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辩证法思想在孙武军事思想中的表现
孙武说:“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故善战者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之可胜。故曰:胜可知而不可为。”(《形》篇)就是说,自己可以使自己具有不可被战胜(“不可胜”)的条件,还不能使敌人有可以被战胜(“可胜”)的条件。从这一方面看,“胜可知而不可为”。就是说胜利可以预先知道,但还不可必定得到。......
-
〓 孙子的“求全”与“取偏”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句古老而精辟的军事格言,两千五百多年以来,一直脍炙人口,广为流传。而它 正出自中国春秋晚期的杰出军事学家孙子之口。孙子之所以在军事史上享誉中外,名播千秋,被尊奉为“兵圣”、“百世兵家之祖”,除了他曾经辅佐阖庐经国治军,“西破强楚”、“北威齐晋”(《史记·孙子吴起列传》),立下赫赫战功之外,更主......
-
〓 毛泽东与兵家智慧
毛泽东拔起寒乡,成为影响深远的历史巨人,有着纷繁复杂的社会历史因素,但无疑也与其文化心理结构有着不容忽视的关系。毛泽东文化心理结构最显著的特征在于,一方面崇尚理想和伦理意志,而另一方面则注重现实,实事求是,这后一方面尤其表现在他的军事活动与军事思想中。毛泽东军事思想主要是根据中国革命的特点与战争经验总结出来的,但若论其......
-
〓 何博士备论 晋论上
神器之重,有以自归而后收之,有以力取而后得之。自归而后收之者,三代之上是也;力取而后得之者,秦、汉而下是也。夫归我而收之,与夫我取而得之,固有间矣。而其所以取之之道,又有甚异者焉!然则享天下者,亦观夫所取之道如何耳。魏之取汉,异于汉之所以取秦;晋之取魏,异于魏之所以取汉。魏示晋以所取汉之迹,晋袭魏以所取魏之权。是晋之取......
-
〓 古代武术理论对兵家理论的摄取
我国武术与军事武艺同源异流,并且始终交叉地发展着。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军事乃大武术,武术乃小军事。这种亲近的血缘关系,便使它们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对此,还没有人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所以,笔者不揣浅薄,略加论述。 从先秦到清朝,我国的战争相当频繁。无数次的战争产生了许多卓越的兵家,结出了兵家理论的累累硕果。好些武术家......
-
〓 何博士备论 楚汉论
王天下者,其资有三:有以德得之,有以力并之,有以智取之。得之以德者,三代是也;并之以力者,秦人是也;取之以智者,刘汉是也。盖以力则不若智之胜,以智则不若德之全。至于项羽之争天下也,其所执者为何资耶?德非羽之所得言者矣,其于智、力之资又皆两亡焉。而后世之议乃曰:项羽其亦不幸遇敌于汉而遂失之。嗟夫!虽微汉高帝,而羽之于天下......
-
〓 何博士备论 六国论
秦得所以并天下之形,而天下遂至于必可并,六国有可以拒秦之势,而秦遂至于不可拒者,岂秦为工于毙六国耶?其祸在乎六国之君,自战其所可亲,而记其所可仇故也。秦之为国一而已矣,而关东之国六焉。计秦之地,居六国五之一;校秦之兵,当六国十之一。以五一之地、十一之兵,而常擅其雄强以制天下之命者,由其据形便之居,俯扼天下之吭,而蹈其膺......
-
〓 两汉兵学的发展及其特色
两汉兵学是当时经济、政治、军事、文化不断发展的产物,是当时大规模统一战争、民族战争和农民起义的实践经验的集中反映,是两汉整个文化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要认识两汉文化的整体面貌,就不能不考察这一时期的兵学。 一、两汉兵学文化发展的四个标志兵书的整理与校定。汉代对兵书的搜集整理工作主要有三次。第一次是汉高祖在位时“......
-
〓 百世兵经 文化元典
就黄河三角洲文化而言,兵学所占的比例并不大,然而却是影响最为深远的一个组成部分,《孙子兵法》的横空出世,便远远超出了地域文化的范围。兵圣孙武的故里,位于黄河三角洲的腹地——今山东惠民县境内。黄河三角洲文化,是孕育《孙子兵法》的摇篮;而《孙子兵法》这一兵学圣典则无疑是黄河三角洲文化宝库中最为璀璨夺 目的明珠。《孙子兵法》......
-
〓 “因天地之常,与之俱行”——范蠡的兵学观
春秋时期频繁丰富的战争实践活动,直接推动了军事思想的发展,当时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都高度重视对军事的探讨和总结,从而大大深化了人们的军事理性认识。在这个历史过程中,范蠡作为当时南方兵学的代表人物之一,曾起过相当重要的作用,在春秋军事思想发展史上占有显著的地位。在今天对其军事思想的基本面貌与时代特色进行扼要的归纳和分......
-
〓 孙膑
孙膑(约公元前380-432),中国军事家。战国中期齐国人。少时孤苦,年长后从师鬼谷子学习《孙子兵法》,显示了惊人的军事才能,不料,他却因此遭人暗算…… 孙膑在从师鬼谷子学习兵法时,有一个师弟叫庞涓。庞涓的天资学业虽较孙膑差得很多,但他为人奸猾,善弄小权本,又轻易不被察觉。他与孙膑同学时,心里很是嫉妒孙膑的才能,可在嘴......
-
〓 思往圣之余韵,启学术之新扉
思往圣之余韵,启学术之新扉(一)历周八百年,兵书多有,《孙子》存于内。《汉书》述《吴孙子》八十二篇,图九卷,蔚为大观,惜已亡佚。魏武独具慧眼,诠注孙子十三篇,风行于世,垂一千八百年,注者不绝,遂成兵家第一经典。然观后人所研,或陈己见,或考文字,纵有立言事功之志,不免时过境迁之慨,故为此文,体察先贤经世之原意,再拓学术致......
-
〓 兵家《尉缭》与杂家《尉缭》关系考辨
内容提要 兵家《尉缭》与杂家《尉缭》的关系,学界多有探讨,但是观点仍值得商榷。本文认为,《汉志》著录的杂家《尉缭》与兵家《尉缭》同源于战国古本兵家《尉缭》,战国古本兵家《尉缭》成书之后,在秦汉的流传中,经过增益补充,形成了杂家与兵家两种本子,这两种本子的共同之处就是保留了战国古本兵家《尉缭》的基本内容。在魏晋南北朝的三......
-
〓 《孙子兵法》和美伊战争有众多暗合之处
编者按:有着“东方兵学圣典”之称的《孙子兵法》,备受古今中外军事家们的推崇。对当代西方军事理论影响极深的“间接战线战略”,便是源于《孙子兵法》。毛泽东曾盛赞孙武“知彼知己,百战不殆”至今仍是科学的真理。今天,从《孙子兵法》看美伊战争,可谓意味深长。“不战而屈人之兵”与“零伤亡”《孙子兵法》有“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
〓 先秦兵家法律思想概要
内容摘要:本文利用兵书、史传和出土简牍等材料,简略介绍了兵家主要代表人物的法律思想,着重分析了兵家学派法律思想的演变、基本内容与特点、认识基础及与儒法二家的关系等共同性问题。文章认为兵家具有较为深入和系统的法律思想,对以法治军中的主要问题均有独到的见解,对法家思想有深刻影响,从而对先秦法治理论和军事法基本原理的形成作出......
-
〓 何博士备论 陆机论
扫境内之众而属人以将,持疏远之身而将人之兵,于君臣授受之际,皆危机也。善任将者,不以其兵轻属于人;善为将者,不以其身轻任其寄。君必有以深得于臣而使之将,臣必有以深得于君而为其将,故武事可立而战功可收,君臣皆获令名于天下。古之人有行之者,孙武之于吴王阖闾,田穰苴之于齐景公,周亚夫之于汉文帝是也。始武以兵法干吴王也,王试之......
-
〓 何博士备论 五代论
唐以陵夷蹙弱,遂亡天下,而真主未兴,五代之君遂相攘取,朝获暮失,合其世祀,不数十年。自古有国,成败得丧,未有如此之亟者。然窃观之,莫不皆有所以必至之理也。梁祖起于宛朐群盗之党,已而挟听命之唐,鞭笞天下,以收神器,亦可谓一时之奸雄。然及其衰暮,而河、汾李氏基业已大,固当气吞而志灭之矣。借使不遂及于子祸,则其后嗣有足以为庄......
-
〓 何博士备论 唐论
据天下之势,必有所以制天下之权。盖权待势而立,势待权而固。有是之势,而其权不足以固之,则其势日就倾弱,而天下莫能安强。是以主之于权也,不可一日使之去己而分于人。凡物之去己者犹可收,分者犹可全也。至于权也,一去而不可复收,一分而不可复全。而所据之势随之,可不慎哉?昔者唐之太宗,以神武之略起定祸乱,以王天下,威加四海矣。然......
-
〓 何博士备论 杨素论
战必胜、攻必取者,将之良能也。良将之所挟,亦曰智、勇而已。徒智而无勇,则遇勇而挫;徒勇而无智,则遇智而蹶。智足以役勇,勇足以济智,然后以战必胜,以攻必取,天下其孰能当之!昔者杨素之于隋,可谓一代之名将矣。而贺若弼评之,谓其特猛将耳,非所谓谋将也。甚哉!弼之过于自负而轻于议人也。隋自平陈之后,素已为统帅矣。其克敌斩将,攻......
-
〓 李文忠公事略—第十二章
结论 △李鸿章与古今东西人物比较 李鸿章之轶事李鸿章之 人物 李鸿章必为数千年中国历史上一人物,无可疑也。李鸿章 必为十九世纪世界史上一人物,无可疑也。虽然,其人物之位 置,果何等乎?其与中外人物比较,果有若何之价值乎?试一 一论列之。 第一、李鸿章与霍光。史家评霍光曰 :“不学无术 。”吾 评李鸿章,亦曰“不学......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