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第一章 惟法独尊,融会贯通法术势(3)
韩非评论道:“此可谓善卖椟矣,未可谓善鬻珠也。”他用这个故事就是为了说明反对儒家那种夸夸其谈的作风,他认为儒家口若悬河的理论如同华而不实的外盒没有实际作用,不能对国家的治理产生效用。追求华丽的包装会喧宾夺主,价值连城的珍珠反而不能被重视。 从前秦穆公把自己的女儿嫁给晋国的公子,他想让晋国为他女儿装饰打扮而自己不给她事先......
-
〓 周子良:三晋法家思想的华与实
【论文标题】三晋法家思想的华与实 【论文来源】《山西大学学报:哲社版》 【论文期号】200203 【论文页号】14~18 【论文分类】法理学、法史学 【论文作者】周子良/王华/焦艳鹏 【英文标题】The Blossom and Fruit of the Theory of Sanjin’s Legalists ZHO......
-
〓 央视国际:商鞅变法
央视国际 (2005年11月03日 14:29) 观众朋友们大家好!今天《故事与法》节目我来给大家讲一讲商鞅变法的故事,我们所要讲到的商鞅变法发生在秦国,秦国是当时诸侯国之中最为落后的一个国家,那么秦国在刚刚和魏国的一次交战之中,他们遭到了惨败,把大片的肥沃土地割让给了魏国,就是在这个时候,秦国的一位年轻的国君叫秦孝公......
-
〓 朱渊清:禹画九州论
“茫茫禹迹,画为九州”,最近获得的两宗出土文献资料《△公盨》和《容成氏》,以及近年尤其是夏商周断代工程所获大量考古发掘成果,促使我们对“禹画九州”问题以及夏王朝的建立做一些新的思考。一、《△公盨》“禹敷土”△公盨是保利艺术博物馆新近收藏的一件西周中期偏晚的青铜器,2002年第6期《中国历史文物》公布了此器的照片、铭文拓......
-
〓 王粲:爵论
选自《全后汉文》依律有夺爵之法,此谓古者爵行之时。民赐爵则喜,夺爵则惧,故可以夺赐而法也。今爵事废矣,民不知爵者何也。夺之,民亦不惧;赐之,民亦不喜,是空设文书而无用也。今诚循爵,则上下不失实,而功劳者劝。得古之道,合汉之法,以货财为赏者不可供,以复除为赏者租税损减,以爵为赏者民劝而费省,故古人重爵也。(《艺文类聚》五......
-
〓 杜尚侠 张庆利:惠帝一朝与黄老政治
刘邦死后不久,萧何患病,惠帝前往探视,问他:“相国百岁后,谁可以代之?”萧何心中有数,却反问:“皇上比我更了解臣下。”汉长安城宣平门遗址惠帝又问:“曹参怎样?”萧何说:“皇上能用他,我死而无恨!”隔月,萧何就去世了,由曹参继任相国。萧、曹的关系曾有一个由近到疏的变化,但萧何却推荐关系早已疏远的曹参继承自己的职务,这主要......
-
〓 吴起变法
春秋中期以后,晋国在以“尽灭群公子”、“灭公族”等手段打击国君近亲势力、加强国君权力时,楚国才开始任用公子执政。公子执政的初期,确实起到了强化王权的作用。但这实际是一种落后的任人唯亲的制度,其结果形成了王权旁落、大臣太重、封君太重的弊病。 战国初期,楚国民不聊生,饿殍遍野,楚声王竟至为“盗”所杀。而此时北方三晋正在兴起......
-
〓 第三章 以势压人,靠势力解决矛盾(13)
当时皇子们年纪不大,却担当各地的都督和刺史之职。褚遂良认为不妥,他向唐太宗坦诚说:“陛下厚爱皇子,自是唯恐他们有所不周。陛下的关爱不能有碍其成长,这就需要陛下把还未成年的皇子留在身边,时时教导才是。皇子现在还不能独立处理事情,如果让他们离开皇宫,您就无法教导他们,这样皇子们的个性一旦养成便很难改变了,还望陛下明察。” ......
-
〓 翟玉忠:新法家的“四经五书”
千百年来,儒家为了宣扬自己精心编造的历史及建立在这种伪史基础上的政治哲学体系,凑出了“四书五经”给后学。“四书”即《礼记》中的《大学》、《中庸》再加上《论语》、《孟子》二书,“五经”指《易》、《诗》、《书》、《礼》、《春秋》五部典籍;在“学而优则仕”的功利主义诱惑下,“四书五经”极大地窒息了中华民族的创造力,使中国逐步......
-
〓 翟玉忠:为什么不能儒法并用
儒术如同疯狂繁殖的病毒,只要存在于政治有机体之中,它就会吞噬所有健康细胞,毁灭一个国家赖以强大的法治基础! 每当我们在各个场合提到法家治国的时候,总会有一些人站出来为儒家辩护:“法家不错,但后面要站个大儒,不讲德教不行”;“教化为治,刑法助治,偏废其一,国必衰亡。中国历史上关于德刑辩证为治的经验教训例子非常多”;“要......
-
〓 刘翠溶:清代仓储制度稳定功能之检讨(下)
三、常平仓功能之二:出借常平仓谷除用于平耀以调节粮价波动外,另一顼功能是出借给农民作为籽种口粮,以解决一部分青黄不接时农村发生的困难,并达到仓谷出陈易新之目的。一般的办法是春借秋还,还时加收百分之十的利息(即借一石收息一斗),歉年则只收谷本而不收息。[21]至于每年出借的仓谷是多少?出借和平粜是否同时举行呢?官书上没有......
-
〓 蔡万进 吴亮:从张家山汉简看楚汉法统关系
张家山汉简为研究楚汉法统关系提供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历谱“新降为汉”之“汉”是指刘邦刚刚建立的汉王朝,而非公元前206—前202年间的汉王国;《奏谳书》“楚时去亡,降为汉”之“楚”,不应仅限于“楚汉战争之楚”,还应包括陈胜“张楚”之楚、楚怀王“义帝”之楚;“楚时去亡,降为汉”反映了汉王朝建立之初官方和民间对汉王朝法统的......
-
〓 曹旅宁:五年来秦律研究概况
秦汉时期,以“律”为中心的中国法律为统一帝国的形成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在秦汉法律的基础上,经过魏晋南北朝的不断发展,集大成为隋、唐律。秦汉法律在中国法律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但是,由于律文正文的佚失,秦汉法律尤其是秦律的研究受到很大局限。本世纪以来,简牍的出土为秦汉法律史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契机。1975年湖北云梦睡虎地......
-
〓 司马迁笔下的秦始皇
在中国的历代皇帝当中,没有比秦始皇更为重要、同时也更富有争议性的了。今天的历史学家在讨论其丰功伟绩的同时,也不免会得出颇为相左的结论。有些学者视其为一个英雄,认为他为中国寻求政治统一的悠久传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另一些学者则视其为一个罪人,认为他代表着最典型的不尽王道的暴君。从前的某些汉学研究者难免会在这两种南辕北辙的......
-
〓 第四章 驭臣之策,正名责实弄权术(2)
刘邦不以为然地说:“你们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若论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我不如张良;若论镇守国家安抚百姓,使军饷粮食不断供,我不如萧何;若论统帅百万大军,战必胜,攻必取,我不如韩信。这三人都是当今杰出之士,我充分发挥了他们的才干,所以才能夺得天下。而项羽恰恰相反,喜欢逞匹夫之勇,不知利用谋臣大将的作用。他只有一个范......
-
〓 第三章 以势压人,靠势力解决矛盾(11)
胶鬲本是商朝的忠臣,他经常直言谏诤纣王的过失,是个通情达理的人。他这次来周索玉,自知无理,实在是身奉王命迫不得已。见周文王这么说,也只好作罢,空手回京复命去了。 胶鬲走后,众臣都怕纣王会兴兵讨伐。文王对大家说:“商王要的东西,不能不给。咱们也不是不给他,但是胶鬲来要却不行。商王下次一定要另派人来,那时再给不迟。” 果......
-
〓 第四章 驭臣之策,正名责实弄权术(1)
韩非在《扬权》中提到:“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这里的“要”,就是纲领。对于治理人民来说,这个纲领就是臣下。臣下应该对君主忠心耿耿,执行君主的命令,遵循君主所立的法度。而君主是决策者,应该善于借助臣下的智慧,知人善任,选用贤能,使臣下各司其职,各尽其能。 抓住纲本,明主治吏不治民 韩非为如何利用他人的......
-
〓 翟玉忠:我为什么反对“儒化”,主张“法化”
“以法治国”才是国家长治久安的基础;今天,让我们洗掉中华文明堆积千年的儒学尘土,恢复它作为强大国家的原精神——法家!今天,中国思想界似乎达成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共识,这个目前尚未被诉诸文字的共识就是大家几乎一致主张中国应该实行“儒化”,用儒家思想重新构筑现代中国社会。没有人否认,作为一种伟大的哲学思想,儒家对当今世界的确具......
-
〓 法家是如何冲破传统思想,提出法治思想的?
如何想学好中国法制史,或者对某一次变革有一个比较深刻的认识,比较好的方法就是阅读一些古代法律思想家的代表著作。他们的语言精悍、篇幅短小、论述精辟,是最好的学习资料。所以,我给大家提供翟青写的一篇文章,名字叫“读韩非的《五蠹》篇”。 韩非是战国末期法家的杰出代表。他总结了新兴地主阶级在变革实践过程中的正反面经验,彻底批判......
-
〓 第三章 以势压人,靠势力解决矛盾(20)
雍正即位后,年羹尧与隆科多并称雍正的左臂右膀,备受器重。雍正元年(1723),雍正发出上谕:“若有调遣军兵、动用粮饷之处,著边防办饷大臣及川陕、云南督抚提镇等,俱照年羹尧办理。”这一年十月青海发生叛乱,年羹尧率领大军横扫敌军,于雍正二年二月平息了叛乱,“年大将军”的威名震慑西陲。雍正因此更加器重年羹尧,年羹尧虽远在边陲......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