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桑兵|写得好与写得好看——史学论文的写法
作者桑兵,浙江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关于如何写好史学论文,之前已经谈过一些想法。由于主要是面向新进,优先考虑当务之急,大体限定于文字表述的通畅达意等基础问题。而写好历史学的学术论文,绝非如此简单,主编和刊物希望就此进一步探究一下较为具体深入的层面,例如如何炼字。只是如此一来,首先就要解决什么才是写得好的史学论文的判断标准,否......
-
〓 相异相关的往昔:史学的个性与通性
(“史学研究的新趋势”笔谈)【《社会科学战线》编者按】进入新世纪以来,历史学研究在选题拓展、新史料发掘与新方法运用诸方面有了巨大的进展。目前,原历史学一级学科又调整为中国史、世界史、考古学三个一级学科,新的变化,必然催生学科的新发展。因此,本刊特别邀请国內相关学者以“史学研究的新趋势”为主题,就中国史、世界史和考古学研......
-
〓 生计与生态:生态人类学的田野实践
生态人类学是目前国内民族学人类学界关注的一个热点。生态人类学的学科建设和方法创新等理论层面的研讨取得了不少成果。无论是对西方生态人类学理论前沿的追踪,还是对我国生态人类学发展史的回顾,都有具体而深入的评述、反思与总结。但从现有的相关经验研究来看,内容庞杂,角度各异,缺乏明晰的主导性研究方向。我国生态人类学如何适应变迁的......
-
〓 时代变革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重大课题
创刊词:在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之际,《中国社会科学报》创办“马克思主义月刊”,每月一期,每期四版。“马克思主义月刊”力求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术内涵与现实内涵的有机统一,积极鼓励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发展规律,努力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对国内外学术思潮的分析能力和对重大现实问题的解释能力,以全球视野......
-
〓 历史中的普遍与特殊:基于内容与形式的分析
【摘要】对历史中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研究,可以从内容与形式两个层面展开。在内容层,即主体对于客体的确证与认同之中,侧重分析客体或事实被界定为普遍抑或特殊之属性的依据与根源,它也是历史客观性的根源所在;在形式层,即涉及历史认识论和方法论的“确证过程”中,侧重分析时间、空间与个人生命相结合构成的历史性因素及其疏离普遍性的方式......
-
〓 从“新史学”到社会文化史
【摘要】目前有关社会文化史的讨论中,论者偏重于汲取西方“新文化史”理论和方法,而对中国史学资源甚少提及。本文认为,20世纪初年“新史学”的研究取向和方法仍可资借鉴。社会文化史内容丰富,论题亦不限于大众文化一隅,可从多方面拓展和深化。【关键词】新史学;新文化史;社会文化史【作者简介】罗检秋,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
-
〓 田野调查与文献结合是学术研究的康庄大道
——访山东大学终身教授路遥先生
【核心提示】历史学是一门讲求“实证”的学科,要靠证据说话,我在研究中一直坚持田野调查与文献相结合,在西方称之为“历史人类学”。我觉得称之为“历史社会学”更符合历史学者的研究转型。路遥(原名吴松龄),1927年生,山东大学首批终身教授之一,国内外公认的义和团史与民间宗教史著名学者。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率领研究团队在义......
-
〓 近代史研究中所谓“碎片化”问题之我见
——中国近代史研究中的“碎片化”问题笔谈(上)
新时期以来,中国近代史研究取得了有目共睹的繁荣发展,但不足也日渐显露。其中,所谓“碎片化”问题,更备受关注。在这里,笔者愿申不成熟的意见,以就正于大家。一、区分两种“碎片化”以往学界前辈常会这样提醒后进:“研究问题要注意抓大的重要的题目,不能搞得太细太碎了。”那时没有“碎片化”这个概念。所谓“碎片化”的概念,是近些年由......
-
〓 黑水城文献:敦煌学向下延伸的承接点
【内容摘要】本文论述了敦煌文献与黑水城文献之间的内在联系,认为这两大出土文献主体都是佛教文献,都存在大量的西夏文献和其他少数民族文献,这为两大文献的对接提供了可能。敦煌学研究者直接参与黑水城文献的研究是黑水城文献迅速走向纵深的一条捷径。敦煌学向黑水城文献延伸,不仅存在可能,而且十分必要。【关键词】敦煌学;西夏学;黑水城......
-
〓 中国近代灾荒史理论探析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09JYA840001);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近代中原地区水患与荒政研究(10BZS050);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科研究项目(2010sk060)【作者简介】孙语圣(1967-),男,安徽肥东人,副教授,历史学博士,主要研究中国近代社会史.E-mail:sys04@126.com【主要摘要......
-
〓 我的学习与研究经历
【核心提示】一个人最好在研究开始的时候,进入一个新领域,就像挖金矿,挖新矿容易出成果,如果一个地方人家已经挖了五年,要想再挖出新矿,就比较困难。杨振宁,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名誉主任,美籍华裔科学家。历任普林斯顿高等研究所教授、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理论物理研究所所长。先后获得中国科学院、美国国家科学......
-
〓 互联网的普及与历史观念的变化
——“互联网与史学观念变革”笔谈之二
【作者简介】王晴佳,美国罗文大学历史系教授;北京大学历史系长江讲座教授。如果我们想列举一下最近二十年以来所发生的影响人类生活和世界历史的大事,那么毫无疑问互联网的发明和迅速普及,是其中之一。互联网的普及既然已经影响了世界历史,那么它是否也改变了人们的历史观念呢?有关这一问题的探讨,在当今国际学界并不太多。现有的一般论著......
-
〓 技术史田野调查方法反思
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和现代化生产水平的提高,许多传统工艺逐渐退出历史舞台,没有生产的实体,只是存在于书面或部分群体的记忆当中。面对这种情况,传统现场调查方法就很难解决问题,需要学习、借鉴新的方法。技术作为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其所存在的社会环境有各种各样的联系。在研究技术史的时候是很难避而不谈与其相关的文化因素的,而要......
-
〓 景观考古学——理论、方法与实践
【作者简介】张海。北京大学中国考古学研究中心(北京 100871)。【原文出处】《南方文物》(南昌),2010.4.8—17景观(Landscape)是西方考古学研究中一个十分常见的概念,尽管不同研究者和不同的学术传统对景观的理解和解释千差万别,但考古学研究景观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尤其是近二十年来,随着现象学和解释......
-
〓 “中国经济派”考
【作者简介】吴敏超,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Wumc@CaSS.org.cn(北京100006)。【原文出处】《近代史研究》(京),2010.6.127—13320世纪20年代后期至30年代上半期发生的中国社会性质问题论战,包括中国社会性质论战、中国社会史论战和中国农村社会性质论战三个主战场,在当时的学术......
-
〓 中华文字将全面数字化“中华字库”工程启动涵盖全部汉字和少数民族文字
7月26日,“中华字库”工程研发工作启动大会在京召开。这标志着“中华字库”工程从筹备阶段正式进入全面研发建设阶段。作为新闻出版总署重大科技工程项目的“中华字库”工程,是《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的重大建设项目,也是国家《文化产业振兴规划》中特别指出的具有带动作用的重大文化建设项目。工程以对文字学的深入研究为......
-
〓 谈高师院校中国古代史课的专题式讲授——以唐宋历史为例
中国古代史作为高师院校历史专业的基础课,一直采用“断代”方式讲授;高年级开设选修课的时候才打通朝代界限,分“专题”讲授政治、经济和文化等问题。现在,有两个因素要求我们向“专题”式讲授方式做总体调整:一是中学的“新课标”历史课本已经打通朝代界限,全部设计为“专题”了。我们高师院校应该先行一步,尽快与中学的历史教学接轨,改......
-
〓 论地主经济——《封建经济政治概论》第三章
本章试图探讨世界性的封建地主经济的一些特征。这么做的前提,就是我认为世界的历史虽然千差万别,但在大致相同的经济条件下,有其大致相同的发展规律。本章使用的资料主要是中国和西欧(尤其是英国)的封建时代的,有其局限性,请读者留意。一、定义问题地主经济应该是封建社会经济形态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但如何理解这一概念,却有说明的必要。......
-
〓 深化中国乡村史研究面临诸多新课题
城市化进程带来乡村社会变迁。有学者认为,今天的乡村很可能是未来的都市,乡村史研究不仅能为城市化提供借鉴,也能为城市化建设方向和发展道路提供思路。乡村史研究关注十大问题中国乡村史研究发端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20世纪前半期,乡村的解体与对“乡土中国”的观察、探讨同步展开,以乡村社会结构、乡村文化建设为主要内容的乡村史研究......
-
〓 传统文化与中俄的现代化
中国和俄国(苏联)都有与西方不同的传统文化。但是有些著作在论述两国现代化进程时,只讲社会主义现代化和资本主义现代化问题,不谈传统文化的影响。这样阐述历史是不全面的。还有些著作将中俄两国的传统文化简单地视为落后的封建主义产物、发展的桎梏,说它是一种“惰性力量”,“制约着人们的思维和行动”【1】。这种观点是片面的。它忽视了......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