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还忆江南烟雨日——记陶文鹏先生
在壬寅年末的一天,我收到陶公文鹏的微信,陶公在微信中写“祝福只有过一面之缘而终生难忘”的我。收到微信时,天色已经昏暗了,车内只有仪表盘亮着光,看着屏上的文字,我有些感动。我与陶公相识在2004年4月武夷山举办的辛弃疾学术研讨会上,之后再未见面。那次会议在武夷山庄召开,正是春天时节,山间常常云雾缭绕、烟雨绵绵。我印象深刻......
-
〓 唐生周:教书是个良心活
唐生周在查阅资料 资料图片 从1982年大学毕业分配到学校,吉首大学唐生周教授32年里只做了一件事:当一名普通的大学老师。但是,就为了做好这件事,唐生周付出了自己的全部青春,刚过50岁的他如今已是满头白发。 唐生周说:“教书是个良心活。”他把这句话当成自己的座右铭。32年来,他为自己修筑了一条通往学生心灵深......
-
〓 周有光与马识途:惺惺相惜的世纪老人
周有光与马识途,这两位当代影响卓著的知识分子,一位是语言学大家,一位是著名作家,不仅在各自的专业领域成就斐然,而且他们对家国大事的关怀与担当,他们崇高的精神世界与人格魅力,均令世人高山仰止。这或许也正是这两位世纪老人之间惺惺相惜的缘由所在。106岁马老的新年愿望:庆祝党的百岁生日1月15日,农历腊月初三,中国文......
-
〓 张国风:任继愈先生漫谈录
《中华大藏经》,任继愈主编,中华书局2004年出版《中国哲学史》(四卷本),任继愈主编,人民出版社1997年出版任继愈先生去世快七年了,我早该写一点文字来纪念我所敬重的先生。这些回忆非常琐碎,七宝楼台,拆卸不成片段,但写下来,对于大家了解一位大哲学家的风貌,或许有一点点的帮助。1968年,我从东北工学院金属物理专业毕......
-
〓 唐朝诗人的稿酬与操守
唐朝经济繁荣,文化灿烂,特别是诗词歌赋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涌现出一大批优秀诗人。唐朝的诗人们靠什么赚取稿酬呢?为他人撰写碑文、墓志铭是稿费的主要来源。《容斋续笔·文字润笔》记载,替人写文章而获得润笔费,始于晋朝和南朝的刘宋时期,盛行于唐代。从对待稿酬的态度上,可看出唐朝诗人的人品和操守。唐朝的大文豪韩愈就经常为一些豪门......
-
〓 曾枣庄:“三苏”内外 学问人生
曾枣庄 资料图片 7月1日,正值毕业季。中国人民大学的校园里,毕业生们正收拾着行囊,准备告别母校。在毕业54年后,77岁的四川大学教授曾枣庄,选择在这个时节重返母校,带着他的四十余种著述和一头银发。 “毕生心血献三苏”,校方这样概括曾枣庄的学术生涯。的确,苏洵、苏轼、苏辙在唐宋八大家中独占三席,而曾枣庄则以......
-
〓 何兹全:吾爱吾师 吾尤爱真理
何兹全先生的书房大概不到十平方米,三面书架倚墙而立,临窗一张书桌,凌乱地堆着些书报杂物。何先生的老伴、92岁的郭良玉先生送来了糖果、茶水,年近95岁的何先生则安详地坐在一把旧椅子上,倾听记者的提问,缓缓讲起七十多年来治史阅世的点滴。上午的阳光透过窗户,斜照在红漆斑驳的地板上。窗外北风渐歇,落叶满地。这是何先生北师大励耘......
-
〓 周维强:学林新语
◎抗战时期华罗庚的数学巨著《堆垒素数论》,原稿曾送中央研究院,无人能审,连原稿也被弄丢。后送教育部,交由何鲁主审。时值盛夏,何鲁躲在重庆一幢小楼上挥汗审勘,不时击案叫绝:“此天才也!”何鲁以部聘教授之声誉,力主授华罗庚数学奖。 ◎陈垣写《旧五代史辑本发覆》一书时,搜集资料,例证极多,稿本有三尺多厚,但他删......
-
〓 用志不分,乃凝于神——杨海明和他的“杨氏词学厅堂”
学人自述人生本是很不容易的,而唐宋词人在他们艰难的人生中竟然集体创造了那么灿烂的词文学,并给后人留下了取汲不尽的精神遗产,这就越发值得我们珍惜和加以利用。一方面,唐宋词人无不感叹于人生的虚空和多艰(如苏轼叹曰“须信人生如寄”,李之仪叹曰“人生弹指事成空”,赵令峙叹曰“人生更在艰难中”),但另一方面他们却又万分痴恋和执着......
-
〓 丁则良先生
彼岸的杨振宁先生光荣退休,以其人之功德圆满,引起一片喝彩,杨先生也以朱自清当年诗句自勉:“但得夕阳无限好,何须惆怅近黄昏”,这是人生绚烂归于平淡,“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新境界,着实令人企慕又感动的。可惜不是每个人都有这样的归宿,比如杨先生回忆少年读书情节,他是清华成志小学和北平崇德中学的学生,清华教授杨武之先......
-
〓 叶嘉莹先生与两套六十七年前的散曲
叶嘉莹诵读宗志黄散曲《南吕·一枝花》 资料图片1943年,叶嘉莹(二排右一)和辅仁大学同学与老师顾随(前排坐者)合影叶嘉莹保存的宗志黄散曲《钟馗捉鬼》剪报叶嘉莹保存的宗志黄散曲《南吕·一枝花》剪报 2015年4月13日,文化部恭王府管理中心举办第五届“海棠雅集”,因恰逢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七十周年,本次雅集以“乡......
-
〓 书人书事:忆金开诚二三事
《金开诚文选》 金开诚 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金开诚先生 1985年春天,我在欧阳中石先生处谈一部书稿,其间他突然问:“北大金开诚是什么人?”我知道他们认识,而且很熟,便说:“就是金申熊。”他说:“那太熟了,我们在京剧社……”欧阳先生是1950级哲学系学生,金公是1951级中文系的,他们都爱好京剧。曾经听金公说起......
-
〓 怀念爷爷季羡林
爷爷离开我们已经12年了,我们都很想念他。回想过去的点点滴滴,往事历历在目。爷爷一向硬朗,去世时98岁已是高寿。他从不锻炼,早起早睡,饮食清淡。他喜欢猫,抱着猫坐在椅子上打盹对他就是最好的休息。六七十岁了,他有时仍心血来潮骑车外出,精力充沛。记得有一次,大约70年代末的一天,爷爷和我骑自行车去北京大学食堂买馒头。他的车......
-
〓 大家·同心同行·杨东莼:从新青年到燃灯者
杨东莼(1900—1979),湖南醴陵人。历史学家、翻译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曾任广西省立师范专科学校校长、华中师范学院院长、民进中央副主席、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时代的洪流滚滚向前,人类的历史在继承中不断发展。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独特印记,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固有使命。回望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艰苦卓绝、光辉灿烂的发展奋......
-
〓 大家·同心同行·陈望道:古今中外法,学术中国化
陈望道先生是教育名家,也是学术大师。他平生立足于学校教育而尽心于学术研究。作为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先驱和中国共产党的早期活动家,陈望道在1920年8月翻译出版了《共产党宣言》的第一个中文全译本,同时与陈独秀、李达、李汉俊一起参加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并在中共一大后出任上海地方党组织的首任书记。他一生秉持革命信仰,始终以“宣扬真......
-
〓 尚长荣:一辈子给观众当好差
尚长荣 资料图片 不用勾脸上彩,坐在面前就是一个活脱脱的花脸,聊起天来嗓音高亢洪亮,时不时还会逗个哏,一聊就是两个多小时,聊到兴起挥毫作书,已过古稀之年的尚长荣浑身散发着激情,没一点“腕儿”的架子,处处透着长者的智慧和谦逊。“做平常人,演不平常戏”,是他奉行多年的人生准则。 采访中,他几次说起《钢铁是怎样炼......
-
〓 三十二年只做一件事——记日本侵华殖民教育研究者齐红深
2014年10月25日,齐红深应日本殖民地教育研究会邀请在东京大东文化大学作学术报告。光明图片他有教授职称,却没有教授待遇;他主持过5项国家级科研课题,却没有拿过研究经费;他卖掉了单位分配的100多平方米住宅,挤在一间50多平方米的临街小房里;他32年只做一件事:搜集整理日本侵华殖民教育口述历史,抢救和保存日本教育侵华......
-
〓 胡适在“五四”的日子里
胡适是“五四”时期最重要的启蒙者之一。在“五四”之时以及以后的岁月,他是怎样过这一天的? 一 “五四”发生的当日,身为北京大学教授的胡适并不在场。 大约因为教学、写作甚忙,该年前数月,胡适并没有日记或其它杂记留下来。好在他是名人,活动的情况,报刊或其他友人处,还是有记载的。因为在美国时的老师杜......
-
〓 学界精英陨落的一年——甲午岁尾悼庞朴
刚刚过去的2014年,是农历甲午年。这一年闰九月。新年过去了,漫长的甲午年还未走完。谁曾想,不久前我们刚送走汤一介先生,庞朴先生又不告而别了。他们走得都未免太速,太过匆促,不知还有多少学术伟业待他们竭尽心力,乐而从事。其实他们正处在学术的最后旺盛期。如果说八十年代有过文化热,九十年代有过学术热,那么先后离我们而......
-
〓 走近文艺家·叶金援:戏曲传承切勿“五祖传六祖,越传越糊涂”
他出生于梨园世家,祖父叶春善是“京剧第一科班”富连成科班创始人之一。作为家传第四代京剧人,他深知传承重任在肩;作为京剧大武生,他明白武戏传承之紧迫。年过古稀的他至今仍坚守在戏曲阵地,为培养戏曲人才贡献余热。一张张有着时代印记的剧照、一个个经典的人物形象……走进叶金援的住处,浓厚的艺术气息扑面而来。墙上《挑滑车》《长坂坡......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