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国经济史中GDP估算的资料来源与理论方法研讨会”纪要
2011年5月7日,《中国经济史研究》编辑部、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清华大学经济史研究中心、南开大学经济史研究中心在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联合举办了“中国经济史中GDP估算的资料来源与理论方法研讨会”,来自中国社科院经济所、近代史所、当代中国所,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行政学院、河北师范大学、河南大学......
-
〓 中国共产党与历史科学的发展
【内容提要】20世纪以来中国历史学的发展与中国共产党人息息相关,中国共产党人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史学在中国的产生和发展。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三代领导人对中国历史都有重要论述,他们从理论和方法方面指导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历史学的发展。新中国历史学的发展更是与党和政府的大力支持密不可分。一些学者将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称作“党派史......
-
〓 关注城市发展:“2010·学术前沿论坛”北京历史学会分论坛会议概述
自1980年代以来,“世界城市”成为国际经济中心城市的一种发展模式和新潮流。“世界城市”是国际城市的高端形态,是城市国际化水平的高端标志。作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引擎的北京,已经以建设“世界城市”为发展目标。这一目标要求北京以大国首都的定位思考和谋划城市建设与城市文化。古今中外的伟大城市兴盛衰亡的历史,能够为北京建设“世......
-
〓 世界史学界研讨当前国内外学术前沿和发展动向
2011年8月18-19日,武汉大学世界史研究所在湖北省武当山举办了一场“世界史学科建设暨学术前沿研讨会”。与会学者深入探讨了新形势下世界史学科的建设问题,指出追踪学术前沿是推动学术发展的重要保证,同时也是学科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与会代表主要从理论探讨、动态介绍及具体研究三个层面集中展现了当前国内外的学术前沿和发展动向......
-
〓 2010年中国现代经济史研究综述
2010年是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启动之年,又是提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实质性进展要求之年。中国现代经济史研究者,围绕科学发展这条主线,深化研究,开拓了诸多有价值的分析视角和创新性的探索。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现代中国经济发展史中的一些内容,诸如“后发国家的赶超战略”;“政府宏观调控与市场配置资源有效并行......
-
〓 2010年明清经济史研究述评
总论马涛从地理环境、政治制度、经济政策等方面试图回答18世纪中西方历史发展出现大分流的疑问。[1]刘逖指出由于统计技术、方法论等问题,麦迪森高估了前近代中国的GDP;刘逖也对1600-1840年中国的总量经济进行了估算,并对前近代中国的经济结构和工业化转型困境进行了探讨。[2]陈春声、刘志伟从与制度、物质生活相关的角度......
-
〓 20世纪以来的王莽研究:综述及理论思考
王莽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复杂而特殊的人物。20世纪之前,史家和学者研究王莽均以《汉书.王莽传》(以下简称《莽传》)为主要依据。20世纪以来,随着大量汉简、新莽简与文物的出土,中外学界对王莽和新朝史的研究更趋深入、全面,取得了卓著的成果。20世纪以来的王莽研究,按地域可划分为中国(包括大陆与港台地区)与海外(主要是欧洲与美国......
-
〓 多国学者研讨游牧文化
本报讯(实习记者李慧子)8月6—7日,游牧文化的多元性国际学术研讨会在蒙古国科学院举办。此次研讨会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蒙古国游牧文化研究国际学院联合主办。来自中国、俄罗斯、蒙古等国的40余名游牧文明研究领域专家学者,围绕游牧文化的多元性进行主旨发言并进行深入交流。与会专家认为,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总是随社会的发展而变化,......
-
〓 吴承明同志讣告
讣告中国共产党党员、 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著名经济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退休干部吴承明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11年7月8日15时45分在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逝世,享年94岁。兹定于2011年7月14日上午8点在八宝山兰厅举行遗体告别仪式。经济所吴承明同志治丧委员会2011年7月11日联系......
-
〓 2012年亚洲历史经济学大会综述
广西师范大学541001伦敦政治经济学院2012年9月13日至15日,在日本一桥大学举办了2012年亚洲历史经济学大会(AsianHistoricalEconomicsConference),是为亚洲历史经济学学会(AsianHistoricalEconomicsSociety)成立以来举办的第二次国际性大会。(有关A......
-
〓 在人类学与历史学之间
——以瞿同祖为中心的阅读史个案:1934—1965
【摘要】在向功能派人类学学习的过程中,“吴文藻学派”经历了逐渐将历史扔进“垃圾箱”的过程,并由此影响了他们的写作。因此,仅以功能主义的标准来衡量、评价他们的学术成就可能并不妥当。瞿同祖最著名的作品《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就是在此过程中被“生产”出来的。寻求历史学与人类学的结合,也是此书最大的贡献。形成反差的是,当学界视他......
-
〓 黑水城西夏文文献整理与研究
【核心提示】正是由于黑水城西夏文文献数量巨大、内容丰富,极具学术价值,所以对黑水城西夏文文献的整理和研究,其意义和价值是不言而喻的。黑水城遗址位于今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额济纳旗东南的荒漠中。其地在汉代属古居延地区,著名的居延汉简就在附近发现。自汉至唐,这里多数时段相继为少数民族统治和经营。宋元以来,为党项、羌、蒙古族控......
-
〓 “五谷丰登”是中华文明形成的必要条件
一、问题的提出探讨中华文明起源,先要搞清楚什么是“文明”?一种概念将文明和文化等同,文明是人类创造的所有成就,包括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还有一种概念将文明与野蛮相对,文明是人类历史进程中的一个阶段,文明阶段是从野蛮阶段转化过来的;再有一种概念将国家的出现作为文明形成的标志。这些概念多是理论性的,很难从考古学的角度进行探讨......
-
〓 内藤湖南对中国古代史注的误断
【内容摘要】日本学者内藤湖南在其《中国史学史》一书中对中国古代史注提出了许多见解,但是许多认识如史注在目录著作中的地位、刘知几的史注观、史注与史评的关系、史书自注的肇始及史书他注的终结等问题与史注发展的实际不一致,很有必要予以澄清。【关键词】内藤湖南;史注;误断【作者简介】刘治立(1965—),男,河南洛阳人,陇东学院......
-
〓 从临时首领到最高酋长:社会—政治组织的演化
亨利·J.M.克莱森著 郭子林译摘要:酋长是拥有特殊社会政治地位的个人。酋邦是一种政治制度,拥有双层级的管理结构。早期国家则是三层级的、跨区域的社会一政治组织,拥有权力集中的政府,以规范复杂的社会关系。从游团、村落、酋邦到早期国家,社会政治组织呈现出日益复杂的结构变化。在最早的人类社会中,为了处理各种事务,临时首领应......
-
〓 考古学家刘庆柱:考古学的真实境界
【核心提示】现代考古学的发展趋势是越来越突出“透物见人”理念。考古学是“人学”,是研究与“人”相关的科学,离开人,考古学没有任何意义。19世纪末20世纪初,殷墟甲骨文、汉晋简牍、敦煌文书三大考古发现,引发了中国传统史学的革命性变化。近代考古学在中国的出现,有力推动了中国传统学术向现代学术的转变,使从“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
-
〓 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区分是一种后设式区分
——访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邹诗鹏
【核心提示】所谓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区分,实际上是一种后设式的区分。因为其间还有作为社会科学以及技术科学这类既不同于自然科学,也不同于人文科学的崛起。在这种实际上已经非常复杂的学科分化中,已经很难确定哲学的学科归属了。对于科技与人文这一话题,很多哲学家的著作均有所涉及,海德格尔就是其中之一。在他看来,现代科技根源于形而......
-
〓 2011年魏晋南北朝史研究综述
本年度魏晋南北朝史研究成果丰富,出版专著主要有:韩树峰《汉魏法律与社会:以简牍、文书为中心的考察》(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赵昆生《三国政治与社会》(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姜望来《谣谶与北朝政治研究》(天津古籍出版社),王永平《汉晋间社会阶层升降与历史变迁》(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张旭华《魏晋南北朝官制论集》(大象出版社......
-
〓 中国社科院发布2012年中国考古六大新发现
本报讯(记者王春燕)1月9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学论坛在京举行,论坛发布了2012年中国考古六大新发现,分别是:江苏泗洪县顺山集新石器时代遗址、陕西神木县石峁遗址、新疆温泉县阿敦乔鲁遗址与墓地、山东沂水县纪王崮春秋墓、河北邺城遗址东魏北齐佛寺遗迹和佛教造像埋藏坑、贵州遵义市海龙囤遗址。顺山集文化遗存为淮河下游目前所知年......
-
〓 2010年日本的战国、秦汉史研究
[日]柿沼阳平(早稻田大学文学部日本东京)撰杨振红(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北京100732)编译2010年是战国秦汉出土文字资料研究和海外学术交流取得世界性飞速发展的一年。首先,中国继因红外线图版而使战国楚简释文面目一新的《楚地出土战国筒册(十四种)》(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下文均省略中国出版著作的编者名)之后,......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