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桑兵|写得好与写得好看——史学论文的写法
作者桑兵,浙江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关于如何写好史学论文,之前已经谈过一些想法。由于主要是面向新进,优先考虑当务之急,大体限定于文字表述的通畅达意等基础问题。而写好历史学的学术论文,绝非如此简单,主编和刊物希望就此进一步探究一下较为具体深入的层面,例如如何炼字。只是如此一来,首先就要解决什么才是写得好的史学论文的判断标准,否......
-
〓 线性文明理论与文明多样性思想的形成
人类从原始状态过渡到文明有一个漫长的过程。大约从公元前4000-前3000年开始,人类从原始状态逐渐向文明过渡。从公元前4000年到公元前后,在世界各地出现的主要文明有埃及文明、巴比伦文明、印度文明、中华文明等多种。这些古代文明主要是自身发展起来的,因而各自有许多不同的特点,但是也有共同点。“文明理论”是文明过程在人们......
-
〓 信息化的历史学:基于互联网驱动的史学变革——“互联网与史学观念变革”笔谈之五
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信息研究系主任博格曼(ChristineL.Borgman)在2002年出版的一本专著前言里提到,互联网是自600年前古腾堡(Gutenberg)发明印刷术以来人类交流史上最伟大的进步。【1】该书问世后仅几年时间,便令站在2011年这个时空坐标点上的我们完全能够断言,其历史意义之伟大将远非局限于此......
-
〓 中国小农经济的过去和现在——舒尔茨理论的对错
【内容摘要】本讲通过对诺贝尔奖得主舒尔茨理论对错的系统梳理,说明中国农业过去的內卷以及今天的可能出路,提出从农业本身挖掘出路以及后工业化“小农经济”的设想。同时说明作者提倡的从经验实际出发来提炼理论概念一一而不是从脱离实际的前提信念出发来推断理论一一的研究方法。【关 键 词】新古典经济学;过密型农业;集体化时期;改革时......
-
〓 学术量化为哪般——从黄侃五十岁前不著述谈起
黄侃五十岁再著书的缘由近读《量守庐学记》及续编,对黄侃先生的生平与学术略有所知。他的弟子们几乎都谈到这样一件事,1935年,黄侃(字季刚)在南京做50岁生日(实年49岁),他的老师章太炎赠给他了一幅寿联:“韦编三绝今知命,黄绢初裁好著书。”太炎先生是催他写书,他却认为是谶语。因为上联末字是“命”,下联“黄绢”用的是《世......
-
〓 批判是学术的生命
批判是学术的生命,是学术进步的必由之路,在我们的学术会议中理应经常听到批评和反批评的声音,在我们的学术刊物上理应能够经常看见批评和反批评的文字。遗憾的是,当前学界批评的声音弱了。究其原因,在学人方面,除了缺乏明锐的批判眼光和强劲的批判能力外,更重要的原因还在于畏首畏尾——怕惹麻烦,怕得罪人,怕冒犯权威,怕触怒强权。法国......
-
〓 学术环境与学术发展——再谈中国问题与西方经验
学术发展离不开一个良好的学术环境,而创造一个良好的学术环境涉及到各方面的因素。我在《学术规范与学术批评:谈谈中国问题与西方经验》(《开放时代》2001年12号)一文中指出:“西方的学术发展是由一整套制度来保证的,实际上任何一方面都不能单独存在。这种体制大概包括:公认的学术准则和规范,完善的学术批评风气,严格的学术训练,......
-
〓 中国近现代史研究热点辑录
——2012年终特刊:历史学之二
2012年,是历史学与其他社会科学、人文学科结合继续夯实中国历史理论与史学理论的一年。这一年,我们关注国内外前沿热点问题,在域外新知介绍、跨学科研究等多方面取得重大进展。同时,这一年,地下考古、文献资料、海外鲜见资料的发掘与梳理,都较往年有较大增长。这是历史学认识论、方法论高度自觉性的体现,说明中国历史学逐渐汇入世界学......
-
〓 困境与反思:“欧洲中心论”的破除与世界史的创立
内容提要:二战后出现了众多的世界史编撰体系。由于对世界历史的较成熟的认知体系还未产生,这些世界史著述在开创之初都面临如何克服欧洲中心论的问题。许多学者批评欧洲中心论,致力于建立新的世界史,可是仍未获得显著成绩。因为我们的世界史体系是由西方学者建立的,是根据欧洲经验得出的,其中有客观的一面,也有欧洲中心论的一面。非西方国......
-
〓 被遗忘的海疆:中国海洋环境史研究
【核心提示】中国海洋历史的深入研究,使原先边疆与帝国核心区的界限不再泾渭分明,多少纠正了过去多以“大陆”为中心的史学研究思路,从而推动了历史学的发展。 海洋是联系各国、各地区间的孔道,由此产生海上交通、贸易、海港、移民与区域开发、国际关系、中外文化交流等问题。一百多年来,上述对象一直都受到历史学家的重视,但仍“远未解决......
-
〓 个体生命与大历史
——中国近代史研究中的“碎片化”问题笔谈(下)7
“碎片化”是否已成为历史研究的一个问题,这恐怕需要具体的实证说明。比如,这个问题在中国是由谁提出的?谁在提倡碎片化?谁在反对碎片化?各要达到怎样的效果?什么样的研究是碎片化?在近年的研究成果中大致占据怎样的比例?别的不说,《近代史研究》中有没有,分量如何?这些都是非常有意思的问题。倘若这些问题弄不清楚,谈碎片化似乎是无......
-
〓 “社会主义封建论”评析
关于现实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问题,改革开放以来的理论界提出过许多值得我们注意的看法,其中有“社会主义封建论”。世界社会主义的曲折历程,使得一些信奉科学社会主义的人对现实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产生疑窦,对“社会主义封建论”产生某种程度的认同。分析所谓“社会主义封建论”,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意义。一、所谓“社会主义封......
-
〓 “海洋史学”浅议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大陆海岸线达1.8万公里,面积500平方米以上的海岛有6900余个,管辖海域总面积约300万平方公里。如此辽阔的海域,注定中国是一个海洋大国。现实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发展。中华民族在创造光辉灿烂的陆地文明的同时,也创造了丰富灿烂的海洋文明。但是,不可讳言的是,“陆地史观”一直是中外史家考察中国历史的基本......
-
〓 生态史:历史的生态学畅想
【编者按】生态史(亦称环境史)研究旨在运用生态学的理论与方法,考察人与自然不断变动着的相互关系,揭示自然在人类历史中的作用以及人对自然变动的影响,从整体上探索人类文明与自然的共同演化过程。作为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美国“生态学时代”的产物,历经三四十年的发展,它已经极大地扩展了历史学的边界,使其逐步走出“人类事务”的藩......
-
〓 近代史研究中所谓“碎片化”问题之我见
——中国近代史研究中的“碎片化”问题笔谈(上)
新时期以来,中国近代史研究取得了有目共睹的繁荣发展,但不足也日渐显露。其中,所谓“碎片化”问题,更备受关注。在这里,笔者愿申不成熟的意见,以就正于大家。一、区分两种“碎片化”以往学界前辈常会这样提醒后进:“研究问题要注意抓大的重要的题目,不能搞得太细太碎了。”那时没有“碎片化”这个概念。所谓“碎片化”的概念,是近些年由......
-
〓 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性质
近年来,历史唯物主义再次成为学术界的关注热点。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还是哲学?如果是科学,它是什么意义上的科学?如果是哲学,它是历史哲学还是世界观?本文试图就上述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自己的看法,以求教于方家。一、康德黑格尔:科学与哲学的科学化在回答上述问题之前,首先要考虑到德语语境中“科学”的含义。德......
-
〓 国际环境史研究的新动向——聚焦第一届世界环境史大会
《环境史学的起源和发展》第十章
环境史作为历史学的分支学科和交叉学科研究领域,自兴起以来一直蓬勃发展,现已蔚为大观。尽管一些主要国家和地区都成立了自己的环境史学会,但各地环境史研究的发展并不平衡,交流也因经济实力和语言等多种原因而并不充分。在美国森林史学会、美国环境史学会和欧洲环境史学会等组织的倡导下,来自世界45个国家和地区的560位学者2009年......
-
〓 百年中国社会史究竟该怎样写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史研究在史学研究领域中独树一帜,并有了长足进展。众所周知,中国社会史研究往往都是以古代社会研究为主,学者们一般不愿触及敏感的近现代社会研究。张静如教授则与众不同,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始就力倡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深入进行中国近现代社会史研究,并提出以此为基础深化中国共产党历史研究。如......
-
〓 中国近代灾荒史理论探析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09JYA840001);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近代中原地区水患与荒政研究(10BZS050);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科研究项目(2010sk060)【作者简介】孙语圣(1967-),男,安徽肥东人,副教授,历史学博士,主要研究中国近代社会史.E-mail:sys04@126.com【主要摘要......
-
〓 古史研究的……博物学-知识社会史转向
从敦煌古城遗址往西,在西出阳关之前的中途,在党河河谷的北岸,今天的西千佛洞显得比较寂静。从敦煌古城遗址往西,在西出阳关之前的中途,在党河河谷的北岸,今天的西千佛洞显得比较寂静。开越野车的司机是当地人,他说虽然只是与敦煌市区相距三十多公里,但来参观的游客很少,游客去得最多的当然是莫高窟、鸣沙山、月牙湖等景点。从他浓重的当......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