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京报》“文学周刊”与石评梅的文坛往事
石评梅 2005年是原北京“人艺”总导演焦菊隐的百年诞辰纪念,《文汇读书周报》曾在“新书坊”上选刊了焦先生女儿回忆其父生前与石评梅的一段交往。原来我只知道石评梅曾与瞿菊农有过一段感情经历,从新发表的石评梅和焦菊隐的书信看,却原来焦菊隐也曾“崇拜梅姐简直到了爱她的地步”。一个“孤僻”的才女,曾经博得那么多才子的钟情......
-
〓 庞朴:仁心朴厚成大儒
庞朴,1928年10月生于江苏淮阴,是我国著名哲学家、中国哲学史专家、文化史专家。历任山东大学讲师、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副总编辑、《历史研究》主编、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人类科学文化发展史》国际编委会中国代表、国际简帛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学儒藏研究中心总编纂、山东大学儒学研究中......
-
〓 何人绘得萧红影
1937年1月,萧红从日本归来后,即前往鲁迅幕拜谒。左起:许广平、萧红、萧军,前为海婴 近日,电影《萧红》上映,这位命运多舛的民国女作家又重新走进了人们的视野。 萧红是一位典型的文青,多情、善良、忧郁、敏感、脆弱,渴望爱情的滋润却屡遭打击和背叛。惟有文学,忠实地伴随了她短暂的一生(去世时年仅31岁),而她留......
-
〓 我眼中的名人·顾彬:爱上中国文化的德国诗人
顾彬今年七十岁了。他的许多同辈学者皆已仙逝,而他却“每天骑单车,每周踢足球”,又性嗜登攀,所以至今身体倍儿棒。前些天,他到济南参加一个国际学术研讨会,不似一般学者“晚年惟好静”,刚下飞机,他便背上小书包,马不停蹄地爬山去了。这样的秉性,在忙着整理国故的老先生队伍里,确是罕见。作为享誉学术圈的欧洲三大汉学家之一,顾彬甚至......
-
〓 陈寅恪为何辞谢历史二所所长
1995年,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陆键东《陈寅恪的最后20年》,公布了陈寅恪《对科学院的答复》,将1953年中央决定请陈寅恪担任历史研究所第二所所长、汪篯赴命南下、汪篯出言不慎引起陈寅恪反感并拒绝北上担任所长之事公之于众。书中讲述陈寅恪提出担任所长的条件,将陈寅恪“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名言演绎得非常充分。《......
-
〓 蒋寅:钱锺书的道义担当及其他
钱锺书是永远的话题,也是吸引人的话题。浏览近年发表的钱学文章,感觉也开始出现以前陈寅恪研究曾出现的那种倾向,研究对象逐渐沦为话语符号,论者都借着谈论钱锺书来表达自己的某种观念。这也是很自然的,钱锺书本来就是中国现代文化人的一个典型,无论其政治人格还是学术品格,都代表着二十世纪中国文人的一个类型。深入考察其生平行......
-
〓 文艺人物志·苏士澍:写好中国字,做好中国人
为推进书法教育进学校进课堂,他走访并调研了全国三十多个省区市的100余所学校,每到一个地方,他便会俯下身来多方面观察孩子们的书写情况。他曾多次在全国政协会议上递交提案,呼吁重视青少年书法教育。面对书法教育师资短缺的难题,在他的努力下,教育部、中国文联共同启动了“翰墨薪传·全国中小学书法教师培训项目”,该项目用5年时......
-
〓 顾景舟的壶格与人格
石瓢壶 顾景舟 制仿古壶 顾景舟 制洋桶壶 顾景舟 制顾景舟(1915-1996),原名景洲。别称:曼希、瘦萍、武陵逸人、荆南山樵。自号壶叟、老萍。宜兴紫砂名艺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工艺美术大师。18岁拜名师学艺。上世纪30年代后期至上海制壶仿古。1954年进入宜兴蜀山陶业合作社。1956年被江苏省政府任命为技术......
-
〓 哲人“追思”⑯:始终站在哲学基本理论教学、研究和学科建设的前沿
——萧前哲学思想及其贡献研究萧前,又名肖前(1924—2007年),湖北省沙市(现荆州市)人,1944年就读于昆明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1946年到晋冀鲁豫解放区北方大学文教学院学习,1947年留校工作,后合并入华北大学,曾任艾思奇的行政和学术秘书。自1950年起,在中国人民大学任教,是我国首批招收哲学硕士、博士研究......
-
〓 杨绛 写完人生这部大书
5月25日晚,清华大学百名学生在图书馆老馆前敬献鲜花、深深鞠躬,悼念杨绛。本报通讯员 苑洁摄20世纪80年代杨绛和丈夫钱钟书在北京南沙沟家中阳台合影。新华社发“我已经走到人生的边缘上,再往前去,就是‘走了’‘去了’‘不在了’‘没有了’。中外一例,都用这种种词儿软化那个不受欢迎而无可避免的‘死’字。”96岁高龄时,杨绛清......
-
〓 杨雪:李约瑟与李约瑟之谜
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最近正在播出纪录片《李约瑟之谜》。李约瑟,作为最伟大的汉学家之一,创立了科技汉学新流派,打通了古今中西以及科学与人文的壁垒,堪称天下达人。回顾他的一生,你会感慨,东方文明和西方文明的最好融合其实是体现在人的身上。 1900年,约瑟夫·尼达姆出生于伦敦,父亲是职业医生兼麻醉师,母亲是画家兼......
-
〓 他的胸中有世界——一个编外学生对蔡鸿生先生的纪念
学人小传蔡鸿生(1933—2021),广东汕头人,历史学家。1953年考入中山大学历史学专业,1957年毕业留校任教。曾任该校宗教文化研究所所长、《历史大观园》月刊主编。长期从事中外关系史的教学和研究,重点探讨唐代粟特、突厥文化,俄罗斯馆与中俄关系,岭南佛门僧尼史事,广州与海洋文明,历史研究的学理和方法等领域。著有《俄......
-
〓 学人小传:吕振羽
吕振羽,1900年生,1980年去世,字行仁,学名振羽,湖南邵阳人。史学家,教育家。1926年毕业于湖南大学。1933年执教于中国大学并参加中国社会史论战,曾任塘田战时讲学院副院长、华中局高级党校教员、延安中央研究院特别研究员。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中央人民政府民族事务委员会委员、东北人民大学校长兼党委书记、中国科学院......
-
〓 “她一辈子没偷过懒”——杨绛的创作、翻译与文献整理
《我们仨》书影 资料图片“我不是专业作家;文集里的全部作品都是随遇而作。我只是一个业余作者。”2003年,在《杨绛文集》的《自序》中,杨绛这样给自己定位。在百年的人生历程中,这位“业余作者”从未停止记录她的时代、思索人生的价值、守护文化的真谛。在读者的心中,杨绛不仅是书斋里的学者、钱钟书的夫人,而且也是《我们仨》中贤惠......
-
〓 一份谈话记录和半个世纪的演绎
绿色稿纸的谈话记录红色稿纸的谈话记录(首页局部) 本文提要●从这个时候开始,社会上对这次谈话也有截然不同的解读和评论。肯定的说法和《毛泽东文集》说法差不多,最常见的是“凤毛麟角”,“首创运用马克思主义研究宗教学,毛泽东主席肯定了他开辟的哲学史、宗教学研究的新途径”。否定的评论不一而足,都很少涉及学理上的争论,似乎......
-
〓 学人小传:苏培成
苏培成,1935年生于天津。1957年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1959年分入该专业的语言专门化,1962年毕业,分配到北京师范专科学校,教授古代汉语。1965年北京师范专科学校解散,被分配到北京第八女子中学做语文教师。1978年调入北京师范学院分院中文系。1988年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1999年退休。1998......
-
〓 钱锺书为什么没有被打成右派?
1949年,面对改朝换代的变革,钱锺书夫妇最终选择留在国内。杨绛说:“解放前,我们是读过大量反苏小说的。但我们不愿远走他乡去当二等公民,仰洋人鼻息。我们爱祖国的语言文化,也不愿用外文创作,所以在世局嬗变之际选择留下。谣言传说共产党要‘杀四十五岁以上的知识分子’,凭常情可以否定,或只算我们‘短命死矣’,不愿离开父......
-
〓 陈独秀和沈尹默的“君子之交”
1909年底,陈独秀任杭州陆军小学历史、地理教员时,遇到了在该校任教的刘季平。刘季平是陈独秀在日本的同窗,又叫刘三。此后,陈独秀便到刘季平家里闲坐谈论。 有一天,陈独秀在刘家见墙上新挂了幅字,是一首五言古诗,落款“沈尹默”。原来,沈尹默也在该校任教,昨天他还来刘家喝酒,这幅字是他乘酒兴写的。 第二天,陈独秀敲开......
-
〓 一位对宋史研究有特殊贡献的长者——纪念程应镠先生百岁冥寿
程应镠先生(1916-1994)是20世纪“上海十大史学家”①之。掐指算来,已仙逝20多年。人到老年常念旧。这些年来,我经常想到他,不时讲到他。讲到他对我国宋史研究的特殊贡献,讲到他的为人与治学之道。想到在他引领下工作的那些日子,想到他留给我的一些不理解或不甚理解的疑问。一我有幸认识程应镠先生,是因为参加编审《中国历史......
-
〓 《中华读书报》2021年度作家·王安忆:我对想象的活动始终没有倦意
一把刀,故事从谁讲起?千个字,写到哪里结束?莫言看过王安忆的《红豆生南国》之后作了一个精妙的比喻:“我看王安忆的小说经常产生联想,仿佛在观察一匹织锦或者丝绸,打开漫长的画卷,上面图案一会儿是牡丹,一会儿是凤凰,图案在变化,具体针法不变……千针万线,一丝不苟,一条跳线都没有”。某种程度上,这评价可视作王安忆多年来......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