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第四章 驭臣之策,正名责实弄权术(6)
公孙戌有贪图小利的不良习气,他接受了贿赂,故意对孟尝君说:“小国都把相印送给您,是因为您能扶弱济贫,使灭亡的国家得以保存,让绝后的君族有了继承,所以没有人不喜欢您的仁义,敬慕您的廉洁。而现在您到楚国接受象牙床这样贵重的礼物,将给人家留下什么样的印象呢?” 孟尝君听他所言甚是,遂谢绝了楚王的美意。登徒直因此避免了这趟差事......
-
〓 第三章 以势压人,靠势力解决矛盾(17)
开方是长卫姬的侄子,本来是卫国的公子,可因为觉得卫国地处穷山恶水之中,没有什么意思,于是放弃了继承权,呆在繁华富庶的齐国,成为一名围绕着桓公打转转的普通幕僚。开方在齐国一呆就是15年。齐、卫两国离得不远,没有几天的路程,可他从不回去看望母亲。父亲死了,也不回去奔丧。开方深知“食色,性也”,“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的......
-
〓 第三章 以势压人,靠势力解决矛盾(7)
周桓王八年(前712),郑庄公召集兵马,在荥阳的演兵场进行操练。他让人做了一面很大的旗子,上面绣着“奉天讨罪”四个大字,意思是说他是奉了周朝天子的命令去讨伐有罪的许国。这面大旗光旗杆就有三丈三尺高,他把旗帜插在一辆战车上当做旗车。 他别出心裁地下了一道命令:要是谁能拿得动这面大旗,谁就担任先锋,而且把这辆战车也赏给他。......
-
〓 第二章 为君之道,大权独揽睨天下(22)
诸侯见了烽火,知道京城告急天子有难,立刻起兵赶来救驾。虢石父献计令烽火台故意点起烽火,看众诸侯惊慌地白跑一趟而愕然的样子,以此逗引褒姒发笑。昏庸的周幽王采纳了虢石父的建议,马上带着褒姒,由虢石父陪同登上了骊山烽火台,命令守兵点燃烽火。一时间狼烟四起,烽火冲天,各地诸侯一见警报,以为犬戎打过来了,果然带领大队兵马急速赶来......
-
〓 第二章 为君之道,大权独揽睨天下(7)
老子在《道德经》中说:“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根据道家的观点,在自然无为的状态下,事物就能按照自身的规律顺利发展,如果人为干涉事物的发展进程,按照某种主观愿望去干预或改变事物的自然状态,其结果只会是揠苗助长。因此,明智的人应该采取无为之道来养生治世......
-
〓 第一章 惟法独尊,融会贯通法术势(13)
商朝最后一个国君叫做纣,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纣王非常聪明,也很有才干。他能言善辩,敏捷过人,体格魁梧,力大无比,能与猛兽搏斗。但是他的聪明和才能不仅没能挽救商王朝的灭亡,反而成了商王朝灭亡的催化剂。 周大夫王孙满说:“商纣暴虐,鼎迁于周。”这句话有一定的道理。纣王实行了一系列残暴的对内对外政策,像火上烧油一样,加速......
-
〓 第二章 为君之道,大权独揽睨天下(5)
秦穆公在位期间,由于其治国有方,求贤得力,所以国家渐渐大治。不久,秦国击败了前来侵境的羌戎,国力更加强盛。于是西戎之主赤斑就派使臣由馀去参拜秦国,同时观察穆公为人,探看秦国状况。 由馀来后,秦穆公带他游了秦国许多雄伟壮丽的宫苑建筑,有意向他炫耀。秦穆公问由馀:“久闻大夫多智,寡人请教一个问题。请问古代的明君与昏君,他们......
-
〓 第二章 为君之道,大权独揽睨天下(3)
身系天下,成由俭来败由奢如果普通百姓沉溺于歌舞,那么无可厚非,但为政者若是如此,则极易导致玩物丧志,因此统治者不应该把个人的爱好置于国家利益之上。历史上玩物丧国的事例数不胜数,卫灵公爱好靡靡之音就是一例: 一次,卫灵公要到晋国去。一行人走到濮水岸边,天色渐晚,于是决定设帐宿营。夜半时分,忽然听到清雅哀婉、悦耳动听的琴瑟......
-
〓 第二章 为君之道,大权独揽睨天下(2)
《韩非子·扬权》篇在论证“君道”时指出:“万物都是道产生的,所以万物不等于道;阴阳是物的特性,体现为德,所以阴阳并不等于德;轻重通过秤锤来表现,所以秤锤本身并不等于轻重;绳是木匠取直用的工具,所以出于绳之外,人于绳之内并不是绳本身;和是气候干燥或潮湿影响乐器音调时调整乐器的手段,所以和本身不等于干燥或潮湿;君是超越于群......
-
〓 鄢烈山:谁要玩祭孔就让他们玩去
9月28日是孔子2556岁诞辰日,世界各地将举行祭孔仪式,央视将首次直播“2005全球联合祭孔”。据报道,台北孔庙将于27日、28日先后举办纪念孔子诞辰2556周年的释奠习仪和释奠典礼。”我弄不清“释奠”何义,猜测“习仪”大约是“演习”?这祭孔的仪式,连曲阜的主祭人都茫然无所适从,我辈更蒙查查不敢置喙了。据闻,台湾的台......
-
〓 于振波:“约法三章”的本质
《史记·高祖本纪》汉元年十月,沛公刘邦举兵入关,"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余悉除去秦法。"此后言高祖"德政"者,无不及此,研究汉代法律,也无不始自"三章之法"。那么,"三章之法"的实际情况究竟如何? 《史记会注考证》引梁玉绳曰: 《汉书·刑法志》曰:汉兴,约法三章,网漏吞舟之鱼,然其大辟尚有夷三族之......
-
〓 于振波:秦汉法律与吏治
无论立法还是执法,都离不开人这一因素。官吏正是联系法律与社会的重要环节,法律只有通过他们才能被应用于社会之中;吏治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法律的实效。因此,从战国到秦汉,随着官僚制度的确立与发展,吏治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法家一向强调“法治”而反对 " 人治 " ,但这并不等于他们完全忽视人的作用,相反,他们非常强调官吏应当 ......
-
〓 翟玉忠:中国新法家不是日本“新法家”
将日本一代大儒荻生徂徕开创的思想称为“新法家”是极为荒唐的,这种错误论断的最大贡献在于,它告诉人们对明治维新影响甚巨的十八世纪日本儒家仍以中国为师,尽管他们的目光已经移向了儒家的对立面——法家 为了将国家力量打造成一把信仰的利剑,法家治国理念成为资本/技术依附时代中国社会主义者的必然选择。从中国新法家诞生那一刻起就决定......
-
〓 吴显庆:《晏子春秋》并非成于西汉初年
《晏子春秋》的成书年代,长期存在争论。弄清这个问题,对思想史及文学史和先秦西汉有关古籍研究都有重要意义。笔者主要根据以往研究没有运用过的材料,特别是根据银雀山汉墓出土的竹简本《晏子》与今本《晏子春秋》、竹简《孙膑兵法》、汉墓帛书《经法》等四篇古佚书、《战国纵横家书》的比较,根据《晏子春秋》自身的时代特征以及它与《左传》......
-
〓 赵小雷:法家与先秦诸子的相互关系(三)
第五章 法家与儒、墨学派 第一节 法家与懦家一 儒家对法家的影响儒家学说本多为法家所否定,然而由于春秋战国之际的文化思想特征,即官学的私学形式所决定,因而尽管是两个对立的学派,但由于为之服务的政权形式只有一个,所以彼此之间仍然有某些不可分割的联系,即所谓的“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汉志·诸子略》所引《易传?系辞下》......
-
〓 冼岩:新法家之谬
毫无疑问,中华民族曾经拥有辉煌的古代文明。以千年为度观之,任何头脑正常的人都会因身为中国人而自豪。但是,近代以来,西方确已后来居上,以科技、工业、市场横扫天下,所向披靡。挟此蓬勃之势,西方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都有长足进步,迄今已居当代文明的巅峰。当下之世,中国并非没有长于西方之技、之术,但主要都是在那些因传统差异而......
-
〓 刘俊男:《古文尚书》与《逸周书 》源流考
来源:山东师大学报 发表时间:2006-08-23 研究上古史不能不重视《尚书》与《逸周书》,刘起 先生作《尚书学史》对《尚书》的来龙去脉作了深入的研究,用功很勤,也颇便参考。然亦有值得商榷之处,如其论及有关西汉《古文尚书》之出现的问题似有些不确。刘先生认为:“西汉所传五次古文经,第一次孔子家传本最可靠,第二次中古文......
-
〓 中国古代关于见义勇为的立法
弘善抑恶、见义勇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里,在浩如烟海的中国古代文化典籍中,曾记载了许许多多有关见义勇为的事迹。这些事迹千百年来在我国民间广为流传,妇孺皆知,成为指导人们日常行为规范的准则。历代统治者从维护其封建专制统治的立场出发,顺应民意,也先后制定了许多有关见义勇为方面的法令法规,以此来惩恶扬善......
-
〓 饶石生:有感于光武帝奖励郅恽
据《后汉书》载:东汉光武帝曾立规矩,京都洛阳入夜关城门,严禁进出,任何人不得违犯。一天,光武帝出城打猎深夜才归,来到东门外,随从大叫开门。守城小吏郅恽回答说,起更关门,此是皇帝立下之令,岂能违命。随从告诉郅恽,是光武帝打猎归来,并请光武帝行近城下,让他看个明白。郅恽仍说夜里看不清楚,拒不开门,光武帝只好绕由东门进了城。......
-
〓 汉代儒法之变与国家兴衰
武帝之为武帝弃道崇儒,可是儒学不能满足人灵魂深处的饥渴,他不得不求助于神仙迷信。 武帝重用江湖术士,为他说神仙,交鬼灵。他祭祀灶神、天神、地神、泰一神等八神,炼黄金和丹砂仙药,又不断派人道东海求访蓬莱仙人。仙人不见,却百鬼交集。后来,他亲自留住东海,令数千人游海求仙,一无所获。武帝又好战事,扩疆土,先后灭南越,伐朝鲜,......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