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文艺人物志·崔振宽:寄情山水间 问道笔墨中
已近鲐背之年的画家崔振宽,鹤发童颜,少言寡语,可一聊到绘画,谈兴便立刻浓了起来,满脸的沟壑也一下子平了许多。他的画室在唐人折柳赠别的灞河之畔。我们曾在那里多次深谈。在一次次交谈中,崔振宽的形象渐渐立体饱满起来。 1935年,崔振宽出生在中国山水画的发源地和创作重镇——西安。上初中时,他就在《陕西文艺》《西北妇女画......
-
〓 钱锺书为什么没有被打成右派?
1949年,面对改朝换代的变革,钱锺书夫妇最终选择留在国内。杨绛说:“解放前,我们是读过大量反苏小说的。但我们不愿远走他乡去当二等公民,仰洋人鼻息。我们爱祖国的语言文化,也不愿用外文创作,所以在世局嬗变之际选择留下。谣言传说共产党要‘杀四十五岁以上的知识分子’,凭常情可以否定,或只算我们‘短命死矣’,不愿离开父......
-
〓 非遗“老手艺” 遇上“新匠人”—走近让非遗焕发青春活力的年轻人
【到新时代新天地中去·守护非遗】 让经典流行于当下,而非束之于高阁,是传承的要义。 对于非遗,人们曾一度担心它们脱不下“古老、稀缺”的标签,与现代生活失去联结,尤其是脱离青年一代的视野。但现在,大家惊喜地发现,非遗这门“老手艺”,遇上了一群“新匠人”,碰撞出迷人的火花—— 越来越多的90后、00后苦学技艺,成......
-
〓 毛泽东与岳阳楼史事考述
毛泽东手书杜甫《登岳阳楼》诗屏 岳阳楼,江南三大名楼之一,曾经吸引过众多伟人和名人登楼吟咏。毛泽东主席曾多次到岳阳,几度登岳阳楼,与岳阳楼结下了一段缘。 毛泽东在延安回忆“游览了洞庭湖滨的岳阳楼” 关于毛泽东游览岳阳楼的问题,在岳阳民间流传和报刊杂志上见诸文章的不少,但有真凭实据的材料并不多。据说毛......
-
〓 关于陈寅恪的新史料
陈寅恪2013、2014这两年,坊间出版发行研究陈寅恪的著作多达十五种(估计还有笔者不曾知晓的遗珍)。其中三种是旧版书增补修订重印,即陆键东的《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下称《二十年》),吴定宇的《学人魂·陈寅恪传》(下称《学人魂》),吴学昭的《吴宓与陈寅恪》。这三本书对引发上世纪90年代中期“陈寅恪热”功不可没。二十年过......
-
〓 唐生周:教书是个良心活
唐生周在查阅资料 资料图片 从1982年大学毕业分配到学校,吉首大学唐生周教授32年里只做了一件事:当一名普通的大学老师。但是,就为了做好这件事,唐生周付出了自己的全部青春,刚过50岁的他如今已是满头白发。 唐生周说:“教书是个良心活。”他把这句话当成自己的座右铭。32年来,他为自己修筑了一条通往学生心灵深......
-
〓 生也有涯 学无止境——写在任继愈诞辰100周年之际
任继愈 资料图片4月2日,春日里的国家图书馆古籍馆,已有15年历史的“文津讲坛”,在这里第815次开讲。像以往的800多个周末一样,读者从四面八方会聚到临琼楼二层的报告厅,聆听名家高论,享受文化的滋养。只是,最近的七年间,人群中少了那位拄着拐杖的敦厚长者——任继愈。2009年,93岁的任继愈辞世,“文津讲坛”从此失......
-
〓 张国风:任继愈先生漫谈录
《中华大藏经》,任继愈主编,中华书局2004年出版《中国哲学史》(四卷本),任继愈主编,人民出版社1997年出版任继愈先生去世快七年了,我早该写一点文字来纪念我所敬重的先生。这些回忆非常琐碎,七宝楼台,拆卸不成片段,但写下来,对于大家了解一位大哲学家的风貌,或许有一点点的帮助。1968年,我从东北工学院金属物理专业毕......
-
〓 戴逸与清史纂修
倾力推动清史纂修 世纪之交,中国史坛再一次发出纂修《清史》的倡议。2000年12月,戴逸教授在接受《瞭望》杂志社记者采访时率先提出“纂修《清史》,此其时也”,倡议把大型《清史》的编写任务提到日程上来。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第五次动议纂修清史。 从定鼎北京始,清朝历史达268年之久,蕴含了极为丰富的内容,同今天的......
-
〓 周维强:学林新语
◎抗战时期华罗庚的数学巨著《堆垒素数论》,原稿曾送中央研究院,无人能审,连原稿也被弄丢。后送教育部,交由何鲁主审。时值盛夏,何鲁躲在重庆一幢小楼上挥汗审勘,不时击案叫绝:“此天才也!”何鲁以部聘教授之声誉,力主授华罗庚数学奖。 ◎陈垣写《旧五代史辑本发覆》一书时,搜集资料,例证极多,稿本有三尺多厚,但他删......
-
〓 于漪:教育不是结果,而是生命展开的过程
93岁的于漪老师,是个传奇。自称是“鲐背之年的老教师”,登上讲台,便秉持一贯的风格,演讲全程脱稿,思路清晰,声音洪亮,而且全程腰背笔挺,工作人员放在她背后的靠垫完全没派上用场。9月8日下午,在第37个教师节即将来临之际,人民教育家于漪来到上海浦东新区竹园小学,为现场和线上的51000多名浦东新区基础教育界的教育工作者上......
-
〓 周维强:学林新语
陈垣重视国文教学。他主持辅仁大学时,当时学校各系大一国文,都由陈先生指定校内教学经验宏富、学有专长的教师担任,像张鸿翔、柴德赓、周祖谟、启功、牟润孙、苏晋仁诸先生,都曾任课。陈先生自己也曾亲自担任一个大系的大一国文。文廷式是戊戌政变前活跃于中国政治舞台的有名人物,思想开明,学养深厚,他的《闻尘偶记》开篇即说:“闻事不记......
-
〓 大家·同心同行·蔡尚思:走出书斋 投身革命
20世纪20年代末,马克思主义学说的风潮对全国几成席卷之势。据时人回忆,除了普罗文学的口号外,便是唯物辩证法和唯物史观之介绍,“在这时,一个教员或一个学生书架上如没有几本马克思的书总要被人瞧不起了”。也正是在此时,由北大校长蔡元培引荐,蔡尚思来到人称“沪上双壁”之一的大夏大学任教。作为一个年轻的教师、学者,自然免不了受......
-
〓 未名湖畔话两岸,大学堂里说中文——专访北大中文系系主任温儒敏老师
大陆进行改革开放,以及台湾政府开放交流以来,两岸中文学术界的互动可谓相当频繁。学者专家们利用各种学术会议,在对话与研讨中增进彼此的了解,对学术的进步有绝对正面的助益。然而,相较于师长们的紧密接触,两岸年轻学子却一直没有机会认识对方。对于两岸学界的交流来说,可谓一大憾事。台湾「筑梦基金会」为了弥补这样的缺憾,甄选了来自各......
-
〓 曲终水流——怀念充和四姐
青年时代的张充和 6月18日上午,我突然收到侄儿以林从美国发来的短信:“四姑于美国时间6月17日下午1时去世。”我一惊!很长时间脑子一片空白。10天前,以林才从美国来电话,告诉我他近期要去看望四姑,我还请他代问候。几个月前,我刚写了一篇忆张家四姐妹的文章,说四位姐姐走了三位,只有充和四姐还在美国。怎么能想到,如今......
-
〓 “史学是永无止境的远航”——章开沅先生学术道路与治史风格述略
5月28日上午8时15分,先师章开沅先生在武汉与世长辞,享年95岁。从此,学界失去了一位杰出的历史学家、教育家,我们则失去了敬爱的导师和学术生涯的领路人。一代大师陨落,无疑是中国史学界的一个重大损失,也是中国教育界的重大损失。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漫长岁月中,尽管也曾一度出任校长,从事行政管理工作,但教书育人、笔耕不辍,以......
-
〓 周有光:一个人的110年
1923年,周有光考入著名的上海圣约翰大学,他从静安寺去学校,坐着有900年历史的独轮车,奔向了代表现代文化的圣约翰。奔向“现代”,对一个人来说,可以在瞬间完成,而对一个国家来说,则是一段艰难的旅程。 周有光的110年,正是中国朝着现代化发展最关键的110年,历经了晚清、北洋政府、国民党政府和新中国至今,......
-
〓 耿昇与他的“绝学”
从万明处听到耿昇先生病逝的消息,我心头一震,立即有一种永远失去而难以弥补的遗憾。这不是一般学人离世时常有的那种感觉,而是一种永远失去的遗憾。人们常以“及身而绝”来形容那些身怀绝技而不幸去世的学人所带走的“绝学”。如果浏览一遍耿昇先生的著译目录,我们很自然地会有这种感觉。我与耿昇先生的最初接触是在上个世纪90年代。一次与......
-
〓 翘楚·陈秋强:乡贤文化的持灯者
陈秋强与经叔平(左)陈秋强(右)与谢晋(中)陈秋强与何振梁(左)(图片均为资料图片)编者按乡贤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也是涵养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土壤。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过程中,新乡贤的出现是一个必然的结果。2016年2月12日,全国首个“乡贤之家”揭幕仪式在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举行。“一生看花相......
-
〓 从“斯文正脉”到“斯文一脉”——记古徽州文化学者汪世清先生
一汪世清先生生于1916年,安徽徽州歙县潜口镇人,幼孤家贫。1929年春入安徽省立第二中学(今之百年名校安徽休宁中学),以其天资聪颖、好学苦读,深为时任校长、著名新安画派画家汪采白器重,资助其求学费用。1934年采白先生就聘中央大学国画系教授兼主任,汪世清亦随之转至南京安徽中学。1935年汪高中毕业后,为北京大......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