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桑兵|写得好与写得好看——史学论文的写法
作者桑兵,浙江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关于如何写好史学论文,之前已经谈过一些想法。由于主要是面向新进,优先考虑当务之急,大体限定于文字表述的通畅达意等基础问题。而写好历史学的学术论文,绝非如此简单,主编和刊物希望就此进一步探究一下较为具体深入的层面,例如如何炼字。只是如此一来,首先就要解决什么才是写得好的史学论文的判断标准,否......
-
〓 论地主经济——《封建经济政治概论》第三章
本章试图探讨世界性的封建地主经济的一些特征。这么做的前提,就是我认为世界的历史虽然千差万别,但在大致相同的经济条件下,有其大致相同的发展规律。本章使用的资料主要是中国和西欧(尤其是英国)的封建时代的,有其局限性,请读者留意。一、定义问题地主经济应该是封建社会经济形态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但如何理解这一概念,却有说明的必要。......
-
〓 模式及其变迁——史学史视野中的唐宋变革问题
作者简介:罗祎楠(1979—),男,北京清华大学思想文化研究所硕士,现就读于美国哈佛大学历史系,Email:nanyiluo1@hotmail.com“唐宋变革”问题自1910年由日本学者内藤湖南氏正式提出后,逐步成为唐宋史领域内吸引众多学者关注的一个问题,时至今日依然如此。近年来,对“唐宋变革”理论本身发展历史的回顾......
-
〓 “欧洲中心论”与世界近现代史学科体系构建问题初探
【内容提要】目前,我国世界近现代史学科体系的重构工作正处于起步阶段,而有关欧洲中心论问题似乎仍存在着一些认识上的误区,鉴此,需要对欧洲中心主义及其在历史理论与撰述中的具体表现做大致的分析清理,以此为前提和参照系,进而着力辨明欧洲中心论与欧洲中心二者之间的差异,旨在为世界近现代史的欧洲中心体系构建思路提供合理性证明。【关......
-
〓 一个思考:由柯文“中国中心观”谈起
在战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美国研究近代中国史的学者中间存在三种研究中国近代史的模式:“冲击—回应”、“传统—现代”与“帝国主义”,这三种模式都认为近代中国变革的动力来源于西方,是由于接受西方的刺激而引发的。鉴于此,我们实际上可以把这三种关于中国近代史的书概括为一种模式:即“冲击—回应”模式。后来美国史家柯文(Paul A......
-
〓 困境与反思:“欧洲中心论”的破除与世界史的创立
内容提要:二战后出现了众多的世界史编撰体系。由于对世界历史的较成熟的认知体系还未产生,这些世界史著述在开创之初都面临如何克服欧洲中心论的问题。许多学者批评欧洲中心论,致力于建立新的世界史,可是仍未获得显著成绩。因为我们的世界史体系是由西方学者建立的,是根据欧洲经验得出的,其中有客观的一面,也有欧洲中心论的一面。非西方国......
-
〓 严复对中国社会形态的认识与他对宪政法理的译介——纪念严译《法意》发表一百周年
严复大约从1900年以后开始翻译孟德斯鸠的《法意》(今通行译名为《论法的精神》),至1904—1909年间分七册陆续出版。所以大体说来,严复这部著作问世已经整整一百年了。早如蔡元培1923年底所著《五十年来中国之哲学》一文中就说:“(严复)所译的书,在今日看起来,或嫌稍旧;他的译笔,也或者不是普通人所易解”(蔡元培,1......
-
〓 “社会主义封建论”评析
关于现实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问题,改革开放以来的理论界提出过许多值得我们注意的看法,其中有“社会主义封建论”。世界社会主义的曲折历程,使得一些信奉科学社会主义的人对现实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产生疑窦,对“社会主义封建论”产生某种程度的认同。分析所谓“社会主义封建论”,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意义。一、所谓“社会主义封......
-
〓 整体史:历史研究的“三位一体”
——中国近代史研究中的“碎片化”问题笔谈(下)6
史学“碎片化”的讨论,西方学界早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就已经开始,还有学者出版了专门批判碎片化历史学的著作。与之相比,在中国史学界,关于碎片化的呼声是近几年才凸显的事情,但大有柳絮纷飞、越吵越热乃至史坛尽说碎片化的景象。窃以为,不管是否如此严重,这种热议本身就说明它已经成为一个“现象”,从而不能不予以高度关注和认真思考。......
-
〓 我的三十年秦汉史研究报告
——“三十年秦汉史研究的理论反思”笔谈之三
【作者简介】熊铁基,华中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湖北,武汉,430079)《史学月刊》组织“三十年秦汉史研究的理论反思”笔谈,我有话可说。从1979年发表《重评(吕氏春秋)》开始,刚好三十来年,回顾一下自己的研究历程,或者也是一种“反思”。上世纪50年代以后,我学习研究中国古代史,编教材,写文章,各个朝代都涉及过。197......
-
〓 中国生存论史学的现代转化——梁启超批判中国传统史学的再认识暨
纪念《新史学》发表110周年
【摘要】梁启超对中国传统生存论史学——以皇朝生存论史学为中心、以正族一异族生存论史学和精英生存论史学为基本点的史学表现形态——的批判,为他建构现代中国生存论史学思想提供了历史的前提。正是在批判传统生存论史学的基础上,梁启超明确了生存论史学现代转化的方向,形成了以逆反性地置换传统生存论史学的历史描述、历史再现及历史阅读的......
-
〓 长江流域环境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历史时期长江中游地区人类活动与环境变迁专题研究》第二章
一、环境史理论方法及综合研究环境史是20世纪60年代后期到70年代初期兴起的“新兴学科”,较早产生于美国,逐渐形成为一门生态学、地理学、气象学、人类学、考古学等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在内的交叉学科。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国历史学研究重新走上正轨的同时,也开始关注环境史研究。从大的学科来看,环境史研究分布在自然科学......
-
〓 国际环境史研究的新动向——聚焦第一届世界环境史大会
《环境史学的起源和发展》第十章
环境史作为历史学的分支学科和交叉学科研究领域,自兴起以来一直蓬勃发展,现已蔚为大观。尽管一些主要国家和地区都成立了自己的环境史学会,但各地环境史研究的发展并不平衡,交流也因经济实力和语言等多种原因而并不充分。在美国森林史学会、美国环境史学会和欧洲环境史学会等组织的倡导下,来自世界45个国家和地区的560位学者2009年......
-
〓 中国近代灾荒史理论探析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09JYA840001);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近代中原地区水患与荒政研究(10BZS050);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科研究项目(2010sk060)【作者简介】孙语圣(1967-),男,安徽肥东人,副教授,历史学博士,主要研究中国近代社会史.E-mail:sys04@126.com【主要摘要......
-
〓 跨学科研究是世界史研究的一大趋势
(“史学研究的新趋势”笔谈)跨学科研究是当前学术研究的一大趋势。从广义上讲,跨学科研究包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的跨学科研究。下一层次是自然科学各学科之间和社会科学各学科之间的跨学科研究。再下一层次,则可指社会科学某一学科如历史学内部各学科之间的跨学科研究。客观事物自身都是一个整体的存在,但人们在认识客观事物时往往从各......
-
〓 对我国考古学学科发展的一些设想
(“史学研究的新趋势”笔谈)2011年初,在考古学提升为一级学科的前夕,为了制订考古学的十年科研战略规划,全国十一所高校和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和古人类研究所和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的考古专家云集吉林大学,进行了为期两天的热烈讨论。后来又经多次会议的征求意见和多方咨询,形成了一个规划草案。这次《社会......
-
〓 历史GDP估算中的计价问题刍议
内容提要:价格核算是历史GDP估算中的重要问题,本文结合现行核算方法讨论了其中可能存在的几种扭曲。首先,估算跨地区GDP时,用横向平均价格容易带来总值的高估。其次,估算一定时期的年均GDP,若用估计期的平均价格计价,其偏差方向与估计期的长短有关。再次,采用年均价而不考虑季节性,可能带来GDP结构估计的偏误。最后,本文讨......
-
〓 相异相关的往昔:史学的个性与通性
(“史学研究的新趋势”笔谈)【《社会科学战线》编者按】进入新世纪以来,历史学研究在选题拓展、新史料发掘与新方法运用诸方面有了巨大的进展。目前,原历史学一级学科又调整为中国史、世界史、考古学三个一级学科,新的变化,必然催生学科的新发展。因此,本刊特别邀请国內相关学者以“史学研究的新趋势”为主题,就中国史、世界史和考古学研......
-
〓 关于中国历史上GDP研究的一些浅见
——中国经济史研究中GDP估算笔谈之七
虽然对中国历史上的GDP研究,学术界的观点不完全一致,有部分学者认为,由于中国历史上记载经济活动的数据查找比较困难,或者数据的准确性难以保证,因此,这一研究的意义值得怀疑。但是,作为正在进行这项工作的研究人员,我个人认为这一工作是很有必要的,以下结合自己的研究谈谈个人体会。一、中国历史上GDP研究的意义关于这项研究的意......
-
〓 加强历史学与考古学的对话
这是一个“二重证据法”主导的时代。但历史学的文献研究与考古学的器物研究究竟能不能、要不要合作的话题,一直没有停止讨论。2011年夏天,笔者与几位学者在豫南、鄂东北地区进行了10天的田野调查。由于分别出身于历史系和考古系,一路争论最多的就是这个问题。他们对传世文献的解释力提出质疑,强调器物研究与文献研究话语系统的分歧,审......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