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诸子时代·荀子︱用兵策略“六术”“五权”“三至”指什么
这个话题选自《荀子》第15篇《议兵》篇。战争自古以来便是决定国家兴衰的关键,如何在战争中取得胜利,关乎一国存亡。荀子在《议兵》篇中提出了“六术”“五权”“三至”三大用兵策略,认为这是军队将领必须熟练掌握的基本原则。这三者究竟指什么?又如何在战争中发挥作用?“六术”——军队管理的六大策略荀子所说的“六术”,可以理解为军事......
-
〓 为儒学发展不懈陈辞
(杜维明) 一九八九年五月我获得鲁斯基金会的资助在美国人文社会科学院(TheAmericanAcademyofArtsandSciences)的康桥总部召开了一个超时代、跨文化和多学科的工作会(“脑力震荡”),专门讨论儒家传统的现代意义。(见TheConfucianWorldObserved:ACon-temporar......
-
〓 为弘扬孔子之道为己任
蔡方鹿 编者按:汤恩佳先生是广东省政协委员、香港孔教学院院长,他一生从事中华儒学文化研究造诣极深,在海内外享有盛誉,1992年接任香港孔教学院院长以来,以弘扬孔子之道为己任,身体力行,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赞许。本刊发表中华儒学文化研究中心蔡方鹿撰写的《以弘扬孔子之道为己任——汤恩佳先生推选行儒学的言行与思想综述》,在于将......
-
〓 儒学史界
就儒,以及儒家、儒学的原初本意来说,至少在20世纪之前并不存在分歧,既无概念性的差异,也无多少不同的理解。然而进入20世纪之后,特别是随着西方思想文化及其研究方法的不断传入,人们对这一原本还算清楚的概念却产生了疑问,并由此而引发了相当大的分歧。 根据比较可信的资料,”儒”这一名词的最早记载似乎见于《论语·雍也》。孔子在......
-
〓 《孔子思想研究》第一章 历史背景分析
“知人论世”乃是我们在研究历史人物的思想时所必须遵守的方法论原则,就孔子而论,即我们只有在搞清楚春秋时代的历史背景之后,才可能了解孔子思想的意蕴所指及其价值所在。然而,也正如我们所看到的那样,孔子所处的时代即春秋之际的社会性质到底怎样,一直是一个有争议的学术问题。不过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对孔子思想的理解便是徒劳的,毋宁说这......
-
〓 论儒家对现代化的调适
提要:儒家现代化的过程是一个充满反抗而又不断调适的艰难曲折的过程。文章侧重讨论儒家的调适。对儒家调适的阶段、动因、方式、方向和前景作了分析。以“现代化共识”的形成和“新儒家”的诞生为界,区分了儒家调适的早期和晚期,认为“新儒学”形成以前,儒家的调适以“中体西用”为主要的调适方式。“新儒学”形成以来,儒家的调适以“创造性......
-
〓 王艮、何心隐世俗化的儒学政治思想
王艮及其所开创的泰州学派在中国思想史上的特色,在于其以阳明心学为契机,将儒学由庙堂之学变而为民间之学、由经院之学变而为大众之学(1)。兹从政治思想史角度对王艮、何心隐的世俗化儒学思想予以论析。一王艮(1483—1541)年,字汝止,号心斋,泰州安丰场(今江苏东台)人。他出生于黄海之滨一个世代灶户之家,是由经商(贩盐)致......
-
〓 王阳明的格物实践及其本体论转变
在宋明理学中,圣人之道和为圣之方是圣人之学不可分割的两个根本性问题,它们在一个成熟的儒家哲学体系中相互依赖,相互成就,构成一个以成就圣人品格为最高目的的包括宇宙论、生存论及方法论在内的有机的理论整体。圣人之道是指人的终极存在和终极意义问题,其中包含有宇宙本体问题,格物问题是为圣之方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成圣成贤的方法论问题......
-
〓 陈来 ·〖现代中国文化与儒学的困境〗
一般认为,二十世纪的变革给儒家思想或儒学带来了根本性的变化。虽然现代儒家哲学是对于儒学现代困境的一种哲学的回应,甚至在现代哲学论域中占了相当重要的地位,却仍然不能改变儒学在现代中国的社会—文化层面的尴尬处境。在接近二十一世纪的时候,我们仍然不能拒绝这一事实,即二十世纪是在前现代作为整体的儒家文化经历解体、离散、飘零的历......
-
〓 孔子、老子消费观比较
在中国古代经济思想史研究中,对传统消费观的专题研究似不多见。这一方面固然是因为古代思想家对消费问题的系统论述较少,另一方面学者对此似缺少关注。惜其常弃而不论,本文就孔子与老子的消费观试作阐述,以期拾遗补缺。同时,用比较的方式进行研究,以揭示儒道消费观的异同。 一中国传统消费思想以儒家的等级消费观为主流,孔子是其代表人物......
-
〓 论礼的文化本性及其先验本性
孟子(约公元前372年——前289年),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受业于子思的门人,一度任齐宣王的客卿。他生活于战国中期,他从事政治活动的主要场所是齐、梁。在他生活的时代,各诸侯国借助于变法、军事扩张等手段已完成了向封建地主阶级统治的转变,但在社会意识中,古代氏族社会各种礼的温情依然残留着,并且作为一种意识......
-
〓 儒家心性论作为伦理学基础是否可能?
本文的缘起,是四川大学哲学系、伦理学研究中心,要我讲讲“儒家心性论与伦理学”这个话题,我就趁此机会,把自己平时对这个问题的一些想法疏理了一下。这个题目很大,所以我加了一个副题,以免漫无边际,不得要领。之所以把思孟学派作为个案,是考虑到该派是儒家心性论的最初建构者(1);作为儒家在战国时期的主潮,荀子在《非十二子》中已注......
-
〓 百年《孟子》散文艺术研究之回顾与前瞻
摘要:20世纪以来,随着经学的式微,诸子学勃兴,作为儒家重要经典的《孟子》得到了多学科多领域的广泛研究,文学研究是其中之一。纵观百年《孟子》文学研究,有创获亦有缺憾。就散文艺术而言,百年中研究者主要从《孟子》散文的语言艺术特色及其修辞技巧的运用、论辩艺术及其气势风格、文章的逻辑性及其文体特征等方面进行了广泛探讨,取得了......
-
〓 该《宣言》的核心观点(4)
陈壁生:从理论上来说,现在的确到了一个反思现代化的时代。从鸦片战争以来,中国被卷入现代化的过程之中,传统的生活方式已经不再奏效,一百五十来年的历史,是在不断突围的历史。最终是社会进化论的传入,让国人有了彻底抛弃传统的勇气,而今天却到了必须反思这种“彻底的勇气”的时候。因为,惟其抛弃传统的彻底性,才会有接下去那么多暴力运......
-
〓 荀韩礼法关系论
内容提要:关于荀子与韩非的学术思想关系,一般认为韩非曾师承荀子,荀子是春秋战国时期学术思想史上从礼到法的过渡。文章从礼法德刑关系角度分析荀韩学术思想源流、思想特质及其关系,认为荀子是站在儒家立场上对先秦诸子的集大成,韩非是站在法家立场上对先秦诸子的集大成;在礼法及德刑关系上,荀子坚持“两点论”,韩非主张“一点论”。荀子......
-
〓 儒的起源
就儒,以及儒家、儒学的原初本意来说,至少在20世纪之前并不存在分歧,既无概念性的差异,也无多少不同的理解。然而进入20世纪之后,特别是随着西方思想文化及其研究方法的不断传入,人们对这一原本还算清楚的概念却产生了疑问,并由此而引发了相当大的分歧。根据比较可信的资料,"儒"这一名词的最早记载似乎见于《论语·雍也》。孔子在这......
-
〓 中国学术从“经学”到“国学”的时代转型
【摘要】中国目前学界可谓:经学热中无经学,国学热中无国学。真正的国学应有以下五大基本特征:第一,就其性质而论,国学既非西方的“汉学”(sinology),也非原教旨的“经学”,而是一种现代性的中国学术;第二,就其方法而论,国学并非学术史(史学)那样的对象化或“客观”化的“科学研究”,而是经典诠释;第三,就其形式而论,国......
-
〓 儒学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及中国现代化
传统中国文化无疑是多元多样的,儒学只是其中之一部分。传统中国社会的历史文化无疑是流动与变化着的,儒家文化传统也是流动与变化着并与其他文化传统相交织的。鸦片战争以后,随着传统社会的解体,儒学已经衰落,特别是人们对儒家社会与儒学相对隔膜,看法上存在着诸多分歧。因此,我们要讨论的问题,大标题就会令人置疑。人们可能会说:儒学与......
-
〓 健康之道:以中国传统文化精髓为人生指南
“有病不吃药,无聊就读书”的余敦康今年75岁,依然著书立说,并活跃在各种讲坛上,不少EMBA课程的学生,都对余老的谆谆教诲和大家风范所折服。余敦康一生经历坎坷,多有起落,曾在边陲默默度过多年,远离自己钟爱的学问。但他始终保持豁达积极的心态,和健康中和的身心。他认为,这是自己研究传统文化尤其是传统哲学的结果。75年的时间......
-
〓 被诬为“大黑会”的山东孔子讨论会
被诬为“大黑会”的山东孔子讨论会作者:骆承烈文章来源:《文汇读书周报》2007年6月1日1962年11月在山东省济南市召开的“山东省第二次孔子讨论会”,被姚文元《评“海瑞罢官”》一文诬蔑为“牛鬼蛇神发了狂的大黑会”。本来是一次正确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一次学术会议,却在会上被当时极左人物打了两棍子,扼杀了......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