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濒海之地:南海贸易与中外关系史研究》叶显恩序
中国学术界,历来注重农耕经济的研究,海洋经济研究明显地滞后。这无疑是受制于中国历史发展的特点。中国是一个半大陆半海洋的国家。中国既有大陆性的传统,即具有注重农耕,实施官僚政治和皇权专制的特点的农耕经济;又有海洋性的传统,即重视商业,富有冒险进取精神的海洋经济。这两种经济在中国既有交叉发展,又有先后发展的过程。大陆农耕经......
-
〓 启蒙光耀下的法国传统技艺
【核心提示】对于社会革命与工业革命前夜的法国,这是一次对截至18世纪中叶法国传统技术的全面科学整理,法国实业技艺由此转化为公共知识,为即将进入现代技术世界的劳动者拓宽思路。1754年秋,一位制刀匠对儿子说:“我儿,我们两人都在这世界上喧闹了一番,所不同的是:你用你的工具发出的声响使你自己不得安宁,而我用我的工具发出的......
-
〓 关于农业与文化的关系
【作者简介】唐珂(1969—),男,中国农业博物馆馆长。中国自古以农立国,农业对中华文明的形成、发展和延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众所周知,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不曾中断的古老文明,创造了上下五千年的灿烂辉煌历史。作为泱泱农业大国,有着上万年的农业文明史。农业生产不仅为中华民族的生存繁衍提供了丰富多样的衣食物品,也为中华文化......
-
〓 纳什博弈论的原理与应用
1950年和1951年纳什的两篇关于非合作博弈论的重要论文,彻底改变了人们对竞争和市场的看法。他证明了非合作博弈及其均衡解,并证明了均衡解的存在性,即著名的纳什均衡。从而揭示了博弈均衡与经济均衡的内在联系。纳什的研究奠定了现代非合作博弈论的基石,后来的博弈论研究基本上都沿着这条主线展开的。然而,纳什天才的发现却遭到冯·......
-
〓 对北魏均田令的一些分析
——《中国土地制度史论要》第五章
一均田制度是中国历史上两个大的田制之一,也是全世界田土制度史的一个重要范例。但是,产生这样一种制度的根由是什么呢?要谈清楚这一点,怕是一件很复杂的事情。先从传统上看。井田制度是不能恢复的了;几次企图在某种程度上恢复井田的举措,也都失败了。曹魏的屯田制太峻急,可救一时之急,不可以持久;西晋占田制,遭遇到民族纷乱的严重干扰......
-
〓 中西思维方式的差异及其意蕴析论
中西思维方式的差异及其意蕴这一事关民族文化发展的根本性重大问题,尽管也时常被人们提及,但似乎始终并未引起主流学界的足够重视。之所以如此,恐怕是因为我们不能正视,甚至不愿承认这一差异。而其中更为深层的原因,恐怕是文化自信心的缺乏。承认并正视这种差异,这既是民族文化自信心的一种体现,也构成了当代中国文化创新的一个基本前提。......
-
〓 中国古代城市排洪防灾解析与借鉴
世界文明大都是缘水而起的,如起源于尼罗河流域的埃及文明,起源于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流域的两河文明,发祥于黄河、长江流域的中华文明。相应地,古代建城也自然沿河选址,以水为邻、依水而建自然佳处颇多,然而也不免有一定的隐患。古人有很多与城市水患斗争的例子,甚至也有为躲避水患而迁都的。如商代第十二位君王河亶甲立,是时嚣有河决......
-
〓 中国稻作起源与南方少数民族的关系——《中国稻作史》第一章(四)
第一章中国稻作的起源、传播与分化四、中国稻作起源与南方少数民族的关系在探索中国稻作起源与驯化稻的人的关系时,就必须追溯中国南方少数民族的分布迁徙和稻作的关系,因为那是远在汉族形成之前的事。在语言学上所称的汉藏语系各族[1]的文化融合是华夏族或后来所称的汉族的民族组成的基础。这一形成过程最早始于新石器时期。北方在黄河南北......
-
〓 中国野生稻的古今分布——《中国稻作史》第一章(二)
第一章中国稻作的起源、传播与分化二、中国野生稻的古今分布现在全世界稻属(Oryza)的“种”(Species)数经过定名并得到认可的约有20~25个。其中栽培稻只有两个种,即亚洲栽培稻(Oryza sativa)和非洲栽培稻(Oryza glaberrima)。其余都是野生稻种。亚洲栽培稻的祖先种,公认的是“普通野生稻......
-
〓 宋金的对立与运河——《唐宋帝国与运河》第九章
第九章宋金的对立与运河北宋帝国崩溃以后,自隋以来的大一统的帝国遂长期分裂为南北两个政治组织。这时金国占据了淮河以北的土地,南宋则只保存着淮河以南的半壁河山。宋金既然以淮河为界,在政治上互相对立,运河遂被切为两段,不复是连络黄河与长江的水道。这样一来,运河在过去数百年间连系南北的作用便完全消失,从而陷于长期废弃的状态了。......
-
〓 重看魏晋时期佛教之融入中国人的精神生活世界
麦积山石窟资料图片龙门石窟资料图片云冈石窟资料图片莫高窟资料图片早在西汉末年,佛教就开始传入中国。但此后很长一段时期内,中国人并未接受佛教,佛教只局限在外国商人的信仰当中。直到魏晋时期,中国人才主动引进和接受佛教,佛教也开始融入中国人的精神生活世界。这并不是偶然现象,而是与其时中国人的社会心理有紧密联系。文化精英言论自......
-
〓 北宋帝国的崩溃与运河——《唐宋帝国与运河》第八章
第八章北宋帝国的崩溃与运河北宋时代的运河,曾经长时间把军事政治重心和经济重心连系起来。已.如上述。可是,到了北宋末徽(1101—1125)、钦(1126—1127)二宗时代,由于种种的原因,运河却渐渐丧失它这种连系南北的作用,以致中央政府不能得到江淮物资的大量接济,而北方和西北的国防上的需要也无从满足。在这条沟通南北的......
-
〓 《华北的农村》第五章谷类(下)
荞麦略黄豆略黑豆与黄豆同为一种,只是粒微扁小,皮稍厚,所以口味很差。大致用黄豆所制之品,用他也都可制。不过不及黄豆制者好吃,于是有许多种都只是用黄豆,就不肯用他了,最大的原因,就是含的油及蛋白质等,都较少耳。用他可做的食品,只有几种最重要者是做酱。酱吾乡数百里之内,做酱不用黄豆,都用黑豆,先炒熟再磨成面,加水成团,与黄......
-
〓 草原文化的思维特征及其现代变迁
——以对蒙古族思维方式的分析为视角
把草原文化作为整体对象研究,还是近几年的事情,因此,草原文化在理论建设上还存在着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从学理上研究草原文化的成果还不多见,特别是关于草原文化思维方式的研究还处于初始阶段。从现有的研究成果上看,关于草原文化思维方式研究的专门成果还处于较低的水平,对草原文化思维方式的概括还处于抽象阶段,还没有形成具体的理论......
-
〓 《泾洛流域自然环境变迁研究》余论
发展与环境,是当今世界各国政府普遍关心的大事。可持续发展理论就是旨在协调发展与环境的关系,强调经济发展必须要与环境的承受能力相平衡,环境保护必须与经济发展相协调,以使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持续发展。它包含着生态环境持续性、经济持续性和社会持续性三个层次。泾洛流域自然环境的变迁即是其中生态环境持续性的变化,它受人类社会经济......
-
〓 两千三百年来鄂尔多斯高原和河套平原农林牧地区的分布及其变迁
——《黄土高原历史地理研究·农林牧分布编》之二
鄂尔多斯高原位于明长城之北,河套平原则在阴山山脉之南,黄河如带,贯穿其间。大致说来,这两个地区农牧兼宜。在历史上就曾经有过几次农牧交替的变迁。虽说是农牧兼宜,却也有若干具体的差异。因而相应地就会有一些不同的影响。鄂尔多斯高原以前还曾有过茂密的森林。这就使农林牧三者分布的地区显得复杂。也由于长期的演变,不免有相互失调的现......
-
〓 《农牧生态与传统蒙古社会》第一章总体概况
游牧生态是游牧中人、畜群与草原的关系。了解人口、畜群与草原本身的状况,是研究游牧生态的前提。长期以来,关于游牧人口的研究几乎没有什么进展,尽管有许多人研究历史上的牲畜数字,但很难用于生态环境史分析。目前可以运用的人口和牲畜资料,基本上是近现代的数据。这里所介绍的不单是游牧人口数据,而是与人地关系特别是放牧规模与草地负载......
-
〓 《泾洛流域自然环境变迁研究》前言
一、研究的目的、意义丝绸之路是一条连接东西方贸易的交通大道,这条道路从产生之日起,就受着沿途恶劣自然环境的影响,今我国新疆和中亚地区丝路沿线许多人类文化遗迹的消失就与此有关。关中地区是丝绸之路的发祥地,泾洛流域是历史时期丝路主线或支线的所经之地。溯泾河河谷而上,翻越六盘山、陇山而进入清水河、黄河谷地,再进入河西走廊而达......
-
〓 汉唐长安城与生态环境
——《黄土高原历史地理研究·生态环境编》之三
中国历史上建都年代最长久的城市当数到长安。长安作为都城竟长达千有余年。在其地建都的王朝和政权也多至10余个。其中有的历史较为短促,甚至不足以具数。最为悠久的当推西汉和唐代。西汉绵延200余载,唐代亦已近乎300年。唐代上承西魏、周、隋,中间并未稍有间断,合而计之,已多超过500年。这些王朝和政权以长安为都,各有其具体的......
-
〓 从地名演变看中国南海疆域的历史形成
南海疆域是在中国人民对南海认识以及活动范围不断扩大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中国历代文献中所记录的南海地名,对我们考察中国南海疆域的历史形成,提供了重要基础。一、从“涨海”、“珊瑚洲”看唐代之前中国人民对南海的认识和活动范围早在公元前2000多年前的汉代,中国人民已经开始了在南海的航行和生产活动。随着航海活动的持续开展,以及......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