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国学热十年人文热点对话录》
目录 ·这一次的国学热(1) ·这一次的国学热(2) ·中国知识分子谈论文化(1) ·中国知识分子谈论文化(2) ·说到“人文精神”(1) ·说到“人文精神”(2) ·说到“人文精神”(3) ·说到“人文精神”(4) ·说到“人文精神”(5) ·说到“人文精神”(6) ·文化保守主义抬头 ·该《宣言》的核心观点(1) ......
-
〓 爱的观念:儒学的奠基性观念
我今天要讲的是这么一个话题,可以用一个字来概括,那就是:爱。我希望通过对这个观念的解释,能给大家提供一个20世纪思想所达到的最前沿的观念平台。一所以,我的题目是“爱的观念”。而我的副标题叫做“儒学的奠基性观念”,因此,我先把“奠基性”这个概念解释一下。什么叫“奠基性”呢?从字面上来看,这是一个比喻。比如今天,到处都在破......
-
〓 这一次的国学热(1)
石勇:这一次的国学热和20世纪初的那一次不同,上个世纪初的那次“发作”是在传统文化已遭到几乎是整体性否定的情况下,面对西学大举进入的一种本能反应。也就是说,它不是在研究古董,而是要固执地守护“传统”。而世纪末的这回,则没有了那时的热情。但由于它研究的对象毕竟是“中国传统文化”,由此又激发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关注。陈壁生:......
-
〓 王元化谈《论语》
王元化谈《论语》小引元化先生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写了几篇《论语》简释的文章。不想十余年后出现了一股《论语》热。元化先生对于经典的普及是赞成的。他因年老多病、目力不济,对现在的一些畅销书看得很少,就闻见所及,他认为现在有些做法,如媒体以娱乐文化的收视效益去取代经典本身的人文价值,只会对传统文化产生一种负面效果。也有些人虽然看......
-
〓 孟子行年考(二)(前327年—318年)
显王42年 宋君偃后元2年 甲午(公元前327年) 〇孟子至宋 孟子来到宋国,积极帮助宋王推行仁政。他认为要想实行仁政,就必须在宋王周围安排大量的善士,只有获得多数人的支持,仁政才能实现。今《史记·宋世家》所记载的宋君偃与《孟子》所言大相径庭,《孟子》中的宋君偃是一个有行仁政愿望的仁义之君,而《史记》中的宋君偃则是一个......
-
〓 切近与高远——论儒学史上的“中”“和”之境
摘 要:“中”“和”是儒学中两个重要范畴。《中庸》首次赋予“中”“和”以道德本体属性,朱熹则建设了一个以“中”“和”体用为核心、以“二分”为原则的意义系统,已发未发、动静寂感等均被统摄于此系统下。刘宗周反其义而言之,以慎独为宗,主张存发一机、中和一性,再度贯通“中”“和”、体用、已发未发,使“中”“和”浑融一体。王夫之......
-
〓 释“慎独”
一慎独是儒家的一个重要概念,对于其含义,人们一般理解为“在独处无人注意时,自己的行为也要谨慎不苟”(《辞海》),或“在独处时能谨慎不苟”(《辞源》)。然而,七十年代出土的马王堆帛书《五行》经传和九十年代出土的郭店竹简《五行》都提到一种慎独,其内容却与人们以往的理解大相径庭。其文云:“鸤鸠在桑,其子七兮。淑人君子,其仪一......
-
〓 “有马者借人乘之”辨正
《论语·卫灵公》:“子曰:‘吾犹及史之阙文也。有马者借人乘之,今亡矣夫。”包咸曰:“古之良史,于书字有疑则阙之,以待知者。有马不能调良,则借人乘习之。孔子自谓及见其人如此,至今无有矣,言此者以俗多穿凿。”邢昺疏:“此章疾时人多穿凿也。子曰‘吾犹及史之阙文也者’,史是掌书之官也;文,字也。古之良史,于书字有 疑则阙之,以......
-
〓 中西、古今交融、交战下的先秦政治哲学------关于比较哲学方法的一些思考
一、中国哲学在现代的重要性与研究中国哲学的进路 对中国哲学工作者而言(这里的“中国哲学工作者”指的是研究中国传统哲学的人),中国哲学是一个丰富的、应该给予严肃对待的传统。但是一个无法回避的事实是:不管中国哲学传统有多么丰富,如果中国还是一个政治与经济在世界上没有足够影响的国家,中国哲学就不会被这么认真地对待。②这不等于......
-
〓 儒家学说在现代中国的复兴和争议
按我理解,儒学提倡用一种文化在世界上实现大同。在实现了大同的世界,一切不同的宗教都将拥有同一种观点,对宇宙的一切不同解释都将取得一致. 美国《华盛顿邮报》2007年7月24日文章:儒学思想在拜金盛行的现代中国盛行(莫林?樊/Maureen Fan) 中国郑州——关涛(Guan Tao)是一家网站的总监,妻子是学校的老师......
-
〓 孔子的诚信伦理思想初探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中国传统主流文化——儒家文化伦理思想的基本内容之一。所谓“诚信”,就是诚实、守信,在孔子的伦理思想中主要以“信”这一概念出现。“信”字在《论语》中共出现了38次,其中36次是作为伦理概念来使用的。《说文》:“信,诚也,从人,从言”,所谓“人言成信”;“诚从成言而得”;近代蒋伯潜在《语义广解......
-
〓 从儒之起源看孟子的政治哲学
海德格尔尝言:“所有的伟大事物都只能从伟大发端,甚至可以说其开端总是最伟大的。……伟大的东西从伟大开端,它通过伟大东西的自由回转保持其伟大。”[1](第17页)儒的起源是儒学乃至中国传统哲学的源泉和思想背景。深刻理解儒之起源,探寻儒之根源与儒家的亲缘关系,是我们审视、反省儒家的基点,也是理解中国传统哲学的特质的前提。 ......
-
〓 汉代“以孝治天下”初探
“以德治国”,这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在我国社会经济步入新的发展时期所提出的重要治国方略。“德治”也是中国古代治国的传统。江泽民同志在为《中国传统道德》一书的题词中指出:“弘扬中国古代优良道德传统和革命传统,吸取人类一切优秀道德成就,努力创建人类先进的精神文明。”汉代是中国古代“德治”的一个重要时期,......
-
〓 儒学当代开展的三个向度
在为当代儒学发展谋划方向的问题上,学者们提出了丰富多彩且极具建设性的方案。我以为,儒学生命的开展,应以儒学自身的特质为起点,以兑现对生活的庄严承诺为旨归。基于这样一种认识,我觉得儒学生命得以开展并生生相续,其前提是当今的儒学宣传者、研究者和崇信者应能自觉把握如下三个向度。其一,生活的向度。所谓生活的向度是指儒学应全身心......
-
〓 徐峰:奥运开幕式 孔子该不该有戏
最近,季羡林老先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我建议在开幕式上将孔子‘抬出来’,因为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季羡林+孔子+奥运,此类“兴奋点”大集合的新闻,总是很打眼,也总是能引来各种迥然不同的议论。从互联网上的反应来看,反对者不在少数,更有甚者用“腐儒”等字眼来形容“挺孔派”。这是一个值得玩味的话题——中国人的奥运......
-
〓 “徒法不能以自行”到底何意
摘要: “徒善不能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出自《孟子?离娄上》第一章,林桂榛先生撰文对该句被误读为论述“德法并治”的重要性,予以辨证,并进而认为此句强调的是人的“推行”的重要性。笔者则以为,孟子在此处更强调的是“先王之道”作为标的、依据的重要性。而对“行”的强调,则体现在《梁惠王上》对“不能”与“不行”的辨析中。在此基......
-
〓 东西方2500年的斗争
东西方2500年的斗争纽约时报书评:种种冲突的核心其实是对人类应该如何生存的不同理解■威廉·格莱姆斯(William Grimes)文东西方文明之间的斗争由来已久。英国历史学家安东尼·佩登在《交战的世界》中追述了两者之间似乎永无止境的误解和武装冲突。在“同样变幻无常的东西方”之间的斗争可以追溯到海伦跟随帕力斯私奔,点燃......
-
〓 先秦礼文化凸显的道德生活
礼是调节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重要手段,是道德生活中的重要内容。中华民族的礼文化源远流长,尤其是先秦礼文化的建立与完备,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内容,它不仅培养了炎黄子孙高尚文雅、彬彬有礼的精神风貌,也奠定了中华民族“礼义之邦”的基础。可以说,礼是中国文化区别于其他文化,尤其是西方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在古代中国,上自朝廷的军国大政,......
-
〓 文化哲学研究三题
中国文化哲学研究的勃兴有很深刻复杂的原因。随着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作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和作用也获得普遍承认和尊重。但不容讳言,与此相比,中国的文化实力及其地位还明显偏弱,文化影响力与这个东方文化古国的地位还有不少很不相称的地方。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中国的文化产业化和产业文化化相互激荡,文化生产......
-
〓 没有看到“精英联盟”的危险(3)
石勇:把某些教条从理论、主义赖以产生并赖以有意义的语境中抽象和剥离开来,它们就已经与经验隔绝而独自演绎。我们看到,一旦这么干,它就存在双重逻辑上的断裂:一是意识形态化的理论与原先的经验断裂;二是这种意识形态化的理论在试图运用来解释和规范新的现实时,只能根据意识形态本身来确立其解释的有效性和规范的合法性。这就必然导致一种......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