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第一章 惟法独尊,融会贯通法术势(8)
160多年前的楚国,当时楚康王曾实行新政,加强法制建设,以军功立国,楚国贫穷落后的面貌顿时有了改善,但因为王公贵族的拼命反对和破坏,使“量田种植,减轻赋税”等改革措施没能实行多久。想到这里,楚悼王着急地问道:“寡人想使楚国尽快富强起来,请你告诉我该怎么做?” “推行新法,改革旧制。”吴起毫不犹豫地回答,“现在楚国荒闲的......
-
〓 司马迁笔下的秦始皇
在中国的历代皇帝当中,没有比秦始皇更为重要、同时也更富有争议性的了。今天的历史学家在讨论其丰功伟绩的同时,也不免会得出颇为相左的结论。有些学者视其为一个英雄,认为他为中国寻求政治统一的悠久传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另一些学者则视其为一个罪人,认为他代表着最典型的不尽王道的暴君。从前的某些汉学研究者难免会在这两种南辕北辙的......
-
〓 章太炎论法家
《艺文志》称法家者流,盖出于理官。余谓此语仅及其半。法家有两派:一派以法为主,商鞅是也;一派以术为主,申不害、慎到是也。惟韩非兼善两者,而亦偏重于术。出于理官者,任法一派则然,而非所可语于任术一流。《晋书·刑法志》:“魏文侯师李悝,撰次诸国法,著《法经》六篇,商君受之以相秦。”此语必有所本。今案:商鞅本事魏相公叔座,为......
-
〓 张钊:法家与法治
在今天有关中国的制度建设的讨论中有两个读音完全相同,意义含混的词:法治与法制。1997年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定义“法制”为:“统治阶级按照自己的意志,通过政权机关建立起来的法律制度,包括法律的制定、执行和遵守,是统治阶级实行专政的方法和工具。”同书将“法治”定义为:“①先秦时期法家的政治思想,主张以法为准则,统......
-
〓 第二章 为君之道,大权独揽睨天下(12)
成公贾是在用这只大鸟比喻庄王,劝他以国事为重。庄王当然不会不明白,他回答说:“我明白了,这不是凡鸟。三年不动,是在决定志向;三年不飞,是在生长翅膀积蓄力量;三年不叫,是在观察周围情况。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原来楚庄王即位时尚未成年,他的两位老师斗克和公子燮拥有很大的权力,并沆瀣一气、为非作歹。......
-
〓 第一章 惟法独尊,融会贯通法术势(16)
韩非对晏婴持批判态度,既反对“义以生利”的观念,也反对“权有无、均贫富”的政策。韩非明确指出,“明主之治国也,适其时事以致财物……使民以力得富”(《六反》),“使民以功赏而不以仁义赐”(《奸劫弑臣》),而绝不是“义以生利”。韩非还对“均贫富”的主张提出尖锐的批评:“夫有施与贫困,则无功者得赏。”(《奸劫弑臣》) 韩非的......
-
〓 央视国际:商鞅变法
央视国际 (2005年11月03日 14:29) 观众朋友们大家好!今天《故事与法》节目我来给大家讲一讲商鞅变法的故事,我们所要讲到的商鞅变法发生在秦国,秦国是当时诸侯国之中最为落后的一个国家,那么秦国在刚刚和魏国的一次交战之中,他们遭到了惨败,把大片的肥沃土地割让给了魏国,就是在这个时候,秦国的一位年轻的国君叫秦孝公......
-
〓 第三章 以势压人,靠势力解决矛盾(16)
蒙古灭宋统一了中国,后来蒙古军还远征欧洲,使其成为全世界瞩目的军事大国。 在耶律楚材的努力下,蒙古统治者较快地适应了中原地区高度发展的封建制度,治愈了战乱的破坏创伤,把封建经济纳入了正常发展的轨道。 耶律楚材从政治国有一句名言:“兴一利不如除一害,生一事不如省一事。”事无巨细,只要对国家对人民有利,他就极力劝谏君王。......
-
〓 第二章 为君之道,大权独揽睨天下(18)
过了两年,夫差率兵把勾践打得大败。勾践被包围,无路可走,准备自杀。这时谋臣文种劝住了他,说:“吴国大臣伯嚭贪财好色,可以派人去贿赂他。”勾践听从了文种的建议,就派他带着美女西施和珍宝贿赂伯嚭,伯嚭答应带西施和文种去见吴王。 文种见了吴王,献上西施说:“越王愿意投降,做您的臣下伺候您,请您能饶恕他。”伯嚭也在一旁帮文种说......
-
〓 第二章 为君之道,大权独揽睨天下(16)
西汉昭帝刘弗陵是汉武帝用心考察钦定的接班人,刘弗陵年幼即位,其同父异母兄长燕王刘旦心里很不服气,老是想着夺位自立。辅政大臣霍光自然成了他的眼中钉,意欲除之而后快。于是燕王勾结霍光的政敌上官桀等人密谋先除掉霍光,再废掉刘弗陵以自立。 一天,霍光出长安城去检阅御林军,并且调了一个校尉到大将军府。上官桀等人乘机以燕王刘旦的名......
-
〓 第二章 为君之道,大权独揽睨天下(19)
在韩非子看来,世上没有完美无缺的君主存在。能够听得进意见的君主,才能改正自己的缺点,使自己的国家走向富强。那些不听劝谏一意孤行者,大多会身败名裂,为人耻笑。后世的隋炀帝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隋炀帝因暴政而亡是普遍的看法,不过隋炀帝的暴政达到专横无以复加的地步,也与他的刚愎自用、骄傲自大、拒谏杀谏有着直接的关系。 隋炀......
-
〓 第一章 惟法独尊,融会贯通法术势(5)
要实现无为而治,就要使社会倒退到原始初民状态,即:“小国寡民,使有什佰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道德经》) 韩非并不同意老子的历史观,而主张今不法古。在《五蠹》中韩非说道:“......
-
〓 第一章 惟法独尊,融会贯通法术势(14)
在这种形势下纣王不仅不悬崖勒马,反而更加恣意妄为。这时微子见大势已去逃出了国都。商朝的太师、少师也拿着商家的祭器和乐器投奔了周人。箕子忧心忡忡,一筹莫展,只得装疯,却被纣王囚禁起来。比干冒死进谏,劝纣王励精图治,纣王不听,他三天不出宫门。纣王恼羞成怒,说:“我听说叔父的心有七个孔,与平常人不一样。”下令把比干杀了,拿出......
-
〓 先秦法家诞生的社会根源及其思想渊源
法家诞生的社会根源和历史背景 春秋战国之际社会发生了剧烈的变革,井田制瓦解,宗法分封制动摇,礼治的经济基础和血缘亲属基础遭到严重削弱,要建立一种适应新的社会形势发展的统治秩序,只有寻求另一种途径和方式。 人类历史的发展证明,“一切社会变迁和政治变革的终极原因,应当在有关的时代的经济学中去寻找。”[1](P.425)......
-
〓 朱红林:里耶秦简“金布”与《周礼》中的相关制度
摘 要:里耶秦简中“金布”一词指秦代的一级国家机构,同时又是职官名称。“金布”职责之一是为国家及私人追讨欠债。这一职责亦见于睡虎地秦墓竹简、张家山汉简以及居延汉简等简牍。同时,“金布”还负责国家废旧物资的变卖处理、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对损害公物的赔偿等。这些职能都散见于《周礼》。但相比之下,《周礼》的记载显得相对原始、粗......
-
〓 刘玉娥:尧舜禹禅让实质探微
作者系郑州师专中原文化研究所所长关于尧舜禹政权更替的方式,自春秋起就一直存在着禅让与非禅让之争。那么尧舜禹联盟的实质是什么?其政权更替的方式是禅让还是逼让?本文拟根据自己掌握的有限文献记载,谈一些自己多年来对这些问题的思考意见,以求正于方家。 一、尧舜联盟的变质 在中华民族史前时期的历史上,具有一定规模的、属于酋帮部落......
-
〓 佚名:略论《法经》中的“重治吏”思想
战国时,反映地主阶级意志的封建法律制度随着各国封建政权的确立而初步形成。地主阶级思想家中的法家以封建法制原则反对礼有等差的旧贵族特权制度,极力主张以公开严刑峻法来推行地主阶级的政治改革,各国继续了春秋末叶以来公布成文法的传统,相继制定了地主阶级法律。如韩国的《刑符》,楚国的《宪令》,赵国的《国律》, 齐国的《七法》等,......
-
〓 史永锋:中国古代福利救济制度及其精神
古代中国有着丰富的福利、救济制度和惯例,这些制度和惯例构成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在我看来,中国古代国家管理或行政的主要特征之一,就是"为民父母行政"。在社会福利方面所体现的国家与百姓的关系或官民关系,就典型地体现了"为民父母行政"的特征。因此,有必要特别探讨中国古代社会福利和救济制度惯例,以期进一步揭示中国传......
-
〓 冼岩:分不清政治与学术的“新法家”
在只闻其言、未见其行之前,我愿意视所有争论对象为“求真”的思想者。在此意义上,我们都是同道。但是,读罢翟玉忠先生的《驳冼岩:中国新法家不会作西方自由民主的注脚》一文,我不能不得出结论:这个“新法家”颇有点特殊——他似乎秉承了韩非子以来的传统,将包括思想学术在内的一切都视为政治的当然领地,思想争论也成了政治斗争的一部分,......
-
〓 保育生:说说李国文对司马迁的妄评
李国文在《闲话建安七子》(《文学自由谈》1996年第二期)中,涉及司马迁的议论,是迹近荒唐的。在他的文章中说:“像司马迁……之流,……文学不过是他们讨好皇帝老子,巴结王公贵族的谋生手段”;不仅如此,这位可敬的作家先生同时还在《报任安书》里发现了司马迁“那种对于帝王委曲求全到低三下四的心态”。这,多么地令这位高贵的作家先......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