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第一章 惟法独尊,融会贯通法术势(6)
当人类只会手拿着石块和用树枝削成的棍棒打架时(还谈不上打仗),他们的活动范围很狭小,而当他们懂得骑上战马,用金属武器打仗时,活动范围可扩大到上百里,甚至上千里。有了战车后,参战的人员更多。荀子在《议兵》篇中评论:“齐人隆技击”敌不过“魏氏之武卒”,是因为前者只是个人的战斗力,后者则不仅仅是个人战斗力,更是军队的集体战斗......
-
〓 颜菁:同化最难同化的民族——黄河边上的犹太人
北教经胡同曾经是开封犹太人的主要聚居地开封是中国七大古都之 一,至今已有2700多年的历史 ,先后有七个朝代在这里建都,开封总面积6444平方公里,北依黄河,处于豫东大平原的中心部位。辖开封县、兰考县、杞县、通 许县、尉氏县五县,鼓楼区、顺河回族区、龙亭区、南关区、 郊区五区。总人口460万人。 走进教经胡同的时候,太......
-
〓 第六章 明断决策,雷厉风行大智慧(4)
曹操官渡大战后统一了中原,刘备则狼狈地逃到了荆州。他感到人单势孤,特别需要人才。打听到襄阳地方有个名士叫司马徽,就特地去拜访。司马徽向他推荐了诸葛亮。徐庶也是当地一位名士,因为听到刘备正在招请人才,特地来投奔他。刘备很高兴,就把徐庶留在部下当谋士。徐庶也向他极力推荐诸葛亮。 刘备见司马徽、徐庶这样推重诸葛亮,知道诸葛亮......
-
〓 第六章 明断决策,雷厉风行大智慧(1)
君主与臣下议论朝政,讨论国家大事,无论是处于见解不同或是由于内部的斗争,君主总会听到不同的声音,臣下都有自己的观点和道理。那么听取谁的意见,对于君主怎样去决断,就是一个大问题。这里就包含着创新和风险,伟大的君主会在总结的基础上有所见解、创新,以中庸之道驾驭大臣和国家的大政方针,不偏不倚。韩非子最早提出君主集权主张,决策......
-
〓 第六章 明断决策,雷厉风行大智慧(3)
高瞻远瞩,决策要深谋远虑 古代人在做事之前,喜欢占卜吉凶。这是一种预测方法,目的是为了给决策做参考。这说明,人很重视预测。 韩非认为,君主做决策看问题要有预见性,不要凭自己的主观猜测,而是基于对主客观情况正确分析的结果。韩非举例说,赵国钻烧龟甲、计算蓍草进行卜筮,兆象“大吉”,因此攻打燕国的是赵国。没想到秦国出兵干涉......
-
〓 第六章 明断决策,雷厉风行大智慧(7)
康熙见他只图个人功名利禄,不顾军民生死,品德恶劣,特旨拟斩,监候秋后处决。康熙还通过阅读刑部秋审重囚档案发现,其中文字错误处很多,断定九卿复审存在流于形式的问题。他认为此类文书关系人命,一字一句的错误都不能容许,因而下令都察院严察议处。此外,对专事逢承、谬言事件、冗长浮泛的问题,康熙也都一一指出,严令改正。 康熙在巡视......
-
〓 第六章 明断决策,雷厉风行大智慧(6)
君主决策正确要以对事实的了解为前提,康熙就是以深入“基层”的方式了解真相,使他始终能稳稳地操纵全局。 通过严格立法约束官吏的行为是整饬吏治的必要环节,任何立法都需要人来执行,人才是操纵稳局的关键因素。对此,康熙倾注了大量精力,除运用通用的考察办法对官员进行考察外,尤其注重亲自考察,并利用亲近大臣密奏的办法了解官员的真实......
-
〓 第六章 明断决策,雷厉风行大智慧(2)
势是趋向,做事成功的关键是要找对方向,这个方向就是势。是指那些促成某件事情成功的各种外部条件同时具备,即恰逢其时、恰在其地,几好合一,好的机会集合而成的某种大趋势。 汉光武帝刘秀是东汉王朝的开国皇帝,他征战沙场,匡复汉室,励精图治,实现“光武中兴”,伟业光照后世。然而刘秀初时却是一个胸无大志之人,性平庸,勤于稼穑,是个......
-
〓 第六章 明断决策,雷厉风行大智慧(9)
管理者必须改变其原先的决策时,必定有其不得已的原因,但是若一再地修改决策,已经成了这个管理者的习惯时,就显示出管理者的能力和素质都不够了。如果一个人对事无法做出有效的判断,过于优柔寡断而无法做决定,那这个人根本不适合这个管理职位。 影响决策改变的第一种因素通常来自于大环境的改变,但是这都是有脉络可循的,决策绝不会平白无......
-
〓 第五章 赏罚分明,确保律法执行力(9)
武则天看后,连声称好,并夸她是一位才女。但对“借问桃将李,相乱欲何如”装作不解,问婉儿是什么意思。 婉儿答道:“是说假的花,想以假乱真。” “你是不是在有意含沙射影?”武则天突然问道。 婉儿十分镇静地回答:“陛下,我听说诗是没有一定的解释的,要看解释的人心境如何。陛下如果说我在含沙射影,奴婢也不敢狡辩。” “答得......
-
〓 谈谈先秦法家思想
在漫长的中国思想史中,先秦的法家思想都是塑造中华法系的主要思想力量,法家思想崇尚"以法治国",提出了一整套的理论和方法。这为后来建立的中央集权的秦朝提供了有效的理论依据,对近代史以前二千年中国成文法制的影响很大,下面我们就溯本求源看看先秦法家思想的发展历史。 早在公元前536年,执政于郑的子产将刑法铸在金属鼎上,公布于......
-
〓 第六章 明断决策,雷厉风行大智慧(10)
包拯主张国家法律必须保持相对的稳定性,切忌随意废止追改。封建帝王“以敕代律”,随其主观意志的朝令夕改难以避免,这就给执法者带来困惑,使众百姓无所适从。这种情况在嘉祐年间,随着仁宗的年迈昏庸而日趋严重。包拯时任御史中丞兼理检使,他目睹此况,据理力谏:“臣窃见朝廷凡降诏令,行之未久,即有改张,故外议纷纭,深恐于体不便……缘......
-
〓 第六章 明断决策,雷厉风行大智慧(8)
密奏方式确曾收到一定效果,查清一些通过正常渠道难以查清的问题。康熙五十年(1711)江南科场案被公开披露后即发生督抚互参事件。江苏巡抚张伯行疏参两江总督噶礼与考官通同作弊,揽卖举人,勒索银两,而噶礼则疏劾张伯行挟嫌诬陷、监毙人命等事,双方互不相让。加之主审案件的钦差张鹏翮等人圆滑世故,或拖延审察,或模棱两可,致使情况愈......
-
〓 浅谈先秦法家思想
在漫长的中国思想史中, 先秦的法家思想都是塑造中华法系的主要思想力量,法家思想崇尚"以法治国”, 提出了一整套的理论和方法。这为后来建立的中央集权的秦朝提供了有效的理论依据,对近代史以前二千年中国成文法制的影响很大,下面我们就溯本求源看看先秦法家思想的发展历史。 早在公元前536年,执政于郑的子产将刑法铸在金属鼎上,......
-
〓 明日天涯:也谈谈秦始皇的是非功过
看到个别人读书而不知书,讨论起问题来不是为了得到客观正确的答案,而是为辩论而辩论,对不利于己的资料根本视而不见,且小人竖儒习性,恨之欲之生,恶之欲之死,以一己好恶来评议历史人物,实在有些看不下去了,所以专门写帖子来谈谈秦始皇,免得学术气氛基本不错的漫谈被这类人影响了。 一、先说说秦始皇的才能 秦始皇既然能识用李斯等帮助......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