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民国先生,远去的精神——访《先生回来》策划人邓康延
邓康延,曾经的香港《凤凰周刊》主编,现在的深圳越众影视公司董事长、纪录片制片人,也是一位“非专业”的策展人。邓康延具有浓厚民国情节,由他策展的《先生回来》通过全媒体讲述了民国时期具有较大影响的十位人物。先生回来2012年12月28日,邓康延和他的《先生回来》全媒体致敬展一起来到了南京,邓康延上一次重要的南京之行是来拍摄......
-
〓 书生伉俪——忆何兹全先生、郭良玉先生
【述往】 说起北京师范大学校园里的“风水宝地”,大家公认是家属区的红楼区。六座看似平实但透着典雅的红色小楼,均匀分布在幼儿园的北侧,花木舒朗,林影婆娑,小径蜿蜒曲折,草坪起伏不一。若干元老级、大师级人物栖身其间,更使小红楼成为一片充满故事、具有丰富历史感又与现实紧密关联的区域。何兹全先生一家改革开放后搬至红二楼2......
-
〓 翰墨往事:慈禧的油画像
1904年送往美国圣路易世界博览会陈列的慈禧画像,至今仍藏在华盛顿国家博物馆内。 1904年6月19日下午,美国圣路易斯美术馆。正在参加第12届世博会的大清皇室特使团会同圣路易斯美术馆馆长以及美国艺术委员会的几位成员,正在恭候来自中国的慈禧太后油画像。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幅最高统治者的油画,而且是由一位美国女画家在......
-
〓 田余庆:我手写我心的史学大家
12月25日凌晨6时09分,我国史学界的一颗巨星陨落了。著名魏晋南北朝历史学家、北京大学资深教授田余庆先生因病在北京离世,享年90岁。得知此消息后,很多学者和历史学爱好者纷纷在网络上留言哀悼,更有人直接来到北大历史系所在地北大人文学苑驻足,以表达他们的悼念之情。缝隙中坚守学术正道 田余庆生于1924年,他......
-
〓 顾立雅与中国学人的交往
顾立雅顾立雅(Herrlee Glessner Creel,1905—1994)是20世纪美国最著名的汉学家之一。他去世后,其弟子芮效卫(David T.Roy)在讣文中这样评价老师的一生:“他的去世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他是早期中国文明研究的大师,美国汉学界公认的元老。他将芝加哥大学建设成为东亚研究的重镇。他在早期中......
-
〓 一份谈话记录和半个世纪的演绎
绿色稿纸的谈话记录红色稿纸的谈话记录(首页局部) 本文提要●从这个时候开始,社会上对这次谈话也有截然不同的解读和评论。肯定的说法和《毛泽东文集》说法差不多,最常见的是“凤毛麟角”,“首创运用马克思主义研究宗教学,毛泽东主席肯定了他开辟的哲学史、宗教学研究的新途径”。否定的评论不一而足,都很少涉及学理上的争论,似乎......
-
〓 钱锺书为什么没有被打成右派?
1949年,面对改朝换代的变革,钱锺书夫妇最终选择留在国内。杨绛说:“解放前,我们是读过大量反苏小说的。但我们不愿远走他乡去当二等公民,仰洋人鼻息。我们爱祖国的语言文化,也不愿用外文创作,所以在世局嬗变之际选择留下。谣言传说共产党要‘杀四十五岁以上的知识分子’,凭常情可以否定,或只算我们‘短命死矣’,不愿离开父......
-
〓 徐苹芳:一生追求考古学的中国气派
今年是我国著名的考古学家徐苹芳先生逝世十周年。有人说,徐先生是我国考古界的良心。人们这样称赞他,是基于他见证了新中国考古学的发展历程,担任过中国社科院考古所第五任所长,国家文物局考古专家组的负责人,是我国考古界重要领导者之一;更基于他性格质直,始终在振臂高呼保护古城、保护北京,矢志不渝。他坚持认为:“经济建设要给遗产保......
-
〓 陈力:任继愈先生琐忆
任继愈 2016年4月15日是任继愈先生诞辰100周年纪念日。国家图书馆将于当日在北京举办任继愈先生百年诞辰纪念会暨学术研讨会。国家图书馆并于今年初发起征集参会论文或纪念性文章,在此我们刊发其中的两篇,以表对作为文化巨匠、学术宗师的任继愈先生的深切缅怀之情。任先生是国家图书馆的馆长,但馆里的同事们很少称任馆长,大......
-
〓 让哲学引导社会进步——韩树英哲学思想与贡献研究
韩树英(1922—2022),我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家。早年留学日本期间初步接受马克思主义,1943回国参加革命。1954年中央马列学院毕业后留校任教,先后任中共中央党校哲学教研室副主任、主任、中共中央党校副教育长、副校长。注重哲学引导社会进步的功能,长期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研究方向,取得卓著成就和广泛......
-
〓 余冠英先生的几部诗歌选注本——写于余冠英先生诞辰110周年前夕
余冠英先生(1906~1995)是著名的文学史家,也是当代成就最高的人文学者之一。余先生学生时代喜欢创作,常用“灌婴”等笔名发表散文、小品和新诗,已引起文坛的注意。吴组缃认为他是最能代表清华园文风的作家,说他的委宛冲淡处近于朱自清,轻快趣味处像周作人、俞平伯,而纤巧绮丽处则是他自己的。(《谈谈清华的文风》)1931年......
-
〓 梁启超一生勤奋好学 几次带病听佛学大师讲学
一代宗师梁启超平生经历可称传奇。以康梁致力于变法维新运动“公车上书”就已震动全国。失败后亡命日本,清王朝覆亡之后归国。从辛亥革命迄上世纪二十年代,他从政任高官,最后策动蔡锷云南起义以护国军反对袁世凯篡国称帝,袁世凯羞愤而死。梁启超饱经政治沧桑,后来弃政从事学术研究,著书立说,并在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列名四大导师培育人才。......
-
〓 法国“汉学三杰”之戴密微——海外汉学家见知录之十
上个世纪四十年代,法国陷入二战前后的泥淖之中,汉学研究全面停滞和倒退。首先是三位有影响的法国汉学大师先后弃世:社会学家葛兰言因法西斯德国入侵,贝当政府卖国忧愤而死;历史学家马伯乐死于纳粹集中营;文献学家伯希和则在看到胜利曙光1945年去世。他们的辞世给处于鼎盛状态的法国汉学造成了巨大真空。其次,二战使中西沟通和人员往来......
-
〓 浙江九十岁文物工作者王宗汉的心声——“被认可被需要,有发现有收获”
“2015年对我来说,确实是很有获得感的一年。”2月8日下午,记者来到浙江省乐清市乐成镇云浦小区,看望乐清第一位文物专职干部、90岁的王宗汉老先生。一进门,就看见玄关处码放着半人高的资料,老人家介绍:“这些都是以前工作时留下来的拓片、笔记、手稿等,这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做了52年的文物考古工作,王宗汉对乐清的文物家底了......
-
〓 座谈·傅璇琮:古典文学研究及其方法问题
王运熙:今天,傅璇琮先生应邀来和我们举行座谈,我们表示热烈的欢迎。傅先生对唐代文学有很深的造诣,他的《唐代诗人丛考》、《李德裕年谱》,都是很有份量的著作。现在,傅先生正和其他同志合作搞元代辛文房《唐才子传》的笺证,已接近完成,对今后研究唐代诗人将有很大帮助。今天的中心议题,是关于中国古典文学的研究方法。傅先生在去年《文......
-
〓 顾彬的中国学情结——海外当代汉学家见知录之一
时下,人们对顾彬这位德国汉学家并不陌生。由于他在2006年10月接受“德国之声”采访时,谈了一些对中国当代文学的意见。一个月后,被《重庆晨报》加上个煽情标题:《德国汉学家称中国当代文学是垃圾》,而成为爆炸性新闻。各家媒体铆足了劲,又是网上讨论,又是记者采访,一连串辩驳、争论、澄清,搞得沸沸扬扬。风波消歇之后,浊者自浊,......
-
〓 美国的“头号中国通”费正清——海外汉学家见知录之八
费正清(约翰·金·费尔班克JohnKingFairbank1907——1991),英国牛津大学中国学博士,哈佛大学终身教授,著名历史学家,美国最负盛名的中国问题观察家,美国中国近现代史研究领域的泰斗,美国的现代中国学的奠基人和开拓者,被誉为“头号中国通”,哈佛东亚研究中心创始人。历任美国远东协会副主席、亚洲协会主席、历......
-
〓 王力《谈标点格式》与孙氏兄弟
1939年7月30日,《今日评论》2卷6期发表了王力先生的文章《谈标点格式》。 实际上王先生《谈标点格式》一文的标题若编排为“论标点 格式”或更恰当,因该文除谈标点符号的误用以外,还有汉语文章所引英文首字母是否需要大写和汉语文章横排还是竖排等“格式”上的问题。其中标点符号误用部分主要讲了句号应用点不用圈,避免顶格......
-
〓 沈括到底有没有给苏轼“告黑状”?——一条“附注”留下的千年公案
那是一个中华文化绚烂至极的朝代。史学大师陈寅恪有句断语被反复征引:“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这里的“文化”,应不仅仅限于文学艺术、史学道学。中华古代科技成就,也同样“造极于赵宋”。相比唐朝在科学技术方面的平庸,宋朝甚至可以说是奇峰突起,高高兀立。明清学人更是远远不能望其项背。李约瑟说:“每当人......
-
〓 何为教科书编辑大家——从编辑家朱文叔说开去
朱文叔(1896-1965),浙江桐乡人,名毓魁,字文叔,号如一,著名的编辑出版家、语文学者,也是中小学教材专家。叶圣陶曾以“旧学蜂成蜜,新知鲸吸川”的诗句,赞扬他的知识渊博和勤奋好学。吕叔湘则对其关于汉语词汇的文章十分欣赏,并广为推荐。新中国成立前后,朱文叔在中华书局、人民教育出版社从事编辑工作长达40多年,并把主要......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