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第一章 惟法独尊,融会贯通法术势(2)
《韩非子·解老》中提到:“人有祸,则心畏恐;心畏恐,则行端直;行端直,则思虑熟;思虑熟,则得事理。行端直,则无祸害;无祸害,则尽天年。得事理,则必成功。尽天年,则全而寿。必成功,则富与贵。全寿富之谓福。而福本于有祸。故曰:‘祸兮福之所倚。’以成其功也。”意思是说:人有了祸殃,心里就会畏惧害怕;心里畏惧害怕,行为就会端正......
-
〓 第一章 惟法独尊,融会贯通法术势(10)
汤是商开国后第14代国君。自继位后,即以德名传于天下。他曾伐诸侯,并说:“从水中,能看出一个人的形象怎么样;从老百姓那儿,能看出一个国君治国的能力怎么样。”伊尹听见这话就归顺了他,称赞他明察。他还曾张网捕猎鸟雀,围起林子,四面都用网封上,并祈祷说:“天下四方的鸟兽,都飞奔到我的网中吧!”后来他听从伊尹的劝谏,撤了三面,......
-
〓 第一章 惟法独尊,融会贯通法术势(17)
众口铄金,三思而行察实情 假话是无中生有的,说的人多了,也便成了真话。韩非也注意到了这个现象,虽然他是从君主治国的角度加以阐释的。但事不同,理相同。 韩非指出君主治国有八种法术,其中一种叫参验,就是说君主听到臣下的言论之后要加以检验,否则就有臣下会用狡诈的谬说来蒙蔽君主。如果很多人说同样一件事情,那么即便这件事是假的......
-
〓 先秦法家诞生的社会根源及其思想渊源
法家诞生的社会根源和历史背景 春秋战国之际社会发生了剧烈的变革,井田制瓦解,宗法分封制动摇,礼治的经济基础和血缘亲属基础遭到严重削弱,要建立一种适应新的社会形势发展的统治秩序,只有寻求另一种途径和方式。 人类历史的发展证明,“一切社会变迁和政治变革的终极原因,应当在有关的时代的经济学中去寻找。”[1](P.425)......
-
〓 法家的绝对国家观
法家学派源于公元前4世纪,其学说在韩非(公元前280-前233)的著述中得以阐述。法家的出发点是:一个新时代之所以能取而代之,那是因为周朝的价值和统治方式已经失却了其存在的合理性。韩非写道:“古人寡,故粮有余……而今人多,故粮缺。是故人之有争。”5按照法家的观点,在一个这样的新世界里尝试着用旧的礼仪去治国,那是一件愚蠢......
-
〓 波澜不惊:新法家的自由观
新法家追求人类真正的自由,是范围最大、程度最高的自由,而不是由少数人享受的被阉割的虚假自由自由,是人类在历史的进程中一直不断追求的目标。人对自由的追求经历了几千年的风雨,每一次社会的进步,都带来了全人类自由程度的提高, 当今社会,很多学说也都说自己追求自由,但是,如果不能说清楚什么是自由,不能拿出实现自由的途径,那么这......
-
〓 城南废人:为什么说儒学是亡国之学
儒家思想的第一个特征就是以实现其道德理想为终极价值目标.儒家思想的第ニ个特征就是將以儒家意识形态为模板的"理想社会制度"道德化,即"克己复礼为仁",將"礼"等同为道德的仁. 儒家思想的第三个特征就是將宇宙秩序,自然规律道德化,这就是"天人合一".儒家道德与"天"或"天理"相应.宇宙秩序,自然规律成为道德的一部分.道德就......
-
〓 刘玉娥:尧舜禹禅让实质探微
作者系郑州师专中原文化研究所所长关于尧舜禹政权更替的方式,自春秋起就一直存在着禅让与非禅让之争。那么尧舜禹联盟的实质是什么?其政权更替的方式是禅让还是逼让?本文拟根据自己掌握的有限文献记载,谈一些自己多年来对这些问题的思考意见,以求正于方家。 一、尧舜联盟的变质 在中华民族史前时期的历史上,具有一定规模的、属于酋帮部落......
-
〓 刘翠溶:清代仓储制度稳定功能之检讨(上)
一、常平仓储谷量之变动 清代各地方常平仓所收贮的仓粮,一般是未去壳的谷子,其种类则因地而异。常平仓储谷量之变动,可由两方面加以观察:一方面是以各省为单位进而观察全国总储量之变动;另一方面是以资料较多的州县来加以比较。前者所需之数字可于清代官书记载中得之,后者则尽可能由地方志中搜集得到。全国总体的观察可以给我们一个概括的......
-
〓 乐蜀:也谈“新法家”,对翟玉忠看法的旁观者观察
大概这个世界真的变得自由了,思想多元化的时代让曾经因循守旧的传统学术研究多了一些“新”的气象。于是,“新儒家”独占鳌头的辉煌黯然消退,新墨家、新道家以及“新法家”的说法逐渐映入人们的视线,沉寂许久的思想界亦似乎开始活络起来。最近一段时间,中国思想界因“新法家”学说而滋生了诸多奇怪现状。数月前,《儒学联合论坛》曾围绕韩东......
-
〓 陈琦平:锋披天下的秦国青铜兵器
华夏时报·华夏网 2006-9-26 孔子标准像从最初征稿开始,就引来很多争议,可是争议毕竟挡不住江河东流去,如今标准像出来了,一切已成定局。其实从复兴国学开始,有一些人就已经把复兴国学变成了复兴儒学,所以,到现在出来至圣先师的标准像,也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中国的文化和思想流传了两千年,当然有很多有用的东西,儒学只是其中......
-
〓 冯友兰:汲黯治理东海
汲黯(死于公元前112年)濮阳人,汉武帝时候推行黄老政治的一个人物。司马迁记载:“黯学黄老之言,治官理民,好清静,择丞史而任之,责大指而已,不苛小。”当汲黯任东海太守的时候,用这种办法治理东海。据说,只用了一年多时间,东海就大治了。 汲黯的这种黄老政治合乎法家的一个原则。这个原则就是“上无为而下有为”。汲黯责成他的属......
-
〓 中国古代关于见义勇为的立法
弘善抑恶、见义勇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里,在浩如烟海的中国古代文化典籍中,曾记载了许许多多有关见义勇为的事迹。这些事迹千百年来在我国民间广为流传,妇孺皆知,成为指导人们日常行为规范的准则。历代统治者从维护其封建专制统治的立场出发,顺应民意,也先后制定了许多有关见义勇为方面的法令法规,以此来惩恶扬善......
-
〓 秦人墓葬也遵循礼制
2005-4-21 11:14:20 来源:西安新闻网近日,省考古所考古工作者对西农科大南校区基建工地上的秦人墓葬群清理完毕,对出土器物和墓葬形制研究有新的论断。 战国秦平民邦墓形制多样 考古工作者在面积2000余平方米范围内发现66座墓葬排列密集,多数为小型墓,仅4座竖穴土坑墓墓室较大,其余墓室长均在2.6米以下。墓......
-
〓 第四章 驭臣之策,正名责实弄权术(3)
正如韩愈所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一个国家要大治当然离不开人才,而人才的选拔更离不开伯乐的慧眼。 千金易得,一将难求。人才并不是没有,而是缺少识别人才的慧眼。春秋时期鲁国有个叫阳虎的人,此人颇有才学,是个能臣,担任过好几个国家的重要职务。 阳虎先在本国谋取了一个官职。当时的鲁国各个机构权责不分,制度混乱,官吏......
-
〓 第三章 以势压人,靠势力解决矛盾(5)
陈平这番话道出了“任势”的重要性,他在担任丞相期间,将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 明智的君主掌握大权,但也善于“任势”,从而达到国家大治。韩非的“任势”观点,西晋的刘颂也同样提到。晋武帝时,淮南相刘颂上书皇帝,详陈治国方略:“秦汉以来,分设九卿、典客、宗正、大司农、少府,以丞相统御。如今事无巨细,均由尚书定夺,而诸侯却无所事......
-
〓 第二章 为君之道,大权独揽睨天下(15)
君主只有从多方面听取意见并加以参照比较,才能判断对某事物的说法是否诚实可靠。如果不是从多方面观察和听取意见,就听不到诚实可靠的意见。如果君主有门户之见,臣下就可以阻塞他人进言之路,造成“臣闭其主”的严重后果,推演下去就可能酿成臣下弑君之祸。 韩非认为明智的君主不应偏听偏信,而要用参验的方法来判断事情的真伪,使聪明的人......
-
〓 第二章 为君之道,大权独揽睨天下(12)
成公贾是在用这只大鸟比喻庄王,劝他以国事为重。庄王当然不会不明白,他回答说:“我明白了,这不是凡鸟。三年不动,是在决定志向;三年不飞,是在生长翅膀积蓄力量;三年不叫,是在观察周围情况。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原来楚庄王即位时尚未成年,他的两位老师斗克和公子燮拥有很大的权力,并沆瀣一气、为非作歹。......
-
〓 第二章 为君之道,大权独揽睨天下(5)
秦穆公在位期间,由于其治国有方,求贤得力,所以国家渐渐大治。不久,秦国击败了前来侵境的羌戎,国力更加强盛。于是西戎之主赤斑就派使臣由馀去参拜秦国,同时观察穆公为人,探看秦国状况。 由馀来后,秦穆公带他游了秦国许多雄伟壮丽的宫苑建筑,有意向他炫耀。秦穆公问由馀:“久闻大夫多智,寡人请教一个问题。请问古代的明君与昏君,他们......
-
〓 第二章 为君之道,大权独揽睨天下(3)
身系天下,成由俭来败由奢如果普通百姓沉溺于歌舞,那么无可厚非,但为政者若是如此,则极易导致玩物丧志,因此统治者不应该把个人的爱好置于国家利益之上。历史上玩物丧国的事例数不胜数,卫灵公爱好靡靡之音就是一例: 一次,卫灵公要到晋国去。一行人走到濮水岸边,天色渐晚,于是决定设帐宿营。夜半时分,忽然听到清雅哀婉、悦耳动听的琴瑟......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