闻最多的诗人是元稹。唐代官至宰相而又开一代诗风的人是元稹。唐代忠诚于爱情和友情而又被指责为薄情寡义的人还是元稹。元稹身上缠绕着太多的重重迷雾……一对元稹人多诟病其薄情无常,例证之一是对崔莺莺“始乱终弃”;例证之二是辜负了女诗人薛涛的一片真情。这两个例证皆为人所知。元稹是中唐和白居易齐名的诗人,而且与白居易一生私交......
-
〓 新闻随笔:打春
在我们老家,把立春不叫立春,叫作“打春”。莫名其妙地觉得,打春这个词,比立春要活泼多了。打春,有一种跳跃的动感在里面,喜悦的,明亮的,热气腾腾,是民间风俗画特有的调子。我的家乡在华北大平原上,我们那个村庄,在我的小说里,叫作芳村。在芳村,有一句俗语,春打六九头。每年打春的时候,已经是六九了。七九八九,沿河看柳。九九加一......
-
〓 时令漫谈:春来说杏
杏树在我国有3000多年的栽培历史,甲骨文中就有“杏”字。《管子》中有“五沃之土,其木宜杏”的记载;《礼记》记载可食用的1000多种果实中,也有杏;《齐民要术》中不仅记载了杏树的栽培,还有“杏可为油”,“杏子仁可为粥”的记述。 与“杏”有关的地名也很多。据说以“杏花村”为名的地方,全国有几十个。杜牧的“借......
-
〓 生肖兔文化趣谈
“兔”在中国是一个美好的字眼。它既是人的生肖之一,也与人类的生命、人们的美好的希望密切相连。“兔”,是动物兔的象形字。汉代许慎《说文解字》解释说:“兔,兽名,像距后其尾形。”其甲骨文、篆文描画的正是“兔”的长耳短尾的形象。由“兔”字派生出的汉字并不多,但都很有特点。例如,“逸”是一个会意字。兔子跑得快称为“逸”。《说文......
-
〓 人才史话:“三驾马车”因何制胜
资料图片 俄罗斯有一首民歌叫《三套车》,自翻译介绍到中国来后,很快就传唱四方,家喻户晓。这首歌的名字,与我国历史上曾经纵横驰骋的“三驾马车”同出一源,说的都是三匹马拉一辆车。在我国古代,最早是指战车的形制,后来也指王侯车驾的规格。其配置模式,通常是由一匹辕马与两匹梢马组成。辕马负责驾辕,梢马负责拉长套。辕马稳健,......
-
〓 新语:阅读也是生活的刚需
“如果有一天,我独自漂流在茫茫的大海上,我会选择一本书为伴”。在1974年的国际儿童图书节的献词上,英国女作家尤安·艾肯这样说。时过境迁,书里描写的世界可能已经改变,但人们对阅读的爱却鲜活如初。刚刚结束的“双11”中,有一组数据让人没想到:图书销售额增长近90%,30分钟破亿元,21—30岁的年轻人成为购书主力……这些......
-
〓 干部谈读书:在悦读中“转型升级”
领导干部的阅读既具有私人性,也具有某种公共性联系群众、参加会议、送往迎来……对基层干部来说,阅读有时确实是一件奢侈的事情。但反过来讲,如果把阅读当作一种需要、一种责任,那么就像古人讲的,“枕上、马上、厕上”,无处不可读;晨起、午休、晚睡,时时有收获。今年春节,去延安梁家河参观学习,得知习近平同志当年插队来时,带的最贵重......
-
〓 文化评析:文物保护奖励合法还需合情
10月26日,陕西丹凤县水泥工人李磊在作业时发现一柄战国时期楚国的青铜剑,主动上交给县文物部门之后,获得荣誉证书和奖金500元。李磊对于自己上交宝剑的行为无怨无悔,但对于500元的奖励,李磊觉得有些难以接受:“太少了,怎么也应该几千元啊。” 造成李磊难以接受的原因,与其上交文物的价值密切相关。据当地博物馆......
-
〓 张广智:寻井记
我想说的“井”,是指苏州九如巷张家老宅中的那口百年老井。苏州,因唐代诗人张继的“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这一名篇而享誉古今;因荟萃中国古典园林之精华的园林群,比如拙政园,就吸引了万千中外游客,遑论虎丘的塔影。不过,我对这座古城的了解,却因为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的《萌芽》杂志上,读了陆文夫的成名作《小巷深处》,那时......
-
〓 广场激活城市历史时代“芯”
城市历史文化(下简称历史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物质文化主要则是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文物。非物质文化则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市民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历史文化是城市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是孕育城市精神的母体根基,是发展城市现代文化的深厚基础,是塑造城市文化身份的独特资源,......
-
〓 文化评析:高考一时,知识无涯
6月7日,全国再一次进入高考时刻。一般在这几天里,我们看到的新闻是帮助学生们的好人好事,老师、网友对各省作文题的点评、仿作,名人们讲述当年的高考记忆,连准考证丢失的假消息都会年复一年地出现……可以说,在这段时间,不仅是考生,整个社会都进入高考模式,有人提供支持,有人围观热闹,有人追忆情怀,有人对高考改革提出种种可能。高......
-
〓 追梦的征程——一个诗人眼中的丝绸之路
2013年9月、10月,习近平同志先后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大倡议,得到国际社会高度关注。 可以想象的是,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这一条尘封良久的贸易大道,这一条被经年忘却的荒芜英雄路,这一片曾令我们民族血脉偾张的皇天后土,将再一次抖落风尘,踏上坦途。复兴丝绸之路,重现昔日的光辉,这理所应......
-
〓 只鸡絮酒
鸡是农家必养的家禽,家中有鸡,说明粮食丰收,粟米稻谷除了用来食用,还可以有余,以饲养鸡鸭,陆游在赞美农家的丰足时,有这么一句“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虽然农家的酒水不是那么高档,有点浑浊,可小百姓家的日子还是很殷实,起码家里有足够的鸡和猪来招待客人,陶渊明也在《桃花源记》里这样描述世外农家的幸福生活:“设酒杀......
-
〓 文化评析:乡愁是一种独特的审美体验
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发出了“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热切呼唤,使“记得住乡愁”拥有丰富的内涵和隽永的韵味,营造出带有淡淡甜蜜、微微苦涩、脉脉思念的审美体验。 乡愁是一种从容期待的慢慢品味。庄稼的种管收储讲时节。到了冬闲,农民站在一望无际的麦田,想象着麦盖三场被、搂着蒸馍睡的......
-
〓 代表委员手记:“文化小康”呼唤文化管理人才
刚刚过去的2014年,中国这块土地上精彩不断。一切都在坚定而平稳地进步,一步步走近几代人共盼的“全面小康”。 2015年是个令人更为期待的年份。于我而言,最关注的莫过于一个问题:如何在“全面小康”进程中真正实现“文化小康”,让物质上富裕起来的人们更好地享受文化、舒展精神?求解这个问题,涉及面极广,答案很多......
-
〓 人民论坛:学术是一场“寂寞的长跑”
没有海外留学背景,也不在名牌大学执教,十年没有发表论文,“一夜之间”却成为“诺贝尔奖级别的科学家”。最近,河北科技大学副教授韩春雨,因在国际顶级期刊《自然·生物技术》发表其关于基因编辑新技术的前沿研究成果,迅速从“无名之辈”成为名声大振的“学术高人”。这看似一个“草根逆袭”的励志故事,其实更是一碗有着纯正学风内核的“心......
-
〓 谈盛世文化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对中华崛起的光辉前景,已信心百倍,如今憧憬着建设时代盛世文化,企盼造就“大唐盛世”、“欧洲文艺复兴”那样的文运再现,要造就一个人性解放、社会文明高尚、科学技术蓬勃发展、文化艺术空前繁荣的伟大时代。这正是我们人民自信心和美好愿望之时代文明理想。我们在满怀信心展望未来的同时,......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