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黄留珠:秦礼制文化述论
关于秦的礼制,历来研究者不多。因为一提到秦,人们通常想总是其军事的强大,所谓“齐之技击不可遇魏氏之武卒,魏氏之武卒不可遇秦之锐士”是也 [1] 。我自己亦每每著文,宣传秦文化即军事文化的观点[2]。按一般的理解,军事以“ 暴力”“强制”为其特点,而与“礼”格格不入。这样,论者不重视秦礼制的研究,也就在情理之中了。但事实......
-
〓 于振波:“文法吏”的含义
关于秦汉时期的"文法吏",已有很多学者从不同的侧面加以探讨。这里主要想通过对"文法吏"的分析,以期对秦汉法律与吏治的关系有更进一步的了解。 "文法吏"是战国以来随着官僚制度的建立而形成的一种官僚类刑,其主要特点就是尊奉主上、晓习法律并善于合乎法律规范地处理纷繁复杂的公文和具体事务。韩非子认为:"人臣毋称尧舜之贤,毋誉汤......
-
〓 第四章 驭臣之策,正名责实弄权术(5)
第二,“一救荆(楚)国之祸”。此事于史不详,《史记索隐》谓即《史记·十二诸侯年表》所载秦穆公二十八年(前632)会晋、救楚、朝周之事。 第三,“发教封内,而巴人致贡;施德诸侯,而八戎来服;由馀闻之,款关请见”。安抚境内各族,戎狄亲附,成就秦穆公称霸西戎的大业。特别是由馀入秦,对秦霸西戎至为关键,此事亦归于百里奚的德政感......
-
〓 第三章 以势压人,靠势力解决矛盾(17)
开方是长卫姬的侄子,本来是卫国的公子,可因为觉得卫国地处穷山恶水之中,没有什么意思,于是放弃了继承权,呆在繁华富庶的齐国,成为一名围绕着桓公打转转的普通幕僚。开方在齐国一呆就是15年。齐、卫两国离得不远,没有几天的路程,可他从不回去看望母亲。父亲死了,也不回去奔丧。开方深知“食色,性也”,“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的......
-
〓 第二章 为君之道,大权独揽睨天下(18)
过了两年,夫差率兵把勾践打得大败。勾践被包围,无路可走,准备自杀。这时谋臣文种劝住了他,说:“吴国大臣伯嚭贪财好色,可以派人去贿赂他。”勾践听从了文种的建议,就派他带着美女西施和珍宝贿赂伯嚭,伯嚭答应带西施和文种去见吴王。 文种见了吴王,献上西施说:“越王愿意投降,做您的臣下伺候您,请您能饶恕他。”伯嚭也在一旁帮文种说......
-
〓 第三章 以势压人,靠势力解决矛盾(4)
在局势动荡的春秋时代,君主如果远离了权力中心,随时都有可能被国内、国外的反对势力消灭。晋文公重耳在外逃亡十几载,都没有想到要重回晋国执掌政权。在狄国重耳滞留了12年,如果不是他的弟弟晋惠公夷要除掉他,他还会继续留在狄国。颠沛流离,几经辗转,重耳逃到了齐国。齐桓公收留了他,并将侄女儿齐姜嫁给了他。于是重耳又在齐国住了几年......
-
〓 第二章 为君之道,大权独揽睨天下(16)
西汉昭帝刘弗陵是汉武帝用心考察钦定的接班人,刘弗陵年幼即位,其同父异母兄长燕王刘旦心里很不服气,老是想着夺位自立。辅政大臣霍光自然成了他的眼中钉,意欲除之而后快。于是燕王勾结霍光的政敌上官桀等人密谋先除掉霍光,再废掉刘弗陵以自立。 一天,霍光出长安城去检阅御林军,并且调了一个校尉到大将军府。上官桀等人乘机以燕王刘旦的名......
-
〓 第二章 为君之道,大权独揽睨天下(6)
秦穆公听了点头称善,于是依计而行。戎王果然接受了美女乐师,并答应由馀留在秦宫一段时间。此后戎王日日设酒摆宴,听歌观舞,耽于声色犬马,不问政事。国内牲畜死了很多,百姓都逃奔他处谋生了。 一年以后由馀从秦国回来,见戎王沉迷于歌舞,不理朝政,既生气又担忧,屡屡进谏。但戎王不再像从前那样有谏必听,而且还怨恨由馀多嘴扫兴。由馀愤......
-
〓 李学勤:张家山汉简研究的几个问题
出处: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3 期, 1983年底发掘出土的江陵张家山247号墓汉简, 经过较长时间的整理研究,全部整理报告已以《张家山汉墓竹简(二四七号墓)》为题,最近由文物出版社出版。整理小组本来希望尽快发表这批十分珍贵的文物材料,但竹简的地下保存状况不像性质类似的云梦睡虎地11号墓秦简那样完好......
-
〓 波澜不惊:新法家的自由观
新法家追求人类真正的自由,是范围最大、程度最高的自由,而不是由少数人享受的被阉割的虚假自由自由,是人类在历史的进程中一直不断追求的目标。人对自由的追求经历了几千年的风雨,每一次社会的进步,都带来了全人类自由程度的提高, 当今社会,很多学说也都说自己追求自由,但是,如果不能说清楚什么是自由,不能拿出实现自由的途径,那么这......
-
〓 翟玉忠:法家与儒家的分野
今天我们必须再度重复那句老话:真理向前一步就是谬误!最近和一位推崇儒家的朋友乘地铁出游,在西直门地铁口,一位四十岁左右的中年女士突然从后面赶上来说:“先生,您文件包的拉链没有拉,我一位同事就曾这样东西被人偷了!”我和朋友连声道谢,那位女士很快消失在茫茫人海之中;上了出租车,我说那女士真好,朋友立刻指出:“儒家宣扬的就是......
-
〓 波澜不惊:我们为什么选择法家
在国家间残酷竞争的时代,当一个国家不得不凝聚全国力量参与生存竞争的时候,她唯一的选则是:法家法家和儒家是春秋战国时代两种治国思想, 它们对中国历史影响其巨。无疑,以今天的眼光重新审视历史,对这两种思想我们将得到更加理性的认识。儒家以“仁”为本,奉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准则,儒家教化有利于会产生一个宽宏,善良的社会。......
-
〓 史永锋:中国古代福利救济制度及其精神
古代中国有着丰富的福利、救济制度和惯例,这些制度和惯例构成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在我看来,中国古代国家管理或行政的主要特征之一,就是"为民父母行政"。在社会福利方面所体现的国家与百姓的关系或官民关系,就典型地体现了"为民父母行政"的特征。因此,有必要特别探讨中国古代社会福利和救济制度惯例,以期进一步揭示中国传......
-
〓 冯友兰:汲黯治理东海
汲黯(死于公元前112年)濮阳人,汉武帝时候推行黄老政治的一个人物。司马迁记载:“黯学黄老之言,治官理民,好清静,择丞史而任之,责大指而已,不苛小。”当汲黯任东海太守的时候,用这种办法治理东海。据说,只用了一年多时间,东海就大治了。 汲黯的这种黄老政治合乎法家的一个原则。这个原则就是“上无为而下有为”。汲黯责成他的属......
-
〓 杜尚侠 张庆利:惠帝一朝与黄老政治
刘邦死后不久,萧何患病,惠帝前往探视,问他:“相国百岁后,谁可以代之?”萧何心中有数,却反问:“皇上比我更了解臣下。”汉长安城宣平门遗址惠帝又问:“曹参怎样?”萧何说:“皇上能用他,我死而无恨!”隔月,萧何就去世了,由曹参继任相国。萧、曹的关系曾有一个由近到疏的变化,但萧何却推荐关系早已疏远的曹参继承自己的职务,这主要......
-
〓 中国古代关于见义勇为的立法
弘善抑恶、见义勇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里,在浩如烟海的中国古代文化典籍中,曾记载了许许多多有关见义勇为的事迹。这些事迹千百年来在我国民间广为流传,妇孺皆知,成为指导人们日常行为规范的准则。历代统治者从维护其封建专制统治的立场出发,顺应民意,也先后制定了许多有关见义勇为方面的法令法规,以此来惩恶扬善......
-
〓 于振波: 汉《九章律》之沿革
《史记·高祖本纪》汉元年十月,沛公刘邦举兵入关,"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余悉除去秦法。"此后言高祖"德政"者,无不及此,研究汉代法律,也无不始自"三章之法"。那么,"三章之法"的实际情况究竟如何? 《史记会注考证》引梁玉绳曰: 《汉书·刑法志》曰:汉兴,约法三章,网漏吞舟之鱼,然其大辟尚有夷三族......
-
〓 史彤彪:欧洲思想家对中国法律文化的认识
欧洲思想家主要对中国的专制主义制度及其刑罚、法律与道德的结合、中国衰落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尽管认识对象相同,但其所持观点和得出的结论又使他们分成两派。批判派认为中国政府的形式必然是专制主义,把法律与道德混在一起是极大的错误;辩护派则坚持与任何其他政府相比中国更接近于理想模式,中国人正是依靠道德政治获得了成功。一、思想家对......
-
〓 央视国际:商鞅变法
央视国际 (2005年11月03日 14:29) 观众朋友们大家好!今天《故事与法》节目我来给大家讲一讲商鞅变法的故事,我们所要讲到的商鞅变法发生在秦国,秦国是当时诸侯国之中最为落后的一个国家,那么秦国在刚刚和魏国的一次交战之中,他们遭到了惨败,把大片的肥沃土地割让给了魏国,就是在这个时候,秦国的一位年轻的国君叫秦孝公......
-
〓 齐国邹忌推行法家政策
齐国任用邹忌进行改革,和韩国任用申不害进行改革、秦国任用卫鞅变法,几乎是同时的。 公元前三五七年齐威王即位。不久,邹忌就“以鼓琴见威王”,用“鼓琴”的节奏来说明“治国家而弭(安定)人民”的道理。他认为,君好比琴上的大弦,弹起来“浊以春温”;相好比琴上的小弦,弹起来“廉折以清”;政令好比弹起来“攫之深而舍(释)之愉(舒)......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