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早期儒学
“早期儒学”是指孔子与孔子弟子共同创立的原生态儒家思想。司马迁著《史记》时,撰写《仲尼弟子列传》,充分肯定了孔子弟子对早期儒学的贡献。此后,对于孔子弟子的记载不绝于史书。在孔子弟子中,有卓冠贤科的颜回、传孝道的曾参、教于西河的卜商、显达于诸侯的端木赐等声名显赫者,亦有大量只有姓名而无事迹,甚至连姓 名都没有留下的默默无......
-
〓 裴李岗文化时期的农作物与农耕文明
1977年,新郑裴李岗遗址发现后,又在新郑沙窝李、新密、登封、巩义、郑州、中牟、长葛、项城、潢川、灵宝等地发现了此类型的古文化遗址。这类遗址分布广,有共同的文化面貌。因首先在新郑裴李岗村发现,被学术界命名为“裴李岗文化”。经过考古工作者和研究人员30年的不懈努力,目前,已在中原地区,发现有裴李岗文化遗存150多处。” ......
-
〓 论古史重构
【内容摘要】近年大量宝贵简帛材料的面世,为古史重构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有利条件,以五帝时代为中心的古史建构与重构,是古代中国史学的核心问题之一,也是20世纪疑古思潮所疑所辨的重点所在。可以预见,新世纪学术的重大发展之一应当就是科学考古对于古史重构的推动。这方面的科学考古既包括田野考古,也包括对于地下出土的文字资料的整......
-
〓 羌人与大禹
现今的羌族有30余万人,主要分布在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汶川、理县、茂县和松潘县,以及与这一带毗邻的绵阳市北川羌族自治县境内。羌族是一个古老而年轻的民族。说其古老,其历史可以追溯到距今4000年前的夏代。相传夏代的创始人、中华民族的治水英雄大禹就生长和兴起在川西北的羌地。说其年轻,因为羌族正式作为一个民族确定下来,......
-
〓 中国早期玉器:材料、工艺、形态与文化
——读玉札记
按:近来因为接连参加了两个与古代玉器有关的学术会议[1],较集中地学习了若干有关玉器的著述(参见主要参考文献,笔记所引出于此主要文献者,文中 皆再不一一注明),并结合近年参观的若干考古遗址与博物馆,零零碎碎做了以下关于早期玉文化的笔记。所谓笔记,以学习与记忆为目的,以摘抄为多,其中 加叙加议,既不系统,也未必科学,但是......
-
〓 夏商分界、夏文化分期及“夏文化”定义诸题新探
【摘 要】夏商文化分界在二里头文化第三期与第四期之交,其年代为公元前1553年或公元前1572年,由此上推471年,则夏代开始的年代应为公元前2024年或公元前2043年。按照这样的年代,早期夏文化应为中原龙山文化晚期的遗存,中期夏文化应为“新砦期”文化和二里头文化第一期的遗存,晚期夏文化应为二里头文化第二期、第三期......
-
〓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主要收获
继“夏商周断代工程”之后,科技部决定将“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作为“十五”科技攻关项目。这一项目从2001年预研究启动,到2008年底第二阶段结束,经历了探源工程预研究、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取得了丰硕成果——中华文明是世界六大文明之一,又是其中唯一未曾中断、延绵至今的文明。研究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发展过程,揭示中华文明的悠久历......
-
〓 照叶树林的农业文明之光
译者(赵玉蕙)按:“照叶树林”的概念即等同于常绿阔叶林,它涵盖了从喜马拉雅山南麓东经不丹、阿萨姆、缅甸、中国云南南部、泰国、老挝、越南北部、中国长江南岸直至日本西部的辽阔地域。自上个世纪四五十年代起逐渐有学者提出“照叶树林文化论”的学说。持这一派观点的学者认为这一地带的文化具有相通性,其最基本、最重要的文化特征是以栽种......
-
〓 关于中国早期国家形成的一个理论思考
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中,以古代希腊、罗马和日耳曼的社会发展情况为依据揭示了国家起源的道路,那就是彻底打碎氏族制度,在它的“废墟”上建立起国家,“氏族制度已经过时了。它被分工及其后果即社会之分裂为阶级所炸毁。它被国家代替了”。①这的确是古代希腊、罗马及日耳曼国家形成的道路,但恩格斯并没有说它是世界上一......
-
〓 中国文明起源研究离不开本土化创新
编者按:文明与国家探源是一个世界性的课题。国内学者对文明与国家的认识日益深化,涌现出许多研究成果,但由于关注点不同,理解上仍有分歧。本期刊发范毓周、易建平两位学者的文章,以期引起更深入的研讨。强调理论方法的本土化创新,并不是要中国学者坐井观天,也不是随意杜撰和世界流行理论相对抗的理论方法,而是要在中国历史发展实际中把通......
-
〓 有关先秦气候研究的方向问题——兼对《商时期的雨量》一文商榷
【内容摘要】历史自然地理研究表明,潜水层深度是随文化层的增加而升降的。这种升降在雨量相对恒定的背景下,由于文化层的增厚,本身潜水层也在相对上升,与当时的雨量大小并无对应关系。从方法上如果仅是单纯主观地选择罗列一些冷暖记载来得出历史时期的冷暖,可能结论的信度都不是十分高的。研究先秦气候,目前从物候学方法,采取孢粉分析手段......
-
〓 略论韩非子的消费思想
【内容摘要】韩非子作为我国先秦时期法家理论的集大成者,在谈到法治问题时阐述了他的消费欲望观、消费道德观、消费与需求关系观、奢侈消费观,这些观点有对有错,如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值得深入探讨。【关键词】韩非子;消费思想;以法治国;消费欲望【作者简介】尹世杰(1922—),男,湖南洞口人,湖南师......
-
〓 “青铜社会”:古代王权的运转
——“冶金术与古代东亚文明”丛谈之七
《中国社会科学报》编者的话:长期以来,科学技术史揭示的文明观突出了西方的地位。金属的认识、开发和利用,是人类文明发展至一定高度的产物。它不仅在极大程度上推动历史的进步,改写社会的面貌,也代表人们征服自然的非凡能力。古代中国以青铜冶铸为代表的冶金术起步较晚,但它在三代以降数千年的历史中日臻完善,后来居上。透过冶金术,人们......
-
〓 商代都鄙邑落结构与商王的统治方式
【内容摘要】通过对甲骨文资料和考古发掘资料的考察,商代王畿范围和四土侯伯内的都鄙邑落结构都是由三大等级所构成,而且后者显然就是前者的一种缩影。此外,作为晚商王都内的族氏结构和族居特点,其王族和一些强宗大族虽有可能是以宗族与家族相结合的结构而组织起来的,但王都内其他不同族属的族人们最初每每都是以家族的形式而出现的,这一现......
-
〓 略论生态环境对先秦水井的影响
先秦时期,不仅是我国古代社会发展的开端,也是人类社会由低级走向高级,由蒙昧走向文明的渐进时期。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原始先民在同自然界的实践和斗争中,发明了人工取火、弓箭、石器、农业和水井,这些都是原始先民智慧的结晶,正如马克思所说:“人类生存倚赖于和自然的不断发展的相互作用”。[1] 其中,水井在人类社会发展中起到......
-
〓 微子封建考
摘要:微子启助周武王伐纣,被封于孟渚之滨(今山东曹县),筑庙曰薄(亳)邑,奉祀其父帝乙,不久老死其地,曹县因有微子墓以及亳邑之设。周公成王东征后,迁微子之侄、微仲之子稽于宋(今河南商丘),立为宋公亦即商公,奉殷先祀,另建宗庙于其国都,即南亳,以备日常之祀。后世附会汤之“景亳”或“景亳之会”在曹县,即北亳,以及成王封微子......
-
〓 商代的生态环境与农业发展
中国的农业大约有近万年的历史,及至商代已发展到较为繁荣的阶段。农业是直接来源于大自然的产业,受生态环境的影响最为显著。商代是中国上古社会的重要时期,灿烂的青铜文明在中华文明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商代的繁荣是建立在农业发达奠定的坚实基础之上的。研究商代的生态环境和农业发展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一、商代生态环境研究......
-
〓 《夏小正》与夏代生态环境研究(下)
《夏小正》也记录了一些昆虫,并据以记时和预报季节。计有嗀、蚕、札、蜩、匽、翕、唐蜩、蝉、蜮、浮游、虫氐、玄驹等13种。蚕,《夏小正》三月:“妾子始蚕。是说进入三月,妇女开始养蚕。这与三月“摄桑”正好相对应。蚕为昆虫纲、鳞翅目、蚕蛾科和天蚕蛾科昆虫的通称。有家蚕、柞蚕、蓖麻蚕、天蚕、樟蚕、樗蚕等。我国是养蚕的起源地,《夏......
-
〓 揭秘中国早期国家的资源策略
以伊洛河下游平原为中心的二里头文明(约公元前1900—1500年),常常被视为夏王朝的代表,虽然目前还没有确切的证据证明二里头遗址就是夏王朝的晚期首都,但学界几乎无人否认二里头文明是一个初步发达的国家社会。五十年来的众多考古发现证明,二里头遗址的面积可达300万平方米,仅夯土遗址密集分布的所谓宫殿区,即逾10万平方米,......
-
〓 《夏小正》与夏代生态环境研究(上)
一、《夏小正》是反映夏王朝中心地区的历书《夏小正》是研究上古史的重要文献,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历法专着。其中包含有丰富的天文气象及生态环境方面的内容。对其成书年代、地点和书中反映内容的阐解,至今仍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实际上,认为《夏小正》是夏代或夏人的历法,这是古人较为流行的看法。孔子十分重视夏代历法,主张“行夏之时[......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