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郑和下西洋:永恒的辉煌
今年是郑和下西洋600周年。600年前,即明朝永乐三年(1405年),以强盛的综合国力为后盾,明永乐帝作出派遣郑和下西洋的决策,郑和统率一支规模庞大的船队开始了伟大的航海活动。这支在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海上力量七下西洋,持续28年之久,“云帆高张,昼夜星驰”,遍及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它标志着中国古代的海洋事业达到了鼎......
-
〓 清朝诗歌中的山西灾荒——以方志为中心的考察
【内容提要】清朝山西自然灾害频发,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灾难。但方志灾祥部分常用“大饥”、“民相食”等语概括,相似且空洞的词汇使读者难以直观地感受灾害与灾民生活。所幸,艺文志中的一些诗歌对灾害进行了记载,它们帮助读者对清朝山西的自然灾害与灾民生活有了直观的了解。【关键词】清朝;山西灾荒;方志;诗歌【作者简介】王璋,天津市南开......
-
〓 清代前期抑商问题新探
大约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抑商就成了经济史学界关心的热点问题,学者们围绕各朝代政府是否推行了抑商政策展开讨论。清代政府执行的是什么政策?对此大致有两种看法:一种认为政府推行的是抑商政策;另一种则认为政府没有推行抑商政策,两种看法都可以列举出许多史料进行证明,致使清代的抑商问题争论相持不下,很难得到比较一致的结论。然而......
-
〓 清代中期关于漕粮加赋的三次政策辩论
【内容摘要】清代嘉、道两朝江南有漕省份传统漕运体制的危机达于极点,漕粮应否在原额基点上加賦引起朝廷內部争议,“不加赋”的祖制虽一再受到挑战,却未被突破。咸丰以降,大故迭起,中国面临数千年未遇之变局,有漕省份相继更改漕务章程,原来恪守的“不加赋”祖制被打开缺口。鉴于完全依赖河运的漕运旧制支离破碎且已难照旧复原,胡林翼、曾......
-
〓 从石仓土地执照看花户内涵的衍变与本质
【内容摘要】“花户”是历史人口史料中的常见名词,相应户数的记载亦往往作为人口数量研究的重要参考依据。然而,“花户”的概念,史书中却并没有明确统一的定义,故而关注此问题的学者只能从与其相关联的记载来探求“花户”的内涵与实质。但是资料的零散性以及个人理解的不同往往会导致对“花户”本质认识上的偏差,进而会导致“花户”数量记载......
-
〓 清代前期全国商贸网络形成
【内容摘要】明清中国商贸网络的特点:第一,贸易路线作为商品流通的载体,十分庞大,是秦王车同轨以来整个封建时代的长期产物。经过先人两千多年的不断筛选和修治,到了清代,这一交通体系已经达到了封建时代可能达到的最为完美的状态。加之,明清以来,沿海运路的开辟与发展,与內地江河、陆路相联系,使原本的交通体系更完善,是史无前例的。......
-
〓 清代两淮盐政改革论纲
一清承明制,除少数地区外,各地基本上都推行晚明的专商世袭卖引纲法,连明代实行票盐法的部分地区,如山东、浙江、河东的一些地方,也都革票行引,以归画一。商收商运,专商专岸的纲法,其弊与日俱深。在清前中期曾因地而异对一些非主要盐区改行过官运、民运等其他形式,以期补救,但从全国范围来看,仍以纲法为主,“行之为广且久”。纲法得以......
-
〓 王庆云《石渠余纪》所载道光关税额辨析
内容提要:王庆云《石渠余纪》所载道光关税数据,历来为研究者所重视。本文从关税数量、关税额度及历年各关奏销档案所载数据等资料入手,详细辨析了《石渠余纪》一书的诸多遗漏及错误之处,进而修正相关年份数据,认为在道光晚期,清代关税征收量仍然保持着很高的水平。由此看来,从关税量的角度论证“道光萧条”,恐怕是站不住脚的。关键词:王......
-
〓 粮畜农具赊着卖——清代前期农产品买卖中的商业信用
清朝时期,农业、手工业生产商品化程度日益提高,农产品、农业生产资料和手工业产品、原料交易市场逐步发展起来,参与交易的既有各类商人(包括专业商人、兼业商人、贩运商和小贩等),也有农业、手工业的生产者,使得商业信用关系不仅表现在商人与商人之间,也表现在商人与生产者之间,以及生产者与生产者之间。在各种商业信用关系中,赊销和预......
-
〓 明初对外友好关系与郑和下西洋
十五世纪,在世界历史上出现了明朝郑和七下西洋的空前壮举。明初社会究竟出现什么新的变化?为什么会发生郑和下西洋这一震惊世界的历史大事?这一重大事件对中外友谊和世界文明的发展,究竟产生什么影响?长期以来,中外学者带着浓厚的兴趣,从各个方面考证和探究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提出有价值的见解,完成了大量的研究成果。在郑和下西洋五百八......
-
〓 《护仙坑磜上合众分关》解读
——一个客家移民群体的社会经济关系
南昌大学江右哲学研究中心330031内容提要:清雍正末年和乾隆初年,福建上杭县中都乡的陈、何、邱三姓人家迁移到江西义宁州山区,以一座高山幽谷为落脚点。经过几十年的繁衍生息,互相联姻,原本荒僻的山谷出现了一个类似于“宗族集群”性质的移民群体,亲情、同乡的纽带维系着群体活动秩序。乾隆末年,三姓进行了一次产权界定。保存下来的......
-
〓 清前期和亚洲各国的文化交流
清朝前期,我国和日本、朝鲜、琉球、越南、缅甸等亚洲国家交往密切。其中,文化交流占有重要地位。和日本的文化交流清代留寓日本的中国人,对日本文化产生了影响。朱舜水(1600-1682)是明末清初著名学者,顺治十六年(1659)到达长崎,从此留居日本二十余年。这期间,他参加了《大日本史》的编纂工作。该书参照中国《史记》,采用......
-
〓 宗族、市场、盗寇与蛋民
提要:本文透过耙梳历史文献和运用田野调查,揭示明清时期珠江三角洲的地方人士在使用各种族群标签的过程中,所涉及的复杂的政治和经济资源的争夺。在明清时期,在珠江三角洲一些乡镇中,涌现了不少强宗大族,他们拥有大面积的沙田、控制市场和庙宇、举办各种士大夫的活动。这些经济和社会活动,是地方上正在攀升的人群使用的文化手段,用以排斥......
-
〓 控制与自治之间:国家与社会互动视野下的明清乡村秩序
中国古代乡村的门牌回顾学界关于明清时期国家与乡村关系的研究,经历了由自上而下的“控制论”,到自下而上的“自治论”的转变。近年来,学者们开始反思这种“不是国家力图控制地方,就是地方试图对抗国家”的二元对立关系——这种矛盾即便存在,显然也不是全部。王朝制度与民间社会之间并非是一种单向度的实施与支配的关系,实际处于一种交融与......
-
〓 清初湖北地区生态环境与农业开发
今湖北、湖南在明代统属于湖广布政司,在明末崇祯年间和清初顺治年间即已按湖北、湖南分别造册征收和呈报钱粮赋税。康熙三年(1664年),湖广正式分为湖北、湖南两省。湖北地形大致为东、西、北三面环山,中间低平,略呈向南敞开的不完整盆地状,清政府最初共设八府,除襄阳、郧阳两府处于鄂北岗地和鄂西北山区外,汉阳、黄州、安陆、德安、......
-
〓 均徭法与里甲岁办:明代江西役法改革的初步实践
《经济与政治之间──中国经济史专题研究》第四篇
一、前言明初在经历大乱之后,经济政策偏重自然经济色彩,户籍分军、民、匠、盐之别,不能自由转业。太祖鉴于沿海倭患,遂严海禁,规定「片板不准下海」。地方基层的管治,则制订赋役黄册。全国率以一百一十户为一里,由里长负责日常公务,如催办税粮军需,协助覆实田土和劝农等正役。[1]此外,明政府以任土作贡的原则,要索各地进献土特产。......
-
〓 18世纪中国南北方市场整合程度的比较——利用清代粮价数据的研究
【内容摘要】利用从第一历史档案馆获得的清代1742—1795年15省的府级主要粮食品种月度价格数据,本文通过回归和协整分析比较了清代南北方市场整合程度的差异,发现18世纪时南方粮食市场的整合程度显著优于北方市场。在对区域面积、粮食品种进行稳健性检验并分析了天气冲击和政府干预等因素以后,本文发现南北方差异依然显著。而交通......
-
〓 商人集团与中西关系建构——鸦片战争前中西关系体制的再认识
【摘要】鸦片战争前夕的中西关系体制,不应看做由一种清政府完全控制的静态的制度,而是在中西互动过程中经历了再建构的过程,西方商人集团则在这一过程中扮演了关键性角色。鸦片战争前的一段时期,广州中西贸易实际上处于中西共管的状态,代表西人利益的商会在其中起到重要作用。来华西方商人及其团体,利用各种手段,对清政府的一系列制度和规......
-
〓 论清代商业网络传播与国家的社会控制力
——以乾隆时期的伪孙嘉淦奏稿案为中心
【内容摘要】清代乾隆时期的伪孙嘉淦奏稿案一直被视为一起重要的文字狱,本文则探讨伪稿在清代走向鼎盛时期是如何在社会上传播的。笔者认为: 各个层级的商人是伪稿案的主要传播者,他们通过商业中心的商行、会馆获得信息,再通过商业网络将伪稿传向不同区域,成为当时基层民众表达和发泄对清朝统治不满的政治文化心理的一种方式。这种商业社会......
-
〓 治水政治与淮河下游地区的社会冲突(1579—1949)
【内容摘要】明清之际,中央政府为了维护漕运这一“大局”,把黄河移到了苏北地区,并数百年如一日地在极不适合修筑大水库的淮河下游地区兴建了一座巨型水库洪泽湖,把这一整个地区视为“局部利益”牺牲掉。因此,明清在这个地区的治水,基本上与农业生产无关,与这个地区的民生无关。而是服从于政治需要,并给这一地区带来了更多的灾祸。【关键......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