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李文忠公事略—第十二章
结论 △李鸿章与古今东西人物比较 李鸿章之轶事李鸿章之 人物 李鸿章必为数千年中国历史上一人物,无可疑也。李鸿章 必为十九世纪世界史上一人物,无可疑也。虽然,其人物之位 置,果何等乎?其与中外人物比较,果有若何之价值乎?试一 一论列之。 第一、李鸿章与霍光。史家评霍光曰 :“不学无术 。”吾 评李鸿章,亦曰“不学......
-
〓 毛泽东与兵家智慧
毛泽东拔起寒乡,成为影响深远的历史巨人,有着纷繁复杂的社会历史因素,但无疑也与其文化心理结构有着不容忽视的关系。毛泽东文化心理结构最显著的特征在于,一方面崇尚理想和伦理意志,而另一方面则注重现实,实事求是,这后一方面尤其表现在他的军事活动与军事思想中。毛泽东军事思想主要是根据中国革命的特点与战争经验总结出来的,但若论其......
-
〓 何博士备论 刘伯升论
古之豪杰,遭天下之变乱,慨然而起,皆有拯民拨乱之志。其兵力威势,亦足以就功成业业者。已而,一旦肝脑屠溃于庸夫、孺子之手,曾不少悟,为天下笑者,何也?怙气而易人,矜众而忽祸,卒然而发于心意之所不及故也。昔者,王莽之盗汉也,而刘氏宗属诛夷废锢,救死不暇,幸而存者,皆孱驽不肖、习为佞媚苟生而已。独伯升愤然有兴复绝绪之志,收结......
-
〓 李文忠公事略—第四章
兵家之李鸿章上 △李鸿章之崛起与淮军之成立 当时官军之弱及饷源之 竭 江浙两省得失之关系 常胜军之起 李鸿章与李秀成之 劲敌 淮军平吴之功 江苏军与金陵军江浙军之关系 金陵 之克复 秦末之乱,天下纷扰,豪杰云起。及项羽定霸后,韩信始 出现。汉末之乱,天下纷扰,豪杰云起。及曹操定霸后,诸葛 亮始出现。自古大伟人,其进......
-
〓 何博士备论 陆机论
扫境内之众而属人以将,持疏远之身而将人之兵,于君臣授受之际,皆危机也。善任将者,不以其兵轻属于人;善为将者,不以其身轻任其寄。君必有以深得于臣而使之将,臣必有以深得于君而为其将,故武事可立而战功可收,君臣皆获令名于天下。古之人有行之者,孙武之于吴王阖闾,田穰苴之于齐景公,周亚夫之于汉文帝是也。始武以兵法干吴王也,王试之......
-
〓 何博士备论 五代论
唐以陵夷蹙弱,遂亡天下,而真主未兴,五代之君遂相攘取,朝获暮失,合其世祀,不数十年。自古有国,成败得丧,未有如此之亟者。然窃观之,莫不皆有所以必至之理也。梁祖起于宛朐群盗之党,已而挟听命之唐,鞭笞天下,以收神器,亦可谓一时之奸雄。然及其衰暮,而河、汾李氏基业已大,固当气吞而志灭之矣。借使不遂及于子祸,则其后嗣有足以为庄......
-
〓 何博士备论 司马仲达论
昔之君臣,相择相遇天下扰攘之日,君未尝不欲其臣之才,臣未尝不欲其君之明。臣既才矣,而其君常至于甚忌;君既明矣,而其臣常至于甚惮者,何也?君非有恶于臣而忌之也,忌其权略之足以贰于我也;臣非有外于君而惮之也,惮其刚忍之足以不容于我也。此忌、惮之所由生也。虽然君固有所不忌,以其得无所当忌之臣;臣固有所不惮,以其得无所当惮之君......
-
〓 何博士备论 楚汉论
王天下者,其资有三:有以德得之,有以力并之,有以智取之。得之以德者,三代是也;并之以力者,秦人是也;取之以智者,刘汉是也。盖以力则不若智之胜,以智则不若德之全。至于项羽之争天下也,其所执者为何资耶?德非羽之所得言者矣,其于智、力之资又皆两亡焉。而后世之议乃曰:项羽其亦不幸遇敌于汉而遂失之。嗟夫!虽微汉高帝,而羽之于天下......
-
〓 何博士备论 苻坚论下
荆、阳虽居天下之一隅,而有长淮大江之阻,其俗轻易劲悍,喜事争乱。自周之微,为吴、越、楚之僭强,常以其兵服役天下。然其为形势,非图天下者之所先事而必争。故后世豪杰,多乘中州之扰,趋而据之。自其为孙氏之吴,已而为晋、宋、齐、梁、陈之代兴,虽不能遍抚二州之境,然皆以帝号自娱,抗衡北方而不为下。自非中州大定,而其国失政,虽以重......
-
〓 何博士备论 魏论上
昔者,东汉之微,豪杰并起而争天下,人各操其所争之资。盖二袁以势,吕布以勇,而曹公以智,刘备、孙权各挟乎智勇之微而不全者也。夫兵以势举者,势倾则溃;战以勇合者,勇竭则擒。唯能应之以智,则常以全强而制其二者之弊。是以袁、吕皆失,而曹公收之,刘备、孙权仅获自全于区区之一隅也。方二袁之起,借其世资以撼天下。绍举四州之众,南向而......
-
〓 何博士备论 苻坚论上
兵以义举,而以智克;战以顺合,而以奇胜。坚之为是役也,质于义顺则犯,考于奇智则诎。悖于其所兴者三,玩于其所用者二,此其所以败亡而不救也。所谓悖于其所兴者三者:不惩魏人再举之退败,而求济其欲于天命未改之晋,一也;逞其桀驽之雄心,求袭正统而干授天命,二也;溺于鲜卑中我以祸,而忘其为社稷之仇,三也。三者悖矣,而又玩于所以用者......
-
〓 两汉兵学的发展及其特色
两汉兵学是当时经济、政治、军事、文化不断发展的产物,是当时大规模统一战争、民族战争和农民起义的实践经验的集中反映,是两汉整个文化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要认识两汉文化的整体面貌,就不能不考察这一时期的兵学。 一、两汉兵学文化发展的四个标志兵书的整理与校定。汉代对兵书的搜集整理工作主要有三次。第一次是汉高祖在位时“......
-
〓 何博士备论 晋论下
天下之祸,不患其有可睹之迹而发于近,而患其无可窥之形而发于迟。有迹之可睹,虽甚愚怯,必加所警备。而发于近者,其毒常浅,无形之可窥,虽甚智勇亦忽于防闲。而发于迟者,其毒常深。昔者五胡之祸晋室,其起非一朝之故也。探其基而积之,乃在于数百岁之淹缓。国更三世,而历君者数十。平居常日,不见其有可窥之形,是以一发而莫之能支。夫非无......
-
〓 “因天地之常,与之俱行”——范蠡的兵学观
春秋时期频繁丰富的战争实践活动,直接推动了军事思想的发展,当时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都高度重视对军事的探讨和总结,从而大大深化了人们的军事理性认识。在这个历史过程中,范蠡作为当时南方兵学的代表人物之一,曾起过相当重要的作用,在春秋军事思想发展史上占有显著的地位。在今天对其军事思想的基本面貌与时代特色进行扼要的归纳和分......
-
〓 李文忠公事略—第八章
外交家之李鸿章上 △天津教案 法越之役 中日天津条约议和 日本停战 条约及遇刺 中日和约及其功罪 李鸿章之负重望于外国也以外交,李鸿章之负重谤于中国 也亦以外交。要之李鸿章之生涯,半属外交之生涯也。欲断定 其功罪,不可不以外交为最大之公案。故于此事特留意焉。 李鸿章办外交,以天津教案为首。时值发捻初平,内忧甫 弭......
-
〓 齐鲁兵家的基本特征
齐鲁文化是中国古老文明的重要构成部分,它不仅诞生了博大恢弘的孔孟儒学,而且孕育了绚丽夺目的兵学文化,涌现出了姜太公、管仲、司马穰苴、孙武、吴起、孙膑等众多著名的兵家。宋代官修《武经七书》,作为兵家的必读经典,其中《六韬》、《孙子》、《吴子》、《司马法》等四部兵书的作者,都出自齐鲁大地。这充分说明兵家文化是齐鲁文化中的一......
-
〓 何博士备论 邓艾论
事物之理,可以情通,而不可以迹系。通之以情,则有以适变,而应乎圣人所与之权;系之以迹,则无以制宜,而入乎圣人所疾之固。是以天下事功之成,常出于权;而其不济,常主于固。夫以人为是而求践之,不知所以践者,于今为非;以人为非而求矫之,不知所以矫者,于今为是。是皆不求通之以今日之情,而系之以既往之迹,故其所以践与矫者,适足以为......
-
〓 何博士备论 杨素论
战必胜、攻必取者,将之良能也。良将之所挟,亦曰智、勇而已。徒智而无勇,则遇勇而挫;徒勇而无智,则遇智而蹶。智足以役勇,勇足以济智,然后以战必胜,以攻必取,天下其孰能当之!昔者杨素之于隋,可谓一代之名将矣。而贺若弼评之,谓其特猛将耳,非所谓谋将也。甚哉!弼之过于自负而轻于议人也。隋自平陈之后,素已为统帅矣。其克敌斩将,攻......
-
〓 何博士备论 六国论
秦得所以并天下之形,而天下遂至于必可并,六国有可以拒秦之势,而秦遂至于不可拒者,岂秦为工于毙六国耶?其祸在乎六国之君,自战其所可亲,而记其所可仇故也。秦之为国一而已矣,而关东之国六焉。计秦之地,居六国五之一;校秦之兵,当六国十之一。以五一之地、十一之兵,而常擅其雄强以制天下之命者,由其据形便之居,俯扼天下之吭,而蹈其膺......
-
〓 李文忠公事略—第三章
李鸿章未达以前及其时中国之形势 李鸿章之家世 欧力东渐之势 中国内乱之发生 李鸿章与曾国藩之关系 李鸿章,字渐甫,号少荃,安徽庐州府合肥县人。父名进 文,母沈氏,有子四人。瀚章官至两广总督,鹤章、昭庆皆从 军有功,鸿章其仲也。先于道光三年癸未,西历一千八百二十 三年正月五日。幼受学寻常塾师,治帖括业,年二十五......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