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保育生:说说李国文对司马迁的妄评
李国文在《闲话建安七子》(《文学自由谈》1996年第二期)中,涉及司马迁的议论,是迹近荒唐的。在他的文章中说:“像司马迁……之流,……文学不过是他们讨好皇帝老子,巴结王公贵族的谋生手段”;不仅如此,这位可敬的作家先生同时还在《报任安书》里发现了司马迁“那种对于帝王委曲求全到低三下四的心态”。这,多么地令这位高贵的作家先......
-
〓 第一章 惟法独尊,融会贯通法术势(4)
韩非欣赏墨家主张简朴实用的观点,认为君主治理国家也应从实际出发,注重实用。他举了一个反例来证明他的看法: 宋人有请为燕王以棘刺之端为母猴者,必三月斋然后能观之。燕王因以三乘养之。右御冶工言王曰:“臣闻人主无十日不燕之斋。今知王不能久斋以观无用之器也,故以三月为期。凡刻削者,以其所以削必小。今臣冶人也,无以为之削,此不然......
-
〓 第一章 惟法独尊,融会贯通法术势(13)
商朝最后一个国君叫做纣,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纣王非常聪明,也很有才干。他能言善辩,敏捷过人,体格魁梧,力大无比,能与猛兽搏斗。但是他的聪明和才能不仅没能挽救商王朝的灭亡,反而成了商王朝灭亡的催化剂。 周大夫王孙满说:“商纣暴虐,鼎迁于周。”这句话有一定的道理。纣王实行了一系列残暴的对内对外政策,像火上烧油一样,加速......
-
〓 穆南珂:儒家典籍的语境溯源及方法论困境
郭齐勇先生《也谈“子为父隐”与孟子论舜——兼与刘清平先生商榷》(载《哲学研究》2002年第10期)一文,很不满于刘清平先生的儒家批判。他在回到古典语境的经典解读中,努力发掘历史上的儒家的“超越时空的永恒价值与意义”,引申出一个重要而深刻的问题,那就是:该如何对待历史上的儒家?这个问题远远超出了“赞成”抑或“反对”这一简......
-
〓 法家之“法”不是法治之“法”----对翟玉忠为什么不能儒法并用一文的批评
卫子游 有一位名翟玉忠的最近写了篇文章《为什么不能儒法并用》,主题很好,主张法治。然而,这位朋友对法治的理解却出现了严重错位。其错位之处,主要是将中国古代法家所讲的“法”与当代法治社会中所用之“法”这种名同而实异的概念混为一谈。本来,这两者的区分在学界已是常识,但考虑到国人中可能还有相当多的人对这两个根本不同的“法”区......
-
〓 饶石生:有感于光武帝奖励郅恽
据《后汉书》载:东汉光武帝曾立规矩,京都洛阳入夜关城门,严禁进出,任何人不得违犯。一天,光武帝出城打猎深夜才归,来到东门外,随从大叫开门。守城小吏郅恽回答说,起更关门,此是皇帝立下之令,岂能违命。随从告诉郅恽,是光武帝打猎归来,并请光武帝行近城下,让他看个明白。郅恽仍说夜里看不清楚,拒不开门,光武帝只好绕由东门进了城。......
-
〓 白奚:先秦黄老之学源流述要
黄老之学是先秦百家争鸣时期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学术思潮,对它的重要意义和地位,著名学者蒙文通先生曾有一个很好的概括:“百家盛于战国,但后来却是黄老独盛,压倒百家。”①不了解黄老之学,就不可能真正了解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和学术发展。黄老之学是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一个重要分支。正如“孔、墨之后,儒分为八,墨离为三”②一样,老子开创......
-
〓 鄢烈山:谁要玩祭孔就让他们玩去
9月28日是孔子2556岁诞辰日,世界各地将举行祭孔仪式,央视将首次直播“2005全球联合祭孔”。据报道,台北孔庙将于27日、28日先后举办纪念孔子诞辰2556周年的释奠习仪和释奠典礼。”我弄不清“释奠”何义,猜测“习仪”大约是“演习”?这祭孔的仪式,连曲阜的主祭人都茫然无所适从,我辈更蒙查查不敢置喙了。据闻,台湾的台......
-
〓 翟玉忠:为什么不能儒法并用
儒术如同疯狂繁殖的病毒,只要存在于政治有机体之中,它就会吞噬所有健康细胞,毁灭一个国家赖以强大的法治基础! 每当我们在各个场合提到法家治国的时候,总会有一些人站出来为儒家辩护:“法家不错,但后面要站个大儒,不讲德教不行”;“教化为治,刑法助治,偏废其一,国必衰亡。中国历史上关于德刑辩证为治的经验教训例子非常多”;“要......
-
〓 赵小雷:法家与先秦诸子的相互关系(一)
第一章 中国古代社会与法家思想 第一节 独特的早熟路径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春秋战国之际是中国历史的一大变局。所谓百家争鸣正是新旧制度的交替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故凡治先秦思想史者,莫不涉及到当时制度变迁的各个方面,因而“不明先秦时代政治及社会之情形,亦断不能明先秦诸子之学也”1。这固然是基本的研究方法,然而仅限于此,......
-
〓 刘光华:西汉前期西北民族研究
西汉建立之初,国势衰弱,而其北方的匈奴却很强大,并不断对汉朝西北边防建设 的一些具体措施。本文认为,在敌强汉弱情况下的和亲政策,以及汉朝为发展经济和加强边 防建设的政策措施,乃是对付强敌的一种积极 的防御政策 公元前202年初,汉王刘邦打几西楚霸王项羽,建立了汉朝。但自秦始皇以来的大兴土木 ,滥用民力,加之长时期的战争......
-
〓 张伯元:《汉律摭遗》与《二年律令》比勘记
《汉律摭遗》是清末大法学家沈家本(1840—1913)潜心著述的一部扛鼎之作,成书在他的晚年,于1912年刊行。在《汉律摭遗》自序中他说:“《唐律》之承用《汉律》者不可枚举。”认为探求《唐律》的根源,不能不研究《汉律》。但可惜的是《汉律》早已亡逸,它散见在史书中的也百不存一。为此,沈家本摭拾遗编,穷搜博征, “搜罗排比......
-
〓 王安石变法: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高潮
庆历新政失败以后,宋朝严重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并未缓和,积贫积弱的局面仍在向前发展,统治集团感到危机四伏,因而要求改革的呼声在一度沉寂之后,很快又高涨起来,终于掀起一次更大的变法活动。 王安石(1021—1086年),字介甫,江西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其父王益做过几任州县长吏,王安石在青少年时期随父亲到过许多地方,对宋......
-
〓 于振波:“文法吏”的含义
关于秦汉时期的"文法吏",已有很多学者从不同的侧面加以探讨。这里主要想通过对"文法吏"的分析,以期对秦汉法律与吏治的关系有更进一步的了解。 "文法吏"是战国以来随着官僚制度的建立而形成的一种官僚类刑,其主要特点就是尊奉主上、晓习法律并善于合乎法律规范地处理纷繁复杂的公文和具体事务。韩非子认为:"人臣毋称尧舜之贤,毋誉汤......
-
〓 第三章 以势压人,靠势力解决矛盾(14)
成吉思汗十三年(1218),机会终于来了,成吉思汗既定燕地,逐渐感到人才的重要。这时他听说耶律楚材是位难得的人才,而且又是被金国所灭,与金国有世仇的原辽国宗室后裔,便遣人求之,询问治国大计。耶律楚材虽然修身养性过着隐居的生活,然而他时刻也没忘掉干戈扰攘、生灵涂炭的神州大地,极想倚傍靠山,伸出双手去拯救水火中的芸芸众生。......
-
〓 第三章 以势压人,靠势力解决矛盾(13)
当时皇子们年纪不大,却担当各地的都督和刺史之职。褚遂良认为不妥,他向唐太宗坦诚说:“陛下厚爱皇子,自是唯恐他们有所不周。陛下的关爱不能有碍其成长,这就需要陛下把还未成年的皇子留在身边,时时教导才是。皇子现在还不能独立处理事情,如果让他们离开皇宫,您就无法教导他们,这样皇子们的个性一旦养成便很难改变了,还望陛下明察。” ......
-
〓 翟玉忠:反对社会主义“仁政”
就象现代西欧必然要经历古希腊罗马文明的复兴一样,今天是我们恢复大汉文明的原精神,中华法系的本来——法家的时候了——中华文明的伟大复兴亦将因此开始! 建立一个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是中国数千年来的治国理想,问题的关键是怎样实现这样一个社会,是通过社会主义“仁政”,还是根除两千年儒家思想积弊,建立一个法家原则构筑的新社会。 ......
-
〓 翟玉忠:新法家“新”在哪里——兼答乐蜀
读了乐蜀先生的《 也谈“新法家”:对翟玉忠看法的旁观者观察》一文,便产生了当面求教的念头,因为无论在对日本“新法家”的认知上,还是在复兴法家的目标上,我和乐蜀先生都没有原则性分歧。然而当笔者通过各种渠道同乐蜀先生联系的时候,却发现乐蜀先生是故意不想站到前台来——可能是一个人所处的社会位置不同吧——在这种情况下,以文会友......
-
〓 刘广安:法家法治思想的再评说
法家的法治思想是中国传统法律思想发展的高峰,在中国法律思想史上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法家对法的起源、性质、特征和作用的论述,对成文法的公开性、统一性、稳定性、权威性、普遍性和简明性等问题的专门阐发,代表了中国古代法律思想的发展水平,与现代法治思想的一般理论和一般原则有许多相通的地方。法史学界有关这方面的论述和评价,本文不......
-
〓 林文勋:源远流长的古代盐专卖制
摘要:专卖制度是我国古代统治阶级长期推行的一项重要经济制度,其源起、性质、作用等诸多问题还值得进一步探讨;本文拟以此为切人点,立足于盐专卖制度,考察中国古代专卖制度的形成过程。产生原因和历史作用。专卖制度是我国古代统治阶级长期推行的一项重要基本经济制度。到目前为止,对于这项制度,已发表了不少研究成果。但仍有一些问题没有......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