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书法通神 临池之范——王阳明书法管窥
王守仁(1472—1529),字伯安,别号阳明。浙江余姚人,曾筑室于会稽山阳明洞,自号阳明子,被人称为阳明先生。他是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徐渭曾经说过“王羲之以书掩其人,王守仁则以人掩其书”。王阳明的书法存世量非常少。不过,从他所存的书法墨迹来看,其水平之高,完全可以跻身于有明一代一流书家之列。故朱彝尊称其“诗笔清婉......
-
〓 新一届中国书协主席孙晓云:心中有使命 笔下有乾坤
“只要我拿起毛笔,就是最幸福的人,就是离理想最近的人。”这位认真的、专注的书写者孙晓云,今天接过了第八届中国书协主席的接力棒。“以60年不忘初心的躬耕实践,成为感动书坛虔诚的问道者。”第七届中国书协主席苏士澍说。众多书法爱好者通过《书法有法》这本书循本溯源,释疑解惑。孙晓云的这本专著,先后由国内外6个出版社出版,20年......
-
〓 艺坛拾遗:孙佩苍的藏品传奇
徐悲鸿作孙佩苍夫人与女儿画像 2009年2月,北京保利艺术馆举行了“春之歌”世纪悲鸿作品收藏大展,这些作品原本都是收藏在民间的徐悲鸿先生的精品之作。前来参观的徐悲鸿先生的夫人、年近九旬的廖静文女士在一件尺幅颇大的油画作品前停了下来。她驻足良久,非常仔细地注视着这件作品,并要求与此画合影,以为纪念。 引起廖静......
-
〓 史料·史观·史学——漆侠先生与他的历史研究
学人小传漆侠(1923—2001),原名漆仕荣,字剑萍,山东巨野人,历史学家。1944年考入西南联合大学历史系,抗战胜利后转入北京大学历史系学习,毕业后考入北京大学文科研究所史学部。1951年进入中国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工作,1953年转入天津师范学院(河北大学前身)任教。曾任河北大学宋史研究室主任、社会科学研究所所长、......
-
〓 独骑瘦马取长途——车锡伦和他的宝卷研究
《中国民间宝卷文献集成》 资料图片 77岁的车锡伦自称“杂家”。的确,作为扬州大学中国俗文学研究中心名誉主任,在俗文学的各个领域,如古代小说、戏曲、民俗、民间故事,他都有所涉猎。但在同行学者看来,车锡伦是不折不扣的“专家”:钻研“宝卷”——一种有近800年历史的民间说唱文本——30多年不辍。车锡伦总结:宝卷也好,......
-
〓 钱锺书为什么没有被打成右派?
1949年,面对改朝换代的变革,钱锺书夫妇最终选择留在国内。杨绛说:“解放前,我们是读过大量反苏小说的。但我们不愿远走他乡去当二等公民,仰洋人鼻息。我们爱祖国的语言文化,也不愿用外文创作,所以在世局嬗变之际选择留下。谣言传说共产党要‘杀四十五岁以上的知识分子’,凭常情可以否定,或只算我们‘短命死矣’,不愿离开父......
-
〓 赵望进 情痴楹联 笔墨含香
赵望进 资料图片 七十有四,古稀之年,本应含饴弄孙,颐养天年,何必这么忙,这么累呀!有人大不解,但朋友们却点赞:“赵望进,这老头儿,活得有境界,有滋味!” 近来,人们见赵望进走路一拐一拐,一问原来是下楼扭伤了脚,每天进家爬楼,很不方便。 有人劝赵望进在汾河边买套有电梯的房子,他只是淡淡一笑。“他这个人......
-
〓 一位对宋史研究有特殊贡献的长者——纪念程应镠先生百岁冥寿
程应镠先生(1916-1994)是20世纪“上海十大史学家”①之。掐指算来,已仙逝20多年。人到老年常念旧。这些年来,我经常想到他,不时讲到他。讲到他对我国宋史研究的特殊贡献,讲到他的为人与治学之道。想到在他引领下工作的那些日子,想到他留给我的一些不理解或不甚理解的疑问。一我有幸认识程应镠先生,是因为参加编审《中国历史......
-
〓 走近文艺家·全山石:我要继续做美育教育的“铺路石”
年过九旬的他是新中国第一代油画家、著名艺术教育家。他被称为中国油画的引路人、“油画发源于西方,复兴于东方”的筑梦人、无数杰出艺术家成长的“铺路石”。他一直致力于探索油画本体语言和民族精神的有机结合,力求创作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油画。他倾力打造艺术中心,搭建公众艺术教育平台,用优秀作品告诉年轻人什么是好画。 2021年......
-
〓 一位为唐诗而生的美国汉学家宇文所安——海外汉学家见知录之七
美国著名汉学家宇文所安,英文名斯蒂芬•欧文(StephenOwen)1946年生于美国南方小城密苏里州的圣路易斯。1959年移居北方大城市巴尔的摩。宇文所安从小就对诗歌感兴趣,在巴尔的摩市立图书馆,他第一次接触到中国诗歌,从此对中国诗歌尤其是唐诗产生了终生兴趣。1968年获耶鲁大学中国语言与文学专业学士学位。1972年......
-
〓 钩沉:一个中国劳工与美国哥大东亚系
丁龙哥伦比亚大学智慧女神像哥伦比亚大学校园 110多年前,在美国当仆人的中国劳工丁龙捐献了自己的全部积蓄1.2万美元,希望在美国一所著名大学设立汉学系,以传播中华文化。他的主人卡本蒂埃为了实现丁龙的愿望,陆续捐款将近50万美元。这个汉学系,就是今天的纽约哥伦比亚大学东亚系。卑微华工的宏大心愿 1901年春夏......
-
〓 杨建民:与杨绛的一点书缘
读到钱锺书先生《围城》后不久,便知道了亦为作家的杨绛先生。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读到自己十分喜爱的柯灵先生的一篇序文。其中有这样一段话:“最近读到两本好书:钱锺书同志的《旧文四篇》和杨绛同志的《春泥集》。都是薄薄的小册子,却含蕴了足够的重量。没有几十年铁杵磨针的功夫,是写不出这样的书来的。”这段话给我印象很深。柯灵先生是一......
-
〓 日本京都汉学末代宗师清水茂——海外当代汉学家见知录之五
公元1867年2月13日,大正王朝睦仁天皇即位,第二年1月3日,宣布“王政复古”,令德川幕府长德川庆喜辞官纳地,随后又进行征讨。5月3日,江户投降,10月23日,改元“明治”。历时250多年的江户时代结束,明治时代开始。关于“明治维新”史学上讲述很多,这里只想强调的是:这场深刻的政治制度变革不仅使日本向西方靠拢,而且也......
-
〓 2022永远的怀念(十一)
潘懋元(1920-2022) 2022年12月6日,著名教育家、厦门大学资深教授潘懋元逝世,享年103岁。 潘懋元,1920年8月4日出生,广东揭阳人。1945年毕业于厦门大学教育系,1951-1952年先后在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进修。曾任厦门大学副校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评议组召集人、厦门大学教育研究......
-
〓 架在中国与世界之间的桥——追忆沙博理
沙博理 资料图片 10月24日,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东礼堂庄严肃穆,社会各界群众500余人齐聚,只为送别沙博理——一位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的美裔中国籍老人。 与沙博理有着十年交情的中国外文局局长周明伟,回忆起老朋友,面露伤感。“我最感欣慰的是,在沙博理生命的最后十年,我十分荣幸地成为他愿意吐露心声的对象。” ......
-
〓 让中国文学在埃及落地生根——专访埃及知名汉学家穆赫森·法尔加尼
穆赫森·法尔加尼以及他的译作和奖章。一次亲切的会面1月20日晚,穆赫森·法尔加尼穿着宽大的正装西服,略显局促地站在酒店大堂。工作人员引导穆赫森走进酒店会议大厅,他见到了其他9名来自摩洛哥、苏丹、黎巴嫩等阿拉伯国家的重要来宾,大家都在安静地等待。此刻,穆赫森感到心脏已经快要跳到嗓子眼了。终于,在全场热烈的掌声中,中国国家......
-
〓 无忧无悔的终生选择——美国杰出汉学家倪豪士——海外当代汉学家见知录之四
倪豪士(WilliamH.Nienhauser,Jr.),1943年生,1968年毕业于印第安那大学,获硕士学位,1972年在该校获博士学位。曾任威斯康星大学东亚语言文学系主任,现任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东亚语言文学系霍尔斯特·斯科姆讲座教授。先后兼任台湾大学客座教授,日本京都大学研究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比较文学研究中......
-
〓 轻动鼠标,再续“西厢情缘”
《西厢记》元代手抄本残页(图片来源于“西厢记网络展览馆”)“在研究《西厢记》的道路上,是光明日报给了我坚持下去的信心!”雷建德提起,在1992年10月31日本报二版所刊发的通讯《倾心西厢记 迷恋普救寺——记青年学者雷建德》。当时的青年学者,如今已年近六旬。多年来,雷建德陆续出版了《白话西厢记》《西厢轶事》《西厢记与罗密......
-
〓 一个香港编辑眼中的三大家:冰心的岁月
激活内心的神圣——一个香港编辑眼中的三大家作为新时期较早来访内地的香港编辑,彦火(本名潘耀明)与众多内地知名作家建立了广泛的联系和交往。本期刊发他的一组人物随笔,分别记述其眼中的冰心、叶圣陶和艾青。三位现代文学大家在日常点滴中凝聚起来的大家风范,令作者感怀,也令读者倾心。古人有云:“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
-
〓 走近文艺家·茅威涛:被“骂大”的越剧艺术家
她被誉为当代“越剧第一女小生”,曾三次摘得中国戏剧梅花奖;她是戏曲改革先锋,打破了传统越剧“才子佳人”的内容框架,创作了《孔乙己》、新版《梁祝》《二泉映月》《寇流兰和杜丽娘》等令人耳目一新的作品。她说自己是“骂大”毕业的——从开始越剧实验改革到如今尝试打造越剧文旅IP,几乎没有一次不“挨骂”,但她在“挨骂”中不断为越剧......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