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世界史学界研讨当前国内外学术前沿和发展动向
2011年8月18-19日,武汉大学世界史研究所在湖北省武当山举办了一场“世界史学科建设暨学术前沿研讨会”。与会学者深入探讨了新形势下世界史学科的建设问题,指出追踪学术前沿是推动学术发展的重要保证,同时也是学科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与会代表主要从理论探讨、动态介绍及具体研究三个层面集中展现了当前国内外的学术前沿和发展动向......
-
〓 中国的美国城市史研究述评
【内容提要】美国城市史研究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进入新世纪后,呈现井喷式发展局面,并形成了一批从事专门研究的中坚力量。这是美国史研究整体水平提高的结果。更是中国城市化发展日趋迅速所产生的巨大需求所致。这些研究成果对美国城市发展史的很多层面都有了基本的思考,部分研究成果也产生了很大影响,可圈可点,但也存在选题重复、......
-
〓 见贤思齐应未迟——讲述大家的故事(二)
邸永君 笔名朝天,号太史堂主。1957年5月生于河北固安,史学博士,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所研究员。第三届“郭沫若中国历史学奖”得主。我国著名历史学家王钟翰先生(1913-2007)邓之诚先生(1887-1960)洪煨莲先生(1893-1980)吴雷川校长(前清翰林)题写的燕京大学校训。演讲人:邸永君时间:6月14日地......
-
〓 打开中国历史的秘密
导言我的老师侯外庐先生认为,中国历史与中国思想文化有她自己的特色,不同于西方。中国从氏族社会走向文明社会,保留旧有氏族血缘关系去建立国家组织,可以称之为“早熟”文明。后来,“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和这种氏族血缘的遗存有关。封建制社会中的宗法、宗族力量就是从氏族血缘关系演变而来。外庐先生的挚友白寿彝先生说过:“侯外庐研究......
-
〓 莒文化研究探究中华文明起源
——中国莒文化高层论坛在鲁召开
中国社会科学在线讯(记者张清俐)9月28-29日,由中国先秦史学会、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山东省文化厅、山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山东师范大学、日照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中国莒文化高层论坛在山东师范大学召开。与会近百位史学研究学者就莒文化的历史源流、精神内涵与特点特色以及与中华文明起源研究的关系等相关论题进行探讨......
-
〓 小议“隶”的身份
秦汉史学界在论及主与奴之间的连坐问题时,一直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一方认为奴婢犯罪主人要连坐,主人犯罪奴婢则不被连坐。一方认为奴婢犯罪主人不连坐,主人犯罪奴婢连坐。而双方观点的得出,都源于睡虎地秦简《法律答问》的一条律文:“盗及者(诸)它罪,同居所当坐。”可(何)谓“同居”?·户为“同居”,坐隶,隶不坐户谓殹(也)。(......
-
〓 “五谷丰登”是中华文明形成的必要条件
一、问题的提出探讨中华文明起源,先要搞清楚什么是“文明”?一种概念将文明和文化等同,文明是人类创造的所有成就,包括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还有一种概念将文明与野蛮相对,文明是人类历史进程中的一个阶段,文明阶段是从野蛮阶段转化过来的;再有一种概念将国家的出现作为文明形成的标志。这些概念多是理论性的,很难从考古学的角度进行探讨......
-
〓 概念史研究在中国:回顾与展望
【摘要】“概念史”是伴随“语言学转向”而在德国兴起的一种史学类型和跨学科研究领域。近年来,一些学者开始将概念史手法引入中国近代史研究,在方法探讨和实证研究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逐渐形成了东亚近代知识考古、数据库研究方法、历史文化语义学、中国近代新名词研究、近代知识与制度体系转型研究等不同的研究路径。但总体而言,概念史......
-
〓 “中国当代史学科建设”笔谈
1.中国当代史研究的起步与意义2.跨过1949:二十世纪中国整体研究刍议3.刻不容缓地重视口述史,保存中国当代史不可再得的鲜活资料4.走出思想上文化上的“被殖民”5.中国当代史建设刍议6.以求真求实的态度推进中国当代史的教学【作者简介】杨奎松,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导;冯筱才,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导;徐有威,......
-
〓 中国举办第三届世界社会主义论坛
摘要:独家网团队应邀全程报道此次国际学术会议,并对多位国内外学者做了专访,相关专题节目将以文字、图片和视频方式陆续推出,敬请关注!11月29日至30日,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社会主义研究中心和中联部当代世界研究中心在京联合召开第三届世界社会主义论坛:“资本主义危机与社会主义未来”国际学术研讨会。这是世界社会主义的一次隆重集......
-
〓 2010年昆明年会以来经济史研究与学会工作的新进展
2010年昆明年会以来经济史研究与学会工作的新进展——–2012年武汉中国经济史学会年会工作报告(中国经济史学会会长 董志凯)各位理事,各位专家、学者,老师和同学们:上午好!2012年,中国科学学肇始30周年,从“外引”到“内生”迅速发展。经济史学与其他学科一样,正在总结发展路径,探......
-
〓 中国史学史学科体系的思考
——中国史学史研究的再出发(专题讨论)之一
【《学术月刊》编者按】中国史学史作为一门学科已经有近百年的历史了,硕果累累,但在知识不断更新的今天,其学术创新滞后于学科发展。创新是知识更新和学术发展的重要助力。这种创新既有对史学内涵研究的拓展,也包括方法、视角的调整更新,更为关键是研究模式的创新。到了21世纪的今天,我们需要借助新的史学理念,对传统史学研究的模式作清......
-
〓 2011年隋唐五代史研究综述
2011年隋唐五代史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据不完全统计,发表论文近千篇,出版专著50余种。现择要分类综述如下:一、政治与法律政治制度。陆离《吐蕃统治河陇西域时期制度研究:以敦煌新疆出土文献为中心》(中华书局)对吐蕃统治时期河陇西域地区的官职、告身、兵制、驿传、法律、赋税、劳役、仓廪、市券、寺户、僧管等制度进行了系统研究......
-
〓 中国乡里制度研究及展望
中国乡里制度研究及展望赵秀玲岁月联盟:2010-08-12-就古代制度研究而言,研究者多把重心放在县以上政治制度的探讨上,对乡里制度少有关注。其原因有四:一是在大多数朝代乡里不是一级行政政权,它是作为县以下行政权力的一种补充而存在的;二是乡里制度缺乏县以上制度规范性、完整性和条文性的特点,往往有着随意性、零散性和实践性......
-
〓 2011年清史研究综述
2011年的清史研究,出版的专著和论文数量都相当可观。明清易代、江南经济、徽学、科举、学术史、传教史、边疆民族、中外关系依然是学界关注的重点,但也呈现出以下几个趋势:一是八旗制度、满族的民族和国家认同、满汉关系等问题继续成为研究的焦点,部分学者还对“新清史”进行了批评和回应;二是清史学界的理论趋势加强,从域外看中国、帝......
-
〓 追问中华文明五千年探源工程十年回顾
缘起与历程谈到中华文明的起源,就不能回避一个问题——中华文明五千年。中国古代史籍把黄帝和炎帝时期作为中国历史的肇始,中华文明被认为具有五千年的历史。但是,古代文献中对黄帝、炎帝乃至尧舜禹时期的记述均为后代文献的追述,其中还有不少神话的色彩。正因如此,在学术界,很多人对中国是否拥有五千年的文明史持怀疑的态度,部分国外学者......
-
〓 西方地震知识在华早期传播与中国现代地震学的兴起
中国自古以来即留下世界上最为丰富的地震记载,古人朴素的地震认识也不乏自身特有的思想智慧。张衡创制的候风地动仪,更成为中外地震认知史上不朽的事件。但近现代意义上的地震学却最先诞生于西方。17世纪至20世纪之前,西方的地震学虽然还遗留着许多中世纪的印记,但却逐步走到了中国的前面。值得注意的是,早在17世纪初期,因欧洲天主教......
-
〓 家庭重构方法与历史人口学研究
内容提要:历史人口学一般被定义为使用常规与非常规人口技术对历史数据进行分析研究的学科。其研究的主要目的是获取历史上详细的人口信息,如人口规模、性别与年龄结构、出生、死亡、婚姻、人口迁移,并对包括以上人口特征及事件在内的人口变化进行测量与分析。在历史人口学的发展中,家庭重构方法的使用及其推广起到了极大作用。本文对家庭重构......
-
〓 真假亚当·斯密
——从“没有分工的市场”看近世中国乡村经济的变迁
【内容提要】本文聚焦于阿里吉《亚当·斯密在北京》一书,对国内外中国经济史学界有关斯密型动力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批评与讨论,对阿里吉与加州学派有关斯密分工理论及其在中国的表现所做的解读提出强烈质疑,并通过阅读斯密、马克思的原典,力图还原一个真实的斯密,即强调“社会分工”的斯密,并引入吴承明“没有(社会)分工的市场”概念,主......
-
〓 历史人类学视野下的宗教与社会
【核心提示】在西双版纳,教会涵养了社会,并成为了国家和社会进行对话的中介。正是依存这些关系,教会得以保有重建和恢复的空间。西双版纳处于中国和印度两个文明体系的中间地带,两个文明都对其文化产生了影响。人类学家陶云逵曾将西双版纳社会的特点概括为:文化朝向缅甸,政治朝向中国。他所说的文化,是指公元7世纪左右经缅甸传播而来的南......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