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011年秦汉史研究综述
2011年秦汉史研究成果丰硕,成功举办“中国秦汉史研究会第十三届年会暨国际学术研讨会”、“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古代史论坛:出土简帛与地方社会”、“甘肃省第二届简牍学国际学术研讨会”等学术会议,出版论著、整理资料40余部,发表论文500余篇,以出土文献与传世史籍的结合为主流,各领域均有不同程度的进展,其中政治文化、祭礼、社......
-
〓 2010年隋唐五代史研究综述
2010年隋唐五代史研究领域共发表学术论文600余篇,出版专著50余部,成果丰硕,现择要分类综述于下。一、政治中央政治。杜文玉、谢西川《唐代起居制度初探》(《江汉论坛》6期)论述了唐代的各类起居制度,特别指出起居制度被著于礼书及令、敕,从而具有相当的稳定性,被长期地执行而不偏废。谢元鲁《唐代诸王和公主出阁制度考辨》(《......
-
〓 定量描述下的学术史——以浙江学术史为例
【内容摘要】学术史研究的对象不仅表现为代表一定时代学术发展水平的学者及其学术成果、学术思想,也表现为具体的(如不同时代、不同学派、不同区域等等)学者人数、学术著作种数.学术活动也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社会文化活动、社会文化潮流,它虽不可能是全民的,但也绝不是列举式的定性描述方式所提到的寥寥几位精英。因而学术史研究不仅需要......
-
〓 如父亦友人生导师——忆恩师吴承明先生
编者按:2010年11月11日,本报“对话”版曾刊发吴承明先生的专访。经济学界不少学者看到这篇专访后,纷纷来电询问先生近况。作为著名的经济史学家,先生的道德、学问均为典范,对于他的离世,我们表示深深的悼念之情。2011年7月8日,一代经济史学大师吴承明先生走完了94岁的精彩人生。先生谦虚谨慎,为人师表,待人以诚,识人唯......
-
〓 论费孝通的乡村工业化思想
【内容摘要】基于改变农村落后状态和探索中国发展道路的愿望,费孝通早年就已形成了比较成熟的乡村工业化思想。这一思想是他对中国农村社会认真思考的结果,有着相当的合理性与可行性,在费孝通的经济思想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并与小城镇思想、区域发展思想一脉相承,对小城镇思想的提出和发展起了促进作用。乡镇企业的发展和人口的流动是这两种......
-
〓 见贤思齐应未迟——讲述大家的故事(二)
邸永君 笔名朝天,号太史堂主。1957年5月生于河北固安,史学博士,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所研究员。第三届“郭沫若中国历史学奖”得主。我国著名历史学家王钟翰先生(1913-2007)邓之诚先生(1887-1960)洪煨莲先生(1893-1980)吴雷川校长(前清翰林)题写的燕京大学校训。演讲人:邸永君时间:6月14日地......
-
〓 华北历史地理与中国社会变迁
——2012年中国历史地理国际学术研讨会
受中国地理学会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委托,由天津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承办,由天津市地理学会、南开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天津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协办的“华北历史地理与中国社会变迁——2012年中国历史地理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012年9月22~23日在天津师范大学图书信息中心举行。参加本次学术研讨会的专家学者主要有中国历史......
-
〓 述往知来:历史与现实交汇下的中国经济史研究
述往知来:历史与现实交汇下的中国经济史研究——“中国经济发展道路的历史探索”国际学术研讨会暨中国经济史年会纪要杨国安(武汉大学历史学院)由中国经济史学会、武汉大学、三峡大学共同举办的“中国经济发展道路的历史探索”国际学术研讨会暨中国经济史学会年会于2012年9月14日—20日在武汉大学和三峡大学召开,来自中国大陆和港台......
-
〓 环境史的“环境”问题
摘要:关于环境史中的“环境”问题,学界认识还存在着一定的混乱,有必要进一步加以梳理。环境史并非完全等同于环境的历史,学者们在重视环境的同时不应忽视文化。变态与常态环境应给予同样的重视,深入开展常态环境之研究很有必要。环境的丰富内涵需理清,环境的古与今、实与虚、远与近等几组关系都应深入探究。关于环境史的定义、主题、方法等......
-
〓 忆恩师吴承明先生
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 300071恩师吴承明先生离开我们快一年了,先生走后的日子,每每念及先生,都会翻开先生为我书写的硕士、博士学位论文评语、我赴东瀛访学先生写给我的信与贺年卡、博士研究生阶段先生指导我读书学习的信件、先生为我修改的博士学位论文手稿、为我的博士论文和个人文集撰写的序言,看着先生娟秀的笔迹,在先生指导下学习......
-
〓 良师难遇
——回忆吴承明先生
香港科技大学人文学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人与人之间确实存在着一种缘分。荀子说:“人虽有性质美而心辨知,必将求贤师而事之”。一个人能够遇到好老师,是他一辈子的福气。然而这种福气是可遇而不可求的,正如佛家所云:世间万物皆因缘而生,因缘聚则物在,因缘散则物灭。我本人在读书和工作时,有幸得到多位良师的指导,因此我是非常有福之人。......
-
〓 王汎森:傅斯年是一个时代的表征
王汎森《傅斯年:中国近代历史与政治中的个体生命》,王汎森著,王晓冰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2年5月版,45 .00元。王汎森与老师余英时先生王汎森,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博士,现任台北中研院副院长、中研院历史语言所特聘研究员。主要从事中国明代中期至1950年代思想史、学术史及史学史研究。著有《章太炎的思想》、《古史......
-
〓 “漆侠与历史学:漆侠先生逝世十周年学术研讨会”会议综述
漆侠先生(1923-2001)是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马克思主义史学名家,河北大学文科资深教授,宋史研究中心创始人,曾任中国宋史研究会会长、中国史学会理事、中国农民战争史学会理事长等职。漆侠先生在史学领域耕耘五十余载,建树非凡,在中国古代史、宋辽夏金史、中国农民战争史等领域都有创新性研究,先后出版《隋末......
-
〓 当前民族学人类学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新时期以来,与全国各界的发展同步,中国民族学人类学界在各个领域的研究中都取得了空前的进展,并已历史性地进入学科发展的黄金时期。但是,在学界的进步中仍存在不少亟待大家努力克服的问题。以下就其中几个问题谈谈个人看法。一、学科界线与学科规范1.学科界线模糊的现状中国人类学,民族学学科在20 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直受到冷遇......
-
〓 勤勉为学疏通知远
一个人生在当下,如果想做一名学者教授,从事学术研究,则只能由小学而中学而大学而硕士博士研究生毕业,否则,几乎别无他途。这究竟是好事坏事,一时也无从断定。从好的方面讲,可见教育日渐正规普及,一般家庭均有能力循正常途径培养一二读书人,读书治学不再是社会上少部分人的事情。但从学术的成绩与氛围上讲,博士日多而成绩未见有多大提升......
-
〓 真性情真学者——追忆何炳棣先生
逝者何炳棣先生,2008年于北京(王洪波/摄) 6月8日下午刚上班,接到何炳棣儿子何可约从美国打来的电话:“有一个不太好的消息要告诉你。”我的心一沉。等他说完,我已经惊得说不出一句话来。何炳棣先生晚年两次回北京,第一次是2008年,由中华书局全程安排,第二次在2010年,是应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杨振宁先生之邀,作为首位黄......
-
〓 历史上中国和中华民族的形成与发展问题讨论述略
内容提要:20世纪后半叶,史学界本着民族平等的原则,就中国古代民族关系问题展开讨论。80年代前讨论的重点是怎样理解历史上的中国,包括其涵义、历代疆域、民族、中原王朝和边疆民族政权等相关问题;90年代后则转向中华民族的形成、发展及其凝聚力等问题上。关 键 词:中国/中华民族/中华民族形成与发展作者简介:陈克进(1938......
-
〓 2009年先秦史研究概览
【作者简介】苏辉,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北京100732)。【原文出处】《中国史研究动态》(京),2010.12.2—112009年先秦史研究在新资料公布、研究视角的转变以及视野的开拓等方面都有可圈可点之处,全年共举办多项学术活动,出版相关著作80余部,发表论文700多篇。下面择要介绍。会议、专著会议。按时间先后顺......
-
〓 2010年宋史研究综述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 北京 l00732)2010年宋史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据不完全统计,发表论文约600余篇,出版的研究著作和论文集约50余种。现将主要内容综述如下。一、政治史政治:专著有顾宏义《宋初政治研究:以皇位授受为中心》(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平田茂树著,林松涛、朱刚等译《宋代政治结构研究》(上海古籍......
-
〓 保护为主、研究并重:2011年考古学综述
回首2011年,文物考古事业走过了一个不同寻常的年头。考古发现与发掘、文物保护及利用、人才培养等各个方面均取得了较大程度的收获和进步,其中一些事例可视为文物考古事业的里程碑。考古发现与发掘无论是抢救性发掘还是主动性发掘,都继续秉承了考古发掘一贯的科学严谨态度,同时,更加深入地贯彻了2009年《田野考古工......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