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19世纪湘西“苗疆”屯政与乡村社区新阶层的兴起
以腊尔山为中心,包括现今的凤凰县、吉首市、花垣县三县全境以及古丈县、保靖县各一部分,历来是苗族聚居地,历史上被称为“苗疆”或“湘西苗疆”。截至1795年,许多苗族村落还被清廷视为“化外”之地。正是这一块“化外之地”的“苗疆”,于1795年爆发了使清政府备受震动的“乾嘉苗民起义”。1799年起义平息后,以傅鼐为首的流官群......
-
〓 佛陀者马宾:心底无私自超然
三月的首都阳光朗照,春气袭人,这苍凉厚重的土地蒙上了一层淡淡的忧郁与欣喜、沉睡与复苏交织的色彩。我们一行浩浩荡荡来到了马老这个百岁老人的家,亲身体验从朋友、网上所传达的各个不同侧面的马老。见马老时他正坐在客厅椅凳上准备吃早餐,用他一双矍铄无比的眼神像个婴儿似的转看着陆续进来的我们,和蔼亲近,可爱极了!帅气极了!环看屋中......
-
〓 蛇—玦—珥:——再论天人合一神话与中华认同之根
红山文化蛇形耳坠,潘昱龙/摄以蛇贯耳的物证:荆州楚墓出土铜戈上的珥蛇之神。2011年笔者摄于荆州博物馆佩戴人面蛇身耳饰的神人形象,台北故宫藏龙山文化玉圭新石器时代蛇形玉耳玦,私人藏品三门峡虢国墓出土西周鱼尾龙纹玉玦 2011年5月29日,辽宁省考古工作者在凌源市三家子乡河南村的田家沟红山文化墓葬中发掘出一批五千年......
-
〓 北宋的立国与运河——《唐宋帝国与运河》第七章
第七章北宋的立国与运河运河自唐末溃决为污泽后,便淤塞而不宜于航运。一向靠运河把军事政治重心的北方和经济重心的南方连系起来而发荣滋长的大唐帝国,就是在这种情形下崩溃的。大唐帝国崩溃以后,朱温、李存勖、石敬塘、刘智远等虽然先后相继建国,可是,运河既因淤塞而不能发挥它的连系南北的作用,他们所建立的政治机构自要跟着军事政治重心......
-
〓 大唐帝国的中兴与运河——《唐宋帝国与运河》第五章
第五章大唐帝国的中兴与运河上述安史乱后大唐帝国日渐衰微的势运,到宪宗元和年间(806—820)又有了转机。宪宗自即位以后,于元和“元年,平夏州(在今陕西横山县西)。二年,平蜀斩(刘辟)。三年,平江东斩(李)锜……五年,擒史宪诚,得泽(今山西晋城县)、潞(今山西长治县)、邢(今河北邢台县)。七年,田弘正以魏博六州来受常贡......
-
〓 从亚细生产方式看中国古史上的井田制度
——《中国土地制度史论要》第二章
一井田制是我国历史上极重要的土地制度,它应该是世界历史上土地所有形式中的重要的范例。那么,井田制是怎样的一种土地制度呢?大体古老的人类,从经营农业的一开始,就有个规划的问题。《诗·大雅·公刘》篇说,“既景乃冈,相其阴阳,……度其隰原,彻田为粮”。《周礼·大司徒》篇也说,“以土圭之法测土深,正日景以求地中”,然后“辨其山......
-
〓 洱海区域城市空间结构的微调与城市形态的规范化
——《洱海区域古代城市体系研究》第五章第三节
第五章大一统政权下洱海区域的地方城市三、洱海区域城市空间结构的微调与城市形态的规范化(一)城址变动与城市形态的规范化这一时期,在洱海区域内无论是中心城市还是次中心区、边缘区城市,几乎无一例外地发生过城池兴筑或加固城池的活动。有的地方还伴随着城址的变迁(有的一次,有的则为若干次)。无论城池怎样变化,无论其最初的目的是什么......
-
〓 《中国土地制度史讲稿》新序
这部《讲稿》,共约十八万字,1978年9月在学校印刷厂付印时,曾写《后记》一篇;而今事过境迁,感到有重写的必要,故曰“新序”。事情有必要追溯到更遥远的一些年代。1961年,江隆基同志来兰大当校长。当时,我正处在监督改造之下,只配在资料室等处行走,不能登上讲台。可是江校长却一来就指名叫我教《中国通史》。当时66级学生刚刚......
-
〓 中国农具史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中国农具通史》〈绪论〉
一由宇宙星云凝聚而成的、一个不算太大的自然天体——地球上,经历了太古代、古生代、终生代、近生代,从单细胞的水藻开始,经过亿万年的发展,终于演化出了灵长类动物,并且在这个基础上演化出了能够思维、能够使用工具的“万物之灵”的人。从此地球进入了以人类为主体的社会;从此揭开了人类创造文明的新时代。早期的人类,虽然脱离了动物的范......
-
〓 夜郎文化 资源共享
——访贵州省政协原主席、著名作家龙志毅
在贵州夜郎学术研究中,有这么一位人物不可忽视,他集官员、作家、学者于一身,既是夜郎研究的积极倡导者,也是坚定的参与者。他就是贵州省政协原主席、著名作家龙志毅。日前,一向很少面对媒体的龙志毅在贵阳的家中,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82岁的龙志毅,听力不太好,但对记者提出的问题一一作了答复。谈到自己对夜郎的研究,他谦逊地说,在......
-
〓 农具——《中国农学遗产要略》(五)
使用工具是人类最重要的一项进步。工具无论怎样简单,一般来说,可以使劳动者避免受到直接的损伤,减轻劳动强度,提高劳动效果。劳动所用的工具,变化多端,归纳起来,可以总结成两个基本原则:一个是利用器械,突破体力(特别是手足长度)及感觉器官所受距离的限制;一个是利用一些基本物理原理,提高人类体力劳动的效果,或利用这些原理来驾驭......
-
〓 秦岭栈道开画卷绝壁秀水刻诗篇:探寻古代山区“高速公路”之一
秦岭古栈道自西向东逶迤千里,沟通南北,宛如中国的血脉。“栈阁北来连陇蜀”的诗句,记录了古代秦岭的陆路交通景象。如今,拂去岁月的尘埃,沉睡在萋萋荒草中的秦岭古栈道仍在诉说着沧桑的过往。秦岭古栈道,蜿蜒在秦岭山脉,贯通南北,被誉为中国古代山区的“高速公路”,见证了中国古代的战争、融合、经济往来和文化交流。“栈道”一词,最......
-
〓 试论两宋土地经济中的几个主流现象
——《中国土地制度史论要》第七章
四年前,我曾写过《试论两宋土地关系的特点》一文(见《吉林师大学报》),指出“官田的私田化和官租的私租化”是两宋土地关系中重要的特点之一。几年来,有几位同志正缘着这条线索,往下追寻。但在我自己,则感到孤零零地标揭出这样一个特点,似不足以表达两宋土地经济中很复杂的内涵。为此,特另写一文,作为敝前文的一种补充。一看到有的同志......
-
〓 人民公社时期农户劳动报酬实物化及其影响
内容提要:本文根据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河北保定清苑县一个生产队的实物账及其他调查资料,以个案的方式,针对人民公社时期农户劳动报酬实物化问题,揭示其抑制农户消费行为的合理化,以及助长农户超计划分粮的策略性行为,并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历次无锡、保定农村经济调查的缺憾。关键词:人民公社 农户 劳动报酬 实物 消费行为 超计划......
-
〓 汉籍所载希腊渊源的“女人国”传说
一在南北朝至隋唐时代的中国典籍中,“拂菻”是一个新出现的名称。百余年来的研究证实,它指的是由罗马帝国演化而来的拜占庭帝国(即东罗马帝国)。在这一时期的汉籍记载中,颇有一些与“拂菻”相关的事物,“女人国”传说便是其中之一。《法苑珠林》三九云:“案《梁贡职图》云,(拂菻)去波斯北一万里,西南海岛有西女国,非印度摄,拂懔年别......
-
〓 国际大市场:云南的文化传统与历史机遇
以色列曾经有一个寓言故事,“一瞎子打着灯笼走路,别人问,你又看不见路为什么要打灯笼呢?他说我不是照我自己的路,而是为了别人发现我自己。”深谙过去三十年对外开放经验的云南省政府研究室区域合作处长杨晔在2009年向《瞭望》新闻周刊介绍说道:“云南的对外开放,不只是打起灯笼给自己照路,而是为了更好的让别人发现自己。”2009......
-
〓 流域内洪水和古洪水资料的考证与推演
清同治九年(1870)长江洪水题刻之一(资料图片)历史时期洪水的确定,一般先从历史文献中查找特大洪水发生的时间和地段,然后通过实地调查和勘测,确定洪水痕迹,再进行水力学计算,以求得最大的洪峰流量。历史洪水调查研究的成果,可以延长水文系列从而延长考证期,提高特大洪水频率分析的精度和可信度。黄河三门峡——小浪底段1843年......
-
〓 [宋元时期]出门的习俗和工具——《中国家庭史》第三卷第三章第四节
第三章家庭生计和日常生活第四节出门的习俗和工具宋元时期的乡村中下层家庭仍然生活在封闭的自然经济环境中,这些“田野山谷之民,止知蚕而衣,耕而食”;甚至“自少至老,足不履市门”,【1】外出很少。出远门较多的有两种人,一是商人,随着工商业经济的发展,宋代的商人相当活跃,足迹遍布城乡,甚至远赴异乡经商。形成了跨地区的区域性商品......
-
〓 清代福建“賛”“替”类契名解读
内容提要:在清代福建寿宁、罗源等地民间手写土地契约文书中,存在所谓“賛根批/賛典契/賛契”及“替田根约/替田皮粪尾帖/佃屋替根字”之类契约名目。本文从语言学视角考察认为,其中“替”字为“賛”的讹省字,而“賛”为“贊”的俗字,“贊”又为“暂”的同音别字,即契名中“替”“賛”的正字当均为“暂”,故“賛根批/賛典契/賛契”、......
-
〓 《泾洛流域自然环境变迁研究》目录
《泾洛流域自然环境变迁研究》,王元林著,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 目录序………………………………………………………………………………………………………………………1前言…………………………………………………………………………………………………………………1第一章泾洛流域气候变化……………………………………………………......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