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早期伊斯兰世界里的农业变革:发生和终结的原因及方式
本文的论题是在伊斯兰教诞生后的几个世纪里革新在伊斯兰世界的提出和扩散,更精确的说是什么成为阿拉伯世界。这个论题涵盖的地理范围从今天的西班牙和葡萄牙向东一直延伸到印度河流域。它的时间跨度始于约公元700年,终于约公元1200年。变化惭进而确定,以至于到最后它影响到地球表面的大部分地区和许多的人们。它们是改造农业的重大变革......
-
〓 鸦片战争170周年回眸:百年苦难百年抗争(四)
鸦片战争后近代报刊现身香港李谷城鸦片战争之前,由于清政府禁止外国人来华传教、办报,西方传教士只能在澳门、马六甲等地活动。他们创办刊物,利用刊物传教,以克服语言和空间障碍。在西方宗教打开对华传教大门的“开拓期”, “文字播道”被视为有效的传教方式。鸦片战争前:外国人办报为传教教会初时所办的刊物,基本上是为传教服务,但是数......
-
〓 中国近代经济发展道路的早期探索:清季重商思想再评估
【摘要】清季重商思想阐释了一种不同于传统的经济发展观,重商论者将历史、社会、文化、制度、近代世界观等各种因素嵌入到经济问题的分析之中,探讨了中国如何发展近代生产力、构建近代生产关系等重大问题。强烈的忧患意识、救亡精神和经世使命感使重商思想呈现出独立意志、奋起赶超的鲜明特质,其关注人的发展,尝试古今、中西结合以及动态、开......
-
〓 《濒海之地:南海贸易与中外关系史研究》目录
《濒海之地:南海贸易与中外关系史研究》,李庆新著,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4月内容提要本书收录作者近年来关于经济史、中外关系史专题研究新作,对秦汉至六朝时期岭南与东南亚海上交通、唐朝市舶制度、郑和下西洋与朝贡体系、海上丝绸之路与海洋考古等问题进行深入探讨。作者比较详尽掌握相关中外文献资料,并与田野考察、考古发现相结合......
-
〓 “近代的超克”与“脱亚入欧”:关于东亚现代性问题的思考
【内容提要】近代日本,在旧有的世界霸权结构分崩离析而国际政治秩序发生重大重组的20世纪30年代,作为帝国主义的一极深深介入到称霸世界的进程中。与此相呼应,日本知识精英就现代性问题,发表了极具后发展地区和国家特殊经验的见解。1942年召开的“近代的超克”座谈会,其议题不仅传达出二战前日本人对现代性的矛盾体验,还在战后一再......
-
〓 论两周时期农牧业地区的分界线
——《黄土高原历史地理研究·农牧地区分界编》之一
两周时期历年800余载。周室东迁,接着又是春秋和战国。周人初兴,以经营农业获得建立政权的基础,出自周人的诸侯封国皆据有宜农的土地,显示出农耕地区的广大。周人的西方和北方又环居着若干族类。这些族类大半皆从事畜牧生涯,所属的地方自然也就成为畜牧业地区,和农耕地区迥然各异。农耕地区和畜牧业地区之间应该是有一条分界线的。这样分......
-
〓 鸦片战争170周年回眸:百年苦难百年抗争(三)
鸦片战争前后中国官民关系嬗变姜涛最早提出“官、民、夷”,即清朝官府、老百姓及外夷(洋人)三者关系这一命题的,是清政府。以钦差大臣身份前往广东办理“夷务”的清廷重臣耆英,曾多次表明清朝官府超然于民夷之上,折冲于两者之间。鸦片战争进行中,琦善等人赶往广东“羁縻”英国侵略者时,广东即已传出“百姓怕官,官怕洋鬼”的民谣。广州民......
-
〓 考古发掘所见的稻谷贮藏——《中国稻作史》第五章(二)
第五章中国古代稻谷(米)的贮藏和加工二、考古发掘所见的稻谷贮藏(一)出土的实物遗存早期的谷物贮藏在新石器时期已经开始,我国出土的新石器遗址中有稻谷遗存的已经达80余处,但数量都很少,唯一能说明属于粮食贮藏的是河姆渡遗址,在第四文化层中约400多平方米的探方中普遍发现厚达20~50厘米的稻谷、稻草和稻壳的堆积。鉴于河姆渡......
-
〓 制文化权与17、18世纪欧洲“中国潮”的潮起潮落
【摘要】17、18世纪欧洲“中国潮”的潮起潮落常常被看作是一种文化现象。本文将中国潮的潮起潮落与当时欧洲的经济发展联系起来进行分析,认为这一表面上的文化现象背后隐藏着强大的经济利益动机。“中国潮”在欧洲商业革命中兴起,工业革命中衰落。其虽然与这一期间中国生产技术和产品质量在世界生产中的地位变化有关,但更多是西方人文化和......
-
〓 《黄土高原历史地理研究》序
我国有两大高原是世界独一无二的,这就是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这两大高原都是当今世界上地学科学研究的热点地区。但两大高原成为热点地区的时间有很大不同。青藏高原在20世纪70年代以后,才成为我国和世界地学科学家们研究的热点,而黄土高原在此之前的很长时期里,一直是国内外地学科学家们研究的热点。在黄土高原的研究中,出现了几个成为......
-
〓 文明史学在近代中日两国的兴起与变异
——以田口卯吉、梁启超为重点
【摘要】文明史学起源于西欧,19世纪70年代初传至日本,20世纪初进入中国。经田口卯吉、梁启超等人的提倡和实践,文明史学在日、中两国兴起。一方面,中日早期的文明史学拥有共同的理论特征,主张以进化史观取代传统的历史观念,以民众心理、社会风俗等为研究重点,以历史的因果关系、演化规律及公理公例为追求目标,以文明之精神为历史进......
-
〓 怀念周恩来总理
周恩来总理(资料图)编者按:3月5日,是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总理周恩来的生日。周总理50多年的革命生涯,同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发展、壮大,同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同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进程紧密联系在一起。他毫无保留地把全部精力奉献给了党和人民,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息。他不仅为中国人民所敬仰,同样赢得了世界人民......
-
〓 《黄土高原历史地理研究》目录
《黄土高原历史地理研究》,史念海著,郑州:黄河水利出版社,2001.8目录序王守春前言史念海第一编黄河侵蚀编…………………………………………………………………………………………………(1)历史时期黄河中游的侵蚀与原的变迁…………………………………………………………………………(1)一、原的古今差异……………………………......
-
〓 稻的特殊栽培——《中国稻作史》第四章(十)
第四章中国古代的稻作技术十、稻的特殊栽培以上所述为水田育秧栽培的一季稻,是最普遍的稻作。此外,还有旱稻、再生稻、间作稻、连作稻、混播稻、浮水稻等特殊栽培方式,现分述如次。(一)旱稻即陆稻,古籍上也称陵稻。旱稻的起源甚早,甚至有人主张旱稻的栽培先于水稻(详见第一章水稻和陆稻的分化部分)。但因水田栽培的稻作发展很快,其规模......
-
〓 生态与人类文明——《中国生态演变与治理方略》第二章
提要:生态文明是人类一切文明的基础。本章从世界范围介绍生态演变与人类文明的关系。“顺生态规律者昌,逆生态规律者亡!”这是古今中外人类文明发展的一条定律。古埃及、古巴比伦、中美洲玛雅文明等古文明之所以失去昔日的光辉或者消失在历史的遗迹中,其根本原因是破坏了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生态系统。几千年的历史表明,中国的生态演变也......
-
〓 古代亚洲的驯马、乘马与游战族群
【内容摘要】驯马史滥觞于新石器晚期的亚洲草原,当时的草原住民为了取得肉乳,遂由猎马逐步发展为畜养马匹。至青铜时代,随着草原人口的不断扩展而形成新的族群,他们出于战争和迁徙的需要,开始将马匹当作交通和战争的工具,马的使用从而有了新的方向。公元前2000-前1600年间,只有少数特殊的“游战族群”(nomads)才掌握驭使......
-
〓 小农经济与儒家信仰——审视中国传统社会的经济与宗教
【内容摘要】我们可以尝试将中国传统社会中的经济特征和宗教信仰特征放到同一个制度分析框架下去理解。依照社会制度演化的分析进路,必然包含着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三方面内容。因此采取韦伯式的分析理路,从中国传统社会主体的经济和宗教特征入手,解释二者的內在关联及其背后的政治因素。通过上述分析我们认为,对于中国社会经济制度的理解,......
-
〓 基本经济区的概念及其与水利事业的关系
——《中国历史上的基本经济区与水利事业的发展》第一章
第一章基本经济区的概念及其与水利事业的关系【1】一、概述清朝著名的尚书慕天颜【2】在1871年写给皇帝的一则奏章中曾经指出:“兴水利,而后有农功,有农功,而后裕国。”【3】这段话简明地说明了在水利事业、农业生产与国家财政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这样一类接连在若干世纪中都有记载的土木工程史,对于研究中国历史上统一与分裂的经济......
-
〓 中国稻作起源与南方少数民族的关系——《中国稻作史》第一章(四)
第一章中国稻作的起源、传播与分化四、中国稻作起源与南方少数民族的关系在探索中国稻作起源与驯化稻的人的关系时,就必须追溯中国南方少数民族的分布迁徙和稻作的关系,因为那是远在汉族形成之前的事。在语言学上所称的汉藏语系各族[1]的文化融合是华夏族或后来所称的汉族的民族组成的基础。这一形成过程最早始于新石器时期。北方在黄河南北......
-
〓 论历史时期黄土高原生态平衡的失调及其影响
——《黄土高原历史地理研究·生态环境编》之一
黄土高原涉及甘肃、宁夏、陕西、山西、河南等5个省区,其中山西全省都在黄土高原上。黄土实际覆盖面积近30万平方公里。由于长期生态平衡失调,当前影响已相当严重,如果不早日设法扭转,后果将不堪设想。为了惩前毖后,略一探索其失调的来历及其影响,对于当前的四化建设,不是没有益处的。一、黄土高原的本来面貌黄土高原形成很久了。洪荒初......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